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1节.ppt
第1节 文言实词,哲理故事天道酬勤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等了好久曾国藩还在反复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丈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温馨提示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体验与探究真题体验,一、(2009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解析“季”是“第三”的意思,古代用“孟、仲、季”指代每季的三个月。,A,参考译文 诗经中不是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万物不经受自然界的变化,就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暮秋时节,天地刚开始萧肃,寒气将要到来。在这时,天地之间,那些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际,花香飘逸,枝节繁茂。等到多次霜雪之后夜晚凋谢落下,早上起来观看,就好像战败的军队,卷起军旗,抛弃战鼓,裹着创伤而逃离,将士脸上没有血色,难道不是这样吗?于是天地闭合一起就成了冬天,那些衰败毁灭的万物超过了一半,这就是自然变化的残酷呀,然而从此那些软弱者更坚强,空虚者更充实,湿润者更干燥,都把自己的荣华收藏于心中,收获成功。深山的树木,上和青云相接,下面,庇护千人,没有不经历磨难的,何况那些蒹葭呢?然而石匠带着斧子在山林中游走,一斧子就把它们砍光了,用来制作屋梁、椽子、木桩、车轮、车箱、辐条、车,大小强弱,没有不能胜任的,这就是所说的损害它是让它发挥作用,毁坏它是让它成功,虐待它是让它快乐。我的同乡有个叫秦少章的,自从我在太学做官时,把他的文章拿给我看,神情严肃地对我说:“只是家中贫穷,遵奉长辈之命勉强作科举文章。”先前他率性地表述心意作诗歌写古文,往往清丽奇伟,比参加科举的文章精巧百倍。元祐六年考中科举,调任临安主簿。考,中举子的人应该比较快乐,而秦少章每次见到我都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我问他其中的缘故,秦少章说:“我是个不合世俗的读书人,本性不喜欢的事不想做,言语不合的人不愿交往,饮食起居、一举一动,不能勉强随和他人。今天一旦做了官,就都失去了自己的本性而只能适应官场事务的需求,稍有差错,后悔和灾祸随着就到。以前被父母资助抚养,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从今以后,就像用油漆洗头而希望头发分得开一样。”我安慰他说:“以前的你,就好像春夏之草木。今日忧虑的你,就像蒹葭之霜一样。人的本性只企求安逸,企求安逸是天下的大灾难。忧患变迁,是可贵的,重耳如果不是在外漂泊十九年,就不能归来称霸,子胥不外逃,就不能进入郢地封王。这两人,当他们困窘忧患的时候,暗中补足了他们的短处而增强了他们所不能具备的才干,并非像那些只是说说听听的浅尝辄止的人。今天你思考以前的行为,可后悔的事很多,你的收获也应该增加很多了。反过来安心处世,那么行走天下就没有可害怕的了。能把食物送给别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折磨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畏惧饥饿害怕步行,那么就会有苟且偷生的心理,这样酿成灾祸的因素不就很多了吗?所以降下寒霜却不能使植物凋谢的,是万物的灾害;贪图享乐一生的,不是人的福分。”,二、(2008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咸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曰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祐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注】狴(b):监狱。箦(z):竹席。鞫(j):审讯。,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解析 回:放回。,C,参考译文第2题 欧阳公名颍,字孝叔。咸平三年,进士及第,开始时担任峡州军事判官,有非常能干的名声,不久后,州上授予他秘书省著作佐郎的官职,让他担任建宁县县令。不到半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所辖属的地方,(巡视)到了万州,赶走了没有治理才能的太守,说继任的人不是最善于治理的不能任命,于是,就上奏朝廷让欧阳公从建宁县去万州代理太守。欧阳公治理万州时因有政绩而闻名,从万州开始连续九次担任州太守,并治理得很好,多次被推荐到鄂州任职。有两次推辞没去上任:最初是被授予彭州太守,因母亲年老,最终没去任职;最后被授予嘉州太守,,因年老请求退休,也没去任职。实际是治理了七个州,州大的地域广阔,事情繁多,州小的风俗不好,并且奸邪的人多,都是人们所说的难治理的地方。其中最难治理的是歙州,百姓熟习法律,生性喜欢打官司,家家有记事的簿册,凡是听到一点有人暗中干的不可告人的事,(就把他的)一举一动、每一句话都按日按时记录下来,有官司就拿来做证据。他们把入狱戴上脚镣手铐当做戴冠帽系带子,躺在竹席上那样,感到恬然舒适。有一个盗贼在市场上杀死了一个姓董的百姓,三年都没有被捕获,欧阳公到任,就捕获了他,并使他伏法。又有一富家被盗贼打开了他的仓库偷走了财物,主管官吏想出许多计谋,紧急捕,捉,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欧阳公说不用捕捉和悬赏缉拿,只召来富家的两个儿子就行,欧阳公把富家的两个儿子带上脚镣手铐关进监狱里,审讯他们。州里的百姓都说“这两个人向来都是好孩子啊”,(人们)很奇怪要审讯这两个人,更是怀疑欧阳公的做法,不断来提意见。欧阳公坚决不回复,审讯更急了,那两个人终于服罪。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在一个地方搜查出他们所偷来的东西(的时候),大家才都认为欧阳公做得对,然后高兴地说:“欧阳公,真是神明啊!”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欧阳公果断有气魄,外表严肃,内心明智,不可冒犯,他把这些用在政治上,也用这些来约束自己。当初,太祖侍郎担任许田县令,当时丁晋公年纪还小,客居在他任职的县里。太祖认识了他,说这是个贵人,叫欧阳公和他交游,待他非常优厚。等到欧阳公辅助峡州太守时,晋公推荐他,于是被授予著作佐郎。那以后,晋公担任高官,掌大权,天下的士人常常凭借他而登上显赫的地位,但是欧阳公不和他接近。所以他做的官,从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都是按年月考核政绩,按次序提升上去的,治理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都是应当得到的。到后来晋公失败,士人大多没有保住,唯有欧阳公没被牵涉到。,明道二年,欧阳公因年老请求将权力分散出去,他在荆南有田地,于是就回到那里。景祐元年正月二十六日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三岁。,真题探究 1.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解读考点(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古今意义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义项。3.命题规律(1)该考点包括:古今异义的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常见通假字,异读字,活用词。重点放在两项。(2)题型 客观题形式,从四个选项中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主观题形式,在文言翻译中重点考查。,整合与点拨知识整合 考点1 多义实词 古汉语以多义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般来说,各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看看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例1】(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在本句中是基本义。(2)祈父,予王之爪牙。“爪牙”在本句中是比喻义,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3)被发行吟泽畔。“畔”在本句中是引申义,“旁边”。(4)亲戚畔之。“畔”通“叛”,假借义,“背叛”。,【例2】下列句子中对“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A.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驱逐)之。B.齐师败绩,逐(追击)之。C.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放逐)。D.一兔走,百人逐(追赶)之,非一兔也。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C项考 查的是“逐”的被动意义,“被放逐”。,C,【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A.卒破得舟,始皇以为贤勇 得:俘获 B.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度:考虑 C.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略:略微 D.王翦为秦将,夷六国 夷:铲平,削平 解析 正确解释应该是“夺取”,而不是“略微”。此题考查的一词多义的形式是高考考查经常出现的。希望学生在复习中注意积累。,C,考点2 古今同形异义词 从大范围看,古汉语中存在而现代汉语仍保留的词语都可以作古今同形词。其中既包括单音节词,如“书”,也包括双音节词,如“成立”。这里重点谈双音节实词。在双音节实词中,有词形相同、意思相同的,如“伶仃”“慷慨”“逦迤”,这部分实词少,不是考试重点。高考考查实词的重点之一是古今同形异义词。有的词形是古今一样的,但意义或感情色彩等不同。如“走狗”,古义指奔走效劳的人,是中性词;今义指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是贬义词。“成立”,古义指长大成人;今义指有所成就或建立组织、机构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有时两个单音节词语恰好在相邻的位置,看起来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语相同,实际上,这些词形同实异,按照句子结构,它们要拆成两个词。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救国”(指南录后序),“行”“为”相邻,貌似现代汉语的“行为”,其实,“行”是“出行”“行动”,“为”是“是”。再如“妻子”“地方”“可以”“因为”“祖父”“不行”“突出”“前进”“不过”“十一”等,课本内外,比比皆是。,考点3 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这就是偏义复词。在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须根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例】“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公姥”是“公公和婆婆”的意思,由文意看,此处显然单指“婆婆”。再如:“吾所以为此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应是“出去和进入”的合义,结合本文语境,此处应指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只取一层意思。此类题,近十年来在高考试题中还未曾出现过,在复习过程中应当予以重视。,考点4 活用实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例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奴仆那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乘船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上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例2】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3】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例4】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做宾客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做门客 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为鉴,5.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例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都指金玉珍珠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6.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例6】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7.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例7】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哭泣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8.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例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9.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例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例10】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例1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12.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例12】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考点5 通假字 1.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通假,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2.怎样掌握通假字?(1)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2)要了解通假的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音同、形近(部分的)多采用通假字的声旁。如“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声符。如“距关勿内诸侯”,“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音同、形不同。如“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如:,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之意。b.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d.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座位。e.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露出。f.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g.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3)要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不能互相通假。如“蚤”可以通“早”,但“澡”“枣”就不行;“县”通“悬”,但“玄”“旋”“璇”就不行。(4)也有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通假字“李广详死”“箕子阳狂”中的“详”“阳”都通“佯”。,现场批阅,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高祖(李渊)击突厥 会:适逢B.将诣江都,至长安 诣:到去C.高祖壮其言 壮:豪壮D.太宗寻召入幕府 寻:不久【现场答案】D,【评分分析】C项中的“壮”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为豪壮”,意思是“高祖认为这话说得很豪壮”,所以若译为“豪壮”错误。D项中的“寻”应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若解释为“寻找到他后召入幕府”错误。【正确答案】C,【增分提示】考查文言实词,主要是考查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两种类型。“会”“寻”属于一词多义,“壮”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学们复习时一定要分类记住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20个实词的不同义项及用法,还要牢记各种类型的词类活用。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推断。日积月累,你一定会度过文言实词这道难关。,参考译文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青少年时代就很有文武才略。常对其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能遇到英明的君主和大好的时机,就一定能建功立业,以取得富贵。”李靖起先在隋朝做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郡丞。适逢唐高祖李渊在塞外攻击突厥,李靖察觉李渊有夺取天下的意图,因而想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市)隋炀帝那里去告发李渊,路过长安,因道路不通没有走。李渊攻克长安,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声叫着说:“你既起义兵,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杀壮士呢?”唐高祖觉得这话说得很有气魄,唐太宗又坚决请求赦免,高祖就放了他。太宗不久就把李靖召入幕府。,二、把下列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2.(1)使民重死而不远徙。(2分)(2)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4分)(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4分),【现场答案】(1)使老百姓看重死亡而不搬走。(2)虽然有船和车子,也没有要乘坐它的地方,虽然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要陈放它的地方。(3)人们高兴地吃着自己的食物,穿着自己织的美丽的衣服,住着自己盖的安适的房子,享受着家乡快乐的风俗。【评分分析】(1)本题得1分。关键实词“重死”“徙”各1分。“重死”翻译成“看重死亡”错误,扣1分。结合文意看,“重死”应翻译成“珍惜生命”。远离后面要加上宾语“家乡”,表达更完整。,(2)本题得2分。“虽”“之”各1分,所字短语的用法及翻译各1分。“虽”在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虽然”错误,扣1分。“无所乘之”译成“没有乘坐它的地方”不通顺,扣1分。应调整语序,译成“没有地方要乘坐它”。(3)本题主要考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翻译“甘”“美”“安”“乐”四个实词。按原来词序直接翻译错误,其中“甘”译为“高兴”也不对,不能给分。应该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译成“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正确答案】(1)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2)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要陈放它的地方。(3)人们认为他们所吃的食物是甘美的,认为他们所穿的衣服是美好的,认为他们所住的房子是安适的,认为他们的风俗是快乐的。,【增分提示】文言文翻译采用直译法,做到“字字落实”。做题前先找准关键词语,把关键词语翻译对。语法上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首先要做到“信”(准确),如“重死”;其次是“达”(通顺),如“无所乘”翻译时可以调整为“没有地方要乘坐它”;最后再讲究“雅”(语言优美)。请同学们一定记住这个最有效的翻译方法哟。,训练与总结,考点针对练,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2题。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申公巫臣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其楚王之谓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其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昔郭君出郭,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粱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注】先生:犹言“先觉”“先醒”也。郭:古代小国。块:土块。,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 当:恰当,适合 B.宋人迎而复之 复:使复位 C.曰:“何备也?”备:准备 D.御自易以块 易:替换 解析 备:完备,周全。,C,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2)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 于宋。(3)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答案(1)庄王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2)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 义实行正道,不到两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3)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参考译文 历代君主有事先觉醒的,有事后才觉醒的,有(至死也)不觉醒的。过去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却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问道:“您为什么脸上有忧愁的神色呢?”楚庄王回答说:“我听说诸侯的品德,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不上他自己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各位大夫的见解,就没有比得上我的了,我因此忧愁啊。”申公巫臣说:“古人所说的事先觉醒的人,就是楚王您啊!”庄王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受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这就是那种事先觉醒的人。,过去宋昭公逃亡到国外,对他的车夫说:“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车夫问他:“什么原因呢?”昭公说:“我穿好衣服站在那里,在我身旁侍候的几十个人,没有一个不这样说:我们的君主是个美男子。我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朝廷中几百个臣子,没有一个不这样说:我们的君主,是一个圣人。我在朝廷或在内宫,都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我因此才会逃亡于外。”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到两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宋国人迎接他回国,再次拥立他做君主。(他死了以后,)谥号为昭。这是那种事后醒悟的人。,过去郭国的国君逃出郭国,对他的车夫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进献清酒给他。他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给他进献干肉和干粮。他问车夫:“你车上的东西怎么这么齐全?”车夫说:“这是我平时储备的。”他又问:“那你为什么要事先储备呢?”车夫说:“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郭君说:“你知道我将要逃亡吗?”车夫说:“是的。”郭君说:“那你为什么不事先劝告我呢?”车夫回答说:“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不喜欢听真实的话。我要是劝告您的话,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所以我没有劝告您。”郭君变了脸色很生气地说:“我失去国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车夫就改变了自己刚才的话说:,“您失去国家的原因是您太有才能了。”郭君又问:“有才能的君主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反而失去自己的国家,是什么缘故呢?”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只有您一个有才能,因此您失去了自己的国家。”(郭君听了,高兴起来,)伏在车前横木上叹息道:“唉!做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么痛苦吗?”这时他感到身体疲倦,没有力气,头枕着车夫的膝盖睡着了。车夫抽出自己的腿,换上土块,远远地离开了郭君。最后,郭君死在荒野,被虎狼吃掉了。这就是那种至死不醒悟的人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34题。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敝。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朕比使人至其家 比:近来 B.爱者止见其善 善:优点 C.任贤勿猜,可以兴矣 兴:兴盛 D.用恶人则国敝 敝:破旧 解析 敝:衰败。,D,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魏徵逝,一鉴亡矣!(2)爱憎之间,所宜详慎。(3)去邪勿疑,任贤勿猜。答案(1)现在魏徵逝世,(我的)一面(照得失 的)镜子失去了啊!(关键词:鉴、亡)(2)喜爱与憎恶(的人)当中,应该仔细审慎(对待)。(关键词:宜、详、慎)(3)去除邪恶的人不用疑惑,任用贤能的人不用猜疑。(关键词:贤、邪、形容词作名词用),参考译文 唐太宗叹息说:“用铜作为镜子,可以摆正衣服和帽子;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兴盛灭亡;用人作为镜子,可以了解自己的得失。我曾经保有这三面镜子,来预防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徵逝世,(我的)一面(照得失的)镜子失去了啊!我近来派人到他家中,得到一封信,刚刚写了半稿。那上面能认清的文字是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良的人国家就会安定,任用邪恶的人国家就会衰败。公卿之内,感情上都有喜爱和憎恶。被憎恶之人往往只会看他的缺点,被喜爱的人也常常只看他的优点。对自己喜爱与憎恶(的人),应该,仔细审慎(对待)。如果喜爱一个人又能了解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看到他的优点,去除邪恶的人不用疑惑,任用贤能的人不用猜疑,国家就可以强盛了。书稿的大体意思就是这样。我常常思考这些话,恐怕仍不能避免我的过失。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抄录在笏板上,看到我的过失后一定要劝谏。”,考点滚动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7题。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于世。(晋书陶潜传)【注】不吝情:真率自然。晏如:安然。来:语气助词。羲皇:古帝伏羲。徽:系琴弦的绳子。,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日虚闲 虚闲:空闲无事 B.亲旧知其如此 旧:老朋友 C.为乡邻之所贵 贵:敬重 D.弦徽不具 具:详细解析 全:具备。,D,6.对下面三句话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好读书,不求甚解(2)性不解音(3)解印去县 A.三个“解”字的意思完全相同。B.三个“解”字的意思各不相同。C.前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D.后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解析(1)解释。(2)通晓。(3)解下。,B,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2)素简贵,不私上官。(3)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答案(1)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地解释,一旦 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关键词:甚解、会意)(2)向来简朴自爱,不在暗中巴结上司。(关键词:素、贵、私)(3)我不能为了区区俸禄而向他弯腰行礼,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关键词:折腰、拳拳、事),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为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说:“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地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