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语故事.ppt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作者:闵行区新梅小学 三年级 范智荣指导教师:陆红燕,成语的由来,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成语的由来,“分道扬镳”的由来,“门当户对”的由来,“明镜高悬”的来历,何谓“十恶不赦”,“信口雌黄”的由来,成语的由来,“分道扬镳”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现在用这个词则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分道为何“扬镳”呢?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行“分道扬镳”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南北朝时期,北魏京兆尹(管理首都的长官)元志,此人生性耿直,素来不肯向达官贵人低头让步。一天,他乘车上街,迎面遇上御史中尉李彪的车子。论官职,他比李彪低。按当时的规矩,他应该首先回避,让李彪的车子先过去。但是元志不愿这么做,李彪很不高兴。当面责备了他。他见李彪生了气,更不肯让路。两人谁也不愿示弱,便到魏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自己是皇帝许可乘坐华丽的车子的,一个洛阳的地方长官怎能同御史中尉对抗,不让路。元志说他是皇帝委派的国都所在地的最高长官,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面,他怎能给御史尉让路呢?魏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说道:“你们不要争吵,洛阳是我的地方,应该分路扬镳。从现在起,你们就分开路走,各走各的。”两人出了皇宫后,马上找来尺子,把路量一量,分开了,从此一个走路这边,一个走路那边。这就是成语“分道扬镳”的由来。,“分道扬镳”的由来,古代人谈婚论嫁往往讲究“门当户对”,何谓“门当户对”?其大意是指结亲的男女两家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应相当。其实,“门当户对”最初可不是这个意思。原来,“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辟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所谓“户对”,原指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看来,“门当户对”最初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不过,由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很讲究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相当,该词渐渐就演变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门当户对”的由来,成语的由来,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里,人们总可以看到:在官府的大堂上,官员座位后边的墙上,大都悬挂一个大匾,上边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什么叫“明镜”?“明镜高悬”又是怎么来的呢?“明镜”来源于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一书,据此书记载:相传秦始皇得到一面长方形铜镜,高尺寸,宽尺,表里明亮。此镜功能奇特,据说此镜不但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而且能照出人心中的邪念,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人们为“秦镜”。秦始皇得到这面宝镜后,常用它来照手下的大臣和宫中之人,一旦发现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后来人们就用“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能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慢慢的就将“秦镜”讹传为“明镜”,于是“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明镜高悬”的来历,成语的由来,我们经常用“十恶不赦”来表示罪恶重大、不可宽恕的意思。其实,这一成语自有它的渊源,说起它的形成,就不能不从我国的法律制度谈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隋、唐时,对十条大罪的内容略有增删,并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法典的前面,以示重要。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十恶”具体是:一、谋反:企图推翻皇帝的统治;二、谋大逆: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三、谋叛:背叛朝廷,这与谋反有明显的不同,谋叛是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四、恶逆: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亲属;五、不道:杀戮无辜,即杀无辜一家三人或一家非死罪三人等;六、大不敬:冒犯帝室尊严,即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七、不孝:对祖父母或父母不扶养、咒骂、控告,或在祖父母、父母的丧期内婚嫁作乐等;八、不睦:殴打、控告丈夫和大功以上的尊长以及小功尊属;九、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十、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这十条大罪,直接触犯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封建伦常观念,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最严重的犯罪。凡有犯者,均处以严厉的刑罚,并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准赦免。这就是“十恶不赦”一词的由来。,何谓“十恶不赦”,成语的由来,提到“信口雌黄”,学生们并不陌生。“信口”即随口,形容出言不假思索,这一点大多数学生也都知道。可要说到“雌黄”是什么意思,可能就说清楚了。雌黄,又称鸡冠石,黄色,可作颜料。那么,身为一种矿物的“雌黄”为什么会和“信口”联系在一起呢?在竹简、木简的时代,文人用刀笔刮削竹末儿改字,使用纸张以后,刮、洗容易损坏纸张;用纸粘粘,容易脱落;用粉涂抹,又盖不住浓墨。可是,如果用雌黄来涂,会使字迹全无,其色又与纸(古代使用黄纸)相近,雌黄又有毒性,能杀菌灭虫防蛀。“信口”与“雌黄”从西晋开始被联系在一起。晋书王衍传:“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尘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信口雌黄”是指对言论有不妥之处随口加以更改,像用雌黄改错字一样。后多用来比喻言语轻率反覆多变或不问事实轻下论断。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近常从事于翻译,间有短评,涉及时事,而信口雌黄,颇招悔尤,倘不再自检束,不久或将不能更居上海矣。”,“信口雌黄”的由来,成语的由来,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指鹿为马,一言九鼎,衣锦还乡,为虎作伥,初出茅庐,天涯海角,画饼充饥,庖丁解牛,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衣锦还乡,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矣。始武帝为雍州,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逾於魏咏之。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为虎作伥,wi h zu ch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初出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柴油 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敦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 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 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 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 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 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 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天涯海角,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 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 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 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 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 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 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 过三次面。当他正打 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 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 成“天涯海角”这句 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画饼充饥,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 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 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 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我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后来被庄子拿来形容养生的道理的寓言 实出自庄子。即“庖丁解牛”实乃庄子所创之言也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 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 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 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 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