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方药总论与解表方药.ppt
马治中 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组E-mail:,中医药概论方药总论,解表方药,中药的基本知识,西药,单纯的化合物人工合成、加工或改造的多为单体,动物、植物、矿物等天然的复合的,中药,中药来源之一植物,植物一次代谢产物叶绿体线粒体:天然的相容性糖:多糖 灵芝多糖 香菇多糖 淀粉 纤维素脂肪:不饱和 挥发油 天然脂溶性的溶剂蛋白植物蛋白 天花粉蛋白 多肽核酸小片断植物二次代谢产物:植物生理活性调节物质:酮类 萜类 甾体生物碱植物的保护剂:抗微生物 抗紫外线 抗化学损伤(人体内也具有同样的物质:甾体激素 神经递质 多肽 抗氧化应激的酶 SOD),动物:生理活性物质激素:雌性信息素(10-10g/ml)昆虫的激素多肽:酶类:蚓激酶 溶栓酶小分子活性物质:水蛭水蛭素,中药来源之二动物,矿物:无机盐金属元素,中药来源之四矿物,海洋生物:细胞毒性物质具有很强的抗癌作用,中药来源之三海洋生物,PalytoxinC145H264N4O73,8.Halichondrin BLissodendoryx sp.(海绵),抗肿瘤,临床前,9.Cyclomarin Amarine actinomycetes(细菌),抗病毒,临床前,10.15G256rHypoxylon oceanicum(真菌),抗真菌,临床前,天然来源药物分子的特点:,分子结构多样化:从简单到复杂植物分子存在的形式不同:复合的形式存在一般都能在人体内部找到作用靶点,但选择性较低:吗啡 麻黄植物动物药多数与人体有较好的相容性:天然的甾体类药物多数没有人工合成激素的副作用,中药特性的确定,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使用,阴阳失衡寒与热,阳(阳气),阴(阴精),阳虚:畏寒肢冷 疲倦乏力小便清长 大便溏泻舌淡苔白 脉细无力,阴虚:低热颧红 手足心热盗汗 口燥咽干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舌红少苔 脉细而数,寒,热,温性药热性药,寒性药凉性药,药性的确定,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性质来确定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平衡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中药的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 又称“偏性”寒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生津 用于热证温热:祛寒、散寒、温阳、壮阳 用于寒证,中药的五味,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能散、行:具有解表、理气、活血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缓急、中和毒性酸:能收敛:具有固涩作用苦:能泻火、燥湿、能坚阴咸:能软坚、泻下淡:能渗泄水湿,麻黄,辛:能散,发散解表:表证能行:理气气滞 活血血瘀能入肺,甘:补益:虚证缓急:拘急疼痛、和中:中和药物毒 性或列性能入脾,甘草,人参,五味子,酸:收涩:收敛、固涩 滑脱不禁能入肝,苦:能泄:清泄、通 泄、降泄能燥湿:寒湿、湿热能坚阴:阴虚火旺能入心,黄连,咸:能软坚:肿块能泻下:便秘能入肾,芒硝:泻热通便,海藻:化痰散结,鹿茸:补肾阳,填精血、壮筋骨,肉苁蓉:补肾壮阳,润尝通便,中药的五味,辛:散、行甘:补、缓、和酸:涩苦:泄、燥、坚阴咸:软坚、泻下淡:渗泄水湿,中药升降浮沉,升浮:性药温热,药味辛甘,多为花叶皮枝升阳、举陷下行性疾病:腹泻 崩漏 脱肛久泻 头晕发表、散寒内向性疾病:表证不解、邪闭酒制而升,姜炙而散,降沉:药性寒凉,味苦酸咸 多为果实种子降逆、清热上行性疾病:呕吐呃逆喘息潜阳、渗湿外向性疾病:发热、自汗、盗汗醋炒收敛、盐炒下行,中药升降浮沉,中药归经,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经(脏腑或经络)选择性作用中药的靶位,中药的毒性,广义的毒性概念:泛指药物的偏性。认为中药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凡药皆有毒,“是药三分毒”狭义的毒性概念: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即指服用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国家药典:除一般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以外,仍将有毒的药物按三级划分,分别注明“小毒”、“有毒”或“大毒”,中药的毒性,不存在绝对无毒的药物,毒性和药效是同时存在的药物属性用药对证,剂量及用法恰当,“毒性”可以变为药效,祛病健身相反,药不对证,剂量及用法不当,药效(偏性)亦可变为毒性,甚至损害人体健康,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法,配伍,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七情”(配伍“七情”),指临床用药的七种规律,配伍“七情”,单行:单味药既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和知母配伍以清热泻火 相使:即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配伍“七情”,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绿豆解巴豆毒相恶:即一种药物能破坏或降低另一种药物的某些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配伍禁忌,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犀角属禁用药),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妊娠用药禁忌,禁用或慎用:毒性较强的药物药性猛烈的药物破气的药物破血的药物沉降的药物,证候禁忌,中药的应用针对其适应证非适应证的应用会加重病情毒性加剧,服药饮食禁忌,指服药其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一般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病情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隆病忌食生冷,胸痹者忌食肥甘厚味,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与治法,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证理法方药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方剂的组方原则,君(主):针对主证或主病臣(辅):加强主药治疗主证的作用 治疗兼证佐:佐助:治疗次要症状 佐制:消除或减轻毒性或烈性 反佐:药性与治疗目的相反,使病 人能接受药物使:引经药 调和药,方剂组成的变化,增减药味加减药量改变剂型,常用解表方药,解表法的概念,又称汗法,是用辛散发表的药物开泄腠里、宣通肺卫、发散外邪,使病邪从汗出而解的一种治法;疾病的反应部位主要在肌表,故称为“表证”适应证 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酸痛、苔薄白、脉浮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表证特点:起病急 病程短 病位浅 病情轻分类:表寒证表热证表实证表虚证分类: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君麻黄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臣桂枝发汗解肌 温经散寒 助麻黄发汗解表佐杏仁宣畅肺气,助麻黄平喘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制约峻烈之性,麻黄汤:组方功用适应症,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明显苔薄白、脉浮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适应证:表寒证。表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病机:寒邪束表,卫阳被郁 组成:麻黄45g、桂枝30g、炙甘草15g、杏仁 28g。煎法:上四味,以水1800ml,先煮麻黄,减少400ml后,去上沫;再加入其它的药;煮取500ml。服法:温服160ml。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外感表寒证解表发汗,热证,虚证,痊愈,死亡,慢性,在什么时候发汗?,外感表寒证:恶寒 发热头痛 身痛苔白 脉浮无汗:表实 有汗:表虚,桂枝汤,适应证:表虚证主症:发热 汗出 恶风 头痛 鼻鸣干呕 苔薄白脉浮缓病机:营卫不和。组成:桂枝45g 芍药45g生姜45g炙甘草30g 大枣30g(擘)煎法:以水1400ml,微火煮取600ml。服法:服200ml。服后喝热稀粥200ml余。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取尽。,君桂枝解肌发表 温经散寒臣芍药敛阴和营佐生姜辛温宣散,降逆止呕 助桂枝解表佐大枣益气调中 助芍药和营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制约峻烈之性,桂枝汤:组方功用适应症,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君银花 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 臣薄荷 牛蒡子辛凉疏风清热利咽 臣荆芥穗 淡豆豉助君药解表佐竹叶清上焦热佐芦根清热生津佐桔梗宣肺止咳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制约峻烈之性,银翘散:组方功用适应症,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脉浮数,辛温解表常用药,共性:性味:辛、温;多归肺经,大多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作用 大多含挥发性成分,不宜久煎,麻黄:发汗解表、平喘、利水,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温阳化水,辛凉解表常用药,共性:性味:辛、凉;归肺经,大多具有清热解表、透疹、清利头目 大多含挥发性成分,不宜久煎,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提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