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管理.ppt
国家预算管理,2,第二章 国家预算管理的基础 本章内容第一节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第二节 定员定额管理制度第三节 国家预算收支的测算,3,素质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1国家预算收支分类的基本含义、方式;2国家预算收支分类遵循的原则及基本方法;3熟悉国家预算收支分类的基本内容和作用;4掌握国家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4,理解 1我国现行预算收支科目划分的主要内容,存 在的缺陷及改革的必要性;2我国国家预算收支分类的改革取向;运用 培养学生将国家预算收支分类与预算的特征性要求、预算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以便全方位地把握国家预算管理的本质性要求。,5,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传统国家预算收支分类的特点及其未来改革方向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6,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国家预算收支分类知识的学习,增进学生对国家预算收支分类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7,教学重点国家预算收支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标准下的收支内容;按预算收支的类别分别对预算收支进行测算的方法。教学难点国家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教学内容包括:国家预算收支分类需要遵循原则;我国预算收支科目的设置、弊端及其改革;国家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8,第一节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一、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的意义(一)政府收支分类的框架 国家预算科目一般都划分为预算收入科目和预算支出科目两大部分,即“两列”,各列按包括范围的大小及管理的需要又分为“五级”,由大到小依次划分为“类”、“款”、“项”、“目”、“节”;“类”下分设若干“款”,依此类推。,9,(二)政府收支分类的地位 政府收支分类是执行决策全过程中统一使用的基础性核算工具,并以其独特的地位支配预算事务,并成为预算决策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它对编制预算和组织预算执行,进行会计核算,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与分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形成交叉分层的信息系统。2.汇编预决、算的前提条件。3.实施预算、强化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10,二、国家预算收支分类的原则 国家预算收支分类是对国家预算收入和支出按一定的标准和层次进行的分类。国家预算收支的分类应遵循四大原则:全面准确的原则规范细化与力求简化相结合的原则国际可比性的原则稳定与可变性结合的原则,11,1、全面准确的原则 预算收支的分类必须全面反映各种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来源和去向,以及各项各种性质的预算收支关系和实现情况,有利于对不同特征的预算收支进行管理,将收入或支出性质大体接近的项目汇集归类,归属要清楚,不能把应列支出的项目在收入项目中冲减暗扣等。全面、准确原则是进行科学财政管理和有效宏观调控的重要前提,所有政府预算单位均应使用统一的政府收支科目。,12,2、规范细化与力求简化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适应预算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预算收支分类要对所有政府收支科目进行科学划分和合理细化,增强其经济分析功能,提高财政透明度,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创造条件。,13,3、国际可比性的原则(1)按部门归口的原则。此原则是指各级预算将各种错综复杂的预算收支分门别类,归本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2)经济性原则。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原则,要求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进行分类。(3)体现政府职能的原则。即预算分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14,4、稳定与可变性结合的原则 预算科目作为一种全国核算和预算管理工具,它本身具有较长期的连续性和适应性,保持相对稳定。但预算科目的设置涉及到各行各业,与各项财政、财务、预算、税收法令、制度有关,因此,当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为了适应管理和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对预算收支科目及其分类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和调整。,15,三、我国预算收支科目设置的历史变迁(一)我国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设置的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预算科目按“两列五级”的设置。市场化改革后,预算科目演变为按“两列五级三 部分”设置。,16,(二)我国19982006年间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1.一般预算收支科目 一般预算收入的“类”级科目 一般预算支出科目的设置第一,一般预算支出“类”级科目的设置;第二,一般预算支出的“目”级科目的设置。2.基金预算收支科目。基金预算收支“类”级科目的设置基金预算支出的“目”级科目的设置3.债务预算收支科目。债务预算收入科目债务预算支出科目,17,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收支分类(一)政府收入的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社会缴款、赠与、其他收入四类,具体情况如下:税收收入 社会缴款赠与其他收入,18,(二)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政府财政统计标准,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包括:一般公共事务;国防;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医疗保障;娱乐、文化和宗教;教育;社会保护。,19,(三)政府支出的经济分类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分类标准,政府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主要包括:雇员补偿商品和服务的使用固定资产的消耗利息补贴赠与社会福利其他开支,20,五、我国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一)我国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的原因1.原科目分类难以适应市场化进程的需要沿用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基本分类框架。涵盖范围偏窄,不能准确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全貌。科目粗,给审查和批复预算造成困难。,21,2.原科目分类标准缺乏规范性分类体系混乱,口径复杂而不够规范,科目内容重复交叉多。支出按经费分类,不能完整反映政府职能活动。体系设置不全,缺少一套完整、统一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难以满足部门预算管理与改革的需要。3.不适应政府各项预算改革的需要,22,(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思路 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必须体现四个层次的要求:一是满足基层预算单位进行明细核算和编报单位预算的要求;二是满足部门编报预算和人大审批预算的需要;三是满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以及年终决算等各环节财政管理与改革的需要;四是满足经济统计分析和国际对比研究的需要。(三)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基本方法一是扩展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的涵盖范围;二是采用国际通行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23,六、新的政府收入分类体系:收入按经济性质分类(一)收入新分类的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24,(二)新收入分类的特点1.扩大了涵盖范围 2.改革了分类方法 3.建立了四级分类结构体系,25,七、支出功能分类的新体系(一)政府支出功能分类的特点 涵盖所有政府支出,集中、直观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充分体现预算细化、透明的要求。将国际标准与中国预算管理结合,便于国际比较。,26,(二)支出功能分类的内容: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类级科目反映政府主要职能,包括17个方面: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27,(三)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的设置 严格地讲,所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均应按政府职能活动设置,类、款、项三级只是粗细程度有所区别。但考虑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以及部门预算管理的实际需要,在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的设置方面采取了以下较为灵活的处理方法:1.对所有行政单位的支出;2.设“机关服务”科目;3.对部分事业单位的支出;4.对部分事业单位的支出;5.凡事业单位未设对应的支出项级科目的,其支出均在“其他”项级科目。,28,八、支出经济分类的新体系 以经济性质为标准的分类可以全面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并将各类支出充分细化到基本要素,具体反映政府投入情况。(一)政府收支分类单设支出经济分类的主要原因1.为了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2.为了使原有支出目级科目反映的内容更加明晰、完整。3.为了规范管理。4.不同支出分类相互配合,强化支出的管理。,29,(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情况 支出经济分类是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所做的一种分类。设置类、款两级科目:1.工资福利支出。分设7款: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伙食费、伙食补助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2.商品和服务支出。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4.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5.转移性支出。分设2款:不同级政府间转移性支出、同级政府间转移性支出。,30,6.赠与。7.债务利息支出。8.债务还本支出。9.基本建设支出。10.其他资本性支出。11.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12.其他支出。分设5款:预备费、预留、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未划分的项目支出、其他支出。,31,第二节 定员定额管理制度一、定员定额的含义 定员定额是确定行政事业单位计算行政经费预算中有关费用额度标准的合称,是单位和部门最主要的财务管理规范,也是加强对行政事业经费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预算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32,(一)定员 定员即定编,是指国家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或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所下达的人员配置标准,包括对单位规定的人员编制和定员比例。1.行政机关的人员编制。根据各级行政机关的结构体制和工作任务确定,主要应考虑各地区的经济现状、人口、区域大小、管理任务等因素。2.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由国家人事劳动部门具体制订。,33,(二)定额定额主要是指确定预算的经费开支定额,即经费预算定额。1.定额的制定。2.定额的类型。经费定额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定额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综合定额、单项定额和扩大衡量定额。按定额的性质分为收入定额和支出定额。按定额的计量标准分为货币定额和实物定额。(三)定员定额的调整定员定额管理是制定、控制、管理定员定额工作的总称。,34,二、我国标准定员定额制度的改革(一)我国定员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人员管理粗放型 定额标准缺乏科学合理性(二)标准定额制定的程序充分准备基础性资料 将单位分类,明确定额的计算对象细化量化支出内容 核定各项支出定额标准,35,三、我国制定定额标准的基本思路(一)共性支出的标准按人或实物单位制定出综合定额(二)不同支出按定额分类分档核定(三)开支标准的确定以国家规定为主,实际支出为辅,36,四、标准定员定额的制定方法(一)公用经费定额的制定1.标准公用经费定额的确定2.正常公用经费定额的确定行政单位的正常公用经费定额采取分类分档定额系数的方法确定。事业单位的正常公用经费定额设置补充调整系数。,37,(二)单位定员定额标准的制定 根据预算管理方式的不同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定员定额标准分别采取不同的制定方式。1.行政单位定员定额标准的制定。支出定额和财政补助定额一致。在推行实物费用定额的基础上,将实物费用定 额与整个定员定额管理、预算核定结合。,38,2.事业单位定员定额标准的制定采取“双定额”。大部分事业单位有不同的收入来源,且与财政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事业单位适用支出定额和财政补助定额,即“双定额”。事业费定额的具体测算方法如下:(1)人员经费定额的测算。(2)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测算。,39,第三节 国家预算收支的测算,一、国家预算收支的测算步骤:分两步:1、匡算:采用“算大账”的办法。在报告年度预算执行的基础上,匡算出计划年度的收支规模,并初步制定出计划年度的预算收支平衡计划。2、具体测算。在匡算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指标和预算定额,分别各部门、各单位,对各项预算收支指标逐项进行具体测算,以求得到更为确实准确的预算指标数额。,40,二、国家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 预算收支的具体计算方法包括基数增长法、基数分析法、系数法、定额法、比例法和综合法。(一)基数法 1.基数增长法,即首先确定上年支出的基数,在上年支出基数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下一年度中各项支出的增长因素,由此来核定下一年度各项支出的数额。测算公式为:计划年度某项收入(支出)数额=上年预算收入(支出)数额(1+增长率)2.基数分析法。即以上年收支数额为基础,考虑财经形势和政策变化对计划年度预算收支增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测算出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数额。基本公式是:,=,41,(二)系数法 系数法根据其中一项已知数值来求得另一项数值的方法。一般都是根据计划年度的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指标。1.绝对数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42,2.增长速度系数。计算公式为:,43,(三)定额法 定额法是指利用各项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年度预算收支的一种方法。基本公式:计划年度某项预算收支计划数计划年度有关经济指标计划数预算定额,44,(四)比例法 比例法是指利用局部占全部的比例关系,计算局部或全部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45,1.根据预算单项收支测算预算收支总额。,2.根据预算收支总额测算预算单项收支数额。,46,(五)综合法 综合法是综合运用系数法和基数法测算预算收支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47,(六)因素推演法 这是通过对预测期间影响收支变化的诸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调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并根据基期的实际值来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预测模式为:预测值基期实际值(1+影响系数之和)影响系数之和即影响本年收入(支出)诸因素,测定其影响系数并加以汇总。实际工作中,采取不同的方法,灵活运用,以提高测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8,(七)标准收支法 1.标准收入预算法:根据预算收入与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测算预算收入。“税基税率法”。标准税基测算的两种方法:一为实际税基法(如辽宁),实际税基最能代表真实的收入能力,测算结果最为精确。二为代理税基法(又称有效税基),是按一定的方法估算确定的税基。“财力人口法”,即按某种概念的人均财力与标准财政供给人员(通常是相乘)测算标准收入。,49,“直接估算法”,即按一定比例或系数直接估算出标准收入,如安徽1996年按各县过去三年平均财力乘以全省财力平均增长率确定各县标准财力,标准财力同标准支出的差额为财力缺口。“实际收入法”,即对部分收入项目按实际收入代替标准收入。“基数+全国平均增长率”法。适用于不能较为准确计算税基与税率,而又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关性较大的收入项目;对年度之间和地区之间相差较大的收入项目按实际数计算。,50,2.标准支出的测算(1)单位成本法。根据各地区公共服务成本及其差异在分类的基础上测算标准支出的方法。一是实际成本法,即按“实际服务单位全国实际平均单位成本成本差异系数”;二是虚拟成本法,即按“标准服务单位标准单位成本修正系数”。(2)总额法。按一定方法(如多元回归法)直接测算出标准支出总额,许多地区还对测算结果作了一些调整。,51,三、国家债务预算收支的测算(一)国家债务收入的测算 债务收入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计划年度对债务收入的需求量。这个需求量由两个数字决定:计划年度预算收支差额和计划年度到期的国内债务本息总额,两项合计等于债务收入需求量,扣除上年债务收入结余后为年度国家发行国债数额。二是预算年度国家债务计划。三是城乡居民储蓄款余额和居民手持现金的数额。,52,(二)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测算 政府向国内、国外借入的债务收入,到期应偿还本金,并按借款时确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测算,应对内债还本付息和外债还本付息分别测算。一般一个预算年度要偿还几种不同期限的债务本息,测算时应按不同期限和利率分别测算。,53,测算计划年度外债的还本付息支出,除了根据测算内债还本付息的三个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人民币与外汇的比价。其计算公式为:,54,汇总以上测算出的偿还国内外债务的本息支出,就得到计划年度全部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55,本章提要国家预算收支分类的原则:一是全面准确的原则;二是规范细化与力求简化相结合原则;三是国际可比性的原则;四是稳定与可变性结合的原则。预算科目分为收入和支出两大部分,“类”、“款”、“项”、“目”、“节”五级。五级之间逐级相联,前者是后者的概括和汇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和补充,国家预算收支科目分为三部分两列五级。我国预算收支分类改革的思路:一是扩展涵盖范围;二是与国际接轨。改革内容是按功能和按经济性质进行分类。,56,定员定额是预算管理的基本依据,我国近年采取以基本数字为基础、单项定额和综合定额结合、标准定额与调整系数结合、经费定额和资产定额结合的方式推行标准定员定额制度改革。国家预算是按预算收支的类别分别进行测算的,测算各项预算收支分两步:一是匡算,这是采用“算大账”的办法,确定下一年度的各项预算收支的数额。二是具体测算,这是在匡算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指标和预算定额,分别各部门、各单位,对各项预算收支指标逐项进行具体测算,以求得到更为确实准确的预算指标数额。具体计算方法包括基数增长法、基数分析法、系数法、定额法、比例法和综合法。,57,思考与练习题1.对国家预算收支进行分类有哪些基本要求。2.试述对国家预算进行分类应该遵循的原则。3.国家预算收入分类有哪些基本方法?4.简要说明国家预算收入每种分类的基本内容和作用。5.国家预算支出分类有哪些基本方法?6.我国预算科目是如何设计的?7.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有哪些主要内容?8.定员定额的含义。9.定员定额的类型。10.我国定员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11.定员定额的确定方法如何?12.政府预算收支的测算有哪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