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传统译论(现代部分).ppt

    • 资源ID:5895872       资源大小:535.52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传统译论(现代部分).ppt

    中国传统译论(现代部分1840-今),中国近现当代翻译名家,严复林纾瞿秋白鲁迅朱生豪郑振铎傅雷林语堂王佐良钱钟书季羡林,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 信达雅,“信”(faithfulness)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expressiveness)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elegance)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居士。晚称践卓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守旧派代表之一。,传奇人物?,林纾是我国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第一人。他不懂外语,但译著甚丰,为我国近代译界所罕见。他古文造诣很深,才思敏捷,记忆力特好,有过目不忘、耳闻能记之奇才,先后与人合作,用古文翻译外国古典名著,是位不懂外语的著名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几乎全是凭懂外语的人的口述,他能下笔如流水,准确地将其翻译成中文,而且雅驯遒劲,深得人们的青睐。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其原作的丰姿”,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对翻译问题作了一系列精湛的论述,对当时翻译界影响很大,在中国译学理论史上建立了丰碑。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鲁迅先生有两个著名的比喻,一是比喻为“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二是喻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窃火给人类。鲁迅先生的译论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他明确提出的“直译”的观点。针对当时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他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翻译原则。实质上,对于翻译标准,鲁迅先生也是主张“信”、“顺”兼顾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其原作的丰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瞿秋白(1899.1.29-1935.6.18),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江苏常州人。,瞿秋白的对等概念,在30年代的文坛,发表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除鲁迅外,当推瞿秋白。他相当偏激。比如,他主张翻译绝对正确和绝对的白话文,“翻译绝对不允许错误”。其实,任何翻译名家,也不能做到绝对正确。而对于“绝对的白话文”,就是鲁迅先生也不赞成在翻译语言中完全排除文言和书面语。但是,瞿秋白提出的“翻译要精确,就应估量每一个字眼”,翻译应当帮助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等论点,都是正确的。他提出的正确的翻译标准应该是: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生于浙江嘉兴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是我国翻译史上的奇才。,从24岁起,朱生豪以宏大的气魄、坚韧的毅力,经数年呕心沥血,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含戏剧31种)。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短短三十二春秋。朱译莎士比亚全集由世界书局出版后,轰动文坛,被时人叹为“宏伟的工程”、“伟大的业绩”。朱生豪的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他自谓翻译“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迫不得以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畅晓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他的译笔流畅,文词华丽。所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且质量较好的译本。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本),戏剧部分采用了朱生豪的全部译文。,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是我国五四时期涌现的著名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郑振铎一生不仅著述丰富,他发表的大量译作、译论在中国翻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郑振铎的翻译观,在翻译理论方面,郑振铎的贡献主要是他在二十年代的翻译理论建树和一生对翻译的提倡建议之功。作为一名诗人、散文家和知名学者,他对我国当时的文化思想状况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的翻译见解,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文学是绝对能够翻译的”新文化运动开展以来,随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的提高,有些人对译作是否能保持原著的思想,艺术风格表示怀疑,甚至有些人认为文学作品是绝对不可译的。尤其是诗歌翻译,他们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于这个问题,郑振铎认为,“文学不可译”的观点本质上是狭隘的文学观念的产物,如果否认了翻译的可能性,实际上就否认了文学的国际交流,否认了世界文学的意义。郑振铎在译学的三个问题中提出,“文学书是绝对能译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够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译文里面,就是原文的艺术之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于译文中”。他还认为文学的“风格”就是文学的“表达”,而“表达”可以把人类思想具有共通的东西“移植”成文字。这种对于文学可译性的论述,消除了某些译者和读者的疑虑,在当时,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二)、翻译不仅是“媒婆”而且是“奶娘”郑振铎认为翻译最好有两种功能(1)能改变中国文化传统。(2)能引导中国人和现代的人生问题与现代思想相接触。(三)翻译的三原则郑振铎重视翻译的质量,在关于翻译的艺术、方法和原则上,他首次向国内翻译工作者介绍了英国翻译学家泰特勒(A.F.Tytler)论翻译的原则一书,及其中的三原则:一、译文必须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意思。二、译作的风格和态度必须与原作的性质一样。三、译文必须包含原文所有的流利。关于第一条原则,他认为是翻译的第一要义,但他反对死的,绝对的直译。至于第二条原则,他认为应该在忠实(信)的前提下,把原文的风格与态度重新表现在译文里。对于第三条原则,郑振铎认为,良好的译者应贵得于中道,忠实而不失于流利,流利而不流于放纵。他对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一、翻译必须讲求忠实。二、强调贵得中道,防止走入死译与放纵两个极端。(郑振铎译学书三个问题,1921),傅雷(19081966),一代翻译巨匠。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数百万言的译作为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傅雷体华文语言”。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为输入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鼓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士气和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一、“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首先应是建立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上的。傅雷具和谐之美文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而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比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月份发表在文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文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这恰是傅雷文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方面傅雷十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里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此后,傅雷将他在绘画领域里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艺术主张贯通在翻译领域,如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从而使他的翻译达到了艺术化的效果。,“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傅雷所指的“神似”与“形似”的内涵又是什么呢?他所指的“神似”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追求传达出原作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其二是指追求透出贯穿原作的神韵和风格。而他所谓的“形似”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法构造、文法和修辞格律等。,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林语堂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与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这是发人所未发的。此外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因此他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对于通顺标准,他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而关于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尤其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王佐良的翻译观,王佐良的翻译观,即文化意识、“神似”、读者至上,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佐良认为译者应当胸怀两种文化,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整体一致,并以读者为先。1.胸怀两种文化 王佐良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王佐良 1984:18)究其原因,王佐良认为译者如果不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就无法理解原文。“译者的第一个困难是对原文的了解。不论怎么难的原文,总有理解的可能,因为人类有很多共同的东西,这才使翻译成为可能;同时,原文尽管很容易,也总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东西,这又使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王佐良 1984:18-19),2.神似 王佐良提出翻译应“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王佐良 1987:3)但同时,王佐良又极力反对死译。关于严复的“信、达、雅”,他认为是没有道理的“原作如不雅,又何雅之可言?”(王佐良 1978:16)所以在翻译中,王佐良采用的是“适合就是一切”(王佐良 1978:15)原则,文体应适合原文,直译还是意译也要适合原文,最终的目的是在总体效果上尽可能接近原文,亦即“神似”。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译者能传达出整个概念或者整篇情感,因而不是词对词或句对句的翻译,而是着眼于句以上的单位,如段、整个篇章。翻译无定则。,3.读者至上 王佐良曾在一次专题翻译讨论会上发言,提出“为读者着想”。他认为过去的翻译原则似乎都是提给译者遵守的,要换个角度,看看读者关心的是什么。“也许有两点是读者都会要求于译文的,即它应该可靠、可读。所谓可靠,是指译文忠实于原作,没有歪曲、遗漏。所谓可读,是指译文流利,亦即余冠英先生所说的上口、顺耳,即使是直译也要使人大体读得下去。”(王佐良 1987:4),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的“化境”说,所谓“化境”(Sublimation),是指原作在译文中就象“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但 精魄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翻译出的东西的:“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因此,他赞同西方所谓“翻译者即反叛者”(“Traduttore traditore”“Translator,traitor”)的说法,认为 好的译文应该在艺术上胜过原文:“译者运用归宿语言 超过作者 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 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季羡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由中国翻译协会2006年五届五次常务会长会议决定设立。这是中国翻译协会首次颁布的奖项,该荣誉奖并非常设奖项,授予健在的、在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中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2006年9月26日,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成为首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一辞“国学大师”二辞“学界泰斗”三辞“国宝”却欣然接受“翻译家”称号。,季老高度评价翻译在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季老认为,中华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正是得益于翻译,才保证了河水没有枯竭。他这样说:“我把人类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和消逝。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过程。那为什么中华文化竟延续不断一直存在到今天呢?这是因为翻译在起作用。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小结,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检验翻译理论的标准是出好的翻译作品。,Thank you!,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传统译论(现代部分).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