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ppt
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郅庭瑾 教授 博导 系主任,从“沪港两地课堂文化比较研究”的启示说起,香港“优质教育”基金项目“一课两讲”“一课两讲”是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具体做法是,由两位分别属于大陆与香港的教师,各自独立地设计内容相同的一堂课,先后分别在香港和大陆教授同一年级的两班学生,其间相同学科的教师与教学专家相互观课、课后教师及专家相互之间进行深度讨论。与常见的具有演示性质的公开课不同,这种交流方式可以使教师观察到和他们平时做法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强烈的对比促使教师对其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平时视为理所当然的教育理念重新思考,对两地课堂教学的文化进行比较,进而作出调整、更新与发展,最后达到教学效能的改进与提高。,研究过程与方法,参与学校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曹杨二中附属学校、延安中学、甘泉外国语中学、复旦初级中学、新杨中学香港天主教崇德英文书院、圣贞德中学、仁济医院靓次伯纪念中学、天主教南华中学、圣母无玷圣心书院、德兰中学、港九街坊妇女会孙方中书院、德贞女子中学 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调查、访谈,几个发现和启示,课堂风格的感性与理性课堂思维的归纳与演绎课堂内容的文以载道与回归生活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与严谨,课堂风格的感性与理性,课堂风格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心理、情感和人际氛围,或者师生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这种氛围或状态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和知觉。感性的课堂比较自然、直观、直接,课堂上的氛围是和谐、随意的,身处其中是愉悦、轻松的;理性的课堂则相对理智、内敛、沉稳,课堂上的氛围是规范、严整的,身处其中是沉静、拘谨的。,香港的教师由于长期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比较注重凸显自我在教学中的个性和独立性,也善于自然地袒露和恰当表达作为教师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更多地呈现出感性的一面,普遍表现出能够放得开,与学生同喜同乐。而内地的教师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为人师表”、“师道尊严”等观念的制约,更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师者”形象,因此更多地呈现出理性的一面,普遍表现得沉稳、持重,始终与学生保持应有的距离。,课堂思维的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向和方法。由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推出同一类事物的一般结论的方法,称之为归纳思维法,归纳思维以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作前提,它的结论所断定的事物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相反,从普遍性或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或个别性的结论的思维方法,称之为演绎思维法,演绎思维法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只要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是可靠的。,这两种思维活动本身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通常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归纳思维法和演绎思维法是统一结合的,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不断深入。因而人们总是交替使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法。但是,就思维的差异而言,归纳思维由于它的结论所断定的事物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更有利于鼓励学生去不断探究、发现和创新。而演绎思维,由于前提必然推出结论,因此更多地体现为要学生在事先限定好、没有太多智力挑战的框子里面进行学习活动。因此,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而言,归纳思维在课堂上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倡导。,课堂内容的文以载道与回归生活,课堂教学不但传授知识,同时还承担文以载道的使命。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已经成为教师在每一堂课中的现实追求。教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教育性价值和使命。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方面的影响和教育,素来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回归生活”作为我们反复倡导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一线教师耳熟能详的口号,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却是课堂与生活依然分隔与疏离,特别是在“文以载道”的遮蔽之下,许多的“道”在日新月异的生活面前已经变成了陈年旧事。在很多时候,文以载道一旦失去了学生的主动配合和支持,所谓的道不过是教师的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教师用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的“道”,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地去进行课堂里的文以载道和道德说教,其结果只能是课堂距离生活越来越遥远,只能是学生内心深处的排斥和抗拒。,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与严谨,香港的教师上课不需要事先准备教案,课堂进程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一堂课也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甚至许多课在下课铃声响起时有嘎然而止未完待续的感觉。在香港,一堂课的结束是因为下课时间已到,而非原来教学计划中的一个休止。造成一节课不完整的原因很多,这包括教师发觉某些学生遇到困难而停下来详细解释,或因学生在某教学环节中积极投入因而决定多给学生时间参与活动。总体而言,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计划并不是香港老师的重要考虑。,教案的精心设计与详尽预设,使得上海的教师在课堂上较多关注课堂的规范与严谨,注重课堂进程按教案的程序有条不紊层层推进,由此带来课堂教学的方法控制有余而灵活不足。表现为在上海教师的课堂上,大多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小组讨论和少量课堂表演。而在香港教师的课堂上,则大多以“工作纸”为纽带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活动更是以学生表演、创作、练习为主。,相比之下,追求规范、程序与控制的课堂有利于教学的计划性与完整性,却不太容易根据课堂的实践情境及时调整和改变策略;而太过随意、随机和灵活的课堂安排则存在不利于学生系统深入学习的困惑与疑虑。因此,合理把握课堂的严谨与灵活之间的平衡,仍旧是教学实践中的一门艺术。,什么是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价值观、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是教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其表象上是课堂教学行为,本质是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教育缺乏创新:不会思维的受教育者,小学听话教育中学考试教育大学知识教育,关于思维教学的学科视界,教育学的探索形式教育:坚持教育应以训练官能、发展能力为主要任务,并据此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柏拉图:全部教育思想体系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哲学王”;昆体良:尤其强调教育对于雄辩家的培养;教育内容:“三艺”辩证法、修辞学和文法“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实质教育:主张教育应以获得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并据此设置课程、选择教材;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提倡实施一种“周全的教育”;斯宾赛: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我们的观点,在知识与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标,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当知识用来解决问题时,知识将发挥它的思维培养价值。心理学的争论思维究竟是否可教?,思维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什么开设专门的思维课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主动自觉地培养思维能力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掌握”最好“的思维方式;专门的思维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系统、科学,因而效率更高。开设思维课程的困难有可能增加学生的负担;无法适应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案例,“儿童哲学”是一门专门用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儿童哲学”的兴起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的一个被称之为“批判性思维”或“思维技能”运动的结果。这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创建思维课程,从而把思维能力的发展置于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一种运用到教育中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熟练的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学生的哲学。儿童哲学是一种应用哲学,它并不是要学生掌握大量的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它的目的是使儿童哲学化,使儿童学会象哲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使儿童从日常的思维转向反思性思维,从不假思索转向深思熟虑。利普曼,“儿童哲学”思维课程的教学:,用集体探究的方法在课堂上发动学生进行哲学讨论;探究的集体讨论的方式几项思维能力:形成概念的能力、探究的能力、推理的能力、解释的能力上海市中小学校对于”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重构,课堂教学的变革及文化重塑,从独白到对话对话式教学的典型: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的艺术,思维课堂的道德文化标准,课堂的道德缺失问题分析被消解的课堂中人;被泛化的文以载道;被异化的课堂话语体系追求有道德文化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人格让教师成为“人”;让课堂教学回归人与人的交往;让学生说真话。,改变教师的思维,关注“关键教学事件”善于“积累教育故事”,谢谢!请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