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第一篇.ppt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中国哲学史,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哲学教研室 谭贵全,导 论,一、哲学与中国哲学,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自北大于1914年设立中国哲学门,以及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版而产生,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是以西方的名言范畴系统裁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料的结果。因此,从那时起,就伴随着“哲学在中国”和“中国的哲学”的争论,“何谓哲学”、“中国有无哲学”的争论,“中国哲学”就存在所谓合法性危机。,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导 论,一、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史?,中国的哲学史?,导 论,二、中国哲学史的特点,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对人的特别关注;道德哲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象征类比与整体化的思维方式等。,导 论,二、中国哲学史的特点,1.封建社会的哲学历史最长,内容特别丰富。2.宗教化的儒学占有极大优势,是中国哲学的主流。3.中国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色彩。4.中国古代哲学有光辉的唯物论无神论和辩证思维传统。,导 论,三、中国哲学史的分期,中国哲学史的七个阶段,先秦诸子百家时期两汉经学时期魏晋南北朝玄学兴盛隋唐佛学时期宋、元、明理学时期清代考据学时期近现代文化反思、中西碰撞时期,导 论,四、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1.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我们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导 论,四、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2.宗教化的儒学占有极大优势,是中国哲学的主流。3.中国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色彩。4.中国古代哲学有光辉的唯物论无神论和辩证思维传统。,导 论,四、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1.封建社会的哲学历史最长,内容特别丰富。2.宗教化的儒学占有极大优势,是中国哲学的主流。3.中国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色彩。4.中国古代哲学有光辉的唯物论无神论和辩证思维传统。,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和奠定其基本格局的时期。中国哲学首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这主要是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学者而言。所谓“诸子”、“百家”,概举其成数,司马谈、刘歆、班固都对其有详细说明。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道家,以墨子为代表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等。而在诸子百家兴起之前,中国哲学已走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和萌芽时期。正是有这样一个深厚的思想渊源,先秦诸子才掀起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第一个高潮。诸子之学以秦王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天下一统为标志而宣告终结。秦汉以后,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哲学的两大主流和基本价值导向。,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期的天命思想二、变易和合的思想(一)人们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中,逐步萌发了变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周易中(二)、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五行相互交杂以生成百物的以五行为本原的宇宙生成论(三)、伯阳父“天地之气,不失其序”的气化有序性的思想,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1、周易介绍2、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易经基于对人事吉凶、祸福、悔吝、休咎的占问,直观地、不自觉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对待矛盾现象。由于自然社会普遍存在着对待矛盾现象,从而促使事物的变化。易经对待事物相互转化的观念,来自人们在农业牧畜业生产劳动中对于“日月递照”、“暑往寒来”的观察,也是对殷周之际“人事代谢”,“殷亡周兴”的社会转化的理解。同时,人在认知自然社会过程中,也逐渐认识了人类自我。提出了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以及自身行为的道德原则。易经倡导待人处事应该恭敬。,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一、说儒(一)司马谈:“夫儒者以六艺为法”(论六家之要指)(二)班固艺文志关于“儒”之起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三)章太炎国故论衡分儒为三(四)胡适:说儒,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二、孔子(一)生平和影响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年幼丧父。少好礼,有志于学。,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孔子历史地位和影响:“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二千五百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二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二)孔子对周礼的态度1、公开维护周礼:(1)批评僭礼行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反对铸刑鼎(3)不患贫而患不安2、对周礼的补充:(1)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2)用德化加强礼制:“导之以德,齐之以礼”(3)以贤贤补充亲亲:“近不失亲,远不失举”(4)以“仁”为“礼”的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三)孔子仁的思想1、仁的内容(1)“仁者爱人”(2)“仁”的根基则是“孝弟”(3)“克己复礼为仁”(4)落实到行动上的以“恭、宽、信、敏、慧”等来律己(5)强调“仁”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益处2、仁的内在性、自觉性(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为仁由己。”,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四)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性,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子曰;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中。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过犹不及”,“攻其异端,斯害也已。”“执其两端”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君子 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五)天命鬼神观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客观必然性的天2、“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获罪于 天,无所祷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肯定天(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3、“五十而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人在天命面前并非无所作为4、“子不语怪力乱神”和“祭神,如神在”生死:“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六)知与行1、“生知”、“学知”、“困学”、“不学”2、“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故强调“学知”、“困学”,强调“多 闻”、“多识”3、学思并重4、慎言敏行,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三、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被尊为“亚圣”。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一)仁政思想1、贵民,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养民。仁政必自经界始。强调制民之产,不违农时,使“民养生送死 而无撼。”3、倡王道反霸道,“保民而王”“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 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4、义利之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事其君者也。”,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二)性善论“仁政”的基础:“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1、何谓人性2、人性的内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 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 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3、圣人与我同类“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三)道德修养1、扩充本心“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扩充的方法“尽心”“养气”2、求其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则得之,舍则上之。”3、尽心、知性、知天(四)历史地位和影响,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四、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是先秦百家争鸣中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一)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社会历史观1、“隆礼义”,“统礼义”“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 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2、肯定法治的思想“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法者,治之端也。”3、尚贤“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4、王霸并用,礼法双行“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5、“明分使群”。,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二)明于天人之分天人观1、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2、明于天人之分“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物,不能治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制天命而用之。”,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三)“解蔽”与“虚壹而静”求知说1、“缘天官”与“心有征知”2、“解蔽”与“虚壹而静”“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 之公患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3、学至于行而止“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章 儒 家,(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论1、“察乎性伪之分”“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 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2、性恶与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3、与孟子性善论比较(五)历史地位和影响,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一、道家概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二、老子(一)其人其书 老子,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与孔子同时,且年龄稍长。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又名道德经,共五千多字,一般认为该书为老子自著。,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二)何谓道1、道是原始未分的混沌状态,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2、道作为宇宙本源无形无象,不可名状,但又是真实的存在3、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独立的、恒常的、超越的存在,不依赖任何外在因素。它不仅是万物产生的总根源,而且还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总依据,前者是宇宙生成论,后者则具有宇宙本体论的意义4、道法自然5、老子道论的意义(1)“道”原初的意义,先秦各家对道的论述(2)老子道论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3)老子道论在先秦思想中的意义,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三)如何体道1、“为学”与“为道”的判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2、否认感官和理性思维在体道中的作用“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3、把握道必须靠静观的方法,靠心之“玄览”“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致虚极,守静笃。”,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四)反者道之动1、对立双方的相反相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对立双方向反面转化“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合抱之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4、“柔弱胜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五)无为而无不为1、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分析和批判2、老子对社会现实的主张(1)重民,要求统治者收敛自己的贪暴(2)绝仁弃智,使民无知无欲(3)实行“无为”政治,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3、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 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 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六)历史地位和影响,三、庄子(一)其人其书名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一生贫穷。其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二)本根论1、庄子明确提出“本”、“根”,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独立自在的本根“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 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 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 老。”2、“物物者非物”“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 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3、道与物的关系“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唯达 道者知通为一。”,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三)齐物论1、齐万物“以道观之(物),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2、齐是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道 家,(四)逍遥游1、不自由的根源“有待”、“有己”2、自由的理想“无待”,“无己”,“逍遥而游”3、实现自由的修养方法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 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 也。”“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4、实现自由的处世原则安时处顺,安之若命(五)“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六)历史地位和影响,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章 墨 家,墨子(一)墨子与墨家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78前392),春秋战国之际的宋国人,其盛年活动在鲁国,家世不可确考。墨子最初也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但后来不满于儒家的政治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自创学派,并与儒家在先秦并称显学。其学的平民性特征极其鲜明。他以“兼爱”为核心提出“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论”,包含了其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伦理思想,集中反映了其平民思想家的特征。墨家是个集学术与政治于一体的团体。墨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一书中。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该书有71篇,现仅存53篇。,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章 墨 家,(二)社会政治思想1、兼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 起?起不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曰: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 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2、非攻3、尚贤“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 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4、节用、节葬5、非乐,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章 墨 家,(三)天志与非命1、天志、明鬼“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兼之为道也,义 正;别之为道也,力正。”“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闲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 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 之。”2、非命、尚力“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上变政而民易教,岂可谓有命哉!”“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章 墨 家,(四)名实与三表法1、名实论“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2、三表法“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 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 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 家百姓人民之利。”,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五章 名 家,一、名家概说名家,也称为名辩学派。名辩,即是辩名,即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思维逻辑和内在意义的分析来指出对方言语的错误与矛盾。先秦各家虽都很注重辩名,但名家的概念则有其专指,专指从逻辑上探讨名言和命题的辩者,所以,善辩但不专务于名的孟子、庄子并不属于名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为惠施与公孙龙。,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五章 名 家,二、名家代表人物(一)惠施约生于公元前370年,卒于公元前318年。战国中期宋国人。属于辩者中的“合同异”的一派,其思想特征是“合”,强调联系与统一。其书已佚,思想主要保留在庄子天下所记载的“历物十事”: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业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8、连环可解也。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五章 名 家,(二)、公孙龙约生于公元前325年,卒于公元前250年。战国中期赵国人。其著作被辑为公孙龙子。其思想是“别同异,离坚白”,通过对事物的性质和概念的分析,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独立性。代表性思想有“白马非马”、“离坚白”、“指物论”等。1、“白马非马”2、离坚白“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附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 坚者,无白也。”3、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五章 名 家,(1)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2)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3)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4)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 黄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 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5)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 曰:“白马非马”,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五章 名 家,三、辩者二十一事:(一)“合同异”九事 1、卵有毛 2、郢有天下 3、犬可以为羊 4、马有卵 5、丁子有尾 6、山出口 7、长于蛇 8、白狗黑 9、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五章 名 家,(二)“离坚白”12事 1、鸡三足 2、火不热 3、轮不辗地 4、目不见 5、指不指,物不绝 6、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7、凿不围枘 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9、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10、狗非犬 11、黄马骊牛三 12、孤驹未尝有母,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六章 法 家,一、法家概说(一)法家出于古代“理官”,即司法官。管仲、子产都是法家的先驱人物;重视法治,主张变革和君主立宪,倡导耕战,这些都是法家的主要思想特色。(二)法家真正的开创者则是李悝、吴起等。后来法家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三)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四)法家的评价和影响。,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六章 法 家,二、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生于约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与李斯同学于荀况门下。其著作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六章 法 家,(一)法术势相结合1、韩非对商鞅、申不害、慎到法、术、势各执一端的的思想作了批判继承和吸收,认为三者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在三者中,韩非强调运用时具体情况的不同,如“法莫若显”、“术不欲见”,强调以法为核心,以术势为辅助,即“抱法处势”、“行术”3、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的思想“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 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4、提出“上法不上贤”的思想“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六章 法 家,(二)社会历史观1、韩非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四个阶段,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不可能停滞不前,也不可能倒退2、韩非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的经济生活以及人口增长有关,是最早从经济角度解释历史发展原因的思想家3、韩非把历史发展的动因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排斥和争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是合情合理的,君臣、父子之间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六章 法 家,(三)道稽万物之理1、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与老子不同的是,韩非之“道”不是“先天先地”的,而是与天地俱生共存的2、以“理”为具体事物的形式和原理,并将“道”和“理”作为一对范畴论述3、“缘道理以从事”(四)参验说“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名实”。“言会众端,必揆之以 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五)评价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