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胡.ppt
复习:,1、哲学的来源及任务分别是什么?2、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如何?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自主学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2、唯物主义有几种基本形态?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有什么合理性和局限性?4、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5、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你如何理解这二者的对立?,不同意。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唯物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对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根本分歧):,一、唯物主义,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3、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王充:(汉)“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智慧。”,范缜(南北朝):“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夫之(明):“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战国)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管仲(春秋)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汉代)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王充(汉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南北朝)“元气”才是唯一的存在。柳宗元(唐代)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明代),以上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史伯,1、正确性,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A 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B 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2、局限性,(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原子: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简言之: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A 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B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1、正确性,2、局限性,(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等。典型观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人,钟,心脏,发条,神经,关节,齿轮,游丝,霍布斯,人是机器,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唯心史观,(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镭,惰性气体氦,0氡,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其一是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二是电子的发现。这一发现表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其中还有电子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电子可以随着自身速度变化而变化。,原子 1010m,原子核 1014m,核子 1015m,夸克(层子)1017m,亚夸克 10?m,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一致决定,英雄人物的意志转移。而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决定社会的发展。英雄人物只是起推动作用。,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价值观人生观实践观点人民群众观点,(1)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1、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2、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思想武器。,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辩一辩,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近代.,古代.,古代.,古代.,近代.,辩证,百家争鸣,“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法国.伽森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依赖人的灵明。明朝.王守仁,“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英国.贝克莱,自主探究:,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客观精神:人之外的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区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依据?,二、唯心主义,谁 决 定 谁 呢?,1、物是观念的集合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3、心外无物4、存在就是被感知5、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英)贝克莱,“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明)王守仁(阳明),“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贝克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南宋)陆九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主 观 唯 心 主 义,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客 观 唯 心 主 义,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黑格尔,“理在事先”朱熹,这种精神,是指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务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都认为思维是或意识是第一位,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都坚持唯心主义。,进步性:,对人们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局限性:,把人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是错误的,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子夏: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王守仁:心外无物。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注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正确,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错误的,但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误区: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围绕着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斗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围绕着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而斗争,处于从属地位。(不是基本派别,因为它们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它们被并称为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马克思,唯心辩证法,代表人物 黑格尔,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代表人物 杜林,哲学基本派别,明确: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如同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永远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是互相联系的。马克思,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唯心主义,判断: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1)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5)“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6)死生有命,富贵在天(7)水是万物的本原()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客观唯心主义,古代-唯物主义,辩-唯物主义,辩-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观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就是气、火、水、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观点:,1、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决定的,2、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某种神灵或某种不可捉摸不定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从 属,小结,对第二课知识的小结两个基本: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关系:哲学基本派别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不同而形成的。两个分歧:(对立、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对世界状态的回答不同二者的关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掩耳盗铃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心外无物,分析下列句子,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3、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5、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主观唯心主义。,1、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2、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C,B,3、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闻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C,A,5、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看法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6、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这一观点属于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C,D,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C.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D.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8、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C,B,9.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这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C、近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D、古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B,10、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