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ppt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型、早期性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腧穴特异性得气个体差异心理因素时间因素,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针灸作用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体内的反应。,基本特点,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一)良性、双向性,1、良性调整作用针灸刺激作用于机体后,病理变化一般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转化,使体内失调、紊乱的功能状态得到调整并恢复正常,并达到新的平衡和统一。,2、双向性调整作用针灸作用在方向上具有兴奋或抑制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使之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针灸又可使之降低。,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二)整体性、综合性,1、整体性:作用范围具有整体性,即针灸机体特定穴位可对多个脏腑功能产生影响。,2、综合性:对机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综合调整作用。,例1:针灸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心室充盈障碍,心肌收缩力下降,全身供血不足,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恶性循环,提高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血脂和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坏死,缩小梗死范围,防止冠状动脉硬化,抑制或阻断,针灸,促进缺血区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供血,改善心肌氧代谢、能量代谢,针灸,镇痛、抗牵拉反应抗术后感染作用调整神经、体液等,例2:,(三)功能性、早期性,1、功能性:对于功能失调的疾病具有治疗优势。,2、早期性:对于疾病早期或新病疗效显著。,例一:针刺治疗周围神经麻痹疗效与神经变性关系,疗效:神经兴奋性降低部分失神经支配完全失神经支配,例二:针刺治疗脑血栓患者病程与疗效关系,20,46,16,3(3%),85,3个月以上,7,53,33,31(25%),124,3个月以内,无效,进步,显效,基本痊愈,例数,病程,脑血栓在3个月以内,针灸疗效明显优于3个月以上者。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措施。,小结,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针灸可将失衡的脏腑功能调节至正常状态,这种调整作用的特点具有: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 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对于掌握针灸治病规律、提高针灸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2、得气,1、腧穴特异性,3、个体差异,4、心理因素,5、时效和量效,针灸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一)腧穴特异性,腧穴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些穴位对某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目前多数人认为,穴位功能作用的特异性既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1、腧穴功能的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之间,不同经脉的穴位之间,同经不同穴位之间,2、腧穴特异性的相对性,腧穴主治功能的相对性,腧穴针麻效应的相对性,(1)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例1、针刺穴位与非穴位对白细胞吞噬功能影响,例2、针刺穴位与非穴位对猫膀胱内压的影响,运针2-3s 膀胱内压升高运针15s 膀胱内压升高0.390.98kPa有效率 90.00,次髎穴,非穴点,不能使膀胱内压升高膀胱内压升高0.196kPa有效率 1,例3、针麻穴位的特异性,针刺前 6.101.92s针刺合谷后17.603.31s较针前平均延长288.53针刺非穴点,无明显变化再针刺“合谷”穴,痛反应时又出现明显延长,针刺动物合谷穴与非穴点镇痛效应有明显不同,内关、足三里穴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影响,足三里、内关穴对胃肠运动影响的比较,足三里穴的作用明显大于内关穴。针刺“足三里”穴有明显抑制家兔胃运动和胃电活动的作用,针刺“内关”穴效果较差。有人比较了足三里、内关和水沟加承浆三组穴位对胃气上逆的抑制作用 抑制效应为:足三里穴组水沟加承浆穴组内关穴组,(3)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肺经的经穴胸、肺、咽喉、气管、鼻等少商、鱼际咽喉疼痛太渊、列缺鼻塞、咳嗽孔最喘咳尺泽、天府呛咳、咯血,例:,例:,神经衰弱,遗尿,甲状腺功能亢进,(1)腧穴主治范围的相对性:一个穴位可对多个脏腑器官发生作用,多个穴位可对同一脏腑发生作用。,(2)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性:多个不同经络腧穴对同一个脏器产生作用,或同治一种病证。,例:,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尺泽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三阴交足太阳膀胱经至阴、京骨、飞扬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腕骨,纠正胎位不正,按转正作用大小可依序排列为:脾经穴位肺经穴位膀胱经穴位小肠经穴位,小结,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腧穴主治范围的相对性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性腧穴针麻效应的相对性,腧穴特异性,腧穴功能特异性,腧穴特异性的相对性,(二)得气与针灸作用,1得气的含义 得气-是指针灸穴位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 受针者的针感 施针者的手下感2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三)个体差异与针灸作用,个体差异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个体与个体间针灸效应的不同称为针灸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针灸效应的差异 不同个体“循经感传”的差异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差异 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 不同功能状态及证型的针灸效应差异,1、不同个体针灸效应的差异不同个体“循经感传”的差异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差异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用同样方式、同样大小刺激量,仅能在小部分人中诱导出循经感传,施行同一手术,采用相同穴位和刺激方法,由同一手术医师和针刺麻醉医师操作,给予相同药物,不同患者的针麻效果却有很大不同。,优针效鼠的基础痛阈显著高于劣针效鼠。,例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差异,对比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将受试者分为四型,比较其针麻优良率。交感神经敏感型160 副交感神经敏感型286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均不敏感型、370 混合敏感型90,2 不同功能状态及证型的针灸效应差异,即使使用同样针灸方法,刺激同样穴位:对亢进的功能状态,针灸呈现抑制性效应对低下的功能状态则呈现兴奋效应。,例功能效应与针效,中医证型与针效的关系,临床观察表明,针刺与辨证分型密切相关。,在甲状腺手术中,阳虚型针麻效果优于阴虚型。,在观察电针对“阴虚”和“阳虚”患者作用时,发现经电针诱导后,阳虚型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居多,而阴虚型患者血压下降较少。,在针麻胃大部切除术中,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针麻效果优于肝气犯胃型,小 结,以下个体因素对针灸效应有影响:机体的体质差异 机体的功能状态 中医证型,(四)心理因素与针灸作用,1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的影晌 情绪(即情志)是人类一种情感反应,属于心理现象.情绪反应时,可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内分泌变化等现象.2 心理因素对针刺效应的的影响及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 情绪紧张者针麻效果差,情绪安定者针麻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