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ppt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培训安排,1.修订过程2.修订的基本思路和原则3.修订之处4.新要求和新提法5.摒弃之处6.教学实践,上午(8:3011:40),下午(12:3015:30),1.教学常规解读2.案例观摩3.骨干教师教学设计评比相关要求,稳定,回归,2011版,10年,三维目标,心理地图,视角,重视,四基,地理表象,最低标准,规范,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地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实验区的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表述方式等基本正确,因而此次修订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修订策略侧重于课标的时代性、准确性、可行性。,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维持教学的基本稳定,内容框架、设计思路不变。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并就实验反馈对课程内容做适当调整和语言修饰。规范文本内容的表述(根据统一要求)。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改革方向,适当考虑教学实际。,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各部分内部的内容结构、体例结构也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实施建议”部分的“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四、教材编写建议”的位置进行了互换。),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第一部分 前 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地球与地图等4大块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建议,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保持不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四大块组成。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框图稍作调整,使之更加清晰、醒目(框图的位置也由“内容标准”移至“设计思路”部分)。,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保持不变,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内容标准”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不变。“内容标准”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也不变。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和行为动词作进一步的修饰(对照实验区的意见,逐条审核所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一)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提升“前言”部分和“课程目标”部分的时代性、前瞻性;增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强调“实施建议”部分的适应性、实用性。,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策略侧重于:,文本内容的修订,课程性质从中学地理课程角度重写。课程目的细化斟酌,不提三维目标。课程理念简化,突出重点。课程设计思路作文字调整。实施建议重写。,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2.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精简。新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3.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4.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6.删除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对“评价建议”部分重新调整进行改写。,课程标准主要修改的方面,二、“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的修订,“前言”部分的修订“前言”的导入语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修订时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入语第一个自然段阐述现代社会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第二个自然段阐述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前言”部分的修订“前言”中“一、课程性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作了调整和改写。原先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阐述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第二段阐述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只有一句话,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修订前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课程性质”部分的修订“课程性质”部分原先主要着力表述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地域性(差异性),实际上阐述的是地理学(地理科学)的特质,而对基础教育的地理课程(地理学科)性质的阐述相对薄弱。“学科”与“科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虽然取材于“科学”,但学科区别于科学在于两个特点:一是基础性,二是教育性。,“课程性质”部分的修订 修订以后,课程标准首先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这一独特的特点。接着,分别用5个小标题醒目地阐明了地理课程的特点。不仅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独特的特征,而且也强调了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征。,修订后 一、课程性质 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 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3.思想性 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4.生活性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5.实践性 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基本理念”的修订“前言”中的第二个标题“基本理念”部分,除了标题修订为“课程基本理念”以外,将原来的 6条理念精简为 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表述,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提出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倡导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具备地理素养。“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学习空间,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课程基本理念”的修订 删减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 3条理念的有关观点,分别归并、融入本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之中进行阐述。,“课程设计思路”的修订“前言”中的第三个标题“设计思路”现改为“课程设计思路”,“思路”也由原来的5条减为3条,内容基本没变,只是将原来的第一、二、三条的内容加以归并,并删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这样使阐述更为紧凑。此外,此处增加了“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框图”。原图置于“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移至“设计思路”后在画面和文字上作了修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示意,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总目标的文字表述作了精简,从原来的 7句 114个字减少为 5句 54个字。并增添了一小段说明文字:“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修改后的课程目标在体例上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课程目标”的修订,“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文字进行了合并、精简和调整:将原来的第一和第二条目标合并;从初中学生心理年龄特征考虑,删去了原第二条目标中的认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内容,以降低教学要求;并将原来第一条目标中有关技能的内容分离出去单独列为第四条,从知识到技能,阐述条理更趋清楚。,“课程目标”的修订,“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一些文字上的修饰,如将“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改为“分析、归纳”,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改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等。“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课程目标”的修订,此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四条目标中,增加了“知道因地制宜的意义,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的内容。这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教学中补充这一条目标,而且是属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原则和“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重视。,“课程目标”的修订,三、“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部分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它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内容标准;第三,对活动建议进行全面的调整。,“内容标准”部分的修订,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了实施起来有较大难度的活动建议。修订前共有 58条活动建议,修订后改变了表述方式,只宏观地建议采用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地理调查”等等,具体的活动建议举例减少到 24条。,“内容标准”部分的修订,在“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项“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明确这是一项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可选可不选的“建议”,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文字表达更趋准确。将“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提高了活动的可行性。,“地球与地图”部分的修订,“地图”单元的修订有:“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定向行军”修订为“定向越野”;删去该单元表格下面一段不一定十分必要的关于电子地图的“说明”;删去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活动建议。,“地球与地图”部分的修订,“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单元的修订有:小标题“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修订为“天气”,这样与以下几个同级标题“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主要气候类型”更趋和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改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这样使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删去“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降低了学习要求;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活动。,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曾作为各个地方气象台站气象数据的一个补充来源的学校气象园,目前已几乎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了。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特色学校建立气象园地,开展气象观测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对天气观测预报方面的兴趣爱好。,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单元,标题修订为“地域发展差异”,原因是用“地域”这一地理概念为了与下一单元“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中特定的“地区(例如南亚)”概念区分开来。此外,删除了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的“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和“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等内容。,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认识区域”单元的修订有: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习难度,在“认识大洲”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两项要求;在“认识地区”中删去了“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的要求;在“认识国家”中删去了指出国家“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要求,删去了说出国家“主要城市”。,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此外,将“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这条标准,修订为“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减。“认识区域”单元表格后面的“说明”文字也由原来的四段调整为三段,使之更精炼些,并明确规定“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世界地理部分的修订,“疆域与人口”这一单元的改动有: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行为动词“说明”修订为“认识”,稍降低了一点要求;将我国 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修订为较为正规的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这条内容标准中删去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改为“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中,“说出”改为“描述”;“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中,“少数民族”改为“民族”。“疆域与人口”单元表格下面删去一段关于34个省级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要求学生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而不是在本节课中全部记住”的说明文字。这一段话并没有错,实际上它只是提醒教师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教学建议”,没有必要在此赘述。,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进一步明确了长江和黄河的教学要求,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文水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活动,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育意义重大。,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在“经济与文化”单元,将原来的“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一项内容标准,分拆成“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两项内容标准,既明晰了要求,并且也将“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分布格局”的要求缩小至“铁路干线”。删去了原先的一些活动建议,新增了“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地理差异”这一单元,标题改为“地域差异”。这是因为“地理差异”的涵义比较宽泛,而“地域差异”这一标题在体例上也与世界地理部分的“地域发展差异”单元标题相匹配。另外,此单元的“说明”文字修改为,“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应该注意,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基本属于文字上的修饰,意思没有变。,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在“认识区域”单元,关于“位置与分布”的 6 项内容标准简化成 5 项,“联系与差异”8 项内容标准简化成 6 项。删去了“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项内容标准。删去了一些“活动建议”,新增了“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认识区域”单元后面的“说明”文字原来有四个自然段,现在合并为三段,并且表述的结构也和世界地理部分趋于统一。“说明”还明确规定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最后一条“说明”,则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中国地理部分的修订,“乡土地理”部分进行了调整。首先,原“乡土地理”内容标准表格前面有一段“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的文字,主要阐述乡土地理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但这在文本结构上与前面的体例不相统一,修订后这段有关乡土地理功能价值的阐述全部归入到表格后面的“说明”中。其次,乡土地理部分原来共有八条“标准”,修订以后精减为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调整为:,乡土地理部分的修订,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及原因;举例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前五条基本上概括了原来的内容,最后又从热爱家乡角度新增了情意领域方面的教学要求。,乡土地理部分的修订,“乡土地理”部分的“活动建议”进行了精减、删减,删去了“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讨论家乡的对外经济社会联系,说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等活动建议。注意精减语言类的活动,更为鼓励和提倡操作类的、体验类的、室外的和野外的实践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乡土地理部分的修订,四、“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实施建议”中的“一、教学建议”,起始自然段的一段文字进行了改写和充实,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出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具体教学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变,文字稍有改动:“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删除了穿插其中的所有教学“案例”。删除这些“案例”一是实验区教师反映部分“案例”或内容较为陈旧、或设计不够理想,二是作为教育部门正式文件,正文中设置“案例”,在文本体例上不甚妥当。课标解读将设置较多“案例”。,“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阐述中,增添了一些来自实践中的教学建议举例,如:“可以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经纬网等内容的教学”“也可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图像反映的地理现象”“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有关地域文化、区域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爱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等等。,“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二、评价建议”进行了改写,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建议“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调“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提出“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评价建议”部分修订前以五个“注重”作为标题进行阐述。修订后则改为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通过举例的形式,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分别进行了剖析。建议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评价建议”部分也删除了所有“案例”,解读将设置“案例”。,“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评价建议”部分最后小结:“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实施建议”部分的“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四、教材编写建议”,修订时在课程标准文本中的位置进行了互换。因为教材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先谈教材编写最后再全面、综合地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并且,这样的结构顺序也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教材编写建议”提出要“使地理教材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除了保留原有的“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组织”“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等建议外,还新增了一段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希望地理教材的编写“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体现课程基本理念所提倡的探究学习方式”。,“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修订后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和“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的要求;在阐述“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时,强调“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并且,新增了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标题的一个自然段,提出“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体现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新课程的综合理念。,“实施建议”部分的修订,通过删减内容、修改行为动词等方式,减少了部分内容或降低了一些要求,以减轻学生负担。1.“课程目标”删去了原第二条目标中的认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内容,以降低教学要求。2修订难度过大的标准。例如“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降低了难度,又强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又如删除“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因为非典型“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学生很难区分,更不用说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就更加困难了。,修订后“减负”情况说明,3.删减某些与其他学科有交叉和可能重复的内容。如“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这条标准和相应的活动“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就是考虑到该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且地理性不强的问题。,修订后“减负”情况说明,4删减或修改一些实验区教师反映难度较大、的标准内容。如“世界地理”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说出某一国家“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说出某一国家”的“主要城市”;等等。,修订后“减负”情况说明,“中国地理”部分删去了“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标准要求过高,修改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等等。,修订后“减负”情况说明,修订前后“标准”条目数量统计,修订前后“活动建议”条目数量统计,上表数据中,由于原属于“活动建议”的“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移至“标准”中,所以总数增加了一条“标准”,但因此条标准难度适当,所以整体上没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中国地理”部分虽然“标准”总的数量没有变化,实际上有三四条标准虽整体保留,但删去了一半的内容要求,所以负担还是有所减轻。“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改变了表述方式,删去了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等活动建议。,修订后“减负”情况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