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绪论、经络总论.ppt
针灸学,经络腧穴部分,绪 论,针法:用金属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针具依据穴位,施以适当的手法,激发经络之气,达到通经活络、祛邪扶正的治疗目的,称为针法。灸法:用艾绒或配合其他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置于穴位上熏灼,通过温热刺激,以通经活络,回阳救逆,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称为灸法。,图1 砭石,图2 镵针,图3 员针,图4 鍉针(上为员针),图5 锋针,图6 铍针,图7 员利针,图8 毫针,图9 长针,图10 大针,图11 左为毫针右为皮肤针,针灸学的发展史,黄帝内经约160个穴黄帝八十一难经战国 秦越人补充内经的不足针灸甲乙经晋 皇甫谧 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349个穴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 孙思邈 绘制针灸图谱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 王惟一 铸造针灸铜人,354个穴十四经发挥元 滑寿 滑伯仁 首提十四经针灸大成明 杨继洲集明以前针灸学之大成,359个穴针灸逢源清 李学川 穴数定为361个至今,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定义及十二经脉的特 点。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 作 用及特点,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 及临床应用。3、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十五络脉的意义。,一、经络总论,、经络的含义: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十二经脉:,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其特点是:,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点,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余类推。也是按这一原则命名。,分布规律: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循行走向特点(流注):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内属一定的脏腑: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有表里络属关系: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有络脉沟通。交接部位: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经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2)奇经八脉,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特点: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不直属脏腑 无表里关系 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作用:沟通十二经脉的联系 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渗灌蓄积调节作用,)十五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各别出一络及脾之大 络的总称,、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4、经络的临床应用诊断方面:治疗方面: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