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十五章农业可持续发展.ppt

    • 资源ID:6003727       资源大小:2.51M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十五章农业可持续发展.ppt

    第十五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正在沙漠化的草原,因沙漠化被埋没的村庄,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分布,水体污染造成大量鱼类死亡,不洁水致全球每年310万人死亡,水污染的危害,酸雨对森林的破坏,森林大火的破坏性极强,大气污染,耕地污染,大气污染,耕地盐碱化,干涸的土地,枯死的胡杨林,浩浩汤汤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由于水源不足,自1992年以来,已经12次从水库调水。这是白洋淀淀区一角(摄于2004年),昔日渔民以牧羊为生。,第十五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学习要点: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五、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莱彻尔.卡逊美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人类的危机报告增长的极限(1972):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等如果还是这样一直加速发展的话,我们这个地球还有多少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必要从只求增长转向均衡发展的道路。这是一部论述地球环境问题的根本点的先驱性报告。,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72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第一届联合国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两项决议。实际上联合国对这次会议的要求,显然是要确定我们应当干些什么,才能保住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人类居住。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成立。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21世纪议程: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行动计划;1992年3月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未来发展的两大战略。,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基本原则 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从自然属性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社会属性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从经济属性定义:在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从科技属性定义: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布氏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包括:1、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定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全面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1、能源消耗大,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2、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1)农药(2)化肥(3)专业化生产造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使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3、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传统现代农业的困境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启示和思考:,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应变征服自然为协调自然,使农业生产更符合客观规律;农业生产必须尽量利用自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我维持的功能;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必须始终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替代农业的出现有机农业:(又叫生物农业、再生农业,重视土壤,尊重自然,合理利用、保护资源、发展农牧结合式的复合农业。)永久农业:20世纪70年代由澳大利亚学者莫里森提出: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有意识的设计和维持,它具有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恢复力等特殊性征。生态农业:(要有自我维持的能量系统,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劳动力等),可持续农业的涵义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的,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关键在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需求角度看从国内需求为主转向外向型扩张偏移从供给角度看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从投入产出角度看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可持续农业的特征经济持续性:关注生产者的长期利益产量的持续性 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社会持续性: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衣、食、住)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教育、就业等)生态持续性:关注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 生产力和功能,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1)最低安全标准原则(2)公平性原则,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特性(1)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2)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3)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4)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路(1)产权管理思路(2)国家干预思路,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 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内涵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t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1976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Sussex Univ.)农学家M.K.华莘屯(M.K.Worthington)对欧洲有机农场进行调查并亲自试验后,于1981年对“生态农业”提出了新的认识,她认为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或伦理和审美诸方面不产生大的、长远的及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我国于1980年代初起正式开始这项工作。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适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使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这个规律具有3个特点:生态经济系统的联系性;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性: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与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系统中日益增长的废弃物数量与生态系统中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经济社会的适应性。,生态产业链规律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发掘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物链关系,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减轻环境压力和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创造生态产业链的系统耗散结构,使整个生态产业链表现出系统整体性、有序性、多样性和结构功能可控性,从而达到优化产出、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目标。,生态需求递增规律生态需求是消费者对生态环境质量需求和生态经济产品需求的总称。生态供给是生产者对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经济产品供给的总称。生态需求递增规律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者的生态需求呈现递增趋势。,生态价值递增规律生态不是无价的自由产品,而是有价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资源呈现出日益稀缺的趋势,因此,生态价值呈现递增趋势;既然生态价值呈现递增趋势,那么人类可以像进行经济投资一样进行生态投资,实现生态资本的增值;由于生态资本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只有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才能激励人们从事生态投资活动。,20多年来,生态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重大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农业,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我国倡导的生态农业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农业中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高产、高效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缺点。是一种避免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捷径。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四大特点,代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东西方生态农业的比较西方的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效益下降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替代农业模式而产生的,故他们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他们反对化学物的投入。而中国的生态农业是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优点,利用生物和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模式,在技术上并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高效率地投入,并重视环境生态工程建设,重视农田生态工程与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投入,具有中国传统农业中有机肥投入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特征。,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的对比,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生态农业的对比,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立在可更新资源基础之上,与当地农业环境资源组合相适应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以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利用共生相养,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并且与传统农业实用技术相结合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全面规划,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四、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图五环产业链,林下鸡,水中鸭,室中花,葡萄地里套种小西瓜,北京市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示意图,典型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五、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考题,1、常规现代农业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2、人口、人力资本积累、自然资源、环境和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

    注意事项

    本文(第十五章农业可持续发展.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