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ppt
统计学课件,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2.1 统计调查概述2.2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2.3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2.4 统计整理2.5 频数分布2.6 统计图表,2.1 统计调查概述,2.1.1 统计调查的意义2.1.2 统计调查的分类,2.1.1 统计调查的意义,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二、统计调查的意义三、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一、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就是数据资料的搜集。它是根据统计研究预定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从调查的性质看,统计调查是社会经济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统计工作过程的阶段性来看,统计调查处于统计工作过程的基本阶段。,二、统计调查的意义,(一)统计调查是搜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式。客观现象错综复杂,人们要认识客观规律,首先必须搜集资料,进而进行加工整理,在进行分析研究。统计资料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来源。即通过直接向调查总体搜集反映调查单位情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二是间接来源。即根据研究目的,从各种间接渠道,如统计年鉴、报刊、杂志等公开出版物、互联网等,搜集已经加工整理过的、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特征的第二手资料。,由于第二手资料一般都是从原始资料过渡而来,因此统计调查主要是指对原始资料的搜集,统计调查是搜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方式。(二)统计调查在统计研究中处于基础阶段。统计调查是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的前提,是整个统计研究工作任务的重要环节。,三、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一)准确性。即统计调查必须如实反映反映客观实际,这是保证统计资料质量的首要环节。否则,会对统计工作后续环节产生不良影响。(二)及时性。又称“时效性”,即要求统计调查必须在调查方案规定的时间内,尽快提供资料。否则,会贻误整理分析的时间,使统计失去应有的作用。,(三)系统性。即统计调查搜集资料要有条理,合乎逻辑,不杂乱无章,便于汇总。(四)完整性。是指调查单位、调查项目要不重复、不遗漏,应搜集的资料要搜集齐全,且相互配套,相互支撑。惟有如此,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现象总体的特征。(五)经济性。是指在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条件下,能以最小的调查费用取得所需的资料,努力降低调查的成本。,2.1.2 统计调查的分类,一、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统计调查,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一个不漏逐一进行的调查。如:统计报表、人口普查等。优点:可取得准确、全面的统计资料。缺点:耗费时间及人财物较多,内容仅限于反映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只适用于有限总体。,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部分单位进行的调查。如: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优点:可用较少的时间及人财物,获得较多的较详细的统计资料。,二、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统计报表,是按一定的表格和要求,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专门调查,统计调查,是指为了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组织的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三、按调查登记时间的连续性分,统计调查,经常性调查,按研究现象数量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或观察,以取得一段时期内全部发展过程的资料。所得资料属于时期指标,如:产品产量、原材料消耗量等,这些指标变动频繁,需在调查期连续不断登记,然后汇总。,一次性调查,是对被研究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况进行的调查登记,所得资料属于时点指标。如:工业企业设备拥有量、职工人数、库存量等,可以是定期的,也可是不定期的。,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四、按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分,卫星遥感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访问法,从访问内容的结构看,标准式访问,非标准式访问,统计调查,从访问对象看,面对面调查,个别访问法,从访问方式看,集体访问法,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网上调查,(P11-12,自学),2.2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2.2.1 统计报表2.2.2 普查2.2.3 重点调查2.2.4 典型调查2.2.5 抽样调查,专门调查,2.2.1 统计报表,一、统计报表的概念:是以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记录为基础,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指标、填写要求、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报送统计数据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是我国搜集统计资料的传统调查方式。目前实施范围有所缩小具有原始记录健全、资料连续性强、便于资料积累、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等优点。但也存在诸如人财物耗费多、灵活性和应急性差、中间环节多、数据质量易受人为干扰等缺点。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审批、实施和管理统计报表的一整套办法规定,称为统计报表制度。,二、统计报表的特点:1、显著特点是:统计报表可以根据研究的任务事先布置到基层填报单位,基层单位可以根据报表要求健全各种原始记录,确保资料的准确、及时、系统、完整和方便。基层单位也可利用统计报表资料,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管理。2、由于统计报表是逐级填报、汇总的,各级部门都能得到辖区内的统计报表资料,可经常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3、由于统计报表属于经常性调查,内容相对稳定,有利于经常搜集和积累资料,可系统进行历史资料的对比,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2.2.2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第三产业普查、经济普查等。所搜集的资料主要是表明某一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状况,时间要求高。有时也可是时期的量。一般多在全国或较大范围内进行,需动员大量人财物。故只适用于摸清国家重要国情、国力的场合。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进行直接的登记。如人口普查等。二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一定的调查表格,由填报单位进行填报。如库存物资普查等,普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数据搜集方式,具有如下特点:1、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调查。在我国,年份末位数,逢0进行人口普查、逢3进行第三产业普查、逢5进行工业普查、逢7进行农业普查、逢1或6进行基本单位普查。2、必须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点。主要是为了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和遗漏。3、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故可为抽样调查或其他调查提供基本依据。4、普查的使用范围较窄,仅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2.2.3 重点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了解总体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重点单位,是指那些在总体中单位数虽少但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较大的总体单位。(可简记为单位数少但举足轻重的单位)通过对重点单位的调查,即可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如:鞍钢、马钢、武钢、太钢、宝钢等几个钢铁公司,虽然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只是少数,但它们的钢铁总产量却几乎占到了80%。对它们进行调查,可大致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适合于:客观上存在重点单位的场合。投入少、见效快,但调查结果不能用来推断总体,2.2.4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主要是一种定性调查方法。调查的结果不能用来估算总体调查单位的选择具有某种主观随意性。可用于研究新生事物或典型事例可作为其他统计调查的补充在一定条件下,可验证全国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具有两点突出作用:一是研究尚未充分发展、处于萌芽状态的新事物或具有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问题;二是分析事物的不同类型,如先进事物和落后事物,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相互关系。,2.2.5 抽样调查,是一种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它是指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所谓随机原则,又称为机会均等原则或等可能原则或等概率原则,是指在抽取样本时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必须使得总体各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或入选样本),至于抽中哪些单位作为样本,则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具有经济性、时效性、灵活性和调查误差等优点2、遵循随机原则,可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3、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用部分推断总体4、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并控制,使推断结果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3 统计调查的方案设计,2.3.1 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2.3.2 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2.3.3 确定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2.3.4 确定调查组织形式和方法2.3.5 确定调查时间2.3.6 确定调查的其他事项,2.3.1 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调查目的(Objective of survey),1、调查要达到的具体目标2、回答“为什么调查?”3、调查之前必须明确调查目的明确,中心突出,才能使调查有的放矢。,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1、调查对象:所需调查的现象的总体,它决定着调查的范围。回答“向谁调查”的问题。2、调查单位:是调查对象的构成元素,是调查项目、内容的承担者。回答“调查什么”的问题。可以是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全面调查),也可以是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非全面调查);可以是个人、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物。3、报告单位:又称“填报单位”,是负责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它一般是在行政上、经济上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单位。回答“由谁提供”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确定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调查项目就是调查的具体内容,即:向调查单位调查什么属性或特征、搜集什么数据。它是由调查单位的一系列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所构成的标志体系。亦即:是一份调查过程中应该获得答案的各种问题的清单。调查表就是将各个调查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排列而成的表格。利用调查表,便于调查资料的填写、检查和汇总整理。,调查表一般有两种形式:,是把许多调查单位填写在一张表上。适用于调查项目不多的情形。该表式较为方便,便于汇总和核对数据。,一览表,中学生身体发育状况调查表,编号,填表人,填表日期,单一表,每个调查单位填写一张,可容纳较多标志,便于整理分类,适用于调查项目较多的情形。,年末职工家庭就业人口调查表,家庭人口 人,就业人口 人,被调查户主姓名,填表人,填表日期,2.3.4 确定调查组织形式和方法,调查方案必须根据调查目的、对象和内容的特点,明确规定调查的组织方式和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一项调查究竟是采用全面调查还是非全面调查,抽样方法究竟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是传统调查方式还是现代计算机辅助调查或网络调查方式,具体搜集资料是电话调查还是访问调查等等,均应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范围、单位和实际条件,在正是调查之间在方案中加以明确。,2.3.5 确定调查时间,统计调查时间,包括以下两种含义(一)调查的标准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在统计调查中,若所调查的是“时期现象”,则必须明确规定调查资料所反映的起止日期。如:调查2009年第1季度的石油产量,则调查的标准时间是从1月1日起至3月31日止。若调查的是“时点现象”,则必须规定标准调查时点。如: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点是2000年11月1日零时零分(二)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期限。包括调查登记的时间、数据处理的时间、数据分析的时间等。,2.3.6 确定调查的其他事项,除了上述内容外,调查的其他事项包括:调查的组织机构调查的宣传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调查人员的选拔和培训调查经费预算和准备是否有必要先行开展试点调查调查资料的报送程序和方法调查数据处理和质量的控制调查数据公布的方式资料管理和开发应用,2.4 统计整理,2.4.1 统计整理意义和程序2.4.2 统计分组,2.4.1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一、统计整理的概念二、统计整理的意义三、统计整理的一般程序,一、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对调查所搜集到的大量零星、分散的个体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加工处理,或对已经经过加工的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满足统计分析需要的统计工作过程。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一般是分类和汇总性整理,对次级资料的整理,则往往由于其总体范围、分组界限、指标含义和计算方法等,不能满足一定目的的统计分析要求,需要进行的再整理,因而它一般是再分组整理。,二、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统计数据整理,是连接统计调查(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的桥梁和纽带,是统计工作过程的中间环节。通过整理,可以把反映个体的、局部情况的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全局情况的综合资料,这是统计分析之前的必要步骤。,三、统计整理的一般程序,设计整理汇总方案,资料审核,资料筛选,资料排序,分组汇总,编表绘图,资料保管,原始数据审核的内容: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准确性审核时:品质数据用逻辑检查法数量数据用计算检查法,2.4.2 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二、统计分组的作用三、统计分组的原则四、统计分组的类型五、统计分组的方法,一、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标志将总体各单位划分成若干组或类的一种统计方法。对总体而言,统计分组强调“分”。将性质有明显差异的总体单位,归入不同的组。对于总体单位而言,统计分组强调“合”。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总体单位,归入同一组。通过分组,能达到“组间的同质性,组内的差异性”。突出组间差异,抽象组内差异,二、统计分组的作用,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也是贯穿统计工作全过程的基本方法,在整个统计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统计分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确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部的各种类型,便于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划分现象类型)2、可反映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部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反映总体内部结构)3、在分组基础上,计算有关指标,可揭示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三、统计分组的原则,一、科学性原则。表现为分组标志选择要科学,分组界限的确定要科学。二、完备性原则。又称为“穷尽性原则”,即:分组后每一个数据都要归在相应的组中,不能有遗漏。三、互斥性原则。又称“不兼容原则”。即:分组后组与组之间不能有重复和交叉,一个数据只能在一组中出现。,复合分组,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的分组。即:先按第一个标志分组,在此基础上在按第二个标志分小组,在层叠地按第三个标志分成更小的组,这就称为复合分组。,固定资产投资,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外商经济投资,其他类型投资,大型,大型,大型,大型,中型,中型,中型,小型,小型,小型,小型,中型,如,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品质分组,是指分组标志是品质标志的分组。如:人口按性别分组、工业企业按所有制分组、高校教师按婚姻状况分组等等。数量分组,是指分组标志是数量标志的分组。如:人口按年龄分组、工业企业按增加值多少分组、高等学校按在校生人数分组等等。,五、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选择分组标志和确定各组的组限。(一)正确选择分组标志(二)正确确定各组的界限,(一)正确选择分组标志,这是统计分组的核心问题,关系到能否确切反映总体特征,体现分组科学性,实现统计研究的任务。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和任务选择分组标志。即:选择与统计研究任务密切相关的、最符合统计研究目的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同一对象,目的不同,采用的分组标志不同。例如:为了研究某地区各类不同规模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时,可选择“职工”或“生产能力”作为分组标志;而当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该地区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的整个工业部门中所占的比重时,则可选择“所有制形式”作为分组标志。,2、在总体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标志中,要选择最能反映实物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例如:研究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可按“城乡居民”分组,按“不同收入的居民”分组,也可按“居民的职业”分组,还可按“劳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分组等。在这些标志中,要注意选择主要的、决定性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如:上述按“城乡居民”分组和按“居民的职业”分组,都是最重要的分组,,3、要结合现象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动态地选择分组标志。例如:企业按“规模”分组,而反映企业规模的标志很多,如职工人数、产品产量、产值、生产能力、固定资产价值等。选择哪一个作为分组标志,就必须结合企业所处的具体条件。在劳动密集型或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宜选择“职工人数”作为分组标志;而在技术密集型或技术装备比较先进的条件下,则宜采用“生产能力”或“固定资产价值”作为分组标志。这样才能确切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同一个分组标志适合于某一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某现象,但不一定适合于另一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该现象。故选择分组标志不能固定固定不变,必须动态地加以选择。,(二)正确确定各组的界限,分组标志选定后,就可进一步在分组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具体划分各组的界限。1、对于品质标志分组,要划分各组的性质界限,把总体区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概念、界限比较明确,区分容易,分组相对比较稳定。如:人口按性别分为男和女;企业按所有制分为国有、集体、个体、其他几组。但也有比较复杂的,具体分两种情况:(1)虽按一个品质标志分组,但由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使得分组界限比较模糊,难以划分。如:商品销售额按城乡分组,而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地区城、乡特征不明显,区分起来就比较困难。,(2)由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所致,现象间出现交叉,往往需结合多个品质标志进行划分,结果就形成一种复杂的类别。例如:国民经济按部门分类、人口按职业分类、产品按用途分类等。这种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在统计上称之为“分类”,应用十分广泛。对这些比较复杂的分组,事先需要制定统一的划分标准或分类目录,以统一全国的分类口径。例如:我国统计部门制定的工业部门分类目录、工业产品目录、主要商品目录、关于城乡划分表的规定等。,2、对于数量标志分组,就是要在数量标志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的数量界限,将总体区分为若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如:工人按工龄分组;企业按产值分组;商店按销售额分组等。数量标志的变异,具体表现为许多不同的标量值。他们能准确说明现象数量上的差异,但很难确切反映现象性质上的差异。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从各组的数量变化中反映出各组的质的特征,即:通过现象数量上的差异和变化,根据变量值的变动特征,来划分性质不同的各组的界限,从而揭示现象的规律和本质。按数量标志分组,涉及组距、组数和组限的确定、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等具体问题。,2.5 频数分布,2.5.1 频数分布的概念2.5.2 频数分布的种类2.5.3 品质分布数列的编制2.5.4 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2.5.5 频数分布图累计频数分布,2.5.1 频数分布的概念,频数分布,又称为次数分布,是指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各单位在各组间分布的分组形式。频数分布是统计整理结果的基本表现形式,表明总体各单位在各组的分布状况,可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和结构。频数:是指频数分布中各组所分配到的总体单位数。频率:是指各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中的比重。,频数分布构成要素,1、分组标志的具体表现,2、各组的频数或频率,2.5.3 品质分布数列的编制,编制步骤:按品质标志列出各组的名称;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的性别分布,分组名称,各组频率,各组频数,2.5.4 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一、单项数列的编制二、组距数列的编制,一、单项数列的编制,单项数列,就是用一个变量值代表一组的变量数列。编制步骤:列出各组的变量值;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适合于离散变量的变量值,且变动幅度不大、变量值个数不多或重复次数多的场合。,例:某班50名学生的统计学期末考试的成绩排序为:55 55 55 65 65 65 65 65 65 65 65 65 65 75 75 75 75 75 75 75 75 75 75 75 75 75 7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85 95 95 95 95 9550个变量值由于重复较多,仅涉及55、65、75、85、95五个数字,所以适宜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某班50名学生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分布,各组频数,各组频率,各组变量值,二、组距数列的编制,是指以变量值的一个区间作为一组而编制的变量数列。适合于连续变量的变量值,且变动幅度较大、变量值个较多或重复次数较少的场合。编制步骤:1、整理原始资料2、确定组数和组距3、确定组限3、编制频数分布表,1、整理原始资料,整理原始资料,主要是对其进行由小到大的排序,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全距。例:根据抽样调查,某企业50名工人月平均收入资料如下(单位:元)1250 1320 1230 1100 1180 1580 1210 1460 1170 10801050 1070 1080 1080 1100 1100 1130 1140 1150 11501180 1030 870 1150 1410 1170 1230 1260 1380 15101010 860 780 1130 1140 1190 1260 1350 930 14201080 1010 1050 1250 1160 830 1380 1310 1270 880上述资料比较零乱,不容易看出其基本特征。如果将这些数据进行由小到大排列顺序,可得到如下的阵列:,780 830 860 870 880 930 1010 1010 1030 10501050 1070 1080 1080 1100 1100 1130 1140 1150 11601170 1170 1180 1180 1190 1200 1210 1230 1230 12501250 1250 1260 1260 1270 1270 1310 1320 1350 13601370 1380 1380 1410 1420 1420 1460 1510 1580 1680排序后的数据反映资料的某些特征:1.说明50名工人的月收入波动幅度大,全距为900元;2.说明多数工人的月收入在1000-1400元之间。通过整理,是我们大致对该资料的某些特征和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3、确定组限,一个组的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组限。确定组限时,通常第一组的下限应小于最小的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应大于最大的变量值。对离散型变量,其变量值都是整数,变量值之间有明显的界限,故组的上下限可用确定的数值表示。如:工人按职工人数分组,其组限可表示为如图1所示。对连续变量,其变量值有小数,组限不能用肯定的数值,只能用前一组的组限与后一组的组限重叠的方法表示,如:工厂按职工工资分组,可表示为如图2所示。,100人以下100-499人500-999人1000人以上,900元以下900-1100元1100-1300元1300-1500元1500元以上,图1,图2,4、频数分布表的编制,列出各组的数值区间,统计各组的频数和频率,即可得出下面的频数分布表。,某企业50名工人月平均收入分布,2.5.5 频数分布图和类型,频数分布图,又称为次数分布图。就是把频数分布表中的数据生动、形象地用统计图将其表示出来,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品质标志分组的次数分布图,主要有圆形图、饼图和条形图。数量标志分组的次数分布图,主要有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等具体在下一节的统计图进行介绍。,2.5.6 累计次数分布,为了统计分析的需要,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数之和,这就需要在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出“累计频数”。可以区分为以下两种累计方法:1、向上累计即“由小到大累计”,亦即:从变量值小的一方向变量值大的一方累加频数。2、向下累计即“由大到小累计”,亦即:从变量值大的一方向变量值小的一方累加频数。,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例题某班5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组,2.6 统计图表,2.6.1 统计图表的作用2.6.2 统计表2.6.3 统计图,2.3.1 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作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是统计数据显示的两种方式。统计表能把纷繁的数据,有条有理、有系统地组织在一张表格里,让人一目了然。统计图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形象、生动、直观、鲜明地显示出来,让人印象深刻。正确使用统计图、表,是统计统计分析的基本技能,制作统计图表必须注意规则,力求科学规范。,2.6.2 统计表,一、统计表的含义二、统计表的作用三、统计表的构成四、统计表的设计要求,一、统计表的含义,统计表是显示统计数据的基本方式工具。(1)从广义上来说,统计表是以纵横线条交叉结合而成的、用以显示统计数据的表格。包括:调查表、汇总表、统计分析表和时间序列表等。(2)从狭义上来说,统计表仅仅指由统计数据汇总结果整理而成的表格。侧重从狭义的角度解释“统计表”。,二、统计表的作用,1.能使大量杂乱的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使人们在阅读时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有时胜过长篇大论的叙述2.利用统计表,便于比较各项目(指标)之间的关系,以便了解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3.利用统计表,便于检查数字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因此,充分利用和绘制好“统计表”,是做好“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三、统计表的构成,1.从形式上看,统计表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必要的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注”。2.从内容上看,统计表主要有:主词宾词,例如:1988年亚洲“四小龙”经济情况对比表表头,主词,宾词,四、统计表的设计要求总的要求:科学、实用、简炼、美观。,具体要求:1.统计表的结构安排要合理。如:行标题、列标题、数字部分的位置应该安排合理。当然,由于强调的问题不同,行标题和列标题可以互换。但应该注意的是:应使统计表的横竖长度比利适当,避免出现过高或过长的表格形式。2.表头一般应该包括表号、总标题、表中数据的计量单位等内容。,(1)总标题应简明确切地概括出统计表的内容。一般需要表明:统计数据的时间(When)、统计数据的地点(Where)和何种统计数据(What).例如:总标题“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平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统计表”就满足“3W”的要求。(2)如果表中全部数据均是同一计量单位可在表的右上角标明。反之,若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则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者单列出一列标明。,6.统计表中的数据一般是右看齐。(1)有小数点时,应以小数点对齐且小数点的位数要统一。(2)对于没有数据的表格,一般用“”表示。一张条好的统计表不应该出现空白单元格。7.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必要的注释。特别要注明:资料来源,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以备读者查阅。,3.表的上下两条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用细线。这样可以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4.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侧不封口。5.列标题之间用竖线隔开,行标题之间不必用竖线隔开。总之,统计表中要尽量少用横竖线。,2.从内容上看,统计表分为两部分:(1)主词栏表明所研究问题的类别名称,置于表的左边,即:前述的“行标题”。如上表中的“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就是“主词”。(2)宾词栏是说明现象特征的统计指标,置于“表的右边”,如:上表中的“人口、GNP、进出口总额、人均GNP”它们是说明“主词栏”的指标。这两部分缺一不可。,2.6.3 统计图,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不同,统计图有很多种。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圆形图、环形图、线图、直方图、折线图、条形图、茎叶图等,一、圆形图(饼图),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的性别分布,适用于显示单个总体的结构特征。,二、圆环图,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的性别分布,适用于显示多个总体的结构特征。,2、右偏分布:是相对于“正态分布”而言的,表现为一组数据中多数数据偏低,少数数据偏高,有极大值出现。此时,全部数据的均值会高于中位数。,右偏态曲线,六、条形图,某企业50名工人月平均收入分布,七、茎叶图,用于显示未分组的原始数据的分布由“茎”和“叶”两部分构成,其图形是由数字组成的绘制茎叶图的关键是设计好树茎。通常是将一个数据拆分成两个部分:将高位数作为“茎”;将“个位数”作为“叶”。如:在10中,1为“茎”,0为2“叶”。对于n(20 n 300)个数据,茎叶图最大行数不超过 L=10 lg(n)茎叶图类似于横置的直方图,但又有区别直方图可观察一组数据的分布状况,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茎叶图既能给出数据的分布状况,又能给出每一个原始数值,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茎叶图(例题分析),八、箱线图,用于显示未分组的原始数据的分布箱线图由一组数据的5个特征值绘制而成,它由一个箱子和两条线段组成其绘制方法是:首先找出一组数据的5个特征值,即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Me 和两个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Q1和上四分位数Q3)连接两个四分(位)数画出箱子,再将两个极值点与箱子相连接,未分组数据单批数据箱线图(箱线图的构成),中位数,4,6,8,10,12,Q,1,X,最大值,X,最小值,简单箱线图,通过茎叶图,可以看出数据分布的性状及数据的离散状况。如:分布是否对称,数据是否集中,是否有离群点,等等。,本章作业,教材P34-351、解释重要术语。2、思考题:1-103、练习题,本章结束了!,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