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7章.ppt
第七章 教学大纲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就业、失业的基本概念,了解失业基本类型的划分,及失业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经济代价。了解我国的就业目标,掌握充分就业、公平就业的含义,了解多效就业目标的内容。了解我国的就业政策及面临的就业问题,包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下岗等。,第一节 就业基本分析本节的内容要点:就业与失业的概念及类型一、就业与失业概念(一)就业概念:经济学中,“就业”一词指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得到使用,包括物的就业和人的就业。但在通常意义上,就业是指人的就业,是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料的结合,是社会求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与状态。(二)失业概念:一般意义上说,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的意愿即就业要求,但未能获得劳动岗位。这些失业者需要马上走上就业岗位,是正在闲置的人力资源,是最直接的社会人力资源供给。,二、失业的类型:(一)总量性失业 总量性失业,指人力资源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它也可以称为“需求不足性失业”。(二)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在人力资源供求总量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其供给与社会对它的需求之间结构不对应、不统一所造成的失业。(三)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在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或偶然失调所造成的失业。,(四)技能性失业 技能性失业,即个人缺乏就业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五)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因为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失业。(六)选择性失业 选择性失业,是求业人员在社会上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时,不愿意到该岗位上去工作,而要等待更好的职业所形成的失业。,三、失业的社会经济代价:(一)失业造成人力资源闲置浪费 失业使人力资源造成“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损失。在闲置期间,人力资源不仅不能有所产出,而且还要增加一定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费用开支。长期失业还会使其完全失效而“报废”。(二)失业导致劳动者的生活困难 在失业的情况下,人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以至丧失,正常的经济生活受到影响,因而处于困窘的境地。,(三)失业使人受到多方面的损失 在失业的状态下,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还要承担社会舆论的压力,这些都进一步给失业者带来消极影响。(四)失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 当一个社会失业量过大、失业率过高时,一方面许多人会聚众、请愿、游行,产生社会骚动;一方面“饥寒起盗心”,出现以及闹事、偷盗等违法犯罪活动。,就业岗位提供者本节的内容要点:企业与就业的关系及企业就业动机一、用人单位与就业的关系企业是社会就业的承担者企业的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源泉企业的技术结构决定就业状况,二、企业就业动机 经济动机:在正常情况下,只要企业从事市场前景看好的生产经营时,就会有扩大生产经营、增雇劳动者的动机。创新动机:企业要进行创新,就必须先期投入相当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特别是投入高等级的人才。规模动机:一个企业的劳动者人数不足最佳规模点的人数时,就要追加劳动要素,从而从社会吸收就业;一个企业的劳动者人数超过最佳规模点的人数时,就要排斥劳动要素,从而向社会上推出多余人员。发展动机:企业在自身前景光明的情况下,会把“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就业目标本节的内容要点:就业目标的实现(充分就业、公平就业、多效就业)一、充分就业目标充分就业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政策目标之首。充分就业要保障人们劳动权、就业权的实现,是社会政策目标的重要内容。充分就业不少国家把“达到充分就业”作为竞选口号和施政纲领,说明充分就业的政治内涵。,二、公平就业目标保证公平的就业机会 就业机会不仅仅是指一个“岗位”,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机会“包含得到职业培训的机会、得到就业的机会、得到在特殊职业就业的机会以及就业条件”。反对就业歧视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看法,就业歧视是指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出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反对不平等的报酬 工资歧视,是就业歧视的体现或者延伸。公平就业应该有公平工资,但在劳动市场上,弱者和供给过剩类别者,其工资是可能较低的。反对不合理的解雇 政府要做出规定,反对和禁止不合理的解雇。,三、多效就业目标 就业的经济效益:就业的经济效益高,包括微观的经济效率高,包括宏观的社会总产值高、国民收入高、经济增长速度快,也包括社会劳动要素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闲置和浪费较少。就业的社会效益:就业的社会效益,是为了“人”,具体来说是指在就业领域达到社会平等、社会能够对困难群体以帮助、通过就业使社会成员的福利扩大(这包括减少失业者的痛苦)和整体社会福利的扩大。,就业的政治效益:就业的政治效益,包括政治安定和社会安定,具体来说是保证和谐的社会秩序,消除失业导致的社会动乱,维系政权的稳定。就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四、积极就业目标 国家提出“要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第四节、就业政策本节的内容要点:对我国就业相关政策的了解 为了扩大就业,各国主要采取的就业政策与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一、确立就业的中心地位 包括:(1)促进积极就业的政策,以实现充分的、生产性的、有适当报酬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2)把直接促进长期就业的计划放在国家财政优先考虑的地位;(3)把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4)建立适当的社会保障机制,减少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措施对劳动者尤其是对弱者的不利影响,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重新获得工作机会。,二、兼顾就业和经济发展 联合国主张创造可以大量提高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内容包括:(1)鼓励劳动密集型项目;(2)鼓励可以刺激就业增加的技术革新和产业政策;(3)提高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科学技术的能力;(4)向经济转型国家的在岗工人提供培训,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减少大面积失业;(5)促进农村的农业和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生产性就业持续增长;(6)消除中小企业面临的障碍,放宽不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限制;(7)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进入市场和获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三、控制失业率水平 应当加强失业预警,从多方面控制就业局势,以保持城镇和全国的就业形势稳定。四、强化教育培训(1)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扩大其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2)加强针对新就业人员和被裁减人员的培训计划;(3)采取多种办法帮助青年人、妇女和残疾人掌握就业技能;(4)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强化其就业能力;(5)在教育系统与政府部门及工会间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与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社区等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推进教育,五、开展就业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失业登记、职业介绍、提供就业训练、组织生产自救、发放失业救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进行农村进城劳动力就业管理等,这构成“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六、增强人力资源流动性 为增加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政府采用相应的经济措施与行政措施,如人力资源缺乏地区的高工资政策、定期工作后可返回原地的政策,等等。七、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 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工资和收入政策、物价政策、教育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工会政策、人口和户籍管理等政策、公务员管理政策、移民政策等。,第五节 我国的就业问题本节的内容要点是:下岗、农民工、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一、我国的就业形势(一)我国就业的巨大供给压力人口与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城镇公开失业逐步攀升企业富余职工将转化为公开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大(二)缓慢的就业需求 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二、企业职工下岗问题(一)下岗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口与劳动力过剩是基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年,人口增长了.3倍,就业人员则增加5.1亿,增长了2.9倍。国民经济积累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国有企业则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人员富余、下岗问题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直接导致职工下岗。经济体制转轨使下岗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企业得以存在和维持富余职工的直接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则使得企业富余人员日益明晰化。,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下岗 我国改革中把企业推向市场、盘活资产、“抓大放小”等等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使得下岗问题突出出来。企业职工缺乏保障 我国的社会保障不健全,企业人员富余了、分流出来了,却不能解决劳动保险待遇的转换问题,因而职工只能以下岗形式来保持其社会保障待遇的享有权。,(二)再就业工程的发展 再就业工程的推行“再就业工程”的含义是:综合运用政策扶持与就业服务手段,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安置相结合,重点帮助失业6个月以上的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职工,使其尽快实现再就业。,再就业工程的制度化建设 1998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召开“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并于6月份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再就业工程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目前,我国的再就业工程已经走上取得顺利发展的道路,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停止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政策,实行富余人员辞退后进入劳动市场就业的政策。,三、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就地转移进入乡镇企业进入小城镇进入大中城市,(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填补城市经济要素空缺低成本高效益参与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对城市多方面的影响正效应。负效应。(三)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出路的对策大力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大力推动农村城市化协调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关系加强对农村进城劳动力的总量调控实行对雇用进民工的经济调节,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就业体制方面的问题。大学毕业生择业方面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必要的生涯设计和正确的择业观念,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认识社会和合理把握职业发展趋势,存在着盲目性和浮躁心理。就业工作部门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