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12个专题复习.ppt
文化经典阅读部分,专题复习,1、论语论仁爱,1、“仁”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2、孔门弟子多次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出的答案有二十几种。几乎包括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德。3、其中,“仁”最核心的解释是“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4、孔子并不纠缠于“仁”的定义,而更重视的是“为仁之方”,即如何培养仁德。5、孔子认为“忠恕”是“爱人”的基本方法。是通向仁德的最基本的可行的门径。6、忠:尽自己的全部能力 恕:推己之心以待人。二者体现了对自己的高度自律和对他人的充分关心、尊重、体谅。7、孔子还注重行仁的环境,认为“里仁为美”,8、强调立志求仁、不懈努力的重要性,认为“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9、孔子把行仁与守礼联系起来,强调“克己复礼”。10、把行仁与孝悌联系起来,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1、总之,孔子是把最高理想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为仁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小善而成大德。,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注解:讱:音,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问:为什么孔子会提供不同答案?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4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人而不仁,如礼何?”的理解。(3分),2、论语论修养,1、一部论语,有一半的篇章在说品德修养2、孔子提出要塑造“君子人格”。3、为了达到“君子人格”,孔子强调要先进修德业,后学习技艺。4、为了达到“君子人格”,孔子强调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贫而无怨难”、“以直报怨”PS:“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宪问,公平正直,5、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亲近而态度不庄重,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注解:器:器具,只有一种固定用途的东西。比喻人只具备一种知识,一种才能,一种技艺。问: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完全反对他的学生学习技艺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论语论教育,1、孔子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能改变人3、“有教无类”教育对象的一视同仁,扩大至平民,有进步意义。4、“六艺”除了道德修养外,还学“礼乐射御书数”。5、“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言传、身教,用启发式互相切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注解:辟:通”僻“,邪僻,偏激。喭:粗鲁,莽撞问: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曾参属于”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论语论礼乐,1、背景: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尊重。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2、“立于礼,成于乐”礼,行为规范的立足点,追求的是秩序;乐,完成人格修养和社会之治,追求的是和谐。3、孔子尊奉的“礼”是“周礼”,提倡的“乐”是韶乐和武乐。,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问:孔子说过:“生,视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反对厚葬颜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论语论天命,1、天命观:关于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2、孔子直言“天命”的,只有两次: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PS: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孔子承认天命,因此对天命心存敬畏。孔子不听天由命,“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不怨天尤人,用达观去面对人事的否泰。,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问:孔子又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孔子为什么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论语论中庸,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译: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2、尽管论语全书中只有雍也这章提到“中庸”二字,但论语所记的孔子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包括孔子“仁义礼”结合的思想体系,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因时制宜的出入进退和待人接物的活动等,都贯穿了中庸的思想。,3、中: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而不变。把生活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是中庸。4、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中正。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5、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义,它有鲜明的原则6、处理各种矛盾时:和而不同7、人际关系上:适可而止,不可则止,不自取其辱(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8、中庸较灵活:无可无不可。权变,不同情况不同处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注】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自缢 问:孔子还说:君子贞而不谅。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分析管仲的行为是否符合孔子的中庸之道。译:君子坚定执着于正道,而不固执拘泥于讲小信。,汉服,为以汉民族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黄帝制衣,交领右衽。中国汉族的汉服领子都是右衽的,左边那片包住右边那片。也就是说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应该是字母y形状的。这个是中国汉族人服装的特性。按照中国古代习惯只有死者和北方游牧少数民族才穿左衽的。,孟子论性善,1、“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本2、人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的特性,即人有仁、义、礼、智。3、“仁义礼智”的发端分别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4、人有这些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5、而且,还需要后天的发扬光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楸,养其枣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注】园艺师;同“狼籍”,昏乱糊涂;通“啻”,仅仅,只【问】孟子说的口腹之欲与心智之养什么关系?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看法。,孟子论仁政,孟子全书立论的核心是“仁政”思想,立论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义首先要回归自身,从“我”做起。其次,行仁政的门槛很低【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2、要“保民”、“养民”民本【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措施制民之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役使百姓有度“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轻刑罚薄赋税“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要“教民”安居乐业之后还要进一步教之,所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注】至:极致,引申为榜样或标准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的理解。,孟子论民本,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民贵“得乎丘民而为天子”2、轻君“诸侯危社稷,则变置”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统治集团神性的超凡魅力不再被承认。孟子认为可对君主劝谏,不合格的君主要被废黜。3、重视民心的向背“与民同乐”,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上面的选段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请简析之。,孟子论教育,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代有巨大影响。1、以“性善论”为教育理论的基础。“人皆可以为尧舜”,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本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2、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知礼仪”的“治人”的“劳心者”君子。“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教育是为了统治者的仁政王道服务,把教育当做国政的根本。,3、教育与环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傅众咻”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练。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有重要意义。4、教育强调自行求学、自求自悟,善于启发思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5、另外还有: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注】财:通“材”。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也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子”的意思。结合孟子生平,谈谈你对孟子说的“私淑艾”的理解,孟子论王道,王道思想是儒家提出来反对当时的霸道主张。不过在当时,那只是一种政治理想。王道通过“仁政”来彰显道义,以“攻心”为主;霸道通过“武力”争夺名利,以“杀伐”为务。1、孟子政治上主张“因先”国家政治制度仍然遵循先王的遗规。2、施行“保民、养民、教民”的仁政“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主张尊贤君主光有善心善政还不能实现王道,要实现王道一定要有贤能之士来辅佐其政。贤能之士有其气骨,不会为权势所屈,所以不仅要对他致敬尽礼,还得要优遇重用之“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4、反对不义的战争如果百姓埋骨荒野,老弱辗转沟壑,几无宁日,无以为生,那么,即使送给你天下,你连一天的太平天子都做不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反对的战争是反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彼此的掠夺战争。,在孟子看来,“征”除指“上伐下”的战争外,还包括仁人义士上合天意,下应民心,讨伐暴君,救民于水火的战争。这样的战争,虽非“上伐下”,往往是“下伐上”,如成汤之放桀,武王之伐纣,同样都是仁义之师、正义之战。【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其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g可以)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注】明堂:古代建筑是明堂格式,进门后,中间一个大天井,天井过去的大厅就叫明堂,深入明堂便是内室,再后面就是后院。这里所指的明堂,是指国君朝会、庆赏、选士、办公的地方。亦有可能是准备天子东巡狩朝见诸侯用的。,问:孟子这里所说的”王政“和他曾经告诉梁惠王的”王道“是否相同?为什么?,孟子论行为,孟子既主张人性本善,以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在于我心,但如何存养扩充,则有待个人的修为。1、以“孝悌”为本,重人伦五种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养正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立足于仁义礼智,气节阳刚高尚,就会充溢“浩然之气”“大丈夫”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提倡“自省”、“求诸己”存心养性(存:反省)“养心莫善于寡欲”4、要知耻改过“过则勿惮改”,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注】机变:奸诈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