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讲解.ppt
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讲解,2,讲课内容第一章 标准产生背景和特点第二章 术语和定义第三章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3,一、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第一章 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背景及特点,1、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道路上共同面临的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如:20世纪3070年代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环境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局部走向区域走向全球,4,八大公害事件,一、1930年12月 比利时马斯河谷,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污染类型:大气污染 污染物:谷地中工厂密布,烟尘,SO2排放量大 造成后果:咳嗽、呼吸短促,恶心窒息,几千人中毒,60人死亡。二、1943年510月美国洛山矶,洛山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污染类型:大气污染、光化学污染 污染物:该市400万汽车每天耗油2400万升,排放烃类1000万吨 造成后果:引起眼病和咽喉炎,65岁以上老人400人死亡。,5,八大公害事件,三、1948年10月,美国多诺拉镇,多诺拉烟雾事件 污染类型:大气污染 污染物:河谷内工厂密集,排放大量的烟尘和SO2 造成后果:咳嗽、恶心、哎吐、腹泻,4天内43%居民患病,20人死亡。四、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污染类型:大气污染 污染物:居民取暖煤中含硫量高,排放的烟尘和SO2;造成后果:胸闷、呕吐,死亡4000人,历年共12次,死亡近万人。,6,八大公害事件,五、1953-1961年,日本熊本县,发生水俣(病)事件 污染类型:海洋(汞)污染 污染物:氮肥厂含汞催化剂随废水排入海湾 造成后果:口齿不清、面部痴呆、精神失常,至1972年180多人患病,50人死亡,22 名婴儿生来神经受损。六、1995年日本四日事件,蔓延几十个城市 污染类型:大气污染 污染物:工厂排放烟尘和SO2 造成后果:哮喘病、肺气肿,患者500多人,36人死亡,7,八大公害事件,七、1968年,日本爱知县等23个府县,米糠油事件 污染类型:食品污染 污染物:米糠油生产中用多氯联苯作热载体,因管理为善,多氯联苯进入米糠油 造成后果:眼皮浮肿、多汗,重患者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患者5000人,16人死亡,近万人受害八、1931年1975年,日本富山事件 污染类型:水体污染 污染物:炼锌厂未处理的含镉废水排入河中 造成后果:全身骨痛,自然骨折,至1968年5月,患者258例,死亡128人,至1977年12月又死亡79人。,8,一、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续),60年代末,各国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采取措施直接干预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并不断出台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 如:日本1967年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 1972年6月,瑞典: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6月,巴西:103国家首脑,180国家代表参加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7年2月,日本:京都议定书: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氟利昂气体(HFC、PFC)、六氟化碳六种气体 1992年 英国 BS7750 环境管理规范 1993年欧共体以(EEC)NO.1836/93公布“环境管理审核规则”(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简称EMAS,1995年6月实施。,2、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行动,9,1993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环境技术委员会(ISO/TC207)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114100 9699年颁布11个环境标准;96年起,我国引入标准,进行ISO14001试点认证工作,建立了认可和注册制度,至今已有12家认证机构,42家咨询机构,约3500人接受了外审员培训;1997年4月我国政府正式宣布等同采用ISO14000标准,GB/T24001ISO14001规范和使用指南 GB/T24004ISO14004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一、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续),3、ISO系列标准的产生,10,二、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意义,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广清洁生产,实现环境污染控制;有助于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环境事故风险;体现社会责任感,树立企业形象;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绿色通行证。,11,三、我国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必要性,1 国际贸易需要工业化国家采用单方面要求,绿色壁垒取代非关税壁垒;ISO14000对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和促进体系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该标准在我国的实施将促进我国特别时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改善,与国际接轨,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2 环境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有利于各类组织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有利于为组织提供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利于各组织制定符合统一标准的自我声明,建立其环境方针、目标和行为措施;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向外部证明自身所声明的方针,以便外部组织用此对环境体系进行科学的认证和评价.,12,四、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自愿性:组织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技术等条件选择自 愿采用;灵活性:没有建立环境行为标准,仅提供了系统建立 并管理行为承诺的方法;广泛适用性:适用于任何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 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预防性:强调环境保护的预防为主原则。,13,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特点及基本思想,着眼于持续改进核心是污染预防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重视全过程控制立足于全员意识与参与作用系统化、程序化管理和必要的文件支持关键活动是审核及监测与测量,14,ISO14001:1996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的构成,标准由四部分构成: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和定义环境管理体系要求,15,第二章 术语和定义,一、环境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在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16,二、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变化。,17,三、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18,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的关系,19,四、环境绩效(表现/行为)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20,五、污染预防 采用防止、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注:污染预防的潜在利益包括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21,六、环境管理体系 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 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22,第三章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1、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模式,核心思想运行模式 有机整体,check,plan,do,action,23,2、ISO14001标准要素框架内容,24,4.1 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本章描述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3 ISO14001标准要求与理解要点,建立 体系的设计和策划、文件编写、组织机构配置、人力资 源配置等保持 活动的变更、新法律法规、运行过程故障 测量与监测、纠正和预防 内审和管理评审,25,4.2 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承诺;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体员工;可为相关方所获取。,26,某公司的环境方针奉行集团公司的环境宣言,本着预防环境污染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思想,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同时,积极履行保护员工、客户、本地区和社会等众多利害相关方利益之责任,努力谋求持续改进和发展之路。为此我们作出如下承诺:1.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改善公司各项环保设施,完善相应管理措施,争取各种污染物的达标排放;2.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有害化学品的管理,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强化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加强环境培训,强化员工的环保意识,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和节省能源资源;4.调整工厂布局,不断改进工艺,探索生产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此环境方针作为我公司的行动指南,公司将以多种方式传达到每一位员工,使员工理解,贯彻执行。并能为公众所获取,以便监督我们的承诺。最高管理者:武雄 1999年3月18日,27,江苏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环境方针我们将以“精细严实”的精神承诺:1、遵守法律法规;2、加强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杜绝污染事故,走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3、不断降低原料消耗,保持国内同行领先水平;4、对全体员工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以人为本,做好 环境管理工作;5、方针可为公众所获取。,28,浙江省电力建设总公司OSH&E方针安全第一,健康至上,电建事故五个零;保护环境,达标排放,危险污染两预防;强化意识,遵章守法,目标指标争先进;全员参与,各方交流,持续改进创一流。,29,4.3 规划,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对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虑。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30,“能够控制的”环境因素是指组织自身可以管理、改变、处理、处置的环境因素,可包括组织自行设计的产品、生产加工过程、设备维护、办公活动以及后勤生活中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往往存在于组织的现场范围内,可以通过改进产品设计、设备维护保养、过程控制、人员培训等方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指组织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和管理的,即不能通过行政管理或其它技术手段等改变的某些环境因素。这类环境因素由于多属于与组织关系较密切的相关方,往往可以通过某种利益关系对相关方施加影响,间接实现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或管理。,31,煤的开采,运输,储存,焦化厂,客户,植破坏被,粉尘排放,噪声排放,尾气排放,汽油消耗,(能控制的),(可望施加影响的),(可望施加影响的),32,理解要点1.程序化要求:确定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的环境因素;在建立目标和指标 时考虑环境因素;及时更新有关信息。2.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范围的完整性:从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识别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应包括可控制和希望施加影响的,体现生命周期思想;识别时应注意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六个情况。,33,六种情况包括:1)向大气排放2)向水体排放3)向土壤排放4)废气物的管理5)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6)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如噪声、光污染3.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性4.动态适应性,34,案例:施工企业环境因素,一、噪声 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土方施工噪声,材料装卸等;二、废水排放 包括生活废水、生产废水三、废气 工业粉尘、运输遗撒、材料装卸,有毒有害气体挥发等四、固体废弃物 工业切屑、废料、废渣、包装物、废纸等;五、能源浪费 水、电、煤、气、油等六、潜在的泄漏 化学品、油料、气体的泄漏等七、潜在爆炸,35,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36,一.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1.宪法:环境条款(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2.环境保护法律、国际环保公约:(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批准)3.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3.环境保护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如国家环保总局及有关部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4.地方性环保法规:(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省会城市人大及常委会、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常委会、经济特区的人大及常委会等立法机构制定)5.地方性环境规章:(由上述四个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人民代表大会所属的人民政府)6.环境标准:截止目前已发布国家环境标准361项,环境行业标准34项,共计385项。,37,环境标准按内容分: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方法标准 标准样品标准 基础标准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二.环保行政执法中的各项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限期整改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等;,38,三、“其他要求”包括:产业实施规范 与官方机构的协定 非规范性指南(如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规定、通知、标准、行业设计规范等)相关方的要求,39,4.3.3 目标和指标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个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污染预防的承诺。,40,理解要点目标和指标的基本要求:1.目标及指标的层次化和文件化;2.定量化;3.可操作性。,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的依据:1.法律和其他要求;2.自身的重大环境因素;3.组织的规模、经济、技术、经营状况;4.相关方的观点。,41,理解要点目标和指标的设定与方针的一致性:1.减少废物、降低资源、能量消耗;2.减少或消除向环境释放的污染物质;3.在产品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其生产、使用与处置中的环境影响;4.控制原材料所造成的环境影响;5.尽可能减少新项目开发中的重要环境影响。,42,4.3.4 环境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包括:(1)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2)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保持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43,理解要点 1.环境管理方案的内容:(1)实现目标和指标的各层次职责、方法和时间;(2)应根据组织生产、经营、环境管理的优先次序确定具体 措施;2.定期评审和修订(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产时应考虑对方案的评审和修 订;(2)方案修订的时机;(3)定期检查完成情况,作好记录,并由项目负责人向管 代或最高管理者报告。,44,某公司1999年度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45,4.4.1 组织机构和职责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4.4 实施与运行,46,理解要点(1)全员参与,各相关职能层次均有其环境职责;(2)管理者应确保体系实施所需的资源配置;(3)环境管理体系的结构化决定了机构和职责的 结构化;(4)机构和职责的设置应结合组织环境管理的现 状。,47,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组织应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c)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48,理解要点1.培训需求的确定;2.环境意识的树立;3.岗位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4.培训内容包括:(1)年度培训计划;(2)评审培训方案与法规或组织要求的符合性;(3)针对工作性质的专项培训;(4)培训的有效性检验。,49,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b)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50,理解要点1.信息交流的程序化,目的是:阐明管理者对环境的承诺;处理涉及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环境方面的问题和关系 提高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方案的认识;必要时向内部和外部相关方通报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环境行为2.信息交流的内容:有关的环境法律和其他要求;外部相关方的环境要求信息;有关化学物质的毒性;安全数据;环境管理者代表的任免;监测结果;体系运行情况,51,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a)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b)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52,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结构,53,管理手册:主要提供组织内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客户及第 三方审核机构审核时使用;体系概要性的描述,其内容通常包括:,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环境管理、运行、审核或评审工作的岗位职 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关于程序文件的说明和查询途径 关于手册的评审、修改和控制规定,54,程序文件:主要提供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使用 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它是管理手册的展 开和具体化,使管理手册中原则性和纲领性的要求 得到展开和落实,对下它引出相应的支持性文件。其内容简单地概括为:5W+H,55,作业文件:主要供操作员工使用 围绕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描述具体工 作岗位和工作现场如何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具 体做法,是一个侧重操作的详细工作文件。,56,4.4.5 文件控制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a)文件能够定位;b)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授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c)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d)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e)由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失效文件予以标识。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57,理解要点1 文件控制包括文件的批准、发放、使用、更改、作废、回收等;2 文件包括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3 控制内容:(1)文件的存放和查找;(2)对文件的定期评审;(3)确保关键岗位得到最新版本;(4)文件的撤销、保留。,58,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制定计划,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述要求:,a)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运行,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b)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c)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承包方。,59,理解要点1.运行控制程序制定的依据:(1)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2)重要环境因素。2.运行控制程序应重点包括:(1)缺乏程序指导即引起偏离的活动和运行,(2)应在程序中规定如何进行操作,操作具体要求和运行标准;(3)对相关方的环境因素予以关注,建立管理程序.,60,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61,理解要点建立文件化的程序;按程序确定可能的事故和紧急情况;需要考虑的可能情况是(1)火灾及爆炸可能对储存原材料和产品的影响;(2)意外的泄漏或事故性溢出;(3)污染控制设备失灵或损坏;(4)特殊气候带来的影响,如暴雨、洪水等;(5)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按程序规定的应急办法,预防或减少由此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序的定期评审和修订应急设施和程序的演练,62,4.5.1 监测和测量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其中应包括对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监测设备应予以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4.5 检查与纠正措施,63,理解要点1.目的保持对自身环境状况的了解,以确保自己是否始终满足了法律和其他应当遵守的要求,评价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际情况,并为策划、实施和改进提供依据。2.监测的内容(1)环境绩效的监测和测量: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有关结果和成效,如污染预防、节能降耗情况等;(2)有关运行控制的监测和测量:如对废水处理设施的日常检查与维护、排放因子的监测;对垃圾分类要求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消防设施的点检等(3)目标指标实现程度的监控:组织制定的目标指标,可通过环境管理方案或(和)过程控制来实现,对实现程度进行例行监测;(4)环境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的监测和测量;(5)监测设备、仪器的维护和校准。,64,4.5.2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予完成。任何旨在消除已存在和潜在不符合的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引起的对程序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照实施并予以记录。,65,理解要点 1.不符合 各种违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组织的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例如违反程序及操作规程、引起相关方抱怨与投诉、监测结果不符合规范要求等。包括日常活动中出现的不符合,内部和外部的投诉以及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提出的不符合,外部审核时提出的不符合。,66,理解要点 2.不符合的调查与纠正程序的内容包括:(1)确定引起不符合的原因;(2)确定并实施必要的措施;(3)验证纠正或预防措施的效果;(4)记录由纠正或预防措施所导致的对书面程序 的任何更改.,67,出现不符合的典型原因有:内部信息交流不畅通;缺乏相应的程序指导或程序有缺陷;设备故障或缺乏维修;员工培训不足,缺乏资源保障;对有关要求不了解或理解不充分;违反程序要求和规定。,68,理解要点 2.不符合的调查与纠正程序的内容包括:(1)确定引起不符合的原因;(2)确定并实施必要的措施;(3)验证纠正或预防措施的效果;(4)记录由纠正或预防措施所导致的对书面程序 的任何更改.,69,4.5.3 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与处置环境管理的记录。这些记录中还应包括培训记录和审核与评审结果。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对相关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对环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使之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其保存期并予记录。组织应保存记录,在对其体系及自身适宜时,用来证明符合本标准的要求。,70,理解要点1.记录的作用(1)证实作用;(2)为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为制定新的环 境管理目标和指标提供依据.2.记录的管理包括:标识、收集、编目、保存 和处置等。,71,理解要点3 重要的记录应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信息;投诉记录;培训记录;过程信息;检查、维护与校准记录;产品信息;有关的供方与承包方信息;事故报告;应急准备与响应信息;重要环境因素信息;审核结果;管理评审等。4 记录的备份,72,4.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组织应制定并保持用于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一个或多个方案和程序,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是: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1)是否符合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b)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的结果。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的制定,应立足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审核程序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73,理解要点,审核目的 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符合性年度审核计划 时间安排 目的、范围及 审核内容 发放部门和人员 审核频次 审核依据和方法 审核员资格和要求审核报告,74,4.6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其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供管理者进行评价工作。评审工作应形成文件。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对方针、目标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加以修正的可能的需要。,75,理解要点1 管理评审的目的(1)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2)提出新的要求,实现持续改进。2 管理评审的内容(1)内审及外审的结果;(2)方针的适宜性,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3)变化的信息: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组织机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变化等;(4)相关方关注的问题。3 管理评审的时机和频次4 管理评审的文件化,76,环境管理体系各要素间的关系,环境因素,4.2环境方针,4.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4.6 管理评审,记录,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环境管理方案,目标和指标,法律和其他要求,机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文件控制,监测,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77,环境管理体系17个要素中,有几个要素要求建立并保持程序?,4.2,4.6,78,与重大环境因素有关的要素有:4.3.1 内容4.3.2 确定4.3.3/4 考虑4.4.2 培训4.4.3 处理4.4.5 得到有效版本4.4.6/7 确定;建立程序,通报供方和承包方 监测和测量,79,与环境法律法规有关的要素有:4.2 承诺4.3.2 获取、更新4.3.3/4 考虑4.4.5 标识4.4.6/7 运行标准 法律遵守情况的监测和测量,80,与相关方有关的要素有:4.2 可为公众所获取4.3.1 可望施加影响4.3.2 其他要求4.3.3/4 相关方的观点4.4.3 接受、文件形成和答复4.4.6/7 建立程序,通报供方和承包方 监测和测量,81,环境管理体系的监控系统对体系运行的保障 通过体系的三级监控机制实现体系的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完善的功能:第一级监控: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第二级监控:审核体系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第三级监控:4.6 评审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监控情况的纠正:监控要素所发现的问题都通过这一要素来纠正。,82,谢谢!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