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ppt

    • 资源ID:5943099       资源大小:226.63K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ppt

    发展心理 学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一、成熟势力说的主要观点,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格塞尔认为:1、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2、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3、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4、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双生子爬楼梯实验,1929年,他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C则不作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其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二、“成熟优势论”(成熟学习原则),实验结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准备状态”,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在格塞尔理论中,准备是一个解释学习的关键概念。,三、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在成熟论看来,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十分广泛。,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ale,1940 格塞尔认为,正常儿童行为模式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出生后的第4周、16周、28周、40周、52周、18个月、24个月、36个月是行为发展的关键年龄。这些年龄阶段出现的行为可以作为测查项目和诊断标准。,格塞尔发展量表,动作能(分粗细动作)应物能(对外部刺激加以分析综合顺应环境的能力)应人能(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言语能(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发展商数(DQ),将这四方面的实测水平与常模相比较,得知某儿童的成熟年龄。在此基础上可求出发展商数(DQ):测得的成熟年龄发展商数(DQ)_*100实际年龄,DQ的价值,DQ提供了发展速率的指标 对临床诊断有重大应用价值。动作DQ可鉴定神经运动的整体状况应物DQ可诊断大脑皮层完整状况并预测智力潜能应人DQ可检测神经运动和智力健全性言语DQ是判断智力正常与否的指标等,四、发展的三个重要的观点,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五、发展的性质,格塞尔认为,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六、发展的原则,1、发展方向的原则2、相互交织的原则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4、个体成熟的原则5、自我调节的原则,1、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而下,新生儿的头部发展较脚部发展要早。由中心向边缘,如,手臂的活动由肩关节向肘关节再向腕关节最后到指关节发展。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如,手指抓握的动作由不能抬腕的一把抓(叫指掌握)到提腕的指尖相拿(叫指指握)。,相互交织的原则。,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称的,对称的两边需要均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有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如左右手的交替使用,使两只手达到均衡互补。通过相互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最终把发展引向整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机能不对称的原则,尽管发展平衡,但最终会有一边占优势。如:双手发展的结果,最终形成一只优势手,使人的活动更有效。人除了有优势手外,还有优势腿、优势眼、优势记忆通道(例如,有人擅长听觉记忆,有人擅长视觉记忆)等。,个体成熟的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过度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不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还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巩固。危害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个体成熟原则,成熟是受基因控制的过程,外部环境不能改变它的程序。因此,是成熟决定着学习,而不是学习决定着成熟。,5、自我调节的原则,儿童的发展不是直线型的。它是波浪起伏的,有自身发展的节奏。发展的步伐有时较快,有时较慢;有时是前进,有时表现为倒退。儿童对发展的节奏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自我调节的原则,格塞尔认为,如果成人没有太多干涉的话,婴儿会按自身的节律调节自己的吃奶和睡眠时间,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律。,发展的波动性,多种多样的波动起伏现象并不在所有的儿童身张同样地表现出来,它们也不遵从一个统一的模式。每个儿童都有一个独特的成长方式。这种方式是举世无双的,也是高度特征化的,因为它植根于他的心理素质之中。-格塞尔,思考,当孩子处于发展质量较高的阶段,即儿童较平和、乐观、稳定时,您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态度?相反,当孩子处于发展质量较低的阶段,即儿童不听话、好动时,您又该如何?,七、育儿观念,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3、家长、老师要与孩子一道成长。,育儿观念,4、尊重儿童的天性:任何行为,包括非习得的和习得的,都有它自身的生物学基础5、对于年幼儿童,脱离他们的生物学特点而侈谈教育,肯定是有害的,或者说,得益是暂时的,受害是永远的。,八、格塞尔的主要贡献,1、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2、格塞尔发展量表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思考,不可否认,婴幼儿的可塑性很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这种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是否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把任何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儿童?人为地加速儿童的成长,会给儿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第二节 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观,华生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观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较复杂的行为形式可能包含一个刺激复合而不是一个单项刺激。,行为主义观,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行为主义观,华生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研究方法有四: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其中,条件反射最初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但它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广泛运用则主要归功于华生。,行为主义观,婴儿害怕实验:华生运用条件反射理论所做的婴儿害怕实验,为心理发展的行为决定论作了最有力的说明。男孩艾伯特11个月时与小白鼠玩了3天,后来,当艾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鼠时,脑后突然响起了钢条的敲击声。艾伯特受到了惊吓,但没有哭。第二次,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钢条又被敲响,他猛然跳起,向前摔倒,开始哭泣。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当白鼠单独出现时,艾伯特会表现出极度恐惧,转过身去,躲避白鼠。在这个实验里,白鼠成为剧烈声响的替代刺激,引发了艾伯特的条件反应。,行为主义观,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华生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行为主义观,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行为主义观,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但由于华生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虽然在行为矫治方面有独到的实际意义,但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行为主义观,斯金纳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传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与华生不同的是,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行为主义观,前一种行为就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有机体发出的反应被强化刺激所控制。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即“强化依随”),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行为主义观,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它动作。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每一个塑造出来的行为可以组合成统一完整的反应链,从而使个体的发展越来越朝人们预期的方向接近。,行为主义观,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行为主义观,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人对儿童有意义行为的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的淡然处置、程序教学过程中的小步子信息呈现、及时反馈与主动参与等,至今仍是强化与控制个体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斯金纳的努力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接近现实;同时,操作性条件作用观点仍然具有明显的机械主义色彩。,行为主义观,班杜拉的观点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老行为主义学派主要通过对动物(如白鼠、鸽子等)的实验来建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这些理论受到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行为的社会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行为主义观,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行为主义观,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行为主义观,班杜拉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直接强化,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者输入的信息是S和与其相对应的榜样的R,S-R的结合作为信息被学习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故这种学习也可称为“无尝试学习”。,行为主义观,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流行歌曲的传播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通过对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行为主义观,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首先,个体要注意到他人的某种行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可能注意到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不同的学习。,行为主义观,其次,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的情况下仍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的信息,视觉表象、言语符号等就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主义观,第三,这些记在心里的表象和言语符号又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使过去观察或学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行为主义观,第四,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行为主义观,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的范型,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行为主义观,观察学习或许更接近于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尽管班杜拉也以研究行为为主,但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不过,班杜拉尽管注意到了行为的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此作充分的探讨和实验研究。,第三节 精神分析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论,行为主义观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而精神分析论则着重对“无意识”的探究。在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S.Freud)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精神分析论,1、口唇期(01岁)。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感的来源。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精神分析论,2、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精神分析论,3、性器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又可称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又可称恋父情结)。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精神分析论,4、潜伏期(611岁)。进入潜伏期的儿童,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德、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精神分析论,5、青春期(11、12岁开始)。在青春期,性的能量大量涌现,容易产生性的冲动。青少年的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建立两性关系。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青少年通常会采用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从而达到排解性的压力或宣泄内心焦虑与不安的目的。,精神分析论,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潜意识主要被解释为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前意识是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精神分析论,本我又称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仿佛像一锅沸腾的兴奋物”。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精神分析论,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精神分析论,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强调性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常态。,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相互作用论,皮亚杰既是一个结构论者,又是一个建构论者。他认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或较复杂的结构。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在他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第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相互作用论,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杰曾引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一些行为依赖生理结构和神经通路的作用。他认为,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借助成熟,个体可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并且,儿童的年龄渐长,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相互作用论,2、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它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如物体大小、轻重、软硬、颜色等。物理经验的本质特征是起源于物体本身,即使主体不去作用它,它的性质也依然存在。,相互作用论,二是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类经验本质上不是客体的,如果没有主体对客体的反复动作,数理逻辑经验也就不存在。例如,儿童从玩耍鹅卵石的过程中发现,无论石子如何排列,其总数保持不变。这一经验并不是石子本身具有的物理特性,而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计数动作与动作的协调而获得的。,相互作用论,3、社会经验。指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对人的影响比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大得多。在他看来,教育作为社会经验的一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认知发展。但教育并不能使儿童逾越某一认知发展的阶段,不能改变发展的阶段顺序,因而教育对发展的影响也是有条件的。,相互作用论,4、平衡化。皮亚杰认为,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格式(scheme)、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平衡(equilibrium)来说明适应过程。,相互作用论,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最初是先天无条件反射)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格式。格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思维水平的高低。格式类似于其他学者所认为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论,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同化与顺应的例子:从加法到乘法,相互作用论,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机体的格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平衡的建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某一水平的平衡是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平衡不是一种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程。,第五节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社会文化历史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作了区分。维果茨基认为,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等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社会文化历史观,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具备以下特点: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所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认为,发展大部分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儿童的许多学习发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这个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儿童内化的内容。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社会文化历史观,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换句话说,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社会文化历史观,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概念在教学领域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社会文化历史观,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