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docx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随着人口大规模地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地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家庭教育是诸多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文章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对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种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影响因素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随着人口流动大规模地进行,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伴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大潮,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在人口流动中家庭取代个体成员而成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发朝,还因为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基础条件。并且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和学校教育紧密相连的,是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受教育过程中的两只脚,无论哪只脚短了,走起路来都不会平稳。本学校是一所关爱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教育对象是流动人口子女。对于杭州这个大城市来说,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流动人口。但流动人口这个群体,都是背井离乡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开始创业。由于缺乏安定性,加上生活上的压力大,本身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因为文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都是小学还没有毕业,所以在辅导孩子作业方面就困难重重。鉴于流动人口在子女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加强相应的理论指导,故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一、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一)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背景1 .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居住环境由于流动人口都是在外打工,对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大部分是体力劳动,而且工资相对比较低,迫于生活的压力,在经济方面的负担是比较重的。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流动人口能够在杭州买房的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流动人口采取租房居住,甚至通常几个外来工友家庭合租一套民房,“巴掌宽的地方吃、喝、拉、撒全在一起”。在蜗居的房间中孩子很难有基本学习空间,没有书桌没有台灯,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凑合着找个角落,在乌烟瘴气的嘈杂声中完成作业。因此,作业本常常油渍斑斑,脏兮兮的卷着边角。从孩子的问卷调查中,22.58%的学生非常肯定自己的学习环境受干扰程度比较大,29.1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场所是不能够满足需要的。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受干扰的程度是比较大的,在家访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空间给孩子学习,有的孩子就拿着一条凳子放的门口,蹲在那里,本子放在凳子上做作业,而且还面对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从调查中,有32.26%的家长是在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父母经常在旁边看电视,而16.13%的学生也是家长有时在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父母在旁边看电视,所以因为学习环境的干扰,让学生的做作业的时候无法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大大降低了学习的质量,就更不用提家长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了。所以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作业,只能是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基于能够完成,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长时间就养成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2 .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流动人口本人或配偶处于小学文化水平的比例最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指导和帮助程度,间接影响孩子的入学机会和学业成就。从调查报告显示,在孩子的心目中,48.39%的学生认为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比较深,只有16.13%的学生认为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比较深。从这里可以看出,平时,和孩子接触比较多的给孩子影响比较大的是母亲。在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中,大部分都是父亲母亲带着孩子来到杭州,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在老家,所以大部分都是父亲在外赚钱,而母亲就在家承担了照顾孩子的任务。而在这部分母亲里面文化程度相当低。从调查中显示,有70.97%的家长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家长对学习型家庭观念的认同,同时对于家长的再学习,教育理念的转变,课外辅导等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在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中,母亲因为生过孩子以后,长期就负担了照顾孩子的任务,因为爷爷奶奶都不在身边,所以照顾孩子的任务自然都在妈妈身上,所以已经长时间的脱离了社会。所以母亲的照顾只能是每天提供孩子的吃和穿,只能是看好孩子别让孩子出事情。对于孩子的家庭作业的辅导,行为、言行的指导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欠缺。而且,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整天忙于赚钱,养家糊口,都是早出晚归,和孩子的交流时间也非常有限,一般都是早上出去的时候孩子还在睡觉,晚上回来了孩子已经睡着了。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和孩子的交流非常少,家长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能理解家长,同时,因为缺少父亲的教育影响,在孩子的性格中,就少了阳刚之气,男子汉的气概,勇敢的表现。3 .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的职业地从调查的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来看,他们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成分较低的商业活动,多为当地人不愿干的脏、累、重的工作,职业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根据研究发现,父母职业地位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教育,也越有机会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流动人口从事的工作,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除了在经济上给下一代提供一定的条件,在其他方面对孩子的帮助是微乎其微。从调查中显示,流动人口从事的职业大致可分为三类:最低层的商业和服务业工作,包括卖菜或水果的,摆小摊,物流工作等等。父亲从事这部分职业的占46.55%,母亲占32.76;工人或雇工,包括工厂工人,给农民种菜的工人,建筑工人,手工编织者,清洁工。父亲占22.4%,母亲占27.59%;有较大自主性的职业,包括修汽车,开车,小型加工(煤球、防盗门等),安装电灯,小店主等。父亲占27.59%,母亲占10.34%。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从事最底层的商业服务业的人最多。从表面上看,流动人口职业类型是多样化的,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是自由的,是其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但实际上,由于职业排除政策的存在,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是极不自由的,带有明显的社会等级特征。很多流动人口只能从事一些脏乱苦的低层次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为城市人所轻视。流动家长职业上的低层次特点对其家庭教育造成复杂的影响:低层次的职业收入偏低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因此其家庭教育物质条件都较差;多从事脏苦累活,且劳动时间过长,因此其花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社会地位低,易受歧视,家庭教育权威下降,且子女易受心理伤害;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子女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出于职业上的需要,多要求子女作为帮手参加生产劳动。4 .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的经济收入经济收入是和职业地位紧密相关的一个变量。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寡往往决定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高低。流动人口家庭的经济收入普遍低下,一般消费结构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收入作为消费食品使用。尽管流动人口家庭一再节衣缩食,削减各项开支,很多家庭还是难以承受生活需求的各项消费,这就决定了对孩子的教育费用的投入上要大打折扣,而不像城市居民将教育消费作为家庭的重要开支根据研究发现,父母的经济地位与父母在家中的角色地位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父母强调服从、遵从权威,更倾向于严厉和专制,与孩子说理较少,语言贫乏,很少向孩子表示温情。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受到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只能忙于生存,较少关注孩子的发展,难以形成与孩子间的良性沟通和平等民主。(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征1 .家长存在“唯分论”的思想,并把教育推给学校在和家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开口第一句话往往就是问:“我家孩子近段时间数学成绩有没有提高?”或者说:“我女儿在考语文时总是写不好作文,每次考试都考不到95分,我心理真急。”可见,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对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他们比其他类型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分数,至于孩子是否沾染不良习惯,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创新精神,他们持无所谓态度。其实,分数高并不一定意味智商高,会读书不等于会做人,会读书会做人并不意味着身体好。吴源的家长是一个米商,开了一家米铺,整天忙着生意,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也不问,在家访中,希望能改变家长目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能够和老师合作把孩子教育好。可是,吴源爸爸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们为孩子读书交了钱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你们能把我的孩子教育好,我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怎么来教育孩子啊?”吴源家长的这种想法其实也是大部分家长的想法,他们认为只有有文化才能教育孩子,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学校教育好孩子,自己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就不存在任何责任了。2 .教养方式缺乏民主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四种类型。而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对孩子是只养不教,教养方式多为放任型和专制型,很难做到与孩子平等、民主的相处流动人口家庭中,很多家长很少检查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的学习基本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家长甚至搞不清自己的孩子在上几年级。他们认为给孩子交了学费,就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家长则可以摆脱责任。在具体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又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对于家庭教育方法,从调查情况来看,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而且他们的这种想法更加急切,因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这么辛苦打工挣钱,也尝到了没有知识所带来的苦头,并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走自己的老路,所以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但是这个强烈的愿望与自己的行为却产生了矛盾。自己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好,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例如在调查问卷上的“你真没用,你太令我伤心里。”有3.23%的家长是经常说这样的话的,有35.48%的家长有时会这样骂孩子。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引导孩子,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更多的是一种急噪的情绪宣泄。同时,从孩子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在这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如问及当你考试不理想时,有45.16%的学生的父母是批评解决问题的。有32.25%的学生家长有当着孩子的面,说:“你真没用,你太令我伤心了。“这样的话的。“我们知道这样的话,是会大大地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有29.03%的家长是不祝贺学生的。从这些方面来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总是在打击孩子,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样,对各方面的学习都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3 .家庭精神生活贫乏由于生活的窘迫,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基本的家庭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学生的阅读书籍,大部分只有教科书,从调查中看出,有35.48%的学生家长是极少陪孩子去书店买教育性的书的,12.90%的学生家长是较少去买书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一年四季只有几本学校发的教科书,所以孩子的课外知识非常缺乏,造成了学生的知识容量很小,非常有限。家庭中也很少有健康的娱乐生活,孩子的精神生活相当贫乏,缺乏健康有益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情趣。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问题对策思考流动人口是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群体,构建和谐社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也是必须特别关注的问题之-O然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在流动人口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的多,所以要改变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是个迫在眉睫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加紧寻找改变家长观念和指导家长家庭教育的方法,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然,不管孩子在学校接受了多少的教育,但仍然是不平衡的。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情况,提出如下建议。(一)抓观念转变,推进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发展在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问卷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希望孩子将来靠知识来改变命运,但与之极不协调的是家庭教育却不到位。孩子们受到来自家长的教育和指导较少,他们把家庭教育的责任转交给学校。其实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及其它教育不可取代的独特功能,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续。只有家长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儿童观,才能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优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目前,许多家长的家教意识有所增强,夫妻间交流的话题比较多的是孩子的学习。但在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家长根本没有接触过家庭教育知识,再加上流动人口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严重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汇集社会各方力量,依托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橱窗)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孩子上学了任其发展、教育是学校的事等错误想法,明确家庭教育责任,端正家教方向,树立为国教子的正确教子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立体的教育氛围。提高家长素质,畅通沟通渠道。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影响十分深远。“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利的方法”。实施家教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针对当前流动家长文化层次、工作情况等特点,应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根据不同对象工作特点,实行分阶段、分类型、分层面的培训,系统传授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家长的素质,推广好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2.因势利导言传身教,注重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家庭文化氛围创设,提高家庭教育影响力。家庭文化是最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孩子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一个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家长言传身教带出来的。有的父母长期在外奔波,让爷爷奶奶在此照看几个孩子;有的是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有些家长除忙于生意外,则热衷于一杯酒、一支烟、一副牌,当孩子埋头学习时,父母却只顾看电视、筑方城。有的家长自己一边搓麻将,一边叫孩子坐在旁边做作业。这样的环境,怎样教育出好学上进的孩子?作为家长,再忙、再苦再累都不能放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工作情况、思想水平、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自己家庭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氛围。不在家时可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在家时多谈论社会、生活、工作等积极的一面,多谈谈如何勤奋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做事的情况,和孩子一起看看书、读读报等等。家庭经济、居住条件再差,也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有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学习小空间(哪怕是只有一张小桌子的小角落);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不要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为孩开辟小书房或起居室,安置一张写字台、家庭图书、图片、花草盆景等,这对孩子拓宽知识面,培养高尚情趣,使其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二)指导家庭教育方式,注重家庭教育质量由于流动人口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迷惑性,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上,需要做具体的指导。1.做好父母的榜样作用。在中国古代,封建大家庭里要求做父亲的在子女面前态度要严肃,不能和孩子嬉戏,为了孩子不再娶;要求做母亲的要懂“母仪”,知“胎教”,具有“慈幼”、“爱前子”“慎言”、“谨行”等品质。这些教育方法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值得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人口家庭的年轻父母借鉴。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母,因此家长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少讲大道理,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一一因为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反之,父母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在孩子面前“出口成章”,那么,孩子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也会满口的粗言秽语。2 .加强和孩子的交流。由于家长工作时间长,和孩子在一起的非常缺乏,所以家长基本上没时间和孩子交流学习生活上的事,有的家长甚至连孩子有哪些朋友都不清楚。针对这个情况,指导家长充分利用时间和孩子交流,哪怕是吃饭的一点点时间,多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也组织家长在家里设立一个心语纸条。因为有的家长忙着上班,和孩子的时间冲突。提议在家每天写一张纸条,借用纸条来传递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3 .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针对有的家长借用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的借口,以推托辅导孩子作业的责任,同时也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提倡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有的家长不知道的知识,希望家长放下身架,能够让孩子来教教自己,其实学生非常愿意自己当小老师来教爸爸妈妈,他们也会非常认真的去做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家长学到了知识,也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情感。4 .尊重孩子,宽严并济,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流动人口家庭中的父母应用发展的眼光,全局地审视子女的教育。孩子从出生到成人有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它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就是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否成为主人,将影响他们长大后能否成为社会的主人,而家庭中的主人翁精神,要靠家庭的民主来培养。家庭教育只有建立在这种平等关系的合作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讲“民主”并不等于溺爱孩子,比如让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并不等于同意他们去玩“游戏机”等不健康的游戏。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宽严并济,因为过于宽松就是溺爱,容易放纵子女的个性发展,逐步使其养成恶习;过于严厉就是管制,容易压抑其个性发展,耽误孩子。所以,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当给予鉴别,给予及时的批评和表扬,。但对子女的批评要注意方法,表扬更需掌握分寸,既让孩子认识到不足,又不伤害其自尊心;既让孩子得到及时的鼓励,又不使其产生自傲。总之,家长要做孩子高明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