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ppt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第 1 节 鉴赏形象,专 题 整 合,整合 1 鉴赏人物形象,知 识 概 说,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观猎中将军的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答 题 步 骤,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示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第一步)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 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 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第二步)作者通过对陆鸿 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三步),解析:这里考查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 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 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 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小贴士,茶圣陆羽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整合 2 鉴赏事物形象,知 识 概 说,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陆游的咏物诗卜算子咏梅中写到的梅花形象。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答 题 步 骤,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示例】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第,一、二步)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 有把这花看做愁苦的象征。(第一、二步)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 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第 三步),解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 征孤独但乐观之人的形象。,整合 3 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需要注意的是:(1)从语言入手,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情感。(2)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思想情感。(4)掌握写景的顺序(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等),写景的方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乐景写哀情、烘托、渲染)等。,小 贴 士,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而这正与诗人那颗羁旅在外的孤寂心灵相应。,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答 题 步 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或者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注】游衍:游玩流连。莫:同“暮”。简析颔联所描绘的意境。答:_,诗人乘着游兴在柳林中追逐着随风飘落的花蕊,困倦了坐在,水中长满青苔的石滩上,欣赏着清清的流水。(第一步)这两句刻 画了一个童心未泯的诗人形象,(第二步)表现了他自然纯真、热 爱自然的情怀。(第三步),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分析意境型的题目。解答这类题目要从景、情、境三个方面入手,先描绘所展现的图景画面,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观试题阅卷现场,【考题】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4分)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正确答案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 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