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适用性.ppt
第6章 产品设计的适用性,第6章 产品设计的适用性,教学提示运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关注产品设计的适用性,是现代产品设计不断发展成熟过程中出现的新的设计思潮。它强调设计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功能与造型,更要注重产品对人和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适用性”设计不是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理念,它强调设计应该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最终归宿。,第6章 产品设计的适用性,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适用性的产品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本章目录,6.1 概述6.2 人机工程学与适用性设计6.3 产品设计的适用性需求6.4 适用性设计的发展要素6.5 产品设计适用性的表现形式,6.1 概 述,社会与物质因素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物质在“方便”、“舒适”、“可靠”、“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追求产品设计有良好“适用性”,而满足这种“适用性”需求的设计即是在现今设计中常提到的人性化设计问题。适用性设计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既可以在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里找到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又可以在西方资本主义哲学思想里发现对“人性”和“人本”的论述。“人”始终是产品设计必须参考的重要因素,而每个历史时期的设计都推动了“适于人的需求”这一目标向更高层次发展。,6.1 概 述,人性化设计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方面,就是在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以后注重设计的产品的舒适性和适用性;在心理方面,强调产品应具有生命活力的设计语言,使产品对消费者产生难以抗拒的情感亲和力。产品设计的适用性的内涵,就是在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使产品的物质功能最优化,使产品符合并充分适应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习惯,为人提供良好的界面,适应人的生活方式,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人的自然情怀和人文需求,使人的内在需求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尊重。,6.1 概 述,产品的适用性需求是一个变化的因素,必须在相关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才可能有具体明确的指标,产品人性化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的产品类别有不同的人性化要求和表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人性化的需求,只能实现与现实的物质技术水平符合的相对人性化,符合时代需求标准的设计才是人性化设计。设计师必须把“为人而设计”的理念全面地贯穿在产品设计的每个细节之中。设计时必须充分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系统地研究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关系,以期使人与产品有最默契的配合,创造一种更新的、更为合理的产品或使用方式。,6.2 人机工程学与适用性设计,人机工程学的概念6.2.2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1.经验人机工程学 2.科学人机工程学 3.现代人机工程学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 1.人体特性;2.人机协调;3.人机信息的传递 4.作业空间;5.作业环境;6.作业效率 7.可靠性和安全人机工程学发展对设计的影响 1.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加系统的人体参数 2.为产品功能的合理性提供更加全面的判断依据 3.为产品的“环境因素”提供更加科学的设计准则 4.为人机关系的系统化设计提供更加完整的理论依据,6.2.1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 或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是由人体科学、工程技术、劳动科学和企业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边缘学科。人机工程学广泛地应用在工业、农业、商业、卫生、建筑业、交通业、服务业和军工业等领域。人机工程学以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以提高人的工作、生活质量为目的,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生产领域内人与机械、人与环境以及机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揭示人、机、环境三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对人机系统的设计、使用提供更全面的依据,从而确保人机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为设计操作简便省力、准确安全、高效舒适的“人-机-环境”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6.2.2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1.经验人机工程学从19世纪末开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美国的泰勒为代表的一批先驱学者开始了人与工具的关系及操作方法和工作效率的研究。当时人机工程学者大多都是心理学家,研究也偏重于心理,在生产实践中倡导运用心理学方法选拔、训练工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研究的重点是“人如何适应机器”。,6.2.2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2.科学人机工程学二战期间,军事领域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和应用,对汽车、飞机、电子设备、家用电器、公路标志、宇航医学等学科和产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机工程学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科学人机工程学产生了。1949年,英国首先成立了人机工程学研究会,该协会1957年发行了会刊Ergonomics,此刊现已成为国际性刊物。学术机构和交流会议对人机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使国际人机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个阶段,“人”和“机”这两个要素同时成为人机工程学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6.2.2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3.现代人机工程学 20世纪60年代末,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机工程学进入现代人机工程学发展阶段。人们通过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技术科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方面研究,对人机工程学中的人、机、环境3个要素进行了新的研究和诠释,强调几个要素间的整体协调和相互作用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能。近年来,国际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工作负荷研究、工作环境研究(工作环境中人的生理、心理效应)、信息显示特别是计算机终端显示中人的因素研究、计算机设计和使用的人机工程研究、安全管理和人的可靠性研究、工作成效的测量和评定、机器人设计的智能模拟等方面。,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机-环境”系统,简称人机系统。可以将构成人机系统的三大要素看成人机系统中3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分别属于行为科学、技术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这3个子系统相互交叉,又构成3个系统,即“人-机”系统、“人-环境”系统、“机-环境”系统。这3个系统的综合作用则构成“人-机-环境”系统。人机学既研究人、机、环境每个子系统的属性,又研究人机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属性,最终目的是使“人-机-环境”系统的总体性能达到最佳状态,即满足舒适、宜人、安全、高效、经济等指标。,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1.人体特性对人特性的研究是人机工程学的基础。适用性设计必须从人机工程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及能力限度,其中主要包括:(1)人体尺寸参数。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情况下人的作业姿势和空间范围等。(2)人体力学参数。主要包括人的操作力、操作速度和操作频率,动作的准确性和耐力极限等。(3)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人对信息的接受、存储、记忆、传递、输出等能力,以及各种感觉通道的生理极限能力等。(4)人的可靠性及作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反射机制以及人在正常情况下失误的可能性和起因等。,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2.人机协调 人机系统中的“人”与“机”两大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能力和限度。人与机器在创造性、信息处理、可靠性、控制能力、工作效能、感受能力、学习能力、归纳性、耐久性等方面的特质和能力是有本质区别的。两方面如果协调得好,就能达到好的效果,反之就会出现问题。人机协调因素关系到如何根据人、机各自的机能特征和限度去合理分配人、机功能,协调的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有机配合,保证系统的功能最优。,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3.人机信息的传递人与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人机界面上的显示器和控制器来共同完成的。为了使人与机之间的信息交换迅速、准确且不易使人疲劳,设计师必须研究显示器,使其和人的感觉器官的特性相匹配;研究控制器,使其和人的效应器官相匹配,以及研究它们之间互相配合问题。,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1)显示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人通过感觉器官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了解其意义并予以解释,再将结果与过去的经验和习惯进行比较,最后做出决定。在产品设计中,人的视觉感受信息和听觉感受信息,都要保证传递正确迅速,适于人的生理习惯,并考虑到操作者的最大视野(或视听距离)和反应敏锐的视野区(听觉区)等因素。视觉显示装置设计的人机工程学问题可概括为3个方面:确定操作者与显示装置间的观察距离。根据操作者所处的位置,确定显示装置相对于操作者的最优布置区域。选择有利于传递和显示信息、易于准确快速认读的显示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匹配条,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2)控制操作者在做出决策后,就要通过控制器官去操作产品的操控机构来改变产品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状态,操纵装置的适应性设计应使操作简便、连贯、协调和省力。对于操作机构的布置,除必须考虑到操作者站立和坐下时的基本尺寸外,还要兼顾到四肢活动范围,尽量使操作控制系统处于最佳工作区域。操纵装置应该存在摩擦、弹性、黏性和惯性等必要的阻力,这样可产生操纵直接感觉”,使人的操作连贯,减少振动和过载造成的干扰,保证操作控制的准确性。当需要做出快速、精确的控制时,应当选择用手控操纵装置;需要大的或持续向前用力而精度要求不高的控制时,应选用脚控装置。,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3)运动协调性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人对显示界面与操纵界面的运动方向有一定的习惯定式,例如,顺时针旋转或自下而上,人自然认为是增加的方向;顺时针旋转旋钮,表明量的增加,反之则减少。操纵装置的运动方向应与被控制对象的运动方向及仪表显示方向保持一致,这样不仅操作准确及时,还可简化适应和熟练的过程,改善调节的速度和精度,减少事故的发生。显示指示部分的运动、所控制变量的增减方向是决定运动关系协调性的主要因素。,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4.作业空间人操纵机器时所需的活动空间,加上产品、设备和工具等对象所占有空间的总和,称为作业空间。作业空间设计,就大范围而言,是把所需用的机器、设备和工具,按照人的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对由人操纵的产品而言,就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对产品的操纵装置、显示装置相对于操作者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操作者创造舒适而方便的工作条件。研究作业空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适应人的定向动作和习惯动作,使设计物所占空间与人的行为方式更有效的配合,发挥好的工作效率。优良的作业空间可以使操作者在使用中感觉安全、方便,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保障工作安全。,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5.作业环境 适用性设计对环境也有具体要求。为保持系统的高效率、可靠性和持久性,必须考虑到操作者工作的舒适性,如:(1)物理环境。主要有温度、湿度、照明、噪声、振动、辐射、气压、重力、磁场等。(2)化学环境。主要指有毒气体和蒸气、工业粉尘和烟雾以及水质污染等。(3)心理环境。主要指被使用“产品”的美感因素(产品的形态、色彩、肌理、装饰以及功能音乐等)、作业空间(厂房的大小、高矮、机器的布局、道路交通等)等。,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6.作业效率 人在工作中会出现“精力充沛疲劳恢复精力充沛”这样的循环过程,这些人体的生理特点要求产品要尽量减少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减少精力消耗,减少疲劳,缩短恢复期。适用性设计必须考虑产品的作业效率因素,研究人从事重体力作业、技能作业和脑力作业时的心理、生理变化,并据此确定作业时的合理负荷及耗能量、合理的作业和休息制度、合理的操作方法,以减轻疲劳,保证健康,提高作业效率。设计师还需要研究作业分析和动作经济原则,寻求最经济、最省力、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和作业时间,以消除无效劳动,合理利用人力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6.2.3 适用性设计的人机因素,7.可靠性和安全随着产品系统的日益复杂和精密,操作人员往往要面对大量的显示器和控制器,容易出现人为差错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人的可靠性因素,寻求减少人为差错和防止误操作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2.4 人机工程学发展对设计的影响,适用性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为人服务,它是运用艺术性的创造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满足现代社会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造物活动。由于研究的主体是人,表现的客体是物,通过人对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用与变化,体现了人在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适用性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满足人类不断发展与变化需求的更合理的生存方式。产品设计对于“人”的研究,不仅研究人体的构造与表象,更为重要的是探索人的思想、精神、情感和人性上的差异和诉求,这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具有的深层次问题。尽管人机工程学也研究人的问题,但它研究的重点是人与物配合的效能问题,侧重人的生理属性研究。,6.2.4 人机工程学发展对设计的影响,1.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加系统的人体参数人机工程学应用人体测量学、人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的结构特征和肌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重、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机工程学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发力范围、活动范围、动作速度、频率、重心变化以及动作时惯性等动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肢体感觉器官的肌能特征;分析人在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程度以及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6.2.4 人机工程学发展对设计的影响,2.为产品功能的合理性提供更加全面的判断依据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功能特点只有通过人的使用才能体现出来,而产品的结构设计形式则是体现其功能的具体手段。所以设计时,既要能充分体现产品的功能特点,又要相有关信息显示装置、操纵控制装置等部件的形状、大小、色彩及其布置方面的设计数据与基准。作为设计结果的产品,其功能的科学性、使用合理性,是否舒适、安全、省力和高效方面等都反映出该产品结构是否合理、造型是否适宜。因此,如何解决产品与人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最优化,创造出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相协调的产品,将是当今产品设计中功能问题研究的新课题。,6.2.4 人机工程学发展对设计的影响,3.为产品的“环境因素”提供更加科学的设计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工作,同样,任何机器也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转。环境影响人的生活、健康,特别影响工作能力的发挥,影响机器正常运作的性能。人机工程学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分析声、光、热、振动、尘埃和有毒气体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序,确定了人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范围和安全限度。,6.2.4 人机工程学发展对设计的影响,4.为人机关系的系统化设计提供更加完整的理论依据人机工程设计的显著特点,就是不孤立地研究人、机、环境三大要素本身的特性,而是从系统的总体高度,将“人-机”关系、“人-环境”关系、“机-环境”关系看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决定系统的总体性能的环节,并运用工程技术和系统工程等方法,利用三大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设计参数。系统设计就是在明确系统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机、环境三大要素对系统总体性能影响和所应具备的各自功能及相互关系,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结构方式,将最终确保系统最优组合方案的实现。,6.3.2 消费者的人机沟通需求,(3)作业空间需求要求作业空间适合人体活动并有良好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头、臂、手、腿、脚应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如驾驶室的空间大小要适宜,各种操作要方便舒适。(4)视觉需求要求产品上的显示装置、控制仪表等与人观察有关的设计应满足人的视觉特性,与视野、视距有关的布局设计等都应有利人能清晰、可靠地获得各种信息,与视觉有关的产品的形态、色彩设计均要给人以美感。(5)听觉需求要求产品上有发声装置的设计应与人的听觉特性相吻合应声音清晰,音质柔美,传递信息准确。,6.3.2 消费者的人机沟通需求,(6)触觉需求要求产品上的各种操纵把手、按键、旋钮等的形状和质感不会使人接触后产生不良心理感受,要使人触觉舒适。(7)信息处理需求要求产品充分考虑人对信息的接受、存储、记忆、传递、输出能力,以及各种感觉通道的生理极限能力,使人与机器的信息传递达到最佳,使人机系统的综合效能达到最高。(8)心理需求要求产品在使用中可靠、稳定,满足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反射机制,给人安全感,减少操作失误的可能性。,6.3.3 消费者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但人们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功能需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情趣和爱好,追求时尚和展现个性的心理常常左右着他们对产品的选择。人们越来越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个人风格,对那些具有创新设计思想,并与他们的想法有关的产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产品设计由以“人的共性为本”向以“人的个性为本”转化。,6.3.5 消费者与设计师的交流需求,消费者渴望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也渴望有机会能够与设计师进行交流。设计师和普通用户对一新产品认知方面的差距,会使设计师低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所以也就不会尽可能采取一切有效手段来减少这种失误,再加上委托设计的时间往往并不充裕,使得设计程序常常被简化。这一系列因素造成一些不符合人性化需求的产品依然堂而皇之走向市场。因此,消费者希望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就应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用户的知识和需求。因为随着设计程序的不断深入,设计师更难对设计方案做出原则上的修改,这对能生产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极为不利,也会造成设计成本的增加和开发时间的延误。,6.4 适用性设计的发展要素,6.4.1 科技是适用性设计发展的基础6.4.2 人类需求是适用性设计发展的原动力6.4.3 设计理念的交锋加速了适用性设计的发展,6.4.1 科技是适用性设计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对自身的解放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设计领域中,则表现为被制约的人性得以一次次的释放。新技术的运用与发展通常会遵循这样的原则:刚开始复杂,后来逐渐简化,接着又变得复杂起来。技术的发展不仅应重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消费者心理上需求,设计师通过使用新理念、新科技、新材料来使各种想象成为现实,使技术和人类情感在产品上相互交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用性设计。,6.4 适用性设计的发展要素,6.4 适用性设计的发展要素,6.4 适用性设计的发展要素,6.4 适用性设计的发展要素,6.4 适用性设计的发展要素,6.4 适用性设计的发展要素,6.4.2 人类需求是适用性设计发展的原动力,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需要”不断地产生和满足,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影响和制约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发展,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从以往任何时期的设计作品来看,都在极力地满足那个时代人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都真实地反映着与其相应时期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情感志趣等。,6.4.2 人类需求是适用性设计发展的原动力,6.4.3 设计理念的交锋加速了适用性设计的发展,各种现代设计理念的交锋加速了适用性设计的发展。人们在不断地尝试与思考中认识到,理性与感性是硬币的两面。真正适于消费者需求的人性化设计,是以设计的功能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为前提的,背离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使设计走向违背人性而陷入不被消费者认可的窘境。,6.5 产品设计适用性的表现形式,6.5.1 创造新的功能与形式 1.技术美 2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6.5.2 构建和谐的人机界面 1.界面的分类 2.界面设计的适用性原则6.5.3 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 1.针对老年人需求的设计 2.针对儿童需求的设计 3.针对残疾人需求的设计 4.通用设计6.5.4 注重本土化与民族化,6.5.1 创造新的功能与形式,创新是设计的灵魂,也是推动设计发展的动力。经历了手工艺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变革,现在,人类已经迈进了后工业时代的新纪元,这个时代以电子化、信息化为根本特征。技术的变革改变着哲学、心理学等认知领域,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设计产品的适用性需求。后工业时代的适用性设计不再仅仅是勾勒一种适合人们需要的有形和美好的产品,它更承载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情感之间的沟通和交融的使命。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的设计,针对人们的现实或潜在需求,在产品外观造型上表现大胆、前卫,在技术上采用最新甚至还不十分成熟的科技成果,对约定俗成的观念进行反思和升华,力求表现产品的深层次内涵,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用创新来满足人们对未来的预想和愿望。,6.5.1 创造新的功能与形式,1.技术美技术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随着人类科技的历史而发展的漫长过程,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科技水准达到的技术表现,也是人类审美形态发展演变在特定时期的自然表现。技术美是整个设计活动与生产活动过程中自觉追求的目标。在当今文化思想、设计概念与生产方式整合考虑的创造活动中,消费者在对技术美的自觉追求中体会到社会与科技的进步性。技术美将现代科技进步与文化进步合理、和谐地统一起来。,6.5.1 创造新的功能与形式,1)新功能 对技术美的需求是消费者的共同期望与共同情感。消费者只有在使用、操作过程中才能最终确定工业产品的功能状况和设计水平,才能形成对产品的综合感受。这种感受是工业产品审美的核心,它决定着个体与工业产品之间的情感关系。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1.技术美1)新功能,6.5.1 创造新的功能与形式,6.5.1 创造新的功能与形式,2)新材料与新产品开发同步,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也同样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设计师们大胆地将新材料不断地在新产品上加以尝试,以改变原有产品的传统材料、加工方法和手段。除了功能,材料质感机理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形式。材料质感和肌理的性能特征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用于所制产品后最终的视觉效果。,6.5.1 创造新的功能与形式,2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产品设计适用性的内涵是功能和形式的统一。现代设计是科学与艺术、技术美与形态美的结合,科学技术带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艺术形态使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活力,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所以,人性化的产品是包含内部结构和功能与外在形式美的综合体。功能和形式不仅统一于产品这一物质的实体,而且还在“技术”层面上得到统一,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功能和形式都离不开技术,它们是技术的不同应用、不同表现。,何谓界面?,6.5.2 构建和谐的人机界面,即人机界面,是人与产品进行交互的操作方式,即用户与产品互相传递信息的媒介,其中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6.5.2 构建和谐的人机界面,界面的分类 指人与机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媒介,人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接受来自机器的信息,经过脑的加工、决策,然后做出反应,实现“人-机”的信息传递。,广义界面?,6.5.2 构建和谐的人机界面,指计算机系统中的人机界面,即所谓的软界面。人机界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又称人机接口、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软界面是人与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界面。人机界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机关系的和谐和人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整个数字设备的易用性和效率。它是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两大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狭义界面?,6.5.2 构建和谐的人机界面,2.界面设计的适用性原则1)人群化原则 人机界面设计首先要确立用户类型。划分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视特定人群的实际情况而定。确定类型后,要针对其特点预测他们对不同界面的反应。2)信息最小量原则 人机界面设计要尽量减少用户记忆负担,采用有助于记忆的设计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3)交互性原则 交互包括人与产品的显示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交互的合理与否,将对人的舒适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6.5.3 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人群应有不同角度的关怀,尤其是对于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障碍和自由行动受到限制的弱势人群。这里所指的弱势人群主要指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在社会中需要各种特殊关照的人群。针对弱势人群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了从弱势人群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的倾向,不仅满足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减少弱势人群生活中不方便和对他人的依靠,还在设计上掩饰其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使他们能够以健全人相同的心态接受这种产品,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独立生活、建立信心和自信,增强参与意识,更多地感受社会关怀和人间温情,获得自由平等的生活权利。,6.5.3 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1.针对老年人需求的设计老年人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降低了他们的行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设计师应对这些问题及老年人的生活行为进行适用性研究,对产品和系统进行改进,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功能丰富 2)形式适宜 3)安全可靠 4)重视包装,功能丰富?,1.针对老年人需求的设计,设计师要关心老年人,就要真正走到老年人群中去,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从材料的选用、外形的设计、多功能及舒适性等方面进行多种不同的改进尝试和特殊设计,为老年人开发出适应面广、舒适且个性化程度高的用品。,形式适宜?,1.针对老年人需求的设计,在造型上要根据老年人群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民俗习惯等差异性,做出相应调整。在增强产品的个性化和时代感的同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接受观念和接受能力。色彩上不可过于刺激,适当地运用对比与调和的色彩语言,色彩对比不宜过强,宜采用较明快的中间色调,局部配件可采用较纯的色彩,具点缀装饰性。老年人的生活用品要避免出现尖锐角、突出物和光滑部件,功能和形态要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重视产品外观的简洁和完整,避免呆板、冰冷的操作界面。,安全可靠?,1.针对老年人需求的设计,必须保证老年人的产品各种功能绝对地安全、可靠。在应用最新科技的时候,要考虑到老年人与普通人的差别,重点注意产品与老年人的人体尺寸、形体及用力是否配合;产品是否便于老年人使用;是否防止操作时产生意外伤害及错用时发生的危险;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组件在安置上能否准确无误、易于辨识;产品是否便于清洗、保养及修理等。注重“零”学习原则,使老年人对产品的使用不需经过专门训练,参照产品说明书,做到一看就会,或者稍加适应和指点就会用。,重视包装?,1.针对老年人需求的设计,在进行老年人产品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对包装设计也要给予特别重视。包装要容易辨认,采用大字体及清晰的色彩设计,在牛奶及饮料开口处设计不同形状的缺口,使老年人通过视觉即可分辨;注释文字尽量详尽,避免误解与误读;要容易开启,用很小的力气就能方便地打开,尽量采用简易的开口和开启方式;要容易封合,液体的包装开口处应设计有倾倒的凹槽,开封后容易重新封合;要容易观察和测量,外包装要附有透明窗,无需打开包装即可知道内容物和剩余量;要有高安全性,包装上应有防滑装置和安全装置,确保开启和使用中不会伤害老年人。,6.5.3 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2.针对儿童需求的设计儿童产品的设计应以儿童为设计对象和设计尺度,既要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应创造适应儿童的身体和情感关怀的产品,并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上让儿童得到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将对儿童生理上的关怀转化为心理上的感动,在设计时,应注重以下原则:1)安全性 2)组合性 3)趣味性 4)易用性 5)益智性,安全性?,2.针对儿童需求的设计,在儿童产品的设计中,安全性设计指的是儿童在正常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受到来自产品方面的任何伤害,即使在无意识中进行了错误的操作,也能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儿童的安全。儿童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比一般年龄的人更容易受到外来的意外伤害,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完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任何潜在的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组合性?,2.针对儿童需求的设计,儿童成长得很快,人体尺寸和心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容易造成儿童产品随着消费者年龄的增长不断被淘汰,产品的利用率较低。如果能把这些儿童产品设计成可组合、可调节大小、多功能的产品,就可以减少很多资源的浪费。“随儿童一起成长”的概念成为儿童产品的一种设计潮流,通过组合设计、系统设计,将一系列标准组合件使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获得完全不同的产品功能,以适应儿童在不同成长期对产品功能的不同要求,实现产品的“成长”,一件等于多件。,趣味性?,2.针对儿童需求的设计,人性化设计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在使用产品时,人们希望能和产品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于儿童来说,儿童天生情感丰富,他们喜欢接近一些宜人性和具有亲和力,或是充满生命力的趣味产品。因此,一些色彩绚丽、造型夸张、卡通化或模仿动物造型的儿童产品,通常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能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愉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易用性?,2.针对儿童需求的设计,儿童的思维是比较单纯的,其逻辑思维、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儿童的耐心也常常不足,如果一件产品的界面设计过于复杂,使儿童望而生畏,或者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他们往往会转移注意力,甚至产生挫败感,不再愿意亲近该产品。要提高儿童产品的易用性,就需要在力求产品操作界面简洁化的同时,巧妙地对产品符号进行视觉化。简洁、单纯的东西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个按键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不必要设计成两个或者更多个按键,这样的产品往往也是用起来十分方便的东西。,益智性?,2.针对儿童需求的设计,儿童产品的使用者虽然是儿童,但购买者却是家长。因此,人性化的儿童产品不仅要满足儿童的心理,还要满足家长的心理。当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智力投资,如果一件产品能获得儿童的认同,让儿童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快乐,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势必会得到家长的认可,也是人性化儿童产品取得市场成功的关键。,6.5.3 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3.针对残疾人需求的设计为残疾人进行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使他们获得具体的帮助,体现对弱者的关怀;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们心理自立,使他们能够和健全人一样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必须体现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即机会均等原则和特别扶助原则。设计时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1)克服移动障碍 2)克服动作障碍 3)克服信息障碍,克服移动障碍?,3.针对残疾人需求的设计,主要是为下肢残疾者设计各种轮椅、步行辅助器及其他交通工具,提供便于轮椅活动的室内空间、室内外通道、坡道、公用厕所、公用电话亭、饮水装置及其他设施。为视觉残疾者设置盲道、导盲设施和相关用具。例如,为残疾人设计可利用空气升高的轮椅,使残疾人在与正常人谈话时,可随意提高轮椅达到与正常人同样的高度,还可像正常人一样使用酒吧台,享受与正常人同样的待遇和权利。,克服动作障碍?,3.针对残疾人需求的设计,上肢残疾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动作不便者,在操纵使用日常用品时会发生困难,特别是一些精巧动作难以完成,需要为他们设计便于操纵的餐具、门把手、电插头、开关、按钮、键盘等,有时需要提供一定的辅助工具。,克服信息障碍?,3.针对残疾人需求的设计,视力、听力、言语残疾者的共同问题是信息障碍。由于绝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盲人及弱视者尤其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在盲人外出行动时如何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如盲道和十字路口盲人的音响辨向装置,刻有点字盲文的路牌、地图等。听力和言语残疾者俗称聋哑人,听力和语言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信息交流,使他们很难融入正常人的社交氛围。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师正力图通过语音、文字、手语的互换装置使聋哑人可使用普通的通信工具进行交流。,4.通用设计,“通用设计”是指无需改良或者特别设计就能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它所传达的设计理念是:一件产品如果能被身心障碍的人使用,就更能被所有人使用。通用设计的这些特征包含了关怀设计的各项原则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通用设计的特征:(1)广泛性。(2)便利性。(3)自立性。(4)选择性。(5)经济性。(6)舒适性。(7)宽容性。,广泛性?,4.通用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同人群的特性,为所有人提供方便,不论其有无障碍,尤其是环境和环境设施,既适合健全的人活动,又适合存在不同障碍的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儿童等弱势者的活动。充分考虑人的行为能力,最简便、最省力、最安全、最准确地达到使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愿望,如物体的操作性、防疲劳、易识别、触感舒服、空间宽敞、获取信息方便、不同障碍的人之间容易交流等。,便利性?,自立性?,4.通用设计,承认人的差异,尊重所有人。通过给有障碍的人提供必要的辅助用具及便于活动的空间,尽量使他们能够独立行动。帮助有障碍的人提高自身的机能去适应环境,提供必要的求助装置。通用性设计并不追求统一的标准。对某一产品、某一空间来说应增加其适用性。就整体而言,应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商品和活动空间,以供给不同的选择,使有障碍的人排除障碍。要寻求包容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性?,经济性?,4.通用设计,通用设计的服务对象包括了相当一部分弱势人群,因此要保持低成本、低价格,要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生理障碍往往伴随生心理障碍。要通过对形态、色彩等的设计处理,达到美的视觉效果和良好的触觉效果,即使有视觉障碍的人也能感到愉悦。空间环境更要追求舒适性,特别是便于使用轮椅者、盲人等的活动。,舒适性?,宽容性?,4.通用设计,通用设计应能够允许使用者的判断失误和操作失误,并确保能够把由于使用者操作失误造成的危险或不利后果降到最低。,6.5.4 注重本土化与民族化,文化是产品设计的核心所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展示着不同的理想、追求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设计的风格蕴含了每个民族自己的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有个性,就越有普遍性。科学技术进步加速了文化的发展与沟通。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需要设计师具备开放的设计观。在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外来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对立、交流与整合的过程当中,工业设计师在吸取和借鉴中走向现代化,并最终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型产品的形态观和设计观。一件产品要更贴切反映时代或引领时尚,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原点,清晰了解其来龙去脉,并预测其趋势走向。空间意境、时代气息、科学技术、哲学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都为造型设计提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