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基圆池养殖技术规范 第1部分:建场基本要求.docx
-
资源ID:5855800
资源大小:27.1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陆基圆池养殖技术规范 第1部分:建场基本要求.docx
ICS65.150CCSB52DH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XXXX-XXXX陆基圆池养殖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场基本要求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land-basedroundtankaquaculturePart1:Basicrequirementsforfarmconstruction(征求意见稿)2023.03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 -XX-XX 实施XXXX-XX-XX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宣贯。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种畜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来宾市兴宾区鑫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南宁市金渔水产有限公司、广西桂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盛博渔业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江林源、程光平、介百飞、张秋明、李坚明、胡大胜、马瑞宁、李文红、麻艳群、赵红梅、荣仕屿、罗璇、黄恺、朱志雄、韦巧燕、杨学明、杨琼、覃汉振、陈柏娟、蒋小珍、范吉辉、李宝光、郑艳波、卓伟灵、梁志平、梁世海、梁克。陆基圆池养殖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场基本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基圆池养殖的术语和定义、陆基圆池养殖场选址基本要求、陆基圆池养殖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平面布局要求、圆池主体基本组成和建设要求、进排水系统及建设要求、气控(氧控)系统及建设要求、供电系统及建设要求、自动投饲系统及建设要求、尾水处理系统及建设要求、温控系统及建设要求、水循环系统及建设要求、水消毒系统及建设要求、水交换系统及建设要求、主要水质因子监测(控)系统及建设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行政区域内陆基圆池养殖场新建、扩建和改建等活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口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口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T5361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T5362无公害农产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SC/T6050水产养殖电器设备安全要求SC/T9101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陆基养殖圆池land-basedroundtank陆基养殖圆池是建设在陆地上,充分利用非“红线耕地”和丰富的地表、地下水资源优势开发的能进行水产动物集约养殖的锥形底圆形半封闭设施。3.2陆基圆池养殖Land-basedroundpoundaquaculture陆基圆池养殖指在陆基养殖圆池内开展水产动物集约养殖的生产方式。4陆基圆池养殖场建场选址基本要求非红线耕地;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充足,水体清澈、无毒,水质符合DB11607的规定;地形及地块大小应能满足预定建池规模、工作通道、进、排水渠、尾水处理池,以及装设其他配套设施等基本要求;地势能满足进水、排水过程应有的水势(坡降),保障池水、管道水及沟渠水流动畅顺;电力充足,能满足节能、安全、合理和便利操作基本要求;交通能满足养殖生产过程鱼类及其他物资运输基本要求;淡水养殖场址环境应符合NY/T5361的要求,海水养殖场址环境应符合NY/T5362的要求,同时要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其他条件符合NY5051的要求。5陆基圆池养殖系统的基本组份及平面布局5.1基本组份陆基圆池主体;进水渠(管)、进水过滤池及过滤设施;排水渠(管);尾水处理池及尾水处理设施;循环用水净化消毒池和抽提设施;地下水水井、抽水房和抽水设施;供电(配电)房和供电设施;供气(氧)房和供气设施;生活用房;饲料房;药品房;实验室;工作室;物资运输通道及运输工具。5.2平面布局工作生活区与养殖区有区隔,分区明显;配电室、饲料房、药品房与养殖区相邻。养殖场内各圆池、进排水渠道和电(气)管道的平面布局科学、合理、节能。各“排”圆池间留足物料运输(送)、管理人员养殖活动通道,每个圆池最少有一个面能与运输通道相接,并且四周能满足工作人员畅顺巡行。尾水处理池位于养殖圆池排水口末端,并且池底低于养殖圆池排水口1米以上。6圆池主体基本组成和建设要求池体圆形,直径6m12m;池底圆锥形,圆锥体上沿与锥底(顶)间的比降5%10%(斜度5%10%);池墙为砖混结构、或混凝土砌体、或PVC板、或金属板或金属架+帆布桶等;圆锥形池底浇铸10T5cm厚水泥沙浆。各类型池墙应能承受注满池水时的侧向和纵向压力,以及养殖过程防漏水要求;池墙(边)高:L4m2.2m,其中“埋深”0.8mL6u7进排水系统及建设要求7.1 进水系统及建设要求7.1.1 水源水引水管路养殖用水的引水管(路)包括沉淀池、过滤池和消毒池的引水管道。水源水经沉淀、过滤和消毒后,通过耐腐、耐压管道注入养殖圆池。7.1.2 地下水抽提装置以地下水为水源时,采用“全场用水总抽提”方式,经“7.1.1”管路注入养殖圆池。装机容量应能满足“全场口换水1次”及以上供水量要求,同时配置备用抽水机组。7.1.3 进水管道进水管道规格视养殖池容积大小而定,总体上管径规格应能满足lh2h内“注满池水”的要求。进水形式包括“水面进水”和“中下层进水”。“水面进水式”管口装设高度及方向应能在进水的同时实现增氧和推水功能;中下层进水口离池墙底端30cm50cm,能在进水“推流”的同时减轻对池底沉积物的扰动。每池进水口4个以上,沿池内壁按切线方向同向装设。7.2 排水系统及建设要求圆池排水管道规格视养殖池容积而定,总体上排水管管径三进水管管径,能满足1小时内排干“全池水”的要求。设锥底排水兼排污共用管道,或“底排”、“面排”独立排水管道,末端设阀门式自控水位调控和排污控制器。排水管能保障排水顺畅,快速排干池水和管道水。8气控(氧控)系统及建设要求8.1 空气风控增氧空气风控增氧系统包括空压机、送气管和池内纳米管(盘)。“单一气管”供气,在离池墙底端20cm30Cm处沿池周布纳米管;“管、盘复合”供气,在离池墙底端20cm30cm处沿池周布纳米管+池中分散布盘。要求供气过程“气花”覆盖面广,均匀,增氧作用明显,池中无增氧死角。空压机装机功率能满足全场各池水养殖期间的溶氧持续达到并保持6mg/L以上的要求,并且配备备用供气机组。8.2 纯氧供气增氧纯氧增氧系统包括定制氧气罐或制氧机及送气管路。气管类型及布设与空气风控增氧相同,装机(罐)功率(容量)能满足全场各池水养殖期间的溶氧持续达到13mg/L以上。9供电系统及建设要求供电系统包括抽水、供气、照明、电热、投饲、空调、水质监控及“中央”控制系统电源(备用发电机组)及电路等。要求电线(缆)线径及控制器功率适度、线路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安全稳定;不同系统实现节能、省电;“中控”及“局部”装机功率、线径及线路布局能满足局部及全场电器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用电管理要求。10投饲系统及建设要求投饲方式分“单池”自动投饲机投饲、移动式输送投饲、中控空压输送式投饲及人工投饲。自动投饲系统包括饲料运输设备、料仓、投饲机、“装饲”设备及自动控制设备。要求饲料运送车料仓装载量适度、运行环境多样、分料简捷、投料均匀、精准;中控空压输送式投饲要求投饲机机箱容量大、分料精准、送料顺畅;相关“控制器”灵敏度高,投饲频率、投饲量、投饲时长控制自如,准确。11尾水处理系统及建设要求11.1 尾水处理系统基本组成尾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曝气池、生态池,以及物理过滤设备、蛋白质分解池及臭氧消毒池等。沉淀、曝气池应分两级以上,且有一定的面积和容积,能容纳全场3个工作日及以上生产的尾水出水量,能为悬浮物提供静置、沉降的时间和空间。11.3 生态池生态池种植一定比例面积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不超过生态池面积1/10),配养滤食性鱼类或者贝类。用于净化的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应为生存力及对氨氮等吸收力强的种类;引入的藻类应有较长的指数生长期。11.4 物理过滤设施物理滤水设备中滤网网目应有一定“级差”,不同“级差网”过水能力强,滤水量应能满足全场日常排出尾水的过滤要求,过滤效果好。11.5 消毒池臭氧消毒池臭氧发生器及其消毒接触装置配套完善、合理,能实现臭氧化气体与水体强烈混合,气液接触充分。12温控系统及建设要求温控形式包括风控、电、热控,自然光控。养殖池水温以锅炉管道,或风能,或热泵机组,或冷水机组,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配合使用调控为主,电热棒加热为辅。通过升温和降温方式使水体温度达到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温度范围要求。13水循环系统及建设13.1基本工艺悬浮物去除、溶解性有机物降解、生物接触氧化、杀菌消毒、增氧、循环利用。13.2建设要求悬浮物去除设施:蛋白分离器、砂滤器、微滤机、斜管(斜板)沉淀器等;生物接触氧化设施:浸没式滤床、生物流化床、滴式过滤器;杀菌消毒装置:紫外线杀菌器、臭氧消毒装置;增氧设施:空气压缩机和纯氧制氧机及增氧设备,空气压缩机增氧能力要求保障各池水溶氧持续达到6mg/L及以上,纯氧制氧机制氧能力要求保障各池水溶氧持续达到13mg/L及以上;养殖池“排出水”经多形式(末级)净化“达标”(符合SC/T9101要求)后进入储水池,经抽提设备注入养殖池循环利用。13.3循环用水消毒设施循环用水消毒于尾水处理系统末级净化池建消毒池,采用尾水处理末端消毒。14水交换系统及建设建”等量进、排式”(微流)或“速排、缓灌式”换水控制系统。水交换设施应能满足圆池养殖过程定量、定时换水及温差调控要求。15主要水质因子监测(控)系统及建设配置自动(或人工)监测养殖用水主要水质指标的基本仪器设备,并具备水质监测分析技术(能)O水质主要监测指标包括溶氧、水温、透明度(混浊度)、氨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氮、总磷及浮游生物种群组成、密度和生物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