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形象与职业语言.ppt
教师职业形象与职业语言,鲁修贤,一、教师职业形象 二、教师的职业语言,一、教师职业形象,上海师范大学给女教师立下规矩:杜绝穿超短裙、吊带衫、露脐装、无袖上衣等“局部暴露”的服饰进课堂。消息传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师穿着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老师穿超短裙是入时的表现,也无不可;反对者则说,老师应穿着得体,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反对上海师范大学的做法,毕竟,“着装令”注重的是女教师的职业形象。,作为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衣着打扮对学生的影响很深。打扮入时暴露,可能会赢得学生的欢迎,但实际上是在鼓励学生超前消费,刺激他们追求时尚。这与学生经济状况以及学业负担不相称,并容易误导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观念。所以,让教师穿着得体,不仅是对课堂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尊重。或许有一些反对意见,大学之大就在于包容,教师穿什么衣服是教师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何况,教师穿着多样化,更能体现教师个性。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自由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行业,行业内作出一些符合职业特点的规定,无可厚非。至于大学之大和张扬个性,都应当服从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超越职业规范的“大”和“个性”是不道德的,也是被排斥的。,在谈到自由的时候,有的人总喜欢拿西方的事例作比较。这里有个例子不妨也拿过来。美国NBA是全球瞩目的顶级篮球联赛,其球星很有个性,也很有钱。可是,在NBA这个联盟里却有一系列的着装规定。无论那位球星违反规定,都将面临罚款。前些年,NBA联盟再次颁布了一项服装禁令:NBA球员在公众场合禁止穿无袖T恤、短裤;球员在替补席或看台上观战、出席新闻发布会或其他任何有关联盟活动时,不得戴任何帽子或头饰;球员不得在衣服上佩戴任何项链、坠饰或徽章;球员不得在室内戴太阳镜;除了在球队巴士、飞机和更衣室内,球员不得头戴耳机这套“着装令”令很多球星不满。可是,很有个性,且平时只穿“嘻哈服”的球星艾弗森,不得不按照规定穿起宽大的西服进场;有的球星认为戴佩饰是黑人的一种传统,禁止佩戴有“种族歧视”之嫌。在NBA,种族歧视是很敏感的话题。可是,联盟却并没有因此而松口,黑人球员也没有违反规定戴佩饰进场。NBA联盟的“着装令”,主要是树立职业球员的良好形象。加之那些来球场看NBA的人都是有钱人及其子女,这些人不希望孩子们从球员身上学到一些懒散的作风。NBA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职业精神。规范女教师衣着,也有助于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精神。以上论述已然触及到教师职业形象的话题,显然还有更进一步展开的必要,教师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职业,教师职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职业的对象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少年儿童。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形象设计,确立崭新的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体现,教师职业形象的合理化建构是教师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人们基本上也是正确看待教师职业形象的。不过,人们大多缘于教育的重要性才想到教师,习惯于在向教师作出规约和要求时才去研究教师,过多地关注教师对于社会的工具性意义。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我国的教师职业形象呢?无庸讳言,我国教师职业形象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片面性。对症之策,应当着眼于教师职业本身对教师职业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在教师职业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探求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而构建以专业自我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形象。,(一)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偏差及其原因分析,形象,常指具体事物(群体、个人等)的精神实质的外在反映,是其本质特征的外在体现。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教师职业形象不仅来源于社会评价,也来源于教师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它是教师对自我形象的内在确知和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外部确认的统一。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对教师职业形象专门研究的不足,造成的认识偏差,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形象的迷失。,1.模糊性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上的模糊性,是指我国尚未形成清晰、确切而稳定的教师职业形象,人们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存在变动不居、边界不清、众说不一等特点。这种模糊性主要表现为对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动摇性、经验性、随意性和非确定性。(1)教育的独立性不足造成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动摇性。传统教育主要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教育所应有的相对独立性不足,教育并没有取得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独立领地,时时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强力驱遣之下。教师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和封建纲常的卫道士,他们的职业宗旨和价值基本上由统治阶级设定。他们在人格上、在生存方式上均带有强烈的政治依附性。因而,不同的阶级和政治集团均会从自身政治立场出发对教师职业形象提出规约,并以此主导着社会公众和教师本人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和建构。由于政见的迥异、政治利益的冲突以及历史时代的变迁,这种依附于政治的教师职业形象便呈现动摇性甚至强烈的反差。,(2)教师专业地位低下造成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经验性、随意性。奥斯汀(1989)以较权威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教师职业四项重要的专业特征: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对于证书的颁发标准和从业条件有完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对于职责范围内的抉择有自主决策的权力;相当高的社会声望以及经济地位。教师专业地位主要表现为其政治经济地位的拥有和从业资格的认定。我国教师一直处于清贫的经济状态下,解放后,教师工资水平一度偏低,1978年教育文化系统职工的平均工资在国民经济12大行业居倒数第一位,以后各年度始终在倒数第一和第三之间徘徊。世纪之交那一段,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村学校教师还处于半教半农的尴尬境地。我国有着“落第秀才坐蒙馆”的传统观念。担任教职者多为落第秀才、官场失意或老病告休的士人。同时,我国的师范教育才114年历史(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特设“师范院”),而且“师范教育多用学科专业代替教师专业而所谓的师范性课程往往沦落到不为人重视的公共课地位,没有发挥师范院校教师专业教育的优势”。解放后,民办教师的大量涌现,以及非师范专业的人员未经师范课程培训便进入教师行列,这就使得我国教师缺乏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也没能组建自己的行业组织并建立严格的从业规范。,我国教师的职业自主权也较小。他们在严守道统、师严道尊、辅政出仕等观念和生存方式影响下,讲授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法,专事科举考选和八股策论。他们时刻关注着自己是否传的是“王道”,讲的是“圣言”,不敢也不愿在巍巍教坛宣讲自己的声音,不能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解放后,我国教师的职业自主权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被框在高度划一的“一纲一本”的范围内,高考和中考范围的规约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升学的工具。显然,我国教师只是被视为一门职业而称不上专业,教师尚未取得像医师、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的职业专门形象。人们只是凭着感性经验零散、随意地在各自的观念体系中拼凑着教师职业形象。这种缺乏专业限定和形象边界的主观拼凑,将导致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个体差异和整体上的模糊性。,(3)教师职业形象的学术研究不足导致教师职业形象基本认识的非确定性。我国教育史上许多指谓教师形象的语汇以文化隐喻的形式为人们所熟识,如“政治官吏”、“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等”、“春蚕”、“铺路石”、“太阳”、“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路标”、“摆渡人”、“火箭”、“学生的拐杖”、“乐队指挥”、“球队教练”、“导演”、“教书匠”等等。仔细分析这些隐喻性语汇,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史上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论述只停留于粗浅的层面,缺乏系统、理性和确切的分析标准和全面的研究视角。由于学术研究的不足和教师职业形象理论的贫困,人们(包括教师自身)不能揭示出教师职业的内在特质和从业标准,不能形成教师职业形象研究的理论主线和逻辑框架,无法形成系统、清晰和相对稳定的教师职业形象。换言之,人们的认识具有非确定性。人们可以例举出许多借代物来说明教师职业与如此多的事物相关相似,即“教师像”;但人们难以找出潜隐于诸多借代和隐喻关系之中的教师职业的确切形象,难以找到教师之为教师(而非其他借代物)的明确边界,也即“教师就是而不是”。,2.片面性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片面性,是指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识存在以偏概全、厚此薄彼的特征。模糊性与片面性之间是紧密关联的,由于认识上的粗浅和模糊而无法全面地认识教师职业的完整形象;而认识上的零散和偏见则导致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难以深入。我国教师职业形象认识上的片面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教师的道德形象和道德规范取代其职业形象和职业规范;重社会评价的外部形象,轻自主建构的内部形象;重教师的社会价值形象,轻自我(个体)的价值形象;重教师的课堂形象和职前教育形象,轻生活形象和终身学习者、终身教育者形象;重教师的知识传承和信息给予者形象,轻教师的文化创新、专业研究和方法价值引导者的形象。,(1)传统的伦理型文化与教师职业评价的道德至上性。我国传统文化属伦理型文化,伦理型文化以德和善作为最高文化标准。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指出,为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并进一步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否“得道”和能否“传道”,是我国教师职业价值高低的首要标准,对教师德行道义方面的要求高于才艺学识方面的要求。新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红等同于专、只要红不求专。由于没有很好地区分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导致过高的道德要求使教师无所适从,而基本的职业要求却难以落实:“软性”的道德要求被扭曲,“刚性”的职业要求被削弱。在教师职业评价中,过分强调精神道德层面的褒贬而淡化实际职业行为的扬弃和物质利益手段的运用,这更强化了教师的“道德形象”。,(2)教育时空、功能的窄化与教师职能的简单化。在时间上,教育被简化为对青少年学生的职前教育,而较少涉及成人的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被简化为在校时间的教育,而较少涉及离校时间的教育;更有甚者,被简化为上课时间的教育,而较少涉及课余时间的教育。在空间上,教育被简化为校内教育甚至课堂教学。因而,传统教育在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狭隘性,重在知识经验的授受、静态技能的训练和文化的传承,忽视生命体验的提升、动态技能的养成和文化的反思、创新。在这种传统教育观的束缚下,人们习惯于把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局限在讲坛之内和职前教育时段,教师的职业角色被简化为左手执教鞭、右手握书卷的教书匠,缺乏时空广度和生活的丰富性。继承和传播既有的道德和学问是教师的主要职能。而教师一般不负有文化监督、反思和创新的责任;工作只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之后对学生的输出和感化,而不注重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专业学识和教育教学的研究;只对学生的当前教育负责,而不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把学科教学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全部,而较少关注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情感教育等。教师作为“大教育者”的形象尚未建立,教师的职业职能呈现出简单化的特点。,(3)教师职业价值的外部规约性与教师职业形象认识的僵化、肤浅。我国长期以来在探讨教师的价值时过多地强调教师作为客体的价值,而忽视教师作为主体的价值。在教师职业价值评价中,重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轻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个体生命价值;重教师职业价值标准的外部规约,轻内部确知和认同。更有甚者,这种由社会外加的职业价值评价往往带有远离俗世的拔高倾向,把价值理想当成现实的价值律令。也许,来自社会的对“蜡炬成灰”、“春蚕到死”的赞美含有善意的欺骗;也许,来自教师自身的对于“桃李满天下”的向往只是一种悲剧性的慰藉和寄托。这种教师职业价值的外部规约性,导致教师职业价值形象中“自我”的缺失,使得原本作为来自职业自身的内在形象和来自外部规约的外部形象的统一体的教师职业形象被人为地剥离,而只剩下外部规约这一形象认识和建构的来源,这也使得教师职业形象存在外强内虚的虚假性和内外背离的冲突性。因而,教师职业形象成了水上浮萍,缺乏自身形象的内在根基,只能零散地从外界汲取和接纳纷杂的、偏狭的形象。,(二)现代社会教师职业的定位与重建,教师职业形象的建构是萌发于传统、立足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的动态过程。现代社会教师职业形象的定位与重建应以确定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为前提,以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基础,以教师角色的丰富化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专业形象的塑造和专业自我的建构为核心目标,在教师职业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探求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而构建以专业自我为核心的教师专门形象。,1教师职业基本形象(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提高教师的质量,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从教师这门职业出发,尊重教师职业特点,从整体上对教师职业加以审视。”早在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也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确立教师职业的专门性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性职业的形象应呈现以下特点:教师应是经过一定时期的专业教育、具备系统而独特的专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拥有较高学历和任职证书的从业者,他们的工作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不能替代的。他们是积极向上、充满爱心、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公正、善良、有崇高理想的职业人员;他们是有丰富知识的、智慧的人。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应建立系统的行业规范和资格认证制度。教师作为一个专门性职业意味着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和自我奉献的同时,也享有职业权利并感受、体现和创造着职业生活自身的美,在教育生活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教师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职业应是一个充满职业魅力的能充分体现和提升从业者生命价值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教师因为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不可替代的社会工作而获得全社会尊重和较高的劳动报酬。教师应是一群独立的职业者。教师以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拥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方式、内容、手段的选择权,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权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权利等,他必须主要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学术主张和教学风格开展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每一步都听从安排和调配。教师也应像律师、医师一样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有独立的价值评判和行为方式,而不是纯粹听从外部社会的指使和加封。,(2)教师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我国素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传统。朱熹反对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只会作科学时文的教师,强调教师应有“德行道艺之实”,能发挥“诲人不倦”之精神,熟练运用教人艺术。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应是一个道德模范人物;教师不仅要教学问,还要教行为,教怎样做人的问题。他明确提出教师应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现代社会,教师的基本形象也应包括经师和人师这两个主要方面。作为经师,教师不仅要学问渊博且有独到体悟,还要善于不断学习和更新,善于把自己的所得所悟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体验;作为人师,教师应是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善于生活、爱岗敬业的人,并且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做人处事的生活智慧。经师与人师作为教师职业形象的基本要素,两者是相辅相依、互生互成的关系。在知识学问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求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道德觉悟与人生境界,也有助于提高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和生活智慧教育的实效性;而教师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又为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和职业生活审美化创造了条件,有助于教师在学问钻研和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不断跃升到新的境界。,2.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高度密集、人的创新素质和独特个性受到空前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凸现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教育也面临着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从继承式教育向创新教育、从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从整齐划一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深刻转变。所以,现代社会的教师职业形象也被赋予丰富的时代特色,应当在其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时代特质的理想形象。,(1)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要从传统的经验型“教书匠”成长为富于创造力和反思能力的专家型的教师。作为教师的研究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专家,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科专业知识,更要善于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意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师职业的学术性和职业魅力。,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为了保持教师自身知识和体验的鲜活和充盈,为了高效地把自己的所得所悟传授给学生并与学生一道畅游于教育教学的艺术境界,教师不仅要从事学科研究,更要从事教育研究;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法,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学生的个性。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价值实现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从事研究,自己创造着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使教师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从而提升教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摆脱“照本宣科”的刻板形象,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认同感,领略和彰显教育生活之美。,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师具备教育科研和专业探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掌握着丰富的研究素材,容易获得鲜活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实践体验,能使研究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最有条件对已有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检验、反思和完善,也最有条件摸索出有效的理论向实践转化和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途径,从而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教育工作者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洞开一缕亮光。教师更应是行动研究者,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2)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教师无法仅凭职前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一劳永逸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出”。教师必须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吸取新观点、研究新问题,教到老,学到老。同时,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且正在不断更新折旧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独特意义不在于他(她)是知识的给予者,而在于他(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3.教师专业形象的建构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职业形象的建构有赖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的主体是多元的,主要有政治集团、社会公众和教师自身;教师专业化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外部环境的改善和教师专业自我的建构。全社会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认可,对教师生活状况的关注,对教师职业权利和人格的尊重,有利于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和法律环境,从而从外部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教师专业化最终体现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水平,依赖于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有学者认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而教师个体专业化也就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它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具体工作条件和要求的感受方式,而且也影响着人的行动方式。”教师专业自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形象,即对“我是一个怎样的教师”的回答,属一般的自我描述;自尊,一种评价性的自我体验,对教师自身专业行为或素质进行个体评价;职业动机,即促发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留任或离任的动力;工作满意度,即教师对其职业情况的满意程度;对教师任务的认识,对工作内容的了解,不仅需要回答“作为教师必须做什么”,且要回答“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做些什么”;未来前景,指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和工作情境未来发展的期望;个体的教育理论,即个体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所作出的不同的反应,它表现出专业知识场景中个人实践的差异。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获得独到的悟解,为教师职业形象确立了令自己和社会信服的内在根源,并不断把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自我确知付诸职业生活实践,从而使自己成为其专业生活的享有者和创造者。可以说,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形象建构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教师要成为“我”自己,教师职业要成为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职业,有赖于教师自身不断体味和反思自己的职业行为和生存状态,逐渐形成明晰而合理的专业自我。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真正称得上一门专业,才能凭借职业自身的美为从业者和社会公众所认同并受到由衷的赞誉,才能在现代社会树立起融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于一体的独具职业魅力的教师职业形象。,(三)现代教师职业形象的设计或塑造,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为教育作为一项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精神活动,首先需要教师有高尚的人格和感染学生的魅力,需要教师以生命和灵魂去投入。在全社会树立美好的人民教师形象,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师德师风建设要作为塑造教师形象乃至学校全面工作的重点在中小学教育取得阶段性发展,同时又是处于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构建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机制,开展充满生机的德育实践,塑造高素质的教师形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教师应该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师德,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态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说:“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教师是决定因素。他所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当他走上课堂之前,在走近学生时,首先应该做的便是调整情绪,端正态度。,(2)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风范。与师德密不可分的是师风,师风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成长,也决定着一个学校教育的优劣。师风,首要的是对学生的公正、真诚和热情。这些都凝聚在对学生的一个“爱”字上。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博大深厚的爱心,才能得到学生的衷心爱戴,才会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师的良好风范,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情感上,也表现在自我完善上。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大情感和精力的投入。因此,教师要主动产生自我设计的工作动机,寻求自我发展的情感和兴趣,养成持久的学习意识,积淀丰厚的专业智慧。,2.大力提升或改善教师个性和精神风貌教师形象的设计或塑造实质上就是教师个性和精神风貌的提升或改善,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自觉加强能动和创造的主体意识。缺乏主体意识的教师,表现为缺乏革新意识,对教育发展态势漠然,对育人方式消极迎合。这种教师的教育潜能被尘封或冰冻,缺少活力,精神面貌疲软,仅仅是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具有主体意识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具有钻研教育现象的能力,对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方法、新趋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密切的关注,喜欢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具有获取新信息的能力,时时对自己的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2)自觉迅速而准确地定位教师职业形象。传统的教师形象是“师道尊严”,教师的功能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但在今天,板起面孔,未必就有师道尊严;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功能定位不再是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他更应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等等。新型教师形象的核心是热爱学生。教师新形象的体现就是对学生的真挚、无私和自然的爱意的流露。,(3)自觉焕化昂扬的精神面貌。昂扬的精神状态意味着心态年轻,年轻的心态是跨越教师与学生之间“代沟”的桥梁,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精神粘合剂。昂扬的精神面貌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年轻化的心理。年轻化的心理,是指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情绪特征、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广泛的兴趣和坚定的自信心。有此心理,教师的思维必然开阔活跃、深邃,富有创造性,态度必然倾向于对心灵和人格的追求。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崇尚美,力求教育智慧的优化,教育人格的丰满,努力塑造自身的人格形象,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总之,年轻化的心态,能使教师的思维、精神、态度和风貌“保鲜”。,二、教师的职业语言,先来一些实录。实录1:教师(情急之下操起了方言):“XX,搞什吗子你,赶里点嘎,站这咯来!”幼儿反应:慢腾腾地站起来,身体还趴在桌子上,很不情愿无所谓的样子。实录2:在队列练习中想让幼儿四路纵队变成二路纵队,教师:“一、一、一二一,二路纵队走。”幼儿反应:有的幼儿想往前走,有的幼儿想插入旁边的队伍,但他们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怎么做,队形没完成。实录3:教师在委婉地讲述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声音并不高,但时而凄凉,时而惊喜,时而无声。幼儿表现:都在安静的听,有的幼儿的眼角还湿润了。讨论中。幼儿积极地表达了他们对小女孩的关爱,也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幸福。由于教师的语言运用层次差异,孩子们的反应各不相同。这就涉及到教师职业的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倡导优化的教师职业语言。,语言训练,对于教师职业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教师对教育对象施教,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随着科学的进步,教育手段必将现代化。这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无论教育手段现代化的程度如何之高,都替代不了教师通过讲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方式。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是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语言基本功。,(一)教师职业语言关乎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1.教师必须掌握职业语言。教师的语言,不同于一般口语,它是在一般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职业专门用语。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适应教育对象心理特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教师只有掌握了职业语言,并自觉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2.教师必须善于驾驭职业语言。人们天天说话,但要把“话”讲好,讲得漂亮,不易;教师天天讲课,但要做到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像磁铁吸引铁屑,更不易。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座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取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有启迪学生如何做人的语言;有引导学生严谨治学的语言;有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语言;有启发学生热爱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语言;有激励学生幻想未来、探索宇宙、追求理想的语言。课堂,有一套运用于教学的语言;课外,有一套开展各种活动的语言。参与社会,有调动社区办学的语言;深入家庭,有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语言,不同的教育对象能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师运用语言,达到这种境界,可谓掌握了教师语言“艺术”。但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在日常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积累,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法则。,3.教师必须充分能动地研究职业语言。教师必须充分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能动地研究中,要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要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要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要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事物总是这样,揭示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是要费些气力的。掌握教师职业语言,更需狠下一番功夫。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教师职业语言的特点,1.教师职业语言的规范性 规范性的标志是讲普通话。讲普通话,就是要纯洁语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职业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要合乎普通话的要求,必须讲标准的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是教师职业语言的严格要求,丝毫不容放松。,2.教师职业语言的健康性教师在坚持讲普通话的同时,职业语言更要文明、健康。职业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职业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3.教师职业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职业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职业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4.教师职业语言的激励性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衷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职业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5.教师职业语言的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6.教师职业语言的艺术性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让你的话语象春雨注入你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知识一起带进去。,(三)教师职业语言的软肋,教师的职业,那绝对是受人尊重的,不然怎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累,那也是有目共睹的,不然学生怎么每当写老师的时候,“批改作业、备课到深夜”、“雨天为生病的学生补课”等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呢?反正一说到教师,好话有的是。但好话听多了,也可能会让某些教师“昏昏然,飘飘然,不知所以然”。因此,这里就有了必要来唱点反调,泼些凉水。,1.教师职业语言的缺失 且不先说教师的桌。按理,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用新知识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可是看看教师的桌上,很多人除了教本、参考书、备课本外,就是学生的作业本(或作业纸)、试卷,堆得满满一桌子。这虽然也能反映出教师工作的充实和劳累,但总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缺少点什么呢?那就是教师学习的东西。有的教师可能不耐烦了:“我可没有时间学习。”难道,我们非得等到吃完了老本,有朝一日学生喊着让我们“下课”的时候,才有时间学习吗?也不必怎说教师的手。医生的办公室里往往挂着这么一幅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再想想我们教师的手,其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我,提升生命的质量,不说“回春”,也应是“迎春”吧。用它拍拍小学生的肩膀给他信心和力量,用它在黑板上写出一行行漂亮的字把学生引向书法艺术的殿堂,用它为学生系好松开的纽扣或鞋带,轻轻点点学生写字时弯下的脊梁让它挺直,这样都很好。但有些教师的手,往往“失控”,变成了拳头,变成了板子,变成了钳子。这时,教师的手就不是“妙手”了,而是成了“刽子手”,遮住了孩子光明的天空。,还是要说说教师的语言,姑且就是说教师的话吧。前面已经明确,普通话应该是教师的职业语言(除少数民族、特殊教育等情况外)。但事实上,除了在课堂上(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除外),课下还坚持说普通话的就少而又少了。有些教师刚毕业时还说,但不久便“泯然众人矣”,谁也不愿做那只“羊群”里跑出来的“狼”。看来,教师能不能坚持说普通话,是与一个地方,一个学校的大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校长更有直接关系。当然,能不能说普通话,也不是与教师本人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在课堂上,我们可是经常鼓励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努力达到“说自己的话,让别人笑去吧”的境界?说到教师的话,再顺便聊一聊教师的礼貌用语。不排出有这样的地方,除公开课上能听到几句教师对学生的客气话外,如学生喊“起立”,教师说“请坐下”;学生喊“老师休息”,教师说“同学们休息”;学生帮助发学习材料,老师说“谢谢”等,平时很少听到教师对学生用“礼貌用语”。学生见了教师说“老师好”,老师大多无动于衷;学生帮教师抱作业,教师觉得应该;学生喊“起立”,教师象征性地点点头,好像忘记怎么说礼貌用语了。还有吧,教育学生要有爱心,让学生对他人要热情,但“你真是笨死了”、“简直是一群笨蛋”、“简直是渣子”这些与教师身份、与教师责任不符的话还是经常出自某些同行之口。,2.教师职业口语的“常见病”诊治(1)话语罗嗦症大多数语句都以“哦”“嗯”开头。频繁使用:“我们知道”“就是说”“大家明白”语句结尾都带上“是不是?”“对吗?”“你们说,是吗?”“双语”重复。一个句子说两遍:“今天讲三个问题,嗯,三个问题。”(处方:使用录音机自查,找出语病是什么,有意克服。讲话前认真准备,可避免语意不清造成话语罗嗦的毛病。把自己的口头禅写在一个小条上,讲话时放在一旁,提醒自己克服。)(2)语速失调症 讲话过快,如连珠炮 讲话拖沓,让人焦急。沉吟时间过长。(处方:讲话前提醒自己一个“慢”字;尽可能在讲话前思考成熟。),(3)语音不清症语声弱化、虚化、最后一个字的字音消失。发音器官运动不到位造成的语音含混。音节间有再拼合现象。语音发飘,话语朦胧。(处方:大声朗读,要求字音到位,字正腔圆。让人帮忙给你找出哪几个音节发不准,并认真纠正。)(4)语流阻滞症 讲话不畅,吞吞吐吐。讲话时常有卡壳现象。(处方:多练习流利的朗读。是思维卡壳,还是选词跟不上,找出原因对症下药。)(5)话语干瘪症 老是那几个词语反来复去的说。不会运用“同义”但不同词的技巧。(处方:多读多写多听多说,增加自己的词汇量。练习“同义反复”的技巧。),(6)语调沉闷症 讲话老是一个调、一个节奏,让人昏昏欲睡。(处方:通过朗读,练习高亢调、平直调、降抑调、弯曲调、加长调及短促调等的运用。使用录音机自查并引导正。)(7)语脉混乱症 语意杂乱。语意跳跃,让人不得其要领。话语颠三倒四。随意插说,不着边际。说话跑题。(处方:尽可能想好了再说。先写一个讲说提纲再说。录下自己的讲话后,再用文字整理出来,检查一下毛病在哪里。)(8)话语伤人症 出语欠思量,话语过重,让人接受不了。直话直说,但不会见机委婉地说。(处方:戒怒。替对方着想:如果我听了这话会怎么样?学习委婉语、暗示语的表达技巧。),(9)“满堂灌”病症 一讲到底,无提问,无启发。采用“目中无人”讲授法。语气无间歇。话流似洪水,造成学生听力疲。(处方:学会运用设问句、反问语及各种提问语。话语节奏要快慢结合。重要之处,要有停顿和必要的重复。)(10)语态呆板症只看书本,不看学生。没有眼神交流。不走动或频繁走动。没有手势语。面孔无表情。(处方:有条件时可用录像来检查自己的态势语。把学生当成“朋友”,讲得像谈心一样,要有说有笑。),(四)教师职业语言运用中的“个案处理”,1.教师职业语言运用中的“即时评价”(1)当学生正确回答出教师提问时回答得完全正确。棒,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