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绪论(谢超然).ppt
内容,一、物理实验介绍二、有效数字的记录与运算三、误差理论四、数据处理方法五、实验成绩的评定六、上课须知及本学期课程安排,物理实验介绍,1.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2.物理实验的目的和任务3.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与基本规则,物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必须以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实验可以发现新事实,实验结果可以为物理规律的建立提供依据。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必须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同时必须受到科学实验的检验。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只有经受住实验的检验,由实验所证实,才会得到公认。,诺贝尔物理奖的授予对象必须经过实验或实践的证明,霍金教授的“黑洞理论”虽然打开了宇宙学的探索之门,但毕竟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无法得到完整证实。另外,霍金的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他本人也在一直修正。当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也并非因为相对论,而是用实验完整证明了光电效应理论。,1956 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衰变过程中宇称可能不守恒之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用两套实验装置观测钴60的衰变,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对称不守恒。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物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显示,信息传输,2.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是离不开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的构思和方法的。,信息处理,1940年代后期,美国物理学家William Shockley、John Bardeen和Walter Brattain发明了晶体管。三人共享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Jack.S.Kilby 发明集成电路,获得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信息储存,1988年,法国物理学家的Albert Fert以及德国物理学家Peter Grnberg,发现了巨磁阻效应,导致了信息储存的重大革命,两人共享了200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物理学家P.G.de Gennes对液晶的研究,导致了今天液晶技术的广泛应用,他因此获得199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信息显示,上世纪六十年代,半导体光电子学和超快电子学的发展,导致了今天信息传输技术的革命,使信息传输不断向着高速、灵敏和精确的方向迈进。俄罗斯物理学家Alferov 和德国物理学家 Kroemer 因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而获得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信息传输,物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3.“物理实验课”是独立于“大学物理”的一门基础课。物理实验能使学生在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上得到系统的训练,使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与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物理实验课使用案例教学,每一个实验就是一个案例。其内容或是对一些物理量进行测量,或是对某一物理规律进行研究。学习一个实验包含了一般科学实验的全过程:提出任务、研究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按照设计方案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实验的过程往往存在许多随机因素的干扰,同学们要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现象、归纳结论。,物理实验的目的和任务,1.学习实验知识2.培养实验能力3.提高实验素养,学习实验知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运用物理原理、物理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培养实验能力,1.能够自行阅读实验教材,做好实验前的准备;2.能够借助教材与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常用仪器设备;3.能够运用物理学原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4.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图表,说明实验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5.能够完成简单的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素养,1.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 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2.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3.相互协作、共同探索的合作态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与基本要求,实验课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前实验预习课中实验操作课后报告撰写,课前预习,1.课前仔细阅读实验教材,以达到;(1)明确该实验的目的;(2)基本弄懂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3)了解该实验的注意事项。2.写出预习报告:(1)实验题目;(2)实验目的;(3)实验仪器及装置(4)实验原理(包括主要计算公式、实验简图等);(5)数据记录表格;(单独使用一张不小于32开的数据记录纸),课中操作,1.在了解仪器的调整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的基础上,经教师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2.努力弄懂为何这样安排实验步骤,这些操作步骤的目的是什么。3.记录实验数据前,首先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4.认真读取数据,将数据规范填入记录表格。根据误差分布,对结果影响较大的量一定要努力测准。5.原始数据须经指导老师检查,签字后请将使用的仪器整理好,归回原处经教师允许后方可离开实验室。,课后报告撰写,1.实验名称、实验目的以及实验仪器与装置;2.实验原理:简单叙述有关物理内容(电路图、光路图、实验装置示意图、测量依据的主要公式、需要满足的实验条件等);3.实验步骤:简明扼要4.实验数据:表格要给出表的名称,写清已知量、待测量和单位。记录主要仪 器的型号、规格、等级、误差限等。老师签字的原始数据附上。5.数据处理与结果:按要求计算待测量的值和不确定度,计算要有简要的过程,作图一定要用坐 标纸。一定要列出完整的实验结果,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的正确表达;6.问题讨论:找出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提出减小误差可能采取的措施,对实验中异常现 象的解释,对实验方法或手段改进的建议。,有效数字的记录与运算,有效数字的记录与运算,1.有效数字的概念 2.有效数字的读数规则 3.有效数字的特性4.有效数字的舍入规则5.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概念,对于一个测量数据,其可靠位数的全部数字和最后一位存疑数字,称为这个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有效数字可靠数字可疑数字(一位)6.73cm 6.40cm,有效数字的读数规则,在最小分度以下再估读1位,例如毫米尺、螺旋测微计等。20分度和50分度游标类量具,只读到游标的分度值,一般不估读。10分度游标类量具,估读到游标分度值的一半。数字式仪表、步进读数仪器(如电阻箱)不需要估读,仪器所显示的最后一位就是估计值。在读数时,如果测量值恰好是整数,则必须补“0”,直至补到“存疑位”。,有效数字的特性,1.位数与仪器精度(最小分度值)有关;毫米尺:5.7mm 螺旋测微计:5.700mm2.位数与被测量的大小有关;出生:72.0cm 现在:172.0cm3.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单位换算时位数不应发生变化;30.5mm=3.05cm=0.305dm=0.0305m 30.5mm30.50mm4.“科学记数法”的说明。=632.8nm=0.6328m=6.32810-7m,有效数字的舍入规则,四舍六入五凑偶 3.113.1415926535897 3.14163.1415926535897 3.1423.1415926535897 3.1415926,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总原则:1.可靠数字与可靠数字进行四则运算,其结果仍为可靠数字;存疑数字与任何数字进行四则运算,其结果均为存疑数字。2.在最后结果中,只保留一位存疑数字,其余的存疑数字按照有效数字尾数的舍入原则处理。,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加、减法:运算结果的存疑数字的数位与参与运算的有效数字中存疑数字数位最高的相同。4.5678+12.3 12.8678=12.9,乘、除法: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参与运算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相同。123.4 10.1 1234 1234 1246.34=1.2510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乘方、开方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其底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12.32=151 12.31/2=3.51对数函数 运算结果的首位数不计,其余部分的有效数字位数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lg4.56=0.659 lg456=lg4.56102=2+lg4.56=2.659指数函数运算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点前保留一位,小数点后面保留的位数与“幂”在小数点后的位数相同,包括紧接小数点后的“0”。e 7.89=2.67103 100.0567=1.1395,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特殊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等)方法1:微分法方法2:经验法sin30.1=0.501510737sin30.0=0.500000000 sin30.0=0.500 sin29.9=0.498487739,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常数e、等的有效数字位数应比参与运算的各个物理量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项多取1位。,误差理论,北京时间2015年7月1日 7时59分59秒,误差理论,1.测量与误差2.测量结果与不确定度的评定,测量与误差,1.测量2.误差3.精确度与不确定度4.系统误差的分析和处理5.随机误差的分析和处理,测量,测量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物理量的精确值,物理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探索物理规律,测量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测量就是将待测量直接或间接地与另一个同类的已知量相比较,把后者作为计量的单位,从而确定被测量是该单位的多少倍的过程。测量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直读法、比较法、补偿法、放大法、模拟法、干涉法、转换法、示踪法和量纲分析法等。,测量,测量的分类(1)按测量方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用测量仪器能直接测出被测量的测量值称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测出与待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直接测量量,再将直接测量的结果代入函数关系式进行计算。(2)按测量条件分为等精度测量和非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不等精度测量:只要有一个测量条件发生了变化的多次重复测量。,误差,由于实验条件、实验方法等测量条件限制,任何测量都不可能绝对精确,即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总存在着偏差,这就是测量误差。误差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已被长期的科学实验所证明。误差按表达方式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误差,真值: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完善的确定的任何一个被测量在排除了所有测量过程中的缺陷时,通过测量所得的量值。真值是待测量是待测量客观存在的量值,它是一个比较抽象和理想的概念。真值是不可能知道的!约定真值:物理实验课中常用已修正过的算术平均值、公认值(物理常数)、理论值或准确度较高的仪器的测量值近似地代替真值近真值:真值的最佳估计值。通常将算术平均值作为近真值。测量值:通过各种实验所得到的量值。它包括单次测量值、算术平均值和加权平均值。,误差,绝对误差(简称误差)x=x-x0 式中x 表示误差,x 表示测量值,x0 表示真值。根据误差的性质和特点,一般可将其分为三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由于真值一般是得不到的,因此误差也是无法计算的。测量值与近真值(算术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或残差),即 i=xi-x,误差,相对误差E 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之比。由于真值不能确定,实际上常用约定真值来代替被测量的真值。相对误差常用百分数表示。,精确度与不确定度,精确度 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它和误差相对应。误差大则精确度低,误差小则精确度高。精密度 反映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准确度 反映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精确度(精度)反映测量中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综合大小的程度,精确度与不确定度,精确度与不确定度,不确定度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它是被测量的真值在某个量值范围的一个评定。或者说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测量误差可能出现的范围,它的大小反映了测量结果可信赖程度的高低。,系统误差的分析和处理,系统误差的处理复杂且困难,它不仅涉及许多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必须通过长期艰苦的实践,不断积累和提高。系统误差的出现,常常是由于实验理论的不完善,或其理论背后隐藏着某些未被发现的规律。在科学史上,不乏由于发现了误差,进而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探索,最终发现新现象、新事物的例子。系统误差:在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保持恒定或以某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误差分量。,系统误差的分析和处理,1.分类2.发现方法3.消除和减小,分类,掌握程度 变化规律 产生的原因可定系统误差 不变系统误差 仪器误差未定系统误差 变化系统误差 理论误差 环境误差 人员误差,发现方法,1.理论分析法2.实验对比法3.数据分析法,消除和减小,1.可定系统误差的消除和减小交换抵消法 替代消除法 异号法 补偿法半周期偶数测量法 引入修正值法 2.未定系统误差的消除和减小,随机误差的分析和处理,在测量时,即使消除了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时,各次测得值仍会有些差异,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确定的变化规律。但如大量增加测量次数,其总体(多次测量得到的所有测量值)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类误差称为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的分析和处理,1.统计直方图2.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统计直方图,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 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密度,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1.正态分布2.t分布3.均匀分布4.三角分布,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性质a.单峰性 b.对称性c.有界性d.抵偿性,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函数 x表示测量值,=x-x0为测量值的随机误差,是与真值x0有关的常数,它反映的是一组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常称为测量列的标准误差(简称标准差)。,正态分布,的统计意义 是正态分布函数的一个特征量,它决定了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它的大小表示随机误差离散性的大小,测量精密程度的高低。,正态分布,任意一次测量值的随机误差出现在-k,+k 区间的置信概率为 误差区间-k,+k称为该置信概率所对应的置信区间,其中k 称为置信系数(亦称包含因子),正态分布,对于正态分布而言,当置信系数k=1,2,3时,随机误差出现在-,+、-2,+2和-3,+3区间的置信概率分别为,正态分布,真值的最佳替代值 有限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x,正态分布,标准误差的最佳替代值 s(x)(“方均根”式),物理意义 在有限多次测量时,在所测得的数据中,将有占总数68.3%的数据落在置信区间 x-s(x),x+s(x)之内,或者说是在所测得的数据中,任一个数据的误差落在置信区间 x-s(x),x+s(x)之内的置信概率为68.3%。,正态分布,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x)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可以使s(x)逐渐减小,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但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减小趋势逐渐减缓。因此,单凭增加测量次数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其作用是有限且没有必要的。测量精度主要还是取决于实验理论、实验方法、测量的技术和手段、实验环境和条件以及实验者的素质等等因素。,物理实验教学中一般取n=10次左右,正态分布,实验结果表达式正确的写法为:物理意义 待测量的真值落在 x ks(x),x+ks(x)内的概率为pks(x)=以k=2为例,待测量的真值落在 内的概率为95.4%。,t 分布,正态分布的测量列的标准差是一个理论值,当测量次数时n,才趋于正态分布。但是在实际测量中,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测量,当测量次数减少时,测量结果不是严格遵从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曲线变得平缓,而有限次数测量的随机误差实际遵从 t 分布。,t 分布,在有限次测量的情况下,要保持与正态分布具有相同的置信概率,就要把置信区间扩大一些,将随机误差的范围扩大一些,即在估算随机误差时,要将标准偏差s(x)乘上一个置信系数tp(大于1的系数),即,t 分布,tp临界值表 当测量次数n增加时,tp将减小。但当n较大时,tp的减小趋势将变缓;当n10时,tp因子已接近n时的结果,此时t分布和正态分布就非常接近了。因此,在一般的物理实验中,多次测量取n=10次就足够了。若测量次数少于10次,则必须用因子对结果进行修正。,均匀分布,测量值在某一范围中各处出现的机会一样,即均匀一致;而在该区域以外,误差出现的概率为0。测量列的标准误差为在平均值附近,-,+以内的概率为,三角分布,当两个均匀分布的分布范围相等时,它们的合成效果就是三角分布。测量列的标准误差为 两次测量结果的和值或差值;两相同均匀分布的合成满足三角分布在平均值附近,-,+以内的概率为,过失误差的分析和处理,过失误差是一种可以避免的误差,它是由于实验者的粗心大意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一种人为差错。,过失误差的分析和处理,3准则 根据概率理论,在等精度的情况下,多次测量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则对于置信区间-3,+3而言,其置信概率为99.7%,即测量值的随机误差超出的概率仅为0.3%!具体做法:求出被测量的平均值 x 和测量列的标准偏差s(x),作区间 x 3s(x),x+3s(x),则测量列中数据不在此区间内的值即视为是“坏值”而予以剔除。,测量结果与不确定度的评定,1.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2.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3.间接被测量的计算及不确定度的评定 4.不确定度分配原则,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不确定度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它是被测量的真值在某个量值范围的一个评定,或者说测量不确定度反映了可能存在的误差分布范围,即随机误差和未定系统误差的联合分布范围。不确定度的表示形式有绝对、相对两种,绝对形式表示的不确定度具有与被测量相同的量纲,相对形式无量纲。不确定度误差,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标准不确定度:以标准偏差表示的不确定度,以u表示 扩展不确定度:以标准偏差的倍数表示的不确定度,以U表示,其倍数以k表示。,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A类不确定度uA:用统计方法估算的误差分量 B类不确定度uB:根据经验或其它信息进行估计,用非统计方法估算的误差分量 在本课程中,主要考虑系统误差中仪器误差的影响。即,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仪器误差ins(又称仪器的极限误差)1.游标卡尺,仪器示值误差一律取卡尺分度值。2.螺旋测微计,量程在025mm及2550mm的一级千分尺的仪器 示值误差均为0.004mm。3.天平的示值误差,约定为天平最小分度值的一半。4.电表的示值误差=量程准确度等级%。5.数字式仪表,示值误差取其末位数最小分度的一个单位。6.仪器示值误差或准确度等级未知,可取其最小分度值的一半为示值误差(限)。7.电阻箱、电桥等,使用仪器给出的专用公式计算示值误差。,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置信系数因子C:与仪器误差在-ins,+ins区间的分布概率有关的常数。,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值的B类不确定度与置信概率p有关,kp称为置信因子,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目前人们对很多仪器的质量标准在最大允差范围内的分布性质有不同的说法,对某些分布性质还不清楚,很多文献把它们简化成均匀分布来处理,即B类不确定度表示为:在本课程中,即按上式计算B类不确定度!,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总不确定度总不确定度分为两类: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标准不确定度物理意义:被测量的真值将以68.3%的置信概率位于-,+在置信区间内。,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扩展不确定度目前,通用的置信概率p=95.0%,即扩展不确定度中的置信系数为k=2,即,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1.测量结果的表示 2.不确定度的取位3.评定步骤,测量结果的表示,1.多次测量的结果表示本课程中,取包含因子,即2.单次测量的结果表示,不确定度的取位,1.由于不确定度本身只是一个估计值,因此,在测量结果的表达式中不确定度的数值通常只取12位有效数字,相对不确定度一般取2位有效数字。在计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过程中,中间结果的有效数字可保留多位,但原则上,最多也不能超过4位有效数字。2.对于测量结果的结果表达式中测量结果的取位而言,要求是:在被测量、测量值、不确定度三者的单位一致、指数(幂次)一致的情况下、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应与不确定度最后一位取齐。,不确定度的取位,评定步骤,1.计算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2.计算测量列的标准偏差s(x);3.根据3准则,剔除测量值中的“坏值”;剔除后,再重复步骤2,3,直至测量列中没有“坏值”;4.计算A类不确定度uA;5.计算B类不确定度uB;6.计算置信系数k=2的扩展不确定度up(2);7.修正直接测量量的可定系统误差;8.正确写出结果表达式。,举例,例1.用一级螺旋测微计(ins=0.004mm)对一 钢丝直径进行了5次测量,测量结果如下表 所示。请写出测量结果的表达式。(已知:螺旋测微计的零点读数为d0=-0.009mm),计算出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2.测量列的任一测量值的标准偏差;3.“坏值”检验;该测量列的3区间为0.4556,0.4952,故该测量列中数据没有“坏值”。,4.A类不确定度;由表可知,n=5,p=68.3%,对应的tp=1.14,则5.B类不确定度;6.总不确定度,7.修正直接测量量的可定系统误差;8.结果表达式或,间接被测量的计算及不确定度的评定,1.间接被测量的计算2.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3.计算不确定度时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4.评定步骤,间接被测量的计算,间接被测量Y的最佳估计值y是由直接被测量X1,X2,XN 的最佳估计值,获得的。则y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获得:1.2.,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间接被测量的测量结果有两种不同的获得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而言,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是按照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进行。而由第二种方法得到的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应该由传递公式获得。,传递公式,1.极限误差(仪器误差)的传递公式2.测量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方和根”式)或,传递公式,注意:1.对于“和、差”形式的函数,采用式()比较简便;而对于“积、商”形式的函数,采用式()则比较简便。2.不同的直接被测量的测量次数可能不同,其不确定度计算时应采取不同的因子进行修正。但是要求不确定度传递公式中,各直接被测量应具有相同的置信概率,以保证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具有与直接被测量相同的置信概率。3.在不同置信概率下、不同的置信区间范围内,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置信概率下、不同的置信区间范围内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也存在差异。,传递公式,计算不确定度时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间接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最终应由不确定度来决定。1.加减法2.乘除法,加减法,1.计算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不确定度在计算过程中取1位或2位有效数字;2.计算间接被测量。各分量的有效数字位数比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所在位数低一位;3.用不确定度的位数决定最终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并写出结果表达式。,举例,例5.已知N=A+2B-4C;其中A=71.320.15cm,B=0.2620.011cm,C=7.530.13cm。求N=Nu(N)=?,解:先计算不确定度u(N)计算间接测量值N 因为u(N)=0.5cm在十分位上,因此运算时,各分量的有效数字位数只需比它所在位数低一位;N=A+2B-4C=71.32+20.26-47.53=41.72(cm)用不确定度决定最终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所以,最终结果表达式为 N=Nu(N)=41.720.54(cm)或 N=Nu(N)=41.70.5(cm)E=u(N)/N100%=1.3%,乘除法,1.计算间接被测量。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分量为标准,其它分量(包括常数)的有效数字位数都比它多保留1位,计算结果也多保留1位;2.计算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在计算过程中,间接被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可以保留2位有效数字,然后再计算其不确定度;3.用不确定度的位数决定最终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并写出结果表达式。,举例,例6 已知;其中A=101.320.96cm,B=1.3580.011cm,C=9.570.10cm。求N=Nu(N)=?,解:先计算 N 因为在A、B、C三个物理量中,C的有效数字位数最少,为3位,因而其它各量以及结果都比它多保留1位,其中常数g=980.1cms-2,=3.142,故 计算不确定度u(N),用不确定度决定最终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所以,最终结果表达式为:N=Nu(N)=372.88.9(cms-2)或 N=Nu(N)=3739(cms-2)E=u(N)/N100%=2.4%,评定步骤,1.按照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的步骤,计算各个直接被测量的平均值、A类不确定度、B类不确定度和置信系数k=2的扩展不确定度;2.按照函数关系,计算出间接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算术平均值);3.推导出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具体步骤如下:根据函数关系,写出间接被测量的全微分表达式。一般来说,对于“和差”形式的函数可直接求全微分,对于“积商”形式的函数应先取对数再求全微分;合并同类项,即将同一直接被测量的传递系数统一在一起;将合并后的各个直接被测量的传递系数取绝对值,即将“”号变为“+”号;将微分符号变为不确定度的符号,即将“d”变为“u”;写出间接被测量的“方和根”式。4.计算间接被测量的总不确定度、相对不确定度;5.正确书写结果表达式。,举例,例2.分别使用20分度和5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圆柱体的高和外径,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求圆柱体的体积和不确定度,并写出结果表达式。,解:1.分别计算D和H的平均值及其测量列的标准偏差,根据3准则,D和H的测量列中没有“坏值”;由上表可知n=6,p=68.3%,对应的tp=1.11,则 20分度游标卡尺的极限误差ins=0.05mm,则H的B类不确定度为 50分度游标卡尺的极限误差ins=0.02mm,则D的B类不确定度为:,可得到H和D的总不确定度,分别为则H和D的结果表达式分别为,2.圆柱体的体积为圆柱体的不确定度为3.结果表达式为,举例,例3 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固体密度的公式 为。已知待测固体在空气中的质量为m1=34.270.48g,待测固体在液体中的质量为m2=18.620.23g,液体密度为0=0.99980.0010gcm-3。各个物理量均以包含因子k=2的扩展不确定度评定。试求的实验结果表达式。,解:1.根据函数关系式,计算的最佳估计值 2.由 推导的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对函数关系式的两边取对数求全微分合并同类项,将传递系数取绝对值,同时将微分号“d”变为不确定度符号“u”间接被测量的“方和根”式为3.因为已知各个物理量的扩展不确定度的包含因子均为k=2,故可将已知各量的数值直接代入,可得,4.结果表达式为,不确定度分配原则,在不确定度分析和实验设计中,常常需要解决间接被测量的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已经给定,如何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问题。方法:根据极限误差(仪器误差)的传递公式的具体形式,按照不确定度等作用原则将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均匀分到各个直接被测量中,使得各个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对于总不确定度的贡献相等。,举例,例4.已知一个圆柱体直径D的粗测值约为20mm,高度H的粗测值约为50mm,如果要求该圆柱体体积V的相对不确定度不大于1.0%,求D和H的测量工具。,解:由圆柱体体积公式V=D2H/4,可得测量结果的极限误差(仪器误差)的传递公式为:根据不确定度等作用原则,有 则 20分度游标卡尺 不锈钢直尺,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1.列表法2.逐差法3.作图法4.最小二乘法,列表法,数据表格没有统一的格式,但在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在表格的上方必须有表头,即注明表格的名称,实验日期、实验室环境等;2.根据实验内容合理设计表格的形式,以便于发现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便于分析实验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和数据处理。同时,各个物理量的排列的顺序应与测量的先后和计算的顺序相对应;3.标题栏中必须标明各个物理量的符号、单位、量值的数量级;4.除原始测量数据外,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中间运算结果和最终结果也可以列入表;5.记录要整齐、清晰、并且不能涂改。要正确表示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6.实验室所给出的数据或查阅资料所得到的单项数据应列在表格的上部。,逐差法,适用条件1.函数与自变量的关系可以写成一元函数多项式的形式;y=a0+a1x+a2x2+a3x3+2.自变量x 作连续、等间距变化。使用方法1.逐项逐差法用数据项的后项减前项(验证多项式)2.隔项逐差法(又称组差法)所测因变量的数据项从中间一分为二,然后两组的对应项相减,再求出平均值。方法2仅适用于函数y与自变量x呈线性关系!,作图法,作图法的优点在于:1.将一系列数据之间的关系或变化情况用图线直观地表示出来,例如数据变量的极大值、极小值、转折点、周期性等等;2.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内插法”和“外延法”可以从图中读取没有进行观测的对应点的数据;3.如果图线为光滑曲线,则作图法有多次测量取平均的效果;4.根据图线的形状可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找出对应的函数关系,求出相应的经验公式;5.可以帮助发现实验中个别的测量错误,并可通过图线进行系统误差分析。,作图法,例 下表是测量弹簧的倔强系数的实验结果,其中F为在弹簧上所加的外力,n为弹簧伸长后的标尺读数。请用图解法推导出n与F的关系。测量弹簧的倔强系数的实验数据表,1.选择合适的坐标分度值,确定坐标纸的大小 坐标分度值的选取应能基本反映测量值的准确度或精密度。根据数据表中的数据分析,n轴可选1mm对应于0.01mm,F轴可选1mm对应于0.10 N,并可定坐标纸的大小(略大于坐标范围、数据范围)约为80 mm80 mm。2.标明坐标轴:用粗实线画坐标轴,用箭头标轴方向,标注坐标轴的名称或符号、单位,再按顺序标出坐标轴整分格上的量值。,3.标实验点:实验点可用“X”、“+”、“”等符号标出(同一坐标系下不同曲线用不同的符号)。4.连成图线:用直尺、曲线板等把点连成直线、光滑曲线。一般不强求直线或曲线通过每个实验点,应使图线线正穿过实验点两边的实验点与图线最为接近且分布大体均匀。,5.标出图线特征:在图上空白位置标明实验条件或从图上得出的某些参数。如利用所绘直线可给出被测电阻R大小:从所绘直线上读取三个非数据点M、N、P 的坐标就可求出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6.标出图名:在图线下方或空白位置写出图线的名称及某些必要的说明。,至此一张图才算完成!,不当图例展示,不当:曲线太粗、不均匀,不光滑。应该用直尺、曲线板等工具把实验点连成光滑、均匀的细实线。,改正为:,不当:横轴坐标分度选取不当。横轴以3 cm 代表1 mA,使作图和读图都很困难。实际在选择坐标分度值时,应既满足有效数字的要求又便于作图和读图,一般以1 mm 代表的量值是10的整数次幂或是其2倍或5倍。,改正为:,不当:1.横轴、纵轴设定错误2.坐标原点选取不当,改正为:,最小二乘法,原理 若能找到最佳的拟合曲线,那么这一拟合曲线与各个测量值之间的偏差的平方和,在所有拟合曲线中应该是最小的。,最小二乘法,过程 首先,根据理论或实验中数据变化趋势推断出方程的形式,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确定有关参数(如斜率、截距),最后检验方程的合理性,并求出相关系数。,最小二乘法,设两物理量 x、y 满足线性关系 y=a0+a1x,等精度地测得一组互相独立的实验数据(xi,yi)i=1,.,n当所测各 yi 值与拟合直线上的 a0+a1xi 之间偏差的平方和最小时,即 最小所得的a0和a1为回归系数的最佳估计值。,最小二乘法,根据求极值的方法:,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为了判断回归方程是否正确应该有一个判别依据,通常采用相关系数作为这种依据。对于一元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的定义为 相关系数反映了数据的线性相关程度,即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线性函数符合的程度。=+1时,拟合直线的斜率为正,称为正相关;=-1时,拟合直线的斜率为负,称为负相关;=0,称为不相关。,最小二乘法,总是在0和1之间的。如果1,表示x、y完全线性相关,拟合直线通过全部实验数据点;值越接近于1,表示实验数据点越能聚集在拟合直线附近,即x、y 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用最小二乘法作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合理。反之,值远小于1,而接近于0,表示实验数据点相对于拟合直线而言非常分散,即x、y 之间的相关性很差或根本不相关,不能用线性函数拟合,需要重新选取其它形式的函数关系。在一般的物理实验中,只要 0.9,就认为两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线性关系。,实验成绩的评定,1.成绩评定办法1)缺做一次实验,本学期实验不给成绩;2)如果某个实验缺少实验报告,则该次实验报告为0分;3)实验报告无教师签字的,报告无效;4)如发现抄袭实验报告,按“初次从宽,二次从严”的办法处理。第一次:责成学生写出深刻检查,报告重写,该次成绩最高按60分计算;再次:以0分计算成绩,并上报该学生主管单位。抄袭者和被抄袭者同等对待!,2.实验评分标准,上课须知及本学期课程安排,1.实验室守则1)没有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2)不按要求操作,损坏仪器要赔偿。3)不得穿拖鞋和背心进入实验室,不得抽烟和吃东西。5)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报告老师。6)实验数据须经指导老师签字。做完实验要整理实验仪器和桌、凳后才能离开实验室。7)实验报告(原始数据附后)在下次实验时缴上,迟交扣分。,上课须知及本学期课程安排,2.学生考勤要求:1)不迟到。迟到10分钟者,取消该次实验的上课资格,成绩记为0分。补做后的成绩最高按60分计算。迟到10分钟以内者,任课教师将按情况对本次实验进行扣分。2)不早退。只有当教师在数据记录本上签字,并将实验仪器整理完毕后,才可以离开实验室,否则成绩记为0分。补做后的成绩最高按60分计算。3)不无故延迟实验时间。若超学时,指导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4)请假事宜:病假必须有医院证明;事假一般不予批准,特殊情况需持学生所在系的系主任签字的假条。5)病、事假过后,必须尽快与任课教师联系,将所缺实验补上。,实验安排:1.金属杨氏模量的测量(301)2.霍尔效应及其应用(301)3.声速测量(303)4.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303)5.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定(307)6.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307)7.用冲击电流计测量电容与高阻(309)8.双臂电桥测量低电阻(309),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