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挑战.ppt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挑战,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及有关思考,李清民2002.05,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 二、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新课改表现出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六、对省级培训的要求,结束,新课程 新理念 新挑战,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及有关思考,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1999年1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园丁工程)”:新任教师培训 提高学历层次培训 骨干教师培训 岗位全员培训 计算机全员培训 培训者培训,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园丁工程”国家级培训启动,山东教育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培训基地;2001年初山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在山东教育学院启动试点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各科学科标准,2001年教育部确定全国38个县区作为新课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山东省五个县区进入省级实验区2002年我省新增50个县区进入省级新课改实验区,2005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全部进入新课程并对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 重视程度最高,研究最超前,准备最充分,组织最严密,声势最浩大,体系最完整 范围更广、内容更深刻、影响更深远,二、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国际背景(1)国际竞争的挑战(2)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2、国内背景,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A.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B.课程设置的现代化 C.学习历程的个别化D.学科之间的综合化E.课程理念的统整化,趋势,A.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a.“国家本位课程”b.“地方本位课程”c.“校本课程”,a.“国家本位课程”,法国:1973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规定中等教育的前期和后期可以由学校根据一定的目的自由支配年授课总时数的10%,1986年之后对课程管理又进一步放权前苏联:国家控制模式的典型。1992年叶利钦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认可了课程的多样化,形成了俄罗斯联邦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993年公布了基础课程计划,由不可变(国家规定课程)和可变(选修课、补充课)两部分组成,b.“地方本位课程”,美国:地方分权,州自为政,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1993年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发表,c.“校本课程”,英国: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1998年教育改革法,设立“国家课程”,B.课程设置的现代化,课程现代化的内容:生计教育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创造教育课程信息技术课程,C.学习历程的个别化,平庸往往蕴涵在标准化之中,而创造往往体现在个性之中最好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的教育,D.学科之间的综合化,英国:“统合教学日”德国、瑞典:“合科课程”美国:“超越学科的学习活动”日本:“合科指导论”综合课程,E.课程理念的统整化,理念,即建立在对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富有创意的理性观念。课程理念的统整 台湾 小学11门、中学22门分科课程整合为“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7大学习领域(7类大的统整课程)。香港分科课程统整为“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科学、科技、个人社会及人文、艺术、体育”8大学习范畴。,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调整课程目标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评价方法,2、国内背景,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核心问题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1)课程管理统得过死(2)价值取向过于单一(3)课程体系设计偏重学术取向(4)教学内容繁难偏旧,三、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1、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2、曲折探索期(19581965)3、“文革”动乱期(19661976)4、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5、深化改革期(1986现在),1、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写1956年出版使用完全自编的 12年制中小学教材,首次使我国的课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可谓之第一次课改),2、曲折探索期(19581965),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又重新强调了“双基”。首次允许地方在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可谓之第2次课改),4、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1977年首先确立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重新强调“三教”之后出版了新中国第五套通用教材(可谓之第3次课改),1981年1982年又先后编写出版了新中国第六套新教材,(可谓之第4次课改),5、深化改革期(1986现在),1988年国家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第5次课改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发,人教社出版的六四制和五四制两套系列化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的第6次改革1997年基础教育课程的第7次改革,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对课程含义、性质、作用的再认识 2、现代教育新理念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4、新课程主张的“六大改变”及相应比较,1、对课程含义、性质、作用的再认识,课程的概念 6种定义广义和狭义课程的性质 课程的作用,6种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广义和狭义概念,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知识(包括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校园环境氛围等等)。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之中。,2、现代教育新理念,宏观层面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和教育社会化的理念中观层面环境教育的理念、生态教育的理念、合作教育的理念、全民教育的理念、建构主义教育的理念 微观层面课程的教与学的理念,语文,数学,英语,概括,(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c、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数学,英语,概括,(2)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a、面向全体学生b、数学是工具、基础、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d、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e、关注学习过程和改进教师教学的教学评价 f、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英语,概括,(3)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a、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b、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c、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性差异 d、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e、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f、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概括,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 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 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改变了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4、新课程主张的“六大改变”及相应比较,(1)课程功能的改变:(2)课程结构的改变:(3)课程内容的改变:(4)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5)课程评价制度的改变:(6)课程管理政策的改变:,(1)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时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领域及 行为目标 4、实施建议 附录,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与要求3、教学建议,(3)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课程内容偏、难、陈、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5)课程评价制度的改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6)课程管理政策的改变,三级课程管理,五、新课改表现出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以学生为主的趋势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课程综合化的趋势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趋势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趋势,六、对新课程教师培训的要求,1、明确培训目标2、增强责任意识3、积极主动参与4、达到培训效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