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九章.ppt
第九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主要内容1、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2、舆论、谣言、流言与社会心理3、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4、网络与社会心理,第一节 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心理作用三、信息理解中的心理作用四、传播效果中的心理作用,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一)传播的社会心理意义1、概念:传播(communication)从拉丁文Communis(分享)派生而来,既包括信息的分享,也包括信息的传播,是指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试图与他人分享消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这种传递和交换的反应过程就是传播行为。,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一)传播的社会心理意义2、特点:(1)传播是在两种状态下进行:一是在人类的社会互动中进行,社会互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二是在人类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直接影响传播活动。(传播和社区有共同的词根,正如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所说:“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一)传播的社会心理意义2、特点:(2)传播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建立在双向互动和对于信息符号的共同理解基础之上。(3)传播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的。其中活动的主体是人。以上特点说明:社会心理因素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础。,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二)社会心理在不同传播类型中的表现1、自我传播:又称人的内传播,是指个体对信息的自我加工过程。2、人际传播:信息在社会个体之间的传播行为。3、组织传播:又称组织沟通,是在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活动。4、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构成,由专业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诸如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电影等技术手段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活动。,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三)社会心理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1、五W模式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斯韦尔(H.Lasswell)提出传播的过程模式: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2、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提出,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三)社会心理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3、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心理作用,(一)由于传播者和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对信息源的认知心理不同,因而其行为反应也不同。(二)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对信息源所采取的态度不同。,三、信息理解中的心理作用,选择性理解(一)选择性接触(二)选择性注意(三)选择性理解(四)选择性记忆,四、传播效果中的心理作用,(一)对受众产生心理暗示作用(二)改变受众的态度,一、舆论及其形成 二、谣言(rumor)三、流言(gossip),第二节 舆论、谣言、流言与社会心理,(一)概念:即公众意见,是指在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一、舆论及其形成,(一)概念:1、是多数人共同的意见,具有社会力量,对 个人行为具有制约性2、是各种意见的综合体3、有时是合理判断,有时则纯粹是感情行为4、意见的力量决定其来源,一、舆论及其形成,(二)舆论的特征1、为多数人赞同和支持2、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问题3、本身含有合理性4、是有效的5、一般不是政府意见,一、舆论及其形成,(三)舆论的形式1、显在性舆论:多数人明确的语言或态度表现出来的舆论2、潜在性舆论:没有公开表示,只在亲人、熟人范围内谈论、散布的意见、思想和情绪。,一、舆论及其形成,(四)舆论的结构1、舆论的对象: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情。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功利性,对社会有重要意义;二是新异性,对人们有强烈的刺激性和吸引力。(1)社会事件(2)社会问题(3)社会冲突(4)社会运动,一、舆论及其形成,(四)舆论的结构2、公众:与人群不同,它的内聚力来自于思想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1)有共同话题(2)参与议论过程(3)自发性与松散性(4)有一定的层序性 3、意见:意指猜想、表面的看法、显现。,一、舆论及其形成,(五)人际舆论(personnel opinion)形成的模式1、过程:(1)问题的起因(2)引起社会议论(3)意见的汇集和归纳 2、模式:(1)微观:表现为小范围内的私下议论(2)宏观:表现为从舆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递次扩散,舆论压力与舆论面积和舆论强度成正比。,一、舆论及其形成,(五)人际舆论(personnel opinion)形成的模式3、特点:随机性强,不拘时间、场合,只要有交谈对象即可进行;穿透力强,一个重要事件,一夜功夫就可能弄得满城风雨、街谈巷议,难以控制。,一、舆论及其形成,(六)舆论的作用1、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2、舆论的鼓动作用 3、舆论的指导作用,一、舆论及其形成,西方人称之为“智力口香糖”(一)概念: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谣言的强度事情的重要性情况的模糊程度,二、谣言(rumor),(二)谣言的产生及其传播1、产生:社会发生变故;社会面临危机;社会内部结构紊乱;个人加工差异2、传播:以宣泄和表示焦虑与仇恨为基础,二、谣言(rumor),(三)影响:多为负面影响1、严重影响人们的判断能力,造成认识混乱、行为偏离2、对社会和公众造成巨大压力,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身心健康3、传播迅速难以停止,二、谣言(rumor),(一)概念: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中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信息。与谣言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三、流言(gossip),(二)类型1、愿望流言:反映人们的某种要求、期望、未实现的梦想以及未满足的需求。2、恐怖流言:常见于社会紧张时期(自然灾害、战争、政变等)以及人们对某些事物产生明显的恐怖和悲观绝望的时侯。3、攻击流言:产生于社会紧张时期,起因于群体之间的矛盾,常用于制造分裂。,三、流言(gossip),(三)传播的特点1、传播过程的特点:感染2、传播内容变化的特点:(1)一般化(ironing)即削平,削去不合理的部分,是指将流言内容压缩到只剩下有价值的若干具体细节,使流言越传越变得简略而扼要,遗漏掉许多其他细节。(2)强调(sharpening)即磨尖,是指突出某些具体细节。听到流言的人再次传播时,会强调其印象深刻的部分。,三、流言(gossip),(三)传播的特点2、传播内容变化的特点:(3)同化(assimilation)是指流言的接受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及态度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并凭想像对它进一步加工(加油添醋)之后再广为传播。最后往往把流言对号入座,使流言内容与原来的事实相距甚远。,三、流言(gossip),(四)心理机制 1、记忆误差:巴特利特的实验,三、流言(gossip),(四)心理机制 2、沉默的螺旋: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1974)提出(1)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人对自己环境进行观察之后所做出的判断(2)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媒在舆论的传递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大众传媒的累积性、普遍性、共鸣性),三、流言(gossip),(五)流言的制止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 2、制止流言的方法:(1)提高新闻媒介的可信度,让人们藉新闻媒介获取完全正确的情报。(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3)为了消灭模糊的真空状态,要尽可能多而快地传达可信的情报。,三、流言(gossip),(五)流言的制止2、制止流言的方法:(4)马上掌握可信的情报并作出权威的解释,以便迅速而简便地否定虚报。(5)要防止人们的生活情境过于寂寞和单调,这些是最易导致流言、传闻出现和传播的心理条件。(6)要慎重展开宣传活动,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响及制造,传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动机。,三、流言(gossip),一、时尚、流行概述二、流行的传播过程 三、流行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一)概念: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新近出现或某权威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致消失的过程。1、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2、被相当多的人随从和追求 3、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一、时尚、流行概述,(二)特点 1、新奇性 2、时效性 3、周期性 4、两极性(三)意义,一、时尚、流行概述,1、先驱者(pioneer)2、早期采用者(early user)3、前期追随者(early follower)4、后期追随者(1ate follower)5、落伍者(drop-out),二、流行的传播过程,(一)客观 1、物质生活的丰富 2、闲暇 3、大众传媒的发达程度(二)心理原因 1、从众与模仿 2、求新欲望 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三、流行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第四节 网络与社会心理,一、网络中的第一印象二、互联网中的面具和伪装三、网上的人际吸引四、互联网对时间的吞噬,一、网络中的第一印象,(一)网络里的第一印象:早期较冷漠、就事论事、易怒,现在已经开始有所调整。13.4%的内容可以使用符号增加感性。;):p(二)印象形成的捷径:邮件地址,一、网络中的第一印象,(三)人的类型与划分:超越年龄与性别(四)驾驭互联网上的印象:45的人选择的绰号与自己有某种关联,8的人用真名,6的人以电影或小说中的人物作为笔名。虽然改动方便,但一旦被盗用,会引起强烈的反应。,一、网络中的第一印象,(五)网上的自我介绍:(六)键盘的功效:大写字母对熟识的人是shout,对于陌生人则可能是冲动。,二、互联网中的面具和伪装,20世纪20年代,阿纳托尔.弗朗西:“如果没有谎言,人性就会没有新奇。”互联网是同一性的实验室。,三、网上的人际吸引,人际关系不稳定1、互联网是一个人们不以貌取人的地方2、交谈的频率3、相似4、互补5、螺旋6、可以回避不喜欢的人7、幽默8、自我暴露,四、互联网对时间的吞噬,1 你是否着迷于互联网2 为了达到满意你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3 你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停止使用互联网4 停止使用互联网的时侯你是否感觉烦躁不安5 每次在网上的时间是否比自己打算的要长6 由于互联网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者职业机会是否受到影响7 你是否对家庭成员、治疗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了你对互联网着迷的程度8 你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