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盐城师范学院.ppt
,实 验 心 理 学,盐 城 师 范 学 院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第二章心理实验设计,第一节 心理实验设计的意义 第二节 心理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心理实验设计技术 第四节 心理实验报告的写法,实验设计的意义,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进程的计划,其中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因素的控制和实验程序的编排等。任何科学研究,只要进行实验,就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设计。否则,不但不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收集到足够的资料,而且还会因此得不到预期的结果,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科学的实验研究,就更是如此。,心理实验设计的必要性,心理学的实验对象是动物和人,动物和人的心理现象是极其复杂,是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的。要想探求某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控制其中一部分因素,以便观测其余因素所发生的作用,或者先控制一部分因素,之后再控制另一部分因素,以便逐步探明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有时不仅要探明单个因素的作用,还要探明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这样就必须做好实验设计,才能有效地控制实验因素。,从部分推断全体需要设计,要探明某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最好是对产生该种心理现象的全体加以调查或实验,但这简直是无法办到的。为此常常只测试其中一部分,然后从这部分来推测全体的情况。如何做到准确地从部分推断全体,这又必须做好实验设计,才能正确地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科学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做出准确的推断。,实验的特点,可以选择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使现象发生,并在事前为进行观察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进行观察,验证观察的结果。同时可把条件叙述出来,使别人能照样重复,核对结果。因此实验具有可核对性或可验证性。可以对各种条件进行精密的控制,比较容易摆脱偶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把复杂的条件分析成若干单独的方面,加以简化。,实 验,实验是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这里所说的观察,与日常所说的对现象不作任何干预的自然观察不同,它是在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并对产生现象的情境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的情况下进行的观察。其主要特点是:,刺激与反应,心理实验的特点是要求有机体对刺激作反应。刺激是指一定对象或情境对有机体施加的作用和影响。反应是由神经、肌肉或腺体所实现活动及变化。刺激与反应是相对的,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可能成为刺激,但不是一切变化都是刺激,只有引起某种反应的变化才是刺激。如果刺激的终止引起相应的反应,那么刺激的终止本身也是一种刺激。,刺激与反应的函数关系,如果用字母S代表刺激,用字母R代表反应,用字母O代表有机体或被试。那么就可以用SOR标志一个心理实验,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三者间的函数关系,R=f(S、O)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反应R是S因素和O因素的函数。,心理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问题的选定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程序的安排等,问题的选定(1),实验是对现象或事件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探求其答案的科学手段。所以,进行实验首先要选定问题。问题往往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的:第一是来自实际的需要。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实验研究来解决。,问题的选定(2),其次,理论也是实验问题的来源之一。从理论或学说中推演出的某个假设是否符合实际。这就需要实验来检验。例如,为了说明遗忘的原因,曾提出过一种干扰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推论,学习以后再现以前,如其它条件相等,则插入学习的材料越多,原来学习的材料遗忘量就越大。根据这个推论就可设计“学习额外材料的数量对原来材料保持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等课题。,问题的选定(3),问题的第三个来源是个人的经验。在学习、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心理学问题。例如,外语单词应该怎样识记,每次记多少个比较适合?立体电影本身是平面的,为什么戴上偏光镜看起来就成为立体的?在黑暗里我们有时看到有东西在移动,为什么定睛注视时又不见了?,问题的选定(4),问题的第四个来源是过去的研究与文献。虽然不认为实验研究要从文献出发,但是在确立问题前系统的查阅有关文献是有好处的。阅读文献可以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实验的类型,实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素型实验,即是“追求规定反应(或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实验;第二种是函数型实验,即求出各种条件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的实验。只有在因素型实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函数型实验。因为连什么条件变化,才能引起反应(行为)的变化都不知道,就根本不能找出条件与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问题的表现方式假设,问题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来时,就变得明确了。假设是关于条件和反应关系的陈述。一般说来,一个假设应提供这样的内容:回答该实验的实际问题,对已知事实能作出解释,并且能预言一些能被证实的观察。一个假设应越简单明了越好,如果设条件为a,反应为b。则一般取“如果a,则b”这样的形式。它的真伪是用实验来验证。,实验对象的选择,根据实验目的特别是最终目的和实验所要求的操作来选定合适的被试。被试可能是正常成人、中学生、六岁儿童、精神病患者或鼠、兔、狗、猴等。到底选什么样的被试,由实验结果的结论直接用于什么总体来决定。,被试的选择,实验只能在少数被试身上进行。这些被试个体,原则上应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出。如被试的选择最好来自全国各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甚至不同民族的人来作实验。在各小范围内选谁可由随机抽取。这样抽取的一定数量的被试所得的实验结果的结论,就可以代表全国各族人民这个总体。,样本容量的问题,当实际进行实验时,该用多少被试个体,这也是个极重要的问题。样本既然代表总体,那么,总体越大,样本也相应地要大。一般地说,大样本的代表性当然优于小样本,但是单纯加大样本,工作量势必增大,因为人力、时间所限而不可能。如果经过科学的设计,即使样本较小(一般个体数达十个以至数十个)结果仍相当可靠。,影响样本数的因素,在任何研究中,为了事先估计样本的大小,一般是根据该实验所要求的精密度。若精密度不同,则作为必要的被试个体数以及重复次数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全体所必须的样本数与实验所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成正比,与信度成反比,与分散程度成正比。显著性水平的要求越高,样本要求越大;信度要求越小,样本要求越大;分散度越大,样本数越多。,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因素的控制就是自变量的操作、控制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如果实验的控制不充分,那么随着自变量的操作变化,无关变量也发生变化,这样,因之而得到的因变量的变化,就不单纯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和所规定的,这就是实验的失败。所以实验成功与否,实验好坏之别,与如何充分地设计所控制的实验变量以及如何控制无关变量有关。,自变量的操作、控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空间位置,刺激的呈现时间和呈现次数都可作为自变量。刺激首先在感觉通道上有别,有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嗅觉刺激等。每一感觉道的刺激又有不同强度和久暂。例如光刺激可有各种波长,声音刺激也可有各种频率,嗅觉、味觉又可有各种化学成分或浓度等。自变量还可分单一变量和组合变量。由几个单一变量组合成一个较大变量即称为组合变量。,自变量的操作、控制(1),首先必须注意操作的严密性,即在自变量操作时要使其它的无关变量不变,要充分控制无关变量。严密注意不要发生混淆。刺激呈现的仪器设备,同样要求具有保证作为自变量的刺激操作控制的严密性。,自变量的操作、控制(2),要在充分预试中或在以前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要求准确预定自变量在什么样的水平,在什么样的等级,在什么样的阶段上发生变化。如因素型实验,原则上在“有”和“无”两个水平上使自变量发生变化。在函数型实验中,一般需要57个等级的自变量变化,变化等级小于差别阈就没有意义。如果等级多,可采取算术级数的间隔,但要将转折点附近的等级划细,这样精确度就高一点。,无关变量的控制,在实验中,除有意改变的自变量外,其它一切条件都可称无关变量。就各个实验来说,要预先知道什么是当时该控制的无关变量,这是不很容易的。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是该控制的无关变量?一是研究过去有关文献,二是进行多次因素型实验来确定。同时实验者的预想也是必要的。控制成功与否,可据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散大小来表示,当误差分散小时,表明实验控制得较好,反之,就有可能有意外的无关变量混入。,无关变量的消除,控制无关变量最简单的方法是消除无关变量。心理学实验之所以大多在暗室、隔音室内进行,就是为了消除作为无关变量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但要注意,过于消除无关变量,实验就失去“现实性”,反而会引起难于控制的态度、期望、紧张等有机体变量。有些变量是无法消除的,如年龄、身长、体重、遗传、动机、情绪等变量。所以无关变量的消除是有限的。,无关变量保持恒定,被试的年龄、身长、体重、遗传、动机、情绪等有机体变量和形状、大小、呈现时间等刺激变量无法消除。可以采用保持恒定的方法,使其效果固定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实验最好在同一时间,同一房间里进行;实验仪器应在同一条件下使用;主试的态度要保持一定,室温和湿度等也要保持恒定。为控制练习、疲劳等效果,可把明显表现这些效果的最初几次尝试除外。,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在无关变量的消除或使其保持恒定有困难时,可使用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来控制。控制组法就是这种方法之一。在控制组法中,分成无关变量效果相等、被试个体数目也相等的两个组,随机决定实验组和控制组。这样,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无关变量的效果是相等的,即被平衡了,而且经历时间等条件也相等,所以两组的反应之差,可以认为是自变量的效果。,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模式,实验组:控制组:自变量 无关变量l 无关变量l无关变量2 无关变量2 无关变量n 无关变量n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反应之差,是自变量引起的。如果自变量有两个,可设立两个实验组与一个控制组。,无关变量的抵消,由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疲劳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无关变量的抵消,这种方法也称循环法。当实验条件为A、B、C三个时,把被试个体分成三组(各占被试总数的13),可如下安排:实验顺序 1 2 3 第一组 A B C 第二组 B C A 第三组 C A B,无关变量的纳入,对于一个预见到的无关变量,无法对它进行控制时,就应从另一角度设计实验。最简单的方法是使无关变量成为实验设计中的一个自变量。由于无关变量的纳入,使实验的自变量增加,给分析实验结果带来很多困难。,因变量的控制,对一个刺激,被试个体所产生的反应是无限的。如何把无限的反应控制在主试所设想的方向上,这就是反应的控制或因变量的控制。,用指示语控制,主试为交待任务向被试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称为“指示语”,也称“指导语”。在人作被试时,指示语在实验中不仅是对被试说明实验,更重要的是给被试设定课题,这也是控制被试有机体变量的一种手段。指示语不同,所得结果也不相同。,给指示语时应注意(1),要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示语。是让被试尽量做得准确,还是尽量做得快,还是要求又准又快。是让被试按特殊的方式完成某种任务,还是随便用什么方式去完成任务。在指示语中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交待清楚。主试要求被试做的事,可能是他从来没做过的,要说明将要给他呈现什么,要他怎样做等等。要保证被试确实懂得指示语。指示语要写得简单明确。切忌模棱两可,也不要用专门术语。为了防止被试误解指示语,可以让被试用自己的话重述让他做什么,怎么做等。,给指示语时应注意(2),指示语要标准化。事先要把指示语写下来念给被试听。应做到所给的指示语前后一致。不要任意改变同一指示语中的有关词句。最好能使用录音机给出指示语。在指示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等,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和指示语配合起来。在动物实验中,反应控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刺激条件,实验装置和训练等方面。,反应指标的选择,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正确率,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标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等。,选择反应指标的条件(1),有效性: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哪一个指标能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那么这个指标就具有有效性。任何指标首先要考虑其有效性,应该了解指标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指标变化意味着什么等等。客观性: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一个客观的指标一定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这样的指标能经得起检验。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统计,这样精确度就能高一些。,选择反应指标的条件(2),指标的可靠性和辨别性也应该考虑。在这几个指标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选择指标时还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能性。如用脑电波来研究高级神经活动,这是有效的。但是没有脑电波设备就不能以此作指标。在测定、记录、观察反应时候,常常有仪器本身误差,操作者的记录误差等,这都要尽力防止。,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设计提供一切需要的资料。其中包括有关被试选择、个体数目确定、指标的有效性、自变量如何操作,无关变量如何控制、指示语的作用、设计的优劣等等方面。这些问题均应在预备实验中进行全面研究。,预备实验的重要性,凡是在正式实验以前,都须进行预备实验,千万不要以为不是正式实验就马马虎虎。如果预试不能提供正确资料,便难于确定正式的实验设计。在预试中要细心观察出现的意外效果,这样可及时修改原先的设计。通过预试以后,确定了正式实验设计,一旦正式实验设计确定,就不能随意变动。当然,如果实验中途有重大意外时,应停下来全面考虑,根据新情况重新设计。,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1),由于一些难于控制的偶然因素,常使反应变量上下波动,这样造成的误差称随机误差。如果无法估计它的大小,必将无法判定一个实验结果是否可靠。例如,如果要比较甲乙两种方法哪一种好,采用的指标是在一定次数的反应中正确反应的次数。用一个被试进行实验,其结果是:甲法 400(次)乙法 375(次),随机误差(2),从上面数据中是无法判断甲法比乙法好。因为在以人作被试时,即使同一个人使用同一种方法,连续试验若干次,每次的结果都不一定完全相同。就是因为有随机误差。,估计随机误差的方法(1),可用重复实验来估计随机误差的大小。措施之一就是增加实验次数。如一个被试用两种试验法各作两次,结果如下:试验一 试验二 平均 甲法 400 370 385(次)乙法 375 395 385(次)在相同的条件下所得结果的随机误差是1/2(400370)+(395375)=25,而这个数恰好等于任一个测验中甲乙两法的差数,因此不能断定甲乙两法有差别。,估计随机误差的方法(2),又因平均数相等,所以甲乙两法是等同的。如得到如下结果:试验一 试验二 平均 甲法 400 395 398(次)乙法 375 372 374(次)甲、乙两法的两次试验都有波动,但平均甲法的正确数比乙法多,故可以断定甲法比乙法好。,系统误差,在实验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有系统地发生变化,这类误差称系统误差。如同一被试的实验程序和结果如下:程序一:甲法,试验一,400次 程序二:甲法,试验二,395次 程序三:乙法,试验一,375次 程序四:乙法,试验二,372次在这些数据中,正确数随着试验程序而减少。,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1),要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之一是使用抵消(或平衡)的措施,就是用ABBA法。程序一 甲法 程序五 乙法程序二 乙法 程序六 甲法程序三 乙法 程序七 甲法程序四 甲法 程序八 乙法这样,随着试验进程而发展的系统误差在整个试验系列中便平衡掉了。,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2),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使用一个被试。如被试二人,则可将实验程序作如下安排:被试 甲法 乙法 被试一 试验一 试验二 试验三 试验四 被试二 试验二 试验一 试验四 试验三既能区分被试和反应方法各自的差别,又能提供估计随机误差的可能性,抵消了系统误差。,心理实验设计(一),心理实验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被试者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被试者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被试者内与被试者间的混合设计(mixed design)。,被试内设计,被试者内设计:每个被试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设自变量有A,B,C三种情况;被试有甲,乙,丙三人。但是,按照被试甲接受A,B,C三个自变量,被试乙同样接受A,B,C三个自变量,显然会引起偏差。这一偏差来自“顺序效应”。正的效果即助长行为或反应的效果,称为练习效果;负的效果即抑制行为或反应的效果,称为疲劳效果。,解决办法,第一,改用被试间设计;第二,实施预训练,即将被试者训练到不会再有练习效果的地步;第三,在被试者内设计中进行改进,如采用平衡法。,被试者内设计的类型,完全的被试者内设计:其中心任务是使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的每一被试者都不会因为接受多种处理而使实验数据受到相继处理时过程变化的干扰。如,将实验程序安排得使练习或疲劳的影响在所有处理中都相等。不完全的被试者内设计:每一个被试者也接受所有的处理,但每个被试者的结果并非是相等地反应处理的效果,所以是不完全的,正确的实验结论只有结合全部被试者的具体情况和所有数据才能作出。,平衡法的种类,平衡法可分为五种:对抗平衡法全随机法区内随机法完全被试者间的对抗平衡法不完全的被试者内对抗平衡法后两种是不完全设计。,对抗平衡法,对抗平衡法是使时序在有多个自变量情况下约略相等。有a、b两个自变量情况时,对抗平衡次序就是abba。,全随机法,随机法与对抗平衡法有一样的逻辑根据,目的也是将经验累积所产生的影响均匀地分配到所有处理的每一种情况中。但是对全随机法有一个限制,即当自变量有若干个情况时,每一个情况出现的次数应当相等。除此之外,各情况的出现次序就完全是随机的。从这个意义看,所谓的全随机并非完全随机。,区内随机法,区内随机法要求在每一尝试区内,每个自变量情况只容许出现一次,各情况在每一区内出现的次序都是随机的,而且每一个情况出现的总次数相等并等于区数。简捷的方法是根据自变量的情况直接查随机数表。如自变量有6种情况就用16的数字,有四个组就查4组。,完全的被试间对抗平衡法,这也是一种被试者内设计,但是时序错误无法在被试者内平衡抵消,只有将所有被试者的结果综合后才能达到平衡时序影响的效果。完全的被试者间对抗平衡法的要点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的每一个情况,但每个情况仅被接受一次。,不完全的被试者间对抗平衡法,这种方法和完全的被试者间对抗平衡法同属不完全被试者内设计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弥补了完全的被试者间对抗平衡法对被试数量要求的缺点。这个方法不考虑所有情况次序的排列,只要求对每一个被试者的各个情况实施等量的影响。,被试者间设计,被试者内设计要求每一个被试者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关键是如何安排各处理情况的先后次序。被试者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者只接受一个自变量处理,次序不成其为问题。这是一种对一组被试者给予一种处理,对另一组给予另一种处理的设计。据此称这样的设计为“独立组”设计(1ndependentgroups design)。,被试者间设计的类型,这种设计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决定那一个被试者接受那一种实验处理。如果被试有两组以上,那么有多少组就采用多少种处理的设计。被试者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下属两类设计技术:随机组设计(Random groups design);配对组设计(Matchedgroups design)。,随机组设计,随机组设计是将被试者随机地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假设将被试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如果对各组用一样的课题,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其结果就成为“相等组”(Equivalent groups),那么他们的成绩在统计上应该是相等的。假设各组在与实验课题有关的特性上(如年龄、智力、性格特征等)没有差别(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而实验结果出现了差别,这差别就是由于处理的不同而引起的。,随机分组的主要目的,随机分组的主要目的是使被试者在分组以后,所有属性并不随着所属组别而表现出有系统的改变。如,知道年龄、性别是能影响实验的被试者特性,分组以后,第一组中男生占1/3,第二组中男生占2/3,这可能是会使组间发生系统的变化。随机分组的根本目的,是使那些不清楚的属性在各组约略相等。如智力、人格、生活经验等。,随机分组的实用方法,有两种随机分组的实用方法:同时分配法次第分配法,同时分配法,同时分配法的条件是,被试者同时存在,而实验者可以随意调派其中任何一个被试者。抽签法:将所有被试者编号,记入纸片,每一纸片号码代表一个被试者,然后将纸片放入容器内搅和,按组抽。笔划法:首先将被试者依其姓氏笔划数进行等级排列,再查随机数表。报数法:假定学生都坐在教室内,实验者令学生自第一排开始报1,2,3,每排报数的方向可改变,如采用1,2,3,3,2,1的报数。,次第分配法,由于实验持续时间较长或其他原因,实验者知道有一群被试,但不知道究竟那位被试什么时间来,只能根据预先拟好的原则进行分派,而且当实验结束时,各组要符合随机组的要求。简便法:按被试出现在实验室的先后分派,第一名属第一组,第二名属第二组;第三名属第三组等。区内随机法:使用区内随机次序分派被试者归属A、B、C组。如可根据随机数表查出并转换出的次序:CAB,ACB,CAB;BCA,BAC;CAB,BCA,ACB,CBA,CBA来分派。,随机组设计的缺点,实验中缺失被试者是常见的事,有些实验要求被试者参加二轮实验,但有人第二轮没来。对于这种情况,如在被试者内设计中,只要取消该被试者的所有资料,实验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发生在被试者间设计中,会失去等组意义,问题就比较大。两组被试者属性的分配有很大差别,随机两个等组就不复存在。如果第一组失去生活经验最丰富的一位被试,第二组失去生活经验最少的一位被试,组间的差异就会增大。,随机组设计的改进办法,一般对策是增加两组被试者人数或准备替补被试,但这不能根本恢复缺失后的不足。改被试间设计为被试内设计。不是所有实验都能采用被试者内设计的,如以指示语为自变量的实验,就是典型例证。总之,当训练迁移的结果会因为自变量情况的先后作用而有所不同时,只好使用被试者间设计。,配对组设计,这种设计现在不常用。它的指导思想是先使各组相等,然后给予处理。如果发现结果上的差异,则有理由认为是由于处理不同引起的。配对组设计要保证最后结果的差异能归因于自变量,就得先平衡被试者变量。因此,首先要对全体被试者进行预备测试。,配对组设计的步骤(1),第一,令所有被试者做“共同作业”;第二,根据作业分数形成配对组。(1)共同作业:亦称为先检验。配对组设计的优劣完全依赖实验作业是否与共同作业有高度的相关。(2)配对分组,配对组设计的步骤(2),方法一:将被试者按先检验作业分数的高低排列。现设有三种自变量处理,将前三个被试依区内随机方式分派到A、B、C三组,接着将次三个被试如法分配,直到分配完毕。方法二:取先检验分数中相同或非常接近的,以三人为一单位,然后按区内随机法逐次分派到A、B、C各组。,混合设计,一个混合设计的实验安排至少包含二个自变量的处理。它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如被试者内设计,而另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如被试者间设计处理。这时,实际上是在同时进行二个实验。如果某一实验要求处理三个变量,也可按同样的原理对三个自变量采用不同的设计。,自然组设计,自然组设计是围绕实验思想设计的一种程序,实验者并不遵循实验的一般原则对自变量进行处理。因此,这种程序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实验,还有异议。但有时人们不能对被试者进行随机分组。例如比较不同年龄的盲童和正常视力儿童的精确定位能力时,要研究这些被试者的特异性的影响,自变量基于各组间在年龄、视力、生活经验都不相同的事实,显然不可能苛求它们相等。,对照组,在理论上,实验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设计的最低要求,设立对照组在实验中能够把自变量作用的关键部分分离出来,避免自变量受虚假因素的干扰。但有些领域是不适合用对照组的,有些领域设立了对照组后反而导致混淆。对此很难列出具体的标准。但是,当发现一个自变量有多重成分并且能够确认其中的重要成分时,设立对照组将排除所有其他成分。,实验设计的类型,独立组设计匹配组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1),独立组实验设计,就是从一个团体或一个集合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被试,对被试给予一定的实验处理(刺激变量),求取一定的观测值(反应变量),从中了解被试在某种实验条件下所出现的心理效应。并且根据实验结果,推断整个团体对于该实验条件的心理效应。,独立组实验设计(2),还有一种常见的独立组实验设计,是从一个或几个团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被试对象,把他们分为两个(或几个)互不牵连的独立组,把其中一个组安排在一种实验条件下接受试验,另一组则安排在另一种实验条件下接受试验(每一个被试只能在一种实验条件下接受试验)。然后对两组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并且根据实验结果上的差异,推断两种实验条件所引起的心理效应,是否有显著差异。,匹配组实验设计(1),匹配组实验设计,就是被试的选择和分组,都不完全是随机的,而是按研究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意按照一定特点来选择和分配被试,这样可以使实验组和实验组之间或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被试变量保持恒定。如按某种心理特点大致相同,或者按照学习成绩平均相等来挑选和分配被试,有人把这种按某些特点平均相等的分组方法叫平均配组法。,匹配组实验设计(2),还有一种较为精细一点的分组,是把被试按有关特点两两配对,配对的标准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来确定的,然后把每一对被试分别编入两组,这样的分组方法叫做对偶配组法,它与平均配组法的区别,在于被试的各对之间特点相等,而不是两组之间特点平均相等。如甲组抽取了学生A、B、C、D作为被试,那么乙组就要抽取与学生A特点相等的学生A1,与学生B特点相等的B1,。每个被试的受试顺序,在甲组可以随机安排,而乙组则要跟随甲组中与之配对的被试顺序安排顺序。,多水平设计与多因子设计,实验设计中把实验条件称做因子,几种状态称做水平。比如学习心理学要研究教学方法对学习成绩的作用,对传统讲授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的效果进行比较。这里教学方法就是因子,传统讲授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就是水平。,多水平实验设计,多水平实验设计,就是把被试随机地安排在几个水平上接受试验,以便考察实验因子的各个水平效应是否存在着差异。设因子A,取a个水平,把被试分别安排在a个水平上受试,每个水平分配被试n个,被试的安排及受试顺序是随机的。这样,这一个实验因子就有a个处理,每个处理有n次观测。,多因子实验设计,检验几个实验因素互相结合所引起的心理效应。比如要研究教学方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但是教法的效果会不会受所用教材的制约,这就要应用多因子设计的实验。多因子设计的基本形式。假设实验因子A、B两个,因子A取三个水平a=3,因子B取四个水平b=4。则有:ab=3*4=12个结合,每一个结合称做一个处理。,实验设计的类型,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真实验设计来进行实验研究是检验实验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要求较高,在使用这类实验设计时,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能有效地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使实验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是指用随机化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实验的目的对各组被试实施不同的处理。随机化设计起源于统计学的取样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在某一界定的总体内进行实验研究,如从一界定的总体中随机选取和分配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样本,对之分别实施不同的实验处理,以比较实验处理的效果。,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在完全随机析因设计中,研究者可以考察各个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同时考察各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主效应);考察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简单效应)。,随机化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声音刺激对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影响,取A为欢快的音乐;B为朗读课文的声音;C为噪音;D为在正常安静的条件下。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把学生分为优良、中等、较差3个组别,这每个组就被称为一个“区组”。同一区组中的被试要求随机地在某种声音刺激下解答数学问题。这就是随机化区组设计。随机化区组设计目的在于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即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尽量“同质”。,非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是一种对现象的自然描述,一般用于识别和发现自然存在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可以为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实验设计积累资料。在使用这种实验设计时,往往不易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而且也不易主动地控制自变量和其他无关变量。然而,作为实验设计整体中的组成部分,许多有效的实验研究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取得成功并得到发展的。,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得充分和广泛。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这时虽然可以设立控制组,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背景条件不可能保证一定相同。,心理实验报告的写法,写心理实验报告既要较全面地阐述实验进行的情况,又要写得简单明了。在实验课中所写的实验报告与科学研究的实验报告的基本项目是相同的,区别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新问题,在科学研究的实验报告中必须提供新的研究成果,而实验课中做实验是为了学习,常常是重复一个经典实验或验证某个已有定论的问题,因而在实验课中的实验报告中往往只能提供前人研究成果的补充材料。但基本的形式和要求是一般实验报告都必须具备的。,实验报告的标题,标题应当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标题是“视觉反应时间的研究”,就含糊不清,如果改写成“光刺激强度对于视通道反应时间的影响”就一目了然。,作者姓名及单位,在标题下先写姓名,再写单位全称。,摘要,摘要大约150-200个字,包括问题、方法、结果及结论。摘要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知道你做了什么,获得什么结论。有的摘要还需译成外文。,序论,序论的主要内容应当体现问题提出的理论或现实意义,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的比较,以及结论是根据什么理论推演出来的。,方法,方法必须按下面4个标准表述清楚。(1)被试者。包括人数、被试者特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2)仪器及材料。表明规格、结构及精度;(3)实验设计。点明采用何种设计;(4)步骤。总之,实验方法应让读者看了实验报告之后,能够重复验证。,结果,首先用文字将实验所获得结果作简要的说明,然后用图表列出数据,最后提出统计分析的结论。写实验报告时,应注意作图画表要规范;统计分析应先有假设,再注明采用的显著性指标;使用的统计方法要适宜。,讨论,讨论内容要与序论呼应,论述应得体、简洁,保持通篇的系统组织结构。作结论要慎重,切忌夸大,如有根据亦可作适当的预测。,参考文献,要把文献的题目、出处,作者、出版日期都写明,以便查找。,附录,一般把全部的原始记录都列入附录,因为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