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方法策略.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备考学生的困惑和我们的对策,博兴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提纲,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备考指导思想,“考情”引领下面向“考情”定目标,针对“学情”定策略。,学生的困惑,学生如是说:(一)课堂上:1、上课思考热情不高,依赖老师对知识的梳理。2、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还不是很熟悉。3、感觉历史知识非常零碎、乱,希望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讲解。,(二)平时训练:、做练习题时喜欢看着课本做。、喜欢做选择题,不愿做问答题。,(三)正规考试:、细小知识点不会,特别对时间很头痛。、语言表达不到位,知识点知道,就是用不出来。、考试时间紧,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有些材料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四)自主复习:、没有固定时间读背,甚至于抽不出读背时间,因为忙于书面作业。、什么都要看,什么都看不进。、平时做题效率低,磨磨蹭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现状:记忆性知识:支离破碎 理解性知识:一知半解 表述性知识:辞不达意 逻辑性知识:杂乱无章,一个学生错是学生自己的错一群学生错也许就是老师的错,根据考试大纲、课标和山东省的考试说明抓双基。,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和历史现象;既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有具体史实,是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能力:考试大纲中有明确规定: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我的反思:课堂复习中只侧重于对具体史实知识的梳理,忽视对规律性的认识的总结,对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实际操作中做得不够到位。,(一)、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课程改革向我们传递了许多新的理念。如“新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新高考命题原则来看,倡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掌握基础,提高素质,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1.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2.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3.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4.从“浮于表面”到“落实细节”5.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二)、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近代化史观。对这几种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新课程高考的基础。,文明史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社会史观: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近代化史观: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四、明确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模块目标第二层次:单元目标第三层次:课时目标,人类文明发展轨迹政治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精神文明:从迷信愚昧到科学理性化。,历史必修2的内容分成8个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题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专题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历史必修2的两条主线:,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与趋势古代自然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范围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演变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索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备考理由:1、模块要求 必修二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2、考情需求,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大的方面”,新课标的社会史观则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小的方面”。尤其要注意饮食生活、服饰风俗、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丧葬习俗、娱乐生活与风尚等内容,这些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够折射出一定时期的变化,近几年高考倍受青睐。,小生活,大历史,课标对13、14、22课部分的目标是:总体目标: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涉及三个主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第二层次:明确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丰富的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近几年的高考题的引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第三层次:明确课时三维目标,变的史实,变的阶段,变的认识,变的特点,变的原因,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的教学案设计思路,【设计1】“变”的史实,(一)物质生活近代:断发易服、中山装、旗袍现代: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二)社会风俗近代:1、形体 结辩自由剪发 缠足不缠足2、礼节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大人、老爷先生、君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公证结婚 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4、丧葬 厚葬文明、卫生、简洁的追悼会,设计意图: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借助课本丰富的资料(图片、文字)整理出“变”的表现,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为主,教师点评引导为辅。达成梳理、夯实基础知识的目标。,【设计2】“变”的阶段【设计3】“变”的原因【设计4】“变”的主要特点设计意图:学案课堂教学部分,通过提供新情境材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达成培养提升学科基本能力的目标。,【设计2】“变”的阶段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前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2、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特征:焕然一新、受政治生活影响严重3、改革开放以来特征:丰富多彩、日新月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梳理发展线索,把握阶段特征的能力。,【设计3】“变“的原因1、社会生活的变迁,是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出发生和发展的。3、一些重大政治运动,会大大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4、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时代潮流的演化,是时代潮流的一个“风向标”。,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设计4】“变”的主要特点 思考角度:程度上、领域上、地域上、趋势上,程度上:巨大、深刻和急骤,但传统与习惯仍有着顽强影响 领域上: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地域上:变化相当不平衡 总趋势上:近代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思考归纳问题的能力。,文明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西文明即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碰撞和交汇的结果,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现代化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全球史观: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加强中外联系,促使社会生活的变化,又推动了一体化的发展。设计思路:凸显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突破学生学习思维定势,挖掘创新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5】用新史观看“变”,1、知识整合法2、情境创设法3、阶段特征法4、史观引领法,基本思路:注重以学案为载体的阶段目标的达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1、知识整合法,“一个历史事件四面八方立体挖掘”,重点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一是选准整合切入点;二是对内容大胆取舍,为我所用;三是进行规律性总结分析,把握特征或本质。,例1:(2010山东27题)问题三:交流与发展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需要考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综合体现了课标要求的四种能力。对策:复习时加强对知识间(模块、单元、课时)内在联系的整合,实现由知识的综合到能力的综合。,知识整合法,例2: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从经济空间布局的角度看:,2、情境创设法,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创设了大量新情境:包括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史学著作、名人日记、统计图表、歌谣、诗歌、自编材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试题采用的情境材料理性而有深度,并与现行教材相依托,学生读后,感觉有影又无形,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同时思维在冲突中获得认知的形成和升华。,例3:(2010江苏高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情境创设法,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上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例4:乔家大院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三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情景(虚拟):假如乔贵发生活在以下朝代,他是否可以进行下列商业活动?西周:收购了一批北方马匹贩卖。宋:将丝、瓷等由海路远销到东欧,有时会遇上海盗。元: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很多晋商和徽商。,情境创设法,情境创设法,例5:阿牛,作为一个北宋的杭州人,一向都是日作夜息,但这两天他突然想放松一下,于是他跟雇主结束了雇佣关系,跑到街上闲逛。街上错落着很多店铺,有卖玉米糕点的食品店,有正用焦碳炼铁的打铁铺,有正用交子交易的商号,还有卖布料和瓷器的杂货铺。阿牛想:“快过年了,得给妻儿买块像样的布料作衣服。”他走进杂货铺,买了两块面向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棉布,顺便买了一个小型的青花瓷器犒赏自己。他还打算今晚带儿子来瓦子玩一番。材料中有五处错误的地方,指出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第一处:错误:于是他跟雇主结束了雇佣关系。理由: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明中叶以后才出现。第二处:有卖玉米糕点的食品店,理由:玉米是明清时才引进的。第三处:用焦碳炼铁的打铁铺,理由:焦碳是南宋才使用的,这个时候使用的主要燃料是煤。第四处:买了两块面向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棉布,理由: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代后期。第五处:买了一个小型的青花瓷器,理由:青花瓷是元朝才出现的,这时候应该是青白瓷。,3、阶段特征法 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是新旧高考共同关注的能力考查。历史阶段特征教学就是通过对阶段相关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系统。运用历史阶段特征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还可以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特征法,例6:(2010年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材料三 图12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参考答案,(1)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3)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3、阶段特征法,(1)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原因、代表企业)(2)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初步发展(原因、表现、影响)(3)一战期间黄金时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4)“一战”结束后迅速萧条(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前发展较快(原因、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因:日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原因:三座大山的压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大改造以后?,例7: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情景案例】荣氏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土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材料二 1914 1922年8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申新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了五个纱厂。概括材料二荣氏企业得以发展因素有哪些?荣氏企业主要在什么领域发展?材料三 申新各厂自1923至1924年两年中就亏损百余万元,福新厂的产销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3)此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四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绽、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均被破坏毁损,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夺。(4)此时期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原因何在?材料五 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5)材料中“同根相煎”是什么意思?导致此时期荣氏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还有有哪些?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4、史观引领法,高考除在考查内容上有鲜明的时代性,试题的设计也注意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凸显新的史学研究范式,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 文明史观,例8: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史观引领法,革命史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史观:影响社会习俗变迁的革命整体史观:受西方思想、革命的影响;亚洲的觉醒近代化史观:推进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的近代化进 程,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文明史观: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例9:辛亥革命(110周年),历史复习缺乏新思路,新思路就是下功夫突出能力立意,品味高考卷的灵魂:基础+能力,加强能力立意训练:首先要有很强的能力训练意识。其次要抓准能力训练内容。再次要安排好能力训练时间和步骤。,“能力立意”的内涵是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历史教学成绩的好坏,最主要的还是靠课堂教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练好内功。,目标是抓六点:瞄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把准教、学、考的结合点,克服失误点,提高得分点,找准学生自信的激发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六个“基本到位”:1、课堂教学管理基本到位:2、梳理书本知识基本到位:3、分析教材内容基本到位: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本到位:5、掌握解题策略基本到位:6、抓培优转差基本到位:,1、课堂教学管理基本到位:,一是用激情感染学生。二是用诙谐的语言调动学生。三是用眼睛观察学生。,2、梳理书本知识基本到位:,第一:回归学科指导意见,明确“三维目标”,克服“盲人摸象”症状。第二:回归高考说明,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克服“主次不分”症状。第三:回归课本,落实基础知识,克服“舍本求末”症状。第四:回归高考真题,熟悉高考试题特征,克服“恐高症”。第五:回归错题,反思错因,拨乱反正,克服“一错再错”。,3、分析教材内容基本到位:,第一、基本内容题目化。第二、重点内容细致化和前瞻化。第三、难点内容简单化。第四、新旧知识联系经常化。,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本到位:,一是提高学生当堂记忆基础知识的效率;二是提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听写、爬黑板,限时练习等是常用的方法。,5、掌握解题策略基本到位:,一是细心审题 二是规范答题 三是迁移知识 四是掌握技巧,6、抓培优转差基本到位,转化差生:第一:平时关心一点第二:过程耐心一点第三:方法灵活一点第四:措施强化一点,培养优生:一、研究高考动态、信息和能力要求,做到辅导的计划性、针对性。二、方法、思维、心理、应试能力的辅导重于知识的辅导。,学术上的底气(知识水平)指导上的灵气(教学方法)对待学生上的雅气(师德品味)生活上的大气(个人修养),1、教师讲的太多,不到位、不得法,2、起点高,阶梯设置少,3、当堂教学任务未完成,经常留“尾巴”,4、要求学生单纯记忆知识内容多,主干知识、知识体系、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规律性内容要求少,5、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低,被动、应付、思维停滞时候多,6、作业多、难,“新材料、新情景”问题少;批改、评讲不及时、不到位,7、多媒体作用发挥不当,华山再高,顶有过路。,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