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总复习第一课时.ppt
古诗词曲中考复习第一课 师大附中 刘星,2012年南昌中考诗歌真题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7-8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下课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7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考点:理解诗歌内容、形象8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考点:领会诗歌语言背后寄寓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风格,2011年南昌市中考诗歌真题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第9-11题。(4分)如梦令(七上课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武陵春(九上课内)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9.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1分)考点:表面看是考了写作手法,但实质还是考察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10.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1分)考点:鉴赏“字”的妙处11.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2分)考点:领会作者在遣词造句后的情感,2010年南昌市中考诗歌真题二、古诗文阅读(14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89题。(4分)次北固山下(七上课内)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8.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2分)考点:理解诗歌内容9.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考点:领会诗歌语言背后寄寓的感情,2009年南昌市中考诗歌真题(一)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完成第89题。(八下课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8.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2分)考点:理解诗歌内容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2分)考点: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语言背后寄寓的思想感情,2008年南昌市中考诗歌真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九上 课内)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试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作简要分析。(2分)答:考点: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词大意,7选出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2分)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直)B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乁月四日风雨大作)考点:领会诗歌语言背后寄寓的思想感情 8这是一首叙事抒情的壮词,试找出贯穿全篇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具体语句予以分析。(2分)答:考点:把握诗歌风格,2007南昌市中考诗歌真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6请从这首词中找出能表现季节和一天具体时间的词语。(2分)考点:理解诗歌内容 7这首词是怎样以景取喻并抒发作者感叹的?请用词中原句回答。(2分)考点:看似考写作手法,实则考理解诗歌内容 8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考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他年份:06现代诗歌03-05无诗歌考点,2013年考试说明:古诗词阅读:1、约4分,取材于1-6册古诗词篇目,除课外阅读背诵篇目。2、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初步的鉴赏能力,即在读懂的基础上有自己粗浅的感悟。,古诗词曲命题规律1、课内命题。2、多为大家作品。(苏轼、陶渊明、李清照、刘禹锡)3、分值是四分。从2013年考试说明来看是选择题型。4、从考试说明来看考的是“诗词”,不含“曲”。5、考点从未变过(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3)、考查学生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5)、把握诗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