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ppt
,千姿百态的物质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变化着。,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吗?,节 日 焰 火,燃 烧,钢 铁 生 锈,牛奶变质,溶 洞 钟 乳 石 的 形 成,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引入:,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朝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没、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等。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特点,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共分为几类,如何区分他们呢?,物质变化后 新物质生成,物质变化后 新物质生成,变化前:纸,变化,变化,变化前:,变化后:,将纸剪成碎片,将纸张点燃,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变化后:,纸,纸,没有,物理,化学,二氧化碳和水等,有,一.化学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有无本质区别,例如汽油挥发 铁水铸成钢 蜡烛受热融化,例如:木柴燃烧 铁的生锈,化学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中伴随的一些变化,沉淀,放出气体,燃烧,变化前: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否需要加热或其他条件)。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发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变化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你会观察实验吗?,观察实验,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2、胆矾的研碎3、镁带的燃烧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想一想 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实验1-1】,操作:,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现象:,试管中的水沸腾并逐渐减少,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并无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水的沸腾和液化,实验:,想一想 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现象:,块状物体被粉碎,但仍为蓝色的胆矾,并无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研磨胆矾,实验:,想一想 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实验1-3】,操作:,1.把少量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2.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因为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铜等新物质。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反应。,实验:,想一想 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实验1-4】,操作:,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现象:,1.试管内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2.石灰石逐渐变小。,3.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石灰水与盐酸反应,边观察边记录,试管中的水沸腾并逐渐减少,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蓝色块状固体变成细小的蓝色粉末,蓝色溶液中有蓝色沉淀出现,试管内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石灰石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无,有,有,2.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2).现象:,(3).举例:,(1).定义:,(2).本质特征:,(4).举例:,(3).现象:,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物质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矿石粉碎、三态变化、气球爆炸灯泡发光、酒精挥发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同时伴有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食物腐烂、金属生锈、燃烧、火药爆炸等,(食物腐烂、金属生锈、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产生沉淀,产生气泡,发 光 发 热,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此类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无,无,有,有,二者常常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两种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也改变,所以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呢?,思考一下,石蜡溶化、汽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观察P7图1-4及演示实验),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注意,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雪的形成,蜡烛的燃烧,云的形成,燃放烟花,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 变化是()A、蒸发 B、变形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2、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固体 D、镁带消失,练一练:,D,C,练习,1.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是()A.铁器 B.青铜器 C.塑料器具 D.石器,1.D 解析:石器是磨制的,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而铁器和青铜器需要矿石进行冶炼制锝。而塑料制品也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制取。,2.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该物质的气态,这种变化属于()A.一定是物理变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2.A 解析: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如果变为该物质的气态就是物理变化。但是如果变为别的物质的气体则为化学变化。如果只说变为气态,则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此题要抓住关键性词语。,3.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 CuSO45H2O,胆矾受热时容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没有涉及到的是()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3.A 解析:蓝色晶体是物理性质;受热容易失去结晶水是化学性质;用来炼铜和镀铜是用途,4.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上述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填代号),化学性质有_(填代号)。点燃酒精灯的全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填文字),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 _(填文字)。,酒精气化,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5.(2007重庆)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A.红纸剪成窗花 B.泥土烧成瓷器C.冰块制成冰雕 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5.B 解析:根据是否产生其它物质来判断,6.B解析:根据是否产生其它物质来判断,6.(2007南京市)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等,熔点和沸点(P8),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固态变液体),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态变气态),如:固态的冰在0时会熔化成液态的水,即冰的熔点为0。,如:液态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即水的沸点为100。(沸点会随着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101kPa的压强称为标准大气压,上述水的熔点和沸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测定的;若压强低于101kPa,则水的沸点低于100。,密度(P8),密度的数学表达式:,密度的单位,密度越大的物质,即单位体积内的质量越大。,固体或液体:kg/m3 或 g/cm3,气 体:g/L 或 g/mL,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而变化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叙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例:性质 变化 汽油可燃烧 汽油在燃烧 汽油易挥发 汽油挥发了,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A是化学性质,B是物理性质。C是化学变化D是物理性质,E是物理变化,4、性质和变化的联系:,性 质,决 定,变 化,反 映,例:汽油可燃烧 汽油在燃烧。汽油易挥发 汽油挥发了。,决定反映,决定反映,【实验1-5】,操作:,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2.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3.取一根点燃的木条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现象:,2.燃着的木条在氧气瓶中燃烧得更加剧烈。,3.燃烧的木条在二氧化碳瓶中熄灭。,1.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 学,变化,组成,结构,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联系,区别,区别,联 系,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练习:1、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呈紫红色光泽,熔点为1083.4,沸点为2567,密度8.9g/3。铜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铜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但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称为铜绿。高温时铜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铜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阅读完这段话后,请回答下列问题:铜的物理性质有:铜的化学性质有:,、,、,练习:2、将钠从煤油的底部取出,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可看到钠在水面迅速移动,嘶嘶作响,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渐渐缩小,直至消失。据此判断:钠的物理性质有:硬度:密度:。熔点:颜色:。化学性质有:该金属能够与 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 反应(放热或吸热),较 小,比煤油大而比水小,较 低,银 白 色,水,放 热,自我诊断检测题1、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火药爆炸 B、煤的燃烧C、矿石粉碎 D、钢铁生锈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C,C,B,4.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脂肪酸败,B,6.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牛奶酸败 B.冰雪融化C.试管破裂 D.干冰升华,A,5.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C,7.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C.蜡烛成灰 D.滴水成冰,C,8.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菜刀表面常产生棕黄色的斑点 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酸了 水果腐烂后发出难闻的气味 把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农田里烧麦沤肥,浓烟冲天 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现有四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C.丙同学认为除了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B,9、将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化学变化 填入下列空格内。()硫是淡黄色固体_(2)将少量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火焰加热,硫粉熔化_()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_()硫能燃烧_,B,A,D,C,10.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 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 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A.B.C.D.,B,11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考考你,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A、有发光、发热现象B、物质的状态或颜色发生变化C、有气体放出或沉淀生成 D、有其它物质生成,D,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火药爆炸 B、煤的燃烧C、矿石粉碎 D、钢铁生锈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C,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矿石粉碎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4、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B,5.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A是化学性质,B是物理性质。C是化学变化D是物理性质,E是物理变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