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验的大气压强教学.ppt
桐乡市现代实验学校 齐洪涛,基于学生体验的“大气的压强”教学,CONTENTS,从教材的内容上看,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和测量。本节课知识结构层次清晰,知识内容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分析,通过前面大气层、天气和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大气压强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大气压强也是对已学过的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补充和深化,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们虽然生活在大气中,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却没有留意。因此,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和学生活动,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压强产生各种现象。,学习任务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技能上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阶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具体的现象和事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让学生了解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和生活事例,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2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的观察,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2通过已知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促进知识的外延,提高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快乐。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3通过STSE教育,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大气压存在的证明,大气压的大小及测量。教学难点: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点和难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二、自主体验,生成新知,三、课堂小结,反刍提升,教学过程设计,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感知大气压的方向,用大气压解释现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压强呢?,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教学过程设计,大气是否也会像水一样,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呢?,感知大气压的方向,教学过程设计,利用实验盒中的器材(吸管、牛奶盒、塑料袋、广口瓶、橡皮筋、玻璃杯、水、滴管、吸盘等)和生活事例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思考,用大气压解释现象,教学过程设计,阅读教材第57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有哪些?(2)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分别有什么优点?(3)标准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少?(4)大气压的大小是不是一个定值?大气压的大小与高度有什么关系?(5)生活中哪些事例能证明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6)根据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能否将图2-18所示的空盒气压计改造成高度计?如果可以的话,高度计的指针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表示所在的高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学过程设计,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二、自主体验,生成新知,三、课堂小结,反刍提升,教学过程设计,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感知大气压的方向,用大气压解释现象,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由于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多种差异,科学课程的教学要真正符合实际,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组织学习活动时,应该根据具体学情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教学设计思想的阐释,教学设计思想的阐释,关注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关注问题设置,发展学生思维关注相异构想,转化“前概念”关注学科本色,凸显实验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质量,要把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的指导思想是从教好一群学生到教好每一个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关注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教师要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兴趣,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关注问题设置,发展学生思维,思维的开端永远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美国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乔治波利亚写道:我们大部分有意识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显然,问题解决是思维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即当且仅当问题解决时才发生思维。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应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用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教师要设计精良的问题将学生引入科学世界,进入科学课题的学习。,关注问题设置,发展学生思维,科学教学不但要以问题为起点,而且要用进一步的问题来推进。我们应该把科学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善于把一堂课的目标问题分解成一系列首尾相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富有逻辑关系的子问题。,关注问题设置,发展学生思维,关注相异构想,转化“前概念”,相异构想这个概念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前,头脑里常常不是空的,学生有着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这些知识、经历和方法有的能帮助今天要学的知识的掌握,甚至会产生“闪光点”;但是也有可能原有的知识、经历和方法与今天要掌握的知识完全是相悖的,这就称“相异构想”,或迷思概念。,关注相异构想,转化“前概念”,前概念客观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并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产生严重的影响。科学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前概念,简单强调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概念的灌注,而是应当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促成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科学教学是否有效,其根本的标志就是学生能否顺利地实现概念的转化。,关注学科本色,凸显实验教学,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科学实验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达芬奇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科学教学离不开科学实验,实验是科学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方法。科学实验教学对理解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对学生建构科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探究需要体验,科学思维需要体验,科学学习需要体验,让你我带着学生在科学的世界中尽情地体验吧!,谢谢!,桐乡市现代实验学校 齐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