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第六章人与社会环境.ppt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一、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 1、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2、人的需要分为两类:生理需求: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满足 心理需求: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需要 又可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前者如生存与繁衍,称为“原发性”需要。后者无交往、成就、权力等,称为“后发性”需要。,3、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物质性和精神性 动力性:追求满足的欲望 独特性:因个体和环境的导致需要的不同。社会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决定的,人的需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3、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观点: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认知需要、安全需要、审美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2)ERG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existence)、关系(relationship)和成长(growing)三个层次。简称ERG,(二)人类行为,1、人类行为的含义:行为科学:对外在和内在刺激的反应狭义的行为 社会科学:行为是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广义的行为 社会工作者对行为的看法:个体为适应环境,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价值、态度、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进化的观点 多样性表现多样化 动态性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 指向性发生-反应模式 可控性人有意识和理智 发展性延续与传递,3、人类行为的类型 内隐行为: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 外显行为:本能遗传 习得学习而得到的行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如果某人行为与大多数人相似,在统计上就可以视为常态,其行为就属于正常行为。反之就是异常行为。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绝对区分较为困难。按照社会工作的视角,任何人都是独特的,异常只是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并不表示该个体有负面问题。二者的区分是一种类型上的划分,不应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二、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的双重意义 人类行为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环境的适应。人类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时刻保持着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只有如此才能塑造人类行为。因此从事社会工作必须时时考虑“人在环境中”。,(二)社会环境的含义,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劳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把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地点联结在一起的系统关系。定义: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三)社会环境的特点,1、多样性 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及文化的系统。2、静态与动态的相对统一 静态:文化超越时空。学校、社团等对个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存在 动态:社会本身又在不断变化,(四)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人格未定型、社会化未完成者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反之较小。社会环境相似,可能会形成相似的行为和人格特征。3、个人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五、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都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社会工作者由整体角度看待人类行为,而不是简单的认为人的困境来自个人还是环境,社会工作者常认为,人们的困境源自于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不恰当互动。改变个人、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都是重新实现人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平衡的专业手法。,一、儿童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儿童发展理论 1、心理和性理论 认为,欲望是人的重要基础,是一种心理和性的能力。从出生到18个月是口欲期 从18个月到3岁是肛欲期 36岁是性器期 612岁是潜伏期 12岁以后是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不同时期儿童的各种需要都应该得到恰当满足,满足太多或太少都会使人格受到影响,并可能导致其人格变异。,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内涵,2、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经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阶段 出生到3岁,是本我阶段。此阶段表现与生俱来的欲望,旨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3岁6岁,开始发展自我。本我遭遇挫折,欲望在现实中被粉碎,产生自我。自我是现实取向的,为本我服务。6岁开始发展超我。超我是道德取向的,是对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以及对良知、是非、对错的判断。,(二)艾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艾里克森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发挥的作用。将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人生各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人们从其中的正反经验中发展出特定的品质。,(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人类道德可以分为前道德期、习惯期和原则期。前道德期为7岁前,分不清是非。其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予以控制。习惯期需要遵守成人或他人的意见,实现社会所期望的行为。,二、儿童阶段的特性,(一)儿童生理的发展 出生3岁 婴儿期和学步期 36岁 婴幼儿的肌肉技术得到良好发展 6岁性成熟前 身体成长相对缓慢,但力量和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二)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发展,1、儿童心理发展 06岁 需要刺激的时期 6岁性成熟前 自我概念,自尊和交友变得重要,自我中心主义减弱。12岁、13岁,已有自我实现能力,2、儿童社会化 06岁 最早通过哭笑表示情感,随后逐渐对亲近者有依恋行为,并开始和同伴及其他成人交往。以家庭教育为主。6岁12岁 学校和朋友称为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内涵,1、儿童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所有儿童2、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3、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辅之以非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四、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一)以救济为主的时期:时间:1601年英国济贫法颁布至19世纪 工作对象:是孤儿、弃儿和部分贫困儿童。救助手段:社会领养、寄养等消极方式。(二)积极的儿童福利时期 时间:20世纪以来 1923年联合国第一次发表儿童权利宣言,标志着儿童社会工作进入新阶段,为现代儿童社会工作奠定思想基础。,五、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与功能,(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 1、福利性 2、以社会服务为主 3、专业要求高,(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 1、保障的功能 2、社会安全的功能 3、发展的功能,六、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p185-187)1、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 2、促进对儿童的养育 3、推动儿童教育事业 4、为儿童创造娱乐游戏的条件 5、儿童卫生保健 6、家庭服务中的儿童社会工作 7、儿童权益保护 8、对孤儿、被弃儿童的工作 9、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七、儿童工作的基本方法,(一)儿童个案工作(二)儿童小组工作(三)儿童社区工作,八、儿童问题及对策,(一)儿童问题的成因社会环境 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家庭教育两极化、虐待儿童 学校:校风、班级文化凝聚的学生亚文化与社会风气之间的差异导致的行为偏差。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 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二)解决儿童问题的对策,1、把握不同阶段儿童的基本特性,剖析偏差行为的微观机制。2、领悟儿童问题乃至偏差行为的宏观原因。,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一、青少年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强调青少年时期的认同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青少年处于习惯期,需要遵守成人或他人的命令,实现社会期望的行为。,二、青少年阶段的特性,(一)生理及心理特征 12岁至17岁 青少年前期 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来可做什么事情。初中阶段 1820岁 青少年后期 很多方面逐步成熟,其人格的发展逐渐独立于父母。,(二)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1、少年和青年与家庭的关系有所不同2、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3、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三)“青少年”的涵义,1、青少年是一个生理特别发展的时期2、青少年是一个转折期3、青少年是一个关键期4、青少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p194-195),1、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2、青少年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为根本目的3、辅导社会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4、青少年社会工作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功能,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p203-204),1、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2、道德及品格的辅导3、学业指导4、健康成长指导5、就业辅导6、生活方式辅导7、社会交往辅导8、婚姻服务9、特殊青少年服务,五、青少年问题及对策,(一)青少年问题及解释 1、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如果文化规范、道德信仰和相关人物不足以规范青少年行为,那么他们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朋友就是学习的重要对象。如果行为和想法能够得到朋友的认可,便能学到新的规范。,3、拉力理论认为,边缘化、挫折、脱离学习与工作、低成就、社会不平等感等会引发青少年的越轨行为。4、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早期行为影响后期行为,并可能是后期行为的前兆。,(二)解决问题的社会工作对策,1、针对个人原因,一本可以采取微观的社会工作手法2、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分析采用相应对策。,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一、老年行为和社会理论(一)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对自己一生的成就进行反思。,(二)伯克莱的成长研究发现,老人的人格和适应情况可以分为如下类型:,1、成熟型2、摇椅型3、防卫型4、愤怒型5、自怨自艾型,(三)卡明和亨利的撤退理论,老年不一定是中年期的延长,而是老人从现存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及价值体系中撤离。这种撤退并不是社会力量压迫的结果,而是老化现象中一种内在的成长过程,使老人形成自我中心、自我满足的现象。,(四)伯吉斯等人的活动理论,社会互动对于每个人均具有同等价值。个人的角色建立在工作、婚姻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基础之上。因此,老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有活跃的社交生活,积极开辟新的生活形式,才能获得和保持开朗的心境,获得健康快乐。,二、老人阶段的特性,1、生理衰退越来越显著2、角色发生多角度转变3、认知和心理变化4、社会环境对老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三、老人社会工作的源起与发展 p213,(一)老年社会工作的源起 1、英国养老金法 2、美国社会保障法案(二)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1、第四次产业革命创造的物质基础 2、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三)当前阶段老年社会工作发展趋向是挖掘老年人潜能,提倡老年人互助、为老年人争取合法权益。,四、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 p214,(一)经济因素(二)社会政策(三)文化因素,五、老人问题及对策,(一)问题 1、经济收入减少 2、情感生活弱化 3、各类疾病增加,(二)对策,1、老人的需求应该得到社会保障,这是保障社会公平和保障老年人权利的重要举措。2、社会工作应该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功能。3、政府应该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六、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p223-224,(一)机构照顾及问题 1、机构照顾: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照顾。我国院舍照顾分为公办、民办和民办公助(私人出资,政府扶持)。2、问题:养老机构供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机构管理和服务人员较少接受专业训练。,(二)社区照顾是解决老人照顾困难的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原因如下:,1、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2、老人愿意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3、人口的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局限使国家现阶段难以发展机构照顾。4、有效利用社区的闲置资源5、走正规和非正规照顾的道路6、无经济能力支持养老院费用的老人有权利得到社区的关怀和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