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与生态文明.ppt
人地关系与生态文明 对历史地理学发展 的新思考,一、从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学科归属,定义: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学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说:“如果地球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那末它现在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它一定不仅有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这一论断实际指明了历史地理学的主体内容和学科特性。研究对象:历史自然地理(自然科学);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历史地图学(技术科学范畴)。,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历史学和地理学。历史学:如历代政区建置、疆域、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军事交通、经济发展、民族起源等;地理学:自然地理中的地貌、水文、土壤、气候、动植物分布、人文地理中的行政区划、民族构成、经济状况、水陆交通、军事、文化等。研究时段:人类历史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至现代之前),它上接古地理学,下接现代地理学。学科归属:A、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B、是地理学的分支;C、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D、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从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传统历史地理学时期(先秦至19世纪末)先秦时期萌芽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时期 唐宋元时期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繁荣时期 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局限 A、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相交融,为历史学附庸;B、内容以政区、地名沿革为主,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不涉及或很少;C、方法以现象记载描述为主,缺乏计量统计和规律探讨;D、研究手段主要是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归纳和演绎。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20世纪前半期),现代历史地理学时期(建国以来)历史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目的上已不仅是此前的无机或主观地用个别定性文字简单地描述历史上各种地理现象的变化。其次,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已完全不局限于中国传统和近代历史地理学只注重沿革政区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研究。第三,现代历史地理学在内容拓展的条件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边缘学科研究的方兴未艾,其研究理论、研究资料、研究手段都有了崭新的进步。基于以上发展,现代历史地理学对于历史与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进一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经济文化建设和预知未来的作用大幅提高,它的这些特色、理念为其它学科不能替代。,二、时空并举与人地互动是历史地理学最显著的特点,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两个基本维度,但在过去的学术研究中,各学科对这两个维度重要性或轻重关系认识并不统一,如历史学往往只重时间而忽视空间,地理学则只重空间而忽视时间,这些都是方法与观念上的一种偏颇和不足。,1、时空交织并举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本质体现,现代历史地理学在思维和方法上广泛吸取自然科学的方式,一方面,它非常注重对定性材料尽可能全面地进行计量推理和检验,以客观而全面地展现和复原各地域点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现代历史地理学既注重所有空间地域事物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事物的动态演变,从而构建连续的地理剖面,以资探索和揭示人地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内在关联机制及其规律。这种时空交织并举的观念和方法,从根本上克服以往历史研究中那种泛泛而论、“集粹法”等主观切入的方法,引领历史地理学研究走向时空并举、由表及里,探究历史时期人类与环境互动奥秘的新天地。,2、人地关系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现代历史地理学,随着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将研究视野和重点转向人地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探讨。关于人地关系中外学者很早就涉及了这个问题。在中国,早在先秦,就有老庄的“道法自然”、“齐同万物”的思想,也有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与此对应,又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世界观,也有“人定胜天”的理念。在国外,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初步探讨这些问题,近代以来,曾深入对人地关系进行专门论述的就有孟德斯鸠和黑格尔、亨廷顿、普列汉诺夫等人。我同上世纪前30年代,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也对此问题有过不少研究与收获,解放后,由于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此一问题无人问津。到了80年代以来,才打破禁区,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三、人地关系与生态文明,1、探讨人地关系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产生和中华文化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大趋势变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变化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影响A、生态环境异常是造成明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B、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C、人地矛盾与太平天国起义D、壶口瀑布与董志塬变迁E、流动的绿洲 上述事例,都是人地关系矛盾又对历史发展、历史进程以及具体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带来影响的典型反映。这既说明了现代历史地理学非常重视人地关系问题的研究,又使我们看到,从人地关系出发,对于历史研究的深化,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2、人地关系研究的深入,必然推动历史地理学以确立生态文明观为归宿,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到今天,时空并举和人地互动观念虽早已深入人心,但在人地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中,仍然局限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单方面作用,对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制约与影响的探讨较多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注意不够。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摒弃人定胜天或天人交相胜的传统观念,倡导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互惠共生的当代意识,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要素看成是一个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尤其是要把人类看成这一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人与自然的互动为核心,加强对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史的研究。由于人与自然的互动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的人类,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自然的;而自然在不同方面受到人类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活动。人类社会的构成因素与自然环境的构成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统一的系统,即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系统,简称人与自然系统。关于人与自然系统的相关因素的构成,如下图所示:,该图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人或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在这一系统中,人与自然互为主体和客体,它们的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具体表现为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灾害、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环境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并集中反映在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问题上。因此,现代历史地理学可以并且应该就上述各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只要我们在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这一大的范畴内,从特定时空下的不同人群与周边环境的互动着手,对上述各方面的问题加以具体研究,我们才有可能更为科学地揭示人地互动关系真正奥秘和规律。,从自然发展史看,先有自然界的发展才有人类的发展,两者相互制约,人类是在与自然界保持着动态平衡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文明阶段,人口较少,生产力相对水平低,对自然的开发强度不大。即使破坏了局部地区的动态平衡,则迁徙到别的地区建立新地区的动态平衡,以维持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阶段,生产力达到空前的水平,对自然界的开发强度大,工业新陈代谢加剧,吞进大量资源,吐出大量废弃物,在全球范围内污染环境,自然界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动态失衡并且越来越严重。由于人口膨胀,地球上再也没有可供迁徙的未开发的生态区域,再也没有可随意倾倒废弃物的处所。,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环境与发展困境的出现,工业文明观正面临严峻挑战。于是,一种新的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的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应运而生,这一观念继承和发扬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以信息文明作为管理手段,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两者必须协调,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不难看出,生态文明观是一种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以探讨人地关系为途径,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荣为追求的科学理念和新思维。只有以此为目标,广泛深入开展人地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研究,历史地理学就能更好地发挥其“有用于世”的作用。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