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ppt
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目录:一 概述 二 中国主要古代节日的由来及习俗 三 中国古代节日的文化内涵 四 中国古代节日的社会功能 五 中国古代节日的时代意义,一、概述,中国传统节日,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刻画、浸染。其起源有着各种各样的美丽神话传说,其丰富的文化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和文化动力。基于这些功能和时代意义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二 中国主要古代节日的由来及习俗,春节 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了。”隆重的节日就有独到的庆祝习俗,我国的春节习俗有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给小孩压岁钱、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等;除夕夜全家老少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一起谈畅心扉;如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于是除了上述习俗外,大年三十每家必上一道特殊的菜,那就是全家一起看央视的“春晚”。,元宵节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名而来。其又名灯节,道教称上元节,元夕节。“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历代相传的习俗.清明节 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寒食节”风俗。“相传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将这一天定位为“寒食节”,后来因为和清明节气相近渐渐合二为一,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从古到今,当此之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到郊外清扫墓碑、供祭食品、焚烧纸钱,同时阳春三月也是踏青的好时节。,端午节 又名端阳节、重五节等,是农历五月五过的盛大节日。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相传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为了保护其尸体,岸边百姓便纷纷向江里投洒饭团和雄黄酒,随后又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怀念屈原已经成为华人家喻户晓的节日文化习俗。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在现在,明月中天的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水果月饼,品着香茗、饮着美酒,倾诉着团圆的喜悦,怀恋着远方的亲人中秋月圆人应圆,人们即使漂泊在外,也要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所以自古就有“千里共婵娟”的佳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二、中国古代节日的文化内涵1、蕴含“和为贵”、“大一统”的精神自古以来“贵和谐”、“大一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同时也构成了我国群体的价值观念。贵和,就是要善于将不同的事物配合在一起使矛盾均衡统一,最终达到和谐的效果。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易传更提出了高度和谐的“太和”思想,表现在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团圆、和谐为文化和情感基调。对此,古人和今人都有许多诗文表现。如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吃“元宵”、观灯和赏月。表明人们万事圆满、,风调雨顺的企盼,古诗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词生查子)是这种文化内涵的写照。春节被认为是合家团圆的节日,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和和美美是节日的主旋律,放鞭炮、舞龙舞狮等都是因为有了团圆,春节的对联也都渲染了上述的文化氛围。古诗把中秋节描写得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如“八月中秋月正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重阳节是敬老节,宜于长久,登高、观菊令人惬意,王维的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和为贵”、“大一统”和谐的文化内涵。2、蕴含智慧和才艺的精神中国人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成了人们展示智慧和才艺的最佳机会。家家户户大门口的春联,实际上就形成了才艺和书法比赛的“大展厅”。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文人骚客可以一展文采,村女也可以当场对歌。灯谜竞猜,让人绞尽脑汁。窗花剪纸,生动传神。小女儿斗草,比的是植物知识。秋千起伏,风筝入云,孔明灯升天,荷花灯入水,各有精彩。七夕节的荷包,,更是别有一番滋味。这些丰富的内容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3、富含孝道和爱国主义精神“祭祀祖先,中国人行之已久,中外闻名,举世无双,历代相传”。春节、清明节、是中国人传统纪念祖先的日子,表达着人们缅怀先人的情怀。因为在中国孝道和祭祀已经合二为一了,所以古代中国每到春节、清明节来临之际,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要举行隆重虔诚的祭祀活动,感天地之德,报祖宗之恩。中华民族是东方道德伦理大国,许多传统节日不仅体现了孝道、和谐、团圆等精神,还体现了爱国、敬忠、尚义的爱国主义情怀。如端午节,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已渗透到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所以端午节时我们纪念他,追悼他,是对他爱国主义情怀的崇尚与弘扬;还有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就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爱国爱民、不贪图富贵的贤臣介子推。这些内容也丰富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为我国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4、富含娱乐精神“由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结构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习惯,因而使当时人们的游娱时间主要体现在节庆活动期间。”在传统节日里,古代中国人有着非常丰富的娱乐活动,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娱乐活动。“上元酌灯,端午酌彩丝,七夕酌双星,中秋酌月,重九酌菊,则吾友俱备矣。”娱乐性的休憩活动如清明时节郊外踏青、重阳登高等;观赏性游憩如元宵节观灯、中秋节赏月等;竞技性娱乐如春节舞龙耍狮、端午节赛龙舟、七夕荷包竞赛等;祭祀性娱乐如春节、清明节大型祭祖活动等。这些人们都积极参加的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尽情享受生命和生活的美好与快乐。,三、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1、传统节日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雷夫金说:“时间带着口音发言,每个文化都有一套独特的时间纹路。了解一个民族,就是在了解居民看待时间的价值”。民族文化因节日文化而孕育、而成长、而成热,要使民族文化不断充实、完善、提高,就必须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多的时候是隐藏起来的,它隐藏在人们的心灵、思想深处,或者说它是作为一种文化底色而存在的。所以,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呈现出来,人们通过丰富的节日活动,使民族文化的底色不段增彩增色。借着节日期间,定期进行节日的表演与节日文化的教育,例如,端午节就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春节和中秋节的节日主题充分展示了中国和谐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节日风俗,使民族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递与继承。其次,节日可以保守与强化着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民族文化的记忆需要持续反复的加强,节日文化的周期性出现,使人们在欢度节庆时,通过各种节日仪式与传说的讲述,直接面对、了解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体味节日文化,使传统节日文化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使民族文化的传承拥有丰富的文化载体。2、传统节日文化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里,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与凭借。“民间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宝贵财富,它同时还是建设先进文化,将之推向前进的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助力。”传统节日就属于这样的民间文化。人们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时,不断通过以往的风俗解说赋予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钟敬文先生曾经说过:“真实的建造,大都是要有已经存在的事物作凭借或借鉴的。它的选择、消化,进而综合、创造。新的东西主要从旧的东西蜕化出来。”在当代社会,传统节日同样构成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基础,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的形成应该从中国节日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我们一向强调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核心是和谐,这种和谐的含义就经历了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在古代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都体现了中国以“和为贵”、大一统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人们逐渐重新认识到,集中于节日习俗中的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方式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之道。重新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由中国节日文化演进的过程看,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的源泉。3、传统节日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和谐社会的建立,除了物质层面的公平、公正,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精神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要。精神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人民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现实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手段,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的氛围。传统节日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千年历史,经过不断的淘炼,传统节日中累积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大节都蕴含着和谐、团圆的主题精神,这种“和为贵”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汉民族受到热烈的欢迎,还超越了地区,超越了社会阶层,成为覆盖全国的节日,甚至影响到东亚,乃至西方的国家。“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民族意识、价值观念、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元文化选择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文化”节日文化是人们最能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阶层物质、精神、伦理与审美的共同需要,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柱。,四、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时代意义,1、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中,都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层层积淀,都是五千年文明史中一段历史、某个片段的升华和折射,都堪称是无数前哲先圣巧思佳构的创造转化”。的确,从大年初一炮竹声声的“新年”跨越春夏秋冬,直到年三十合家团圆辞别旧岁的除夕,传统节日文化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中华文化有效载体和最终贯穿中华文化的“文化链”,而也正是在节庆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往复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便以深入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各个角落,世世代代相传而从未停息。今天,在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下,在经济文化趋于一体的背景下,人们日益深刻的认识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继承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世界文明成果,在创造转化中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由此看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过程中,仍要继续将中国文化汇入到现代化的伟大建设实践之中,最终实现其传承中华文化的时代意义。,2、传统节日与生活点缀在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年代里,节日对于人们而言无异于一支支兴奋剂,使得人们在艰难困苦下始终抱有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定信念。所以,每一个节日,人们都过的那样投入和舒心,那样欢天喜地、激动不已。可以这么说,在以往的无数个岁月里,传统节日曾经成为中国人几千年艰难困苦生活中的一缕缕希望,成为中华“乐感文化”的集结地和兴奋点。直到今天,“温饱”早已解决,“小康”也已达到,“黄金周”给予人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节假日里人们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也可以选择和家人一起去观光祖国的大好河山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过。在平日里,人们也能尝到特定节日的食品,也能看到特定节庆的娱乐节目,节日消费也几乎成了家庭便饭。现代人的生活中似乎已经不再需要节庆活动来点缀,物质生活的满足使得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美好记忆已渐渐隐退、淡漠和消失。难道现代人的生活就真的不需要传统节日的点缀了吗?而其实不然,传统节日对生活的点缀不仅仅只体现在物质层面上,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调和作用。在知识经济爆炸的现,感越来越突显。因此,我们要着力激活传统节日文化中所具有的点缀生活的基本要素,使之以深刻凝练的文化底蕴和崭新的面貌步重新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传统节日的绝妙之处,在于它能创设一种普天同庆的民族情感和血肉亲情弥漫的情景,在这种情感的弥漫和氤氲之中,人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它独特的韵味,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心情更加豁达,迈着轻盈自信的步伐,为自已的理想而奋斗不息。3、传统节日与民族凝聚力我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传统节庆里,元宵观灯、中秋赏月、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产物。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我们找到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民族认同感,乃至于共同的中华民族。因此传统节日所带給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未停止间歇过,“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总是以一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和同甘共苦,冲破千层险、万重难,最终共同创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辉煌。”所以,“人间骨肉,同此团圆”深切的民族心理,正是传统节日文化所给予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对于当代民族凝聚力的集结、提高、升华,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五、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不是仅仅依靠一成不变和原封不动的节日内涵来传递和发展的,而是凭借其万古长新的文化精神来体现与诠释的。21世纪是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当今西方外来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小: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威胁,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造成传统节日文化失落所以,我们在传承节日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断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节日的活动内容都要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特色。比如以往的“拜年”、“贺寿”,如今已经成为“电话拜年”、“短信祝福”等。,在“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时代浪潮下,人们将摒弃以往的陈规陋习,在新的理念下传承节日文化并给节日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还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已经不可避免,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应该泰然处之,进而以主动、客观的态度把握并发展好自己的节日文化,同时在吸取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要剔除不合时宜的糟粕文化,加以适时的吸收、消化,并最终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段增加文化含量,充实时代新元素,能够真正在未来社会中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