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ppt

    • 资源ID:5895458       资源大小:243.04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ppt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以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中央集权为制度特征,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价值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天然的广阔内陆有利于政治上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内陆资源,为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提供了天然根基。在世界文明史上,古代中国具有罕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上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这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不是历史发展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专题1 古代政治制度专题2 古代经济发展专题3 古代民族关系专题4 古代对外关系专题5 古代思想文化专题6 古代的治乱兴衰专题7 中国传统史学,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问题,一、国家形态的演变二、集权体制的发展三、选官制度的沿革,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从“诸侯割据”到“专制帝国”,一、国家形态的演变:,什么是国家形态?,也叫“主权形态”,它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相对“国家属性”或“主权特征”的组织单位。人类从形成氏族公社到实现世界政府,依次出现以下六个类型的“国家形态”,即:氏族部落城邦国家民族国家联盟国家世界政府等六种形态。,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学界认为:远古时期国家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体和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架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至少是到公元前11世纪以后才逐渐成熟的。,(1)我国大致何时出现了早期国家?提出这种判断有何历史根据?(2)为什么说,我国早期的国家形态是一种松散的“多元”架构?,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传世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商朝的的内外服制(方国联盟)。方国的向背是商朝兴衰的晴雨表。,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3)公元前11世纪以后,国王成为“天下共主”的国家形态是如何逐渐成熟的?,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并通过与宗法制、礼乐制度结合使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得到确认,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4)在你看来,这种国家形态有何突出特点?存在哪些隐患?,特点:分封对象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也有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和边远部落氏族首领等。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隐患: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由于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因此,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会减弱。,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公共权力,商朝时形成附属国联盟的行政结构,西周时封邦建国体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天下共主的局面。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终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从“诸侯割据”到“专制帝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就国家形态而言,也是一个“除旧立新”的蜕变期。,(1)概述这500年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简要加以说明。(2)指出国家形态“除旧立新”的演绎路径。,社会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天下共主”的封建国家形态被肢解;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进行变法;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发展,最终秦朝建立起皇帝与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1、中央集权体制的概念:,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发展总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不断加强思想。,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根源:,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产生的根源:,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一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特点:,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正式建立:加强:完善:强化:发展:顶峰:,(战国)(秦朝)(西汉)(隋唐)(宋朝)(元朝)(明清),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法家思想;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推行内外朝制、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察举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文官体制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内阁制、特务机构、军机处、文字狱,中央集权制度的纵向发展,秦朝首创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西汉在汉承秦制中调整巩固隋唐体制新格局与科举考试宋代的重文轻武和文官体制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明朝六部、内阁和法外政治清朝的军机处与皇权的强化,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评价:,积极:,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评价:,消极:,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皇权与相权(10分),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从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三、选官制度的沿革,(2011年高考)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2分)(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2)论据(4分)答案l: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思、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组织(2分)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1)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2)商朝的内外服制(方国联盟):3)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4)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商鞅变法为典型):5)秦朝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创建:5)汉朝(汉承秦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6)隋唐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以及科举制的创建:7)宋朝文官体制的建立:8)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上海设县:9)明朝的内阁制度:10)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距今1万年前后西周东周三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朝清朝,1)原始农耕:2)西周井田制2)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经济领域的变革:3)三国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4)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况:5)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6)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2、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为主):促进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法),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后期(以消极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民族融合的基本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开始,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如北:匈奴;东:胡;西:戎;南:越)逐步融合,这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2、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北:匈奴;南:越)3、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北:匈奴;西:西域;西南:西南夷和百越)4、魏晋南北朝:多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双向的民族融合)。5、隋唐: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如西北:突厥、回纥;东北:靺鞨;西南:南诏、吐蕃),形式多样(战争、设机构、册封、和亲)。,6、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汉化(如辽:契丹、耶律阿保机;西夏:党项族、元昊;元:蒙古族、忽必烈),此外,民族间的和战、民间交流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元的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汉疆民族大迁移、回族的形成、对西藏、台湾的管理)。7、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注重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蒙古、新疆、西藏、东北、西南、台湾),加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防卫与管辖(册封、设机构、设台湾府),多次粉碎分裂企图(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台湾),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2、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战争:民族间掠夺战争、民族间征服战争、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和平: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管辖、民族改革;,特点:友好交往是主流 中心是扩大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3、民族融合的特点和意义:,意义: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3、民族融合的特点和意义:,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1、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西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汉朝对丝路的管辖西域都护府)唐朝丝绸之路全盛,唐文化在东西两线的吸纳与辐射(唐对丝路的管辖、丝路上往来的商人、经济文化的交流、遣唐使、东亚文化圈)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丝路繁荣的原因、宋对贸易的管辖、著名的港口、交往的国家和贸易物品、意义)明朝朝贡贸易(特点、影响)清朝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海禁开禁闭关,影响),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2、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了人们的眼界,也制约着人们的足迹。但是,自古以来,一条横亘欧亚的通道,却在很大程度上连接着大河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和海洋工商文明三大区域。(1)这条通道是怎样开辟的?请从地图上标注出在这条东西交通线上最重要的三个节点,并说明理由。,(2)公元8世纪后的大约300年间,通过这条商路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十分繁盛。请分析说明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哪些?(3)列举当时反映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外部:阿拉伯帝国崛起、欧洲经济恢复。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文化的重要媒介。内部: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西部疆域拓展,安西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驻军防守,交通安全顺畅。,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源源运往西方,中国特有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物品及艺术、科学、宗教也由此输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过程,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城内寓居和滞留的各类外域人士,数量众多。长安的西市周围聚居着大批西域胡商。,(4)从11世纪到15世纪,这条连接东西的商道逐渐没落以至中断。从历史上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何在?,从国内看:西夏兴起,通过西域的商陆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宋朝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从国外看:奥斯曼土耳其兴起阻断交通和十字军东征造成动荡。,历史的轨迹并非都是线性逻辑延伸!宋元时期的“市舶之利”,并没有得以持续发展。漫长的海岸线最终却成了阻隔中国走向世界的天然屏障。15世纪东西交通阻塞,但是,一个“多元相关”的整体却越来越清晰了。而中国这个曾经开放的东方大国,却几乎成为了“孤岛”!(1)如何解释“漫长的海岸线最终却成了阻隔中国走向世界的天然屏障”的?,明朝的海禁和朝贡贸易;清朝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2)结合历史概括指出16世纪前后,促使东西方“海外交通”理念产生反差的原因。(3)两种不同的“海外交通”理念和选择,各自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后果?,中国:是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的产物,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形成和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中国: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之后。西方: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1、古代思想文化的概况:,中华文明起源商朝西周东周两汉宋明清,时代变化与儒学内容及其地位变化间的关系,1)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2)商朝的青铜器和甲骨文:(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3)西周的礼乐文化4)春秋战国百家争鸣:5)汉初的黄老思想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宋朝程朱理学及活字印刷、火药、梦溪笔谈:7)明朝中期后西学的传入、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8)清朝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四库全书)及文字狱:9)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春秋战国汉朝宋朝明朝),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及其原因:,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经济发展(3)对外交往,民族融合的加强(4)继承前代文化的成就(5)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明朝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原因:(1)封建制度衰落(2)文化专制(3)闭关自守(4)西方制度先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5)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促进了科技发展。,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根本区别:,中国大多属于应用科学,是建立在手工生产的基础上,基本上是经验的产物,没有上到理论高度。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不在于实际的应用,而在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对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的轨迹等所做的探索),机器大生产密切相连,是科学实验的产物。中西科学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体现。,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认识思考:,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固然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但受明、清当时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没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相反的在西方则得到比较充分的运用,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科技是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5、对儒家思想的正确认识:,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阶段,儒家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儒家思想产生过消极影响。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上仍有巨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如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宽容,做人的讲节气、道德,主张建立宽松、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既为当今政治家治国执政提供借鉴,也为平民百姓确立为人准则和社会交原则提供了依据。儒家对维护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保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激烈竞争、尤其是尔虞我诈、不正之风泛滥的社会环境中,儒家所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责任感、和谐的内聚力,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专题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6、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1、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2道家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秦汉以后每逢大乱平息,国家经济凋敝,社会需休养生息、安定秩序时,这种思想便受到重视,汉唐朝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运用。3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今胜古,提倡改革,“法不阿贵”,主张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以法为本”治国。法家思想对地主阶级的改革起了指导作用,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运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的理论依据。秦统一以后的许多措施就是法家思想的运用。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逐渐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其强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仍被人们继承下来。,专题六: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治乱兴衰是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好坏的一种外在表现,通常与成功的改革或政局动荡直接相关联。封建乱世与农民战争封建盛世局面,秦朝西汉唐朝明朝清朝,1、中国古代治乱兴衰的概况:,1)秦末农民战争;2)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4)明末农民战争;5)康乾盛世;,专题六: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专题六: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3、对康乾盛世的认识:,专题七: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精辟地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发达的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传统史学的特点:,累世不断;体裁多样;官修私撰,百科之首;“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鉴戒垂训,以史鉴今;,专题七:中国传统史学,2、传统史学的概况:,1)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史家辈出,史籍浩瀚。2)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3)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意在资政的编年体鸿篇巨著,两人在叙史方面贡献卓著。4)刘知幾的史通与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则在史学理论方面颇有建树。,3、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历史探究方法:,典型事例: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商朝成为信史;对曹操墓的探究等;,4、与近代“史学革命”相联系:,梁启超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史学的?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贡献:,1.政治思想方面:儒家思想辐射东亚,远播西方。对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影响深远,形成儒家文化圈(史实)。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2.科技方面: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如: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贡献:,3.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等作物的国家,尤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世界上660多种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以上,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都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4、对外交往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现代外交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