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docx
2023年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系统布局,以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载体、培育壮大引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主体为抓手,以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个策源地的主体功能,加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完善技术转移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通过协同联动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服务,推动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二、行动目标到2025年,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实现50项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三年累计达50亿元,建设各类技术转移机构总数达10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户,"小巨人"企业达到10户。企业和驻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显著提高,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基本建成,科技支撑引领产业振兴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三、重点任务(一)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1 .建立科技成果常态化征集发布机制。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需求,加强与市内外高校院所联系,强化可转化科技成果的征集和梳理。建立"需求&成果征集发布平台",推进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常态化征集与发布,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科技管理部门、企业高校微信工作群功能,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市科技局牵头,高新区、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以下均需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不再单独列出2 .建立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建设科技成果信息库,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梳理科技成果及时入库。建立"请企业进院校看成果、邀专家访企业挖需求"有机结合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征集企业创新需求,组织开展科技成果推介路演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市科技局牵头,高新区、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配合3 .建立产学研协同转化机制。鼓励企业与市域内外高校院所联合,共同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通过出资创办企业、产业化收益分享、知识产权运营等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发挥产学研合作组织作用,整合各方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从技术创新协同向成果产业化协同延伸,推动建立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配合4 .建立科技与金融联动机制。发挥金融资本的助推作用,争取省科技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以及其他现有省级已设立的政府投资基金对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探索"银科联动",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扩大融资担保资金规模;开展"进企业、进园区"科技金融宣介活动,促进银企融资对接;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紫丁香计划",通过上市融资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债券融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科技局牵头,市国资委、市金融服务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中国银保监会监管分局等部门配合(二)推进三大策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1.深化市校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深化市校合作,鼓励驻齐高校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与重点产业紧密衔接,汇集域外高校可转化科技成果,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鼓励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机会和效率。发挥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机构作用,开展成果评价和市场分析,多渠道对接企业,推动共建产业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中试和产业化,校企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到2025年实现10项科技成果产业化。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配合2 .加强市院(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驻齐科研院所围绕我市产业创新需求,加快熟化存量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孵化企业等形式,加速实现存量科技成果价值化。加强与市域外科研院所合作对接,邀请加入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组织企业和院所互访交流,推进院(所)企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加快培育市场化运行、多方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协同发展。到2025年实现10项科技成果产业化。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配合3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创建产学研联盟,强化龙头企业技术溢出效应,开展产业化应用。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和市场需求,通过自主研发、与高校院所合作攻关等渠道,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育成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承接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引导各类企业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汇集优势创新资源,高效解决企业和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到2025年实现30项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工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配合(三)推动重点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1.推动装备制造等四个"千字号"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四个"千字号"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数控机床、轨道交通、冶金装备、大豆、肉食一体化、奶乳一体化、中央绿色厨房、烤肉、中药、新能源及装备、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高端装备、特种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油气钻采及石化成套设备、智能农机、农林畜牧、绿色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配合2.推动数字、生物、冰雪、创意设计等新经济形态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聚焦数字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等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促进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等产业发展。围绕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聚焦健康、医药、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的重大需求,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发挥黑龙冰雪装备"老字号”企业的行业影响力,集聚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推动冰雪运动装备、冰雪数字化等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意设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促进设计软件、设计工具等领域创新发展。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配合(四)加强科技平台载体建设1.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发挥计划引领、政策激励和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科学家工作室、"头雁”工作站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面向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加强技术研发,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加强对新兴产业领域布局,重点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产业振兴不断提供成熟技术和产品。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配合2 .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推动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子平台完善功能发挥作用。多部门协同建立政策服务"直通车",围绕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联盟,推进联盟成员间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生成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基础,以"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为合作模式,双方共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院),整合创新资源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科技局、高新区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配合3 .建设技术转移服务载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技术转移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我市企业和驻齐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的培育和建设。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服务资源,面向产业需求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投融资合作等专业服务。依托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探索引进国外科技成果在我市中试产业化。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外办等部门配合4 .夯实科技成果产业化承接载体。依托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片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发挥高新智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载体作用,围绕四个"千字号”产业集群建设f口四新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鼓励各类开发区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建立创新平台载体,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加大要素配套保障,促进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各方优势资源汇聚、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打造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培育科技型企业为导向,具有服务体系完备、产业链条清晰、创新要素集聚的载体,形成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骨干力量。市科技局、高新区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经合局等部门配合(五)壮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主体1 .做强存量企业。鼓励央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人员比例和获得核心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展充实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字商务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主体规模,支持其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创新应用,推动先进技术迭代更新和应用推广。市工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配合2 .孵化生成企业。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高新区创业中心引领和辐射作用,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业载体向专业领域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一批要素集聚、服务优质的孵化机构,服务科技人员、大学生等携带成果创办企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加速转化,到2025年孵化初创科技型企业100家。市科技局牵头,高新区、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配合3 .引进外埠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埠科技型企业整体迁入我市。鼓励外埠科技型企业在我市建立分支机构。各县(市)区承接外埠科技成果项目来我市落地产业化并注册成立企业。通过我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吸引外埠投资在我市注册成立企业。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经合局等部门配合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科技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和推动全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负责各项工作任务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按照"四个体系”工作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和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对照具体工作任务,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确保完成科技成果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二)强化政策引导。强化科技、教育、财政、投资、人才、产业、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等政策协同,统筹各类相关政策集中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争取省级科技计划、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建设等各类资金以及产业振兴、成果转化引导等各类投资基金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加强市级科技计划、人才政策、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等各类资金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三)注重示范引领。强化典型经验正面引导,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工作中及时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展示工作亮点,推进创新工作"走出去",先进经验"引进来"。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工作落实,广泛利用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常态化宣传工作动态,通报工作进展,切实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