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系统的解剖与临床.ppt
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与临床病理学,边缘系统的概念,边缘叶(limbic lobe)指位于大脑两半球内侧面,呈“C”字形包绕脑干与间脑头端周围的狭长带状皮质组织。边缘叶可分为内外两环,它与其细胞构筑、纤维联系、功能密切相关的一些皮质部分,加上与这些结构功能关系较密切的一些皮质下结构,以及连接这些结构的主要传导通路,统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边缘系统主要为嗅觉、内脏活动和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关系个体保存和种系保存的情绪、行为、躯体运动以及记忆、精神活动等。,特别说明,边缘系统的联系广泛而复杂,边缘系统的命名与解剖划分等方面仍无一致意见;边缘系统参与众多而复杂的功能,但不能独立完成其中任何一种功能,以前称其为嗅脑、内脏脑、情绪脑等是不恰当的;边缘系统的纤维联系知识主要来源于动物实验,一些功能的研究也是如此,故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人类。,边缘系统的形态结构,边缘系统由其皮质部、皮质下部、及其间的纤维联系组成。,边缘系统的皮质部,边缘系统的皮质部包括古皮质、旧皮质和中间皮质,是种系发生上古老的皮质部分。新皮质的发生最晚,在高等动物特别发达,占据大脑半球的绝大部分。而古、旧皮质被逐渐推向内侧,在人类,则完全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组成半球最内缘的一环,即边缘叶内环。,边缘系统的皮质部,边缘系统的古皮质主要包括海马、齿状回、下托和灰被等。一般将前三者统称为海马结构。海马参与内脏、躯体、内分泌活动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以及行为、学习与记忆、情绪反应等。边缘系统的旧皮质主要包括梨状区、隔区等。,边缘系统的中间皮质,扣带回:参与植物性效应、躯体运动调节、痛觉调制及行为、情绪反应等;额叶眶部:也参与植物性反应与行为反应,主要与情感范畴的机能有关;颞极:参与植物性反应、情绪反应、记忆(近)、联想等高级精神活动;岛叶: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海马旁回后部,边缘系统的皮质下部,边缘系统皮质下部包括杏仁复合体、隔核、基底嗅区及间脑、中脑的一部分。杏仁复合体参与植物性效应、内分泌调节、犒赏效应、行为、情绪、觉醒反应、对痛觉的调制等功能。,边缘系统的生理与临床病理,边缘系统与嗅觉的关系 人在无特殊气味的空气中呼吸,嗅球并无节律性电活动。当吸入有特殊气味的气体时,随每一次呼吸出现一系列的节律性电活动。若刺激人的杏仁周区等部位可引起嗅幻觉,一般为难闻的气味,比如烤焦的橡皮等。,边缘系统与内脏功能调节,边缘系统对内脏的调节作用一般是通过下丘脑和网状结构实现的。扣带回与额叶眶部被认为是植物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主要所在地。海马、隔区、杏仁复合体、内嗅区、钩、颞极、岛叶等参与内脏调节。,边缘系统与内脏功能调节,边缘系统对内脏功能调节的特点是:边缘系统的许多部位可影响同一脏器的活动,而刺激边缘系统某一部位,又可引起多种脏器的变化。,边缘系统与内脏功能调节,对呼吸、心血管运动的调节 刺激边缘系统的许多结构都可引起心血管与呼吸运动的变化,总的来说以抑制性变化为多见。刺激扣带回前背侧、眶回皮质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而刺激其腹侧则引起血压升高。,边缘系统与内脏功能调节,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刺激扣带回与杏仁体可引起胃肠运动与胃酸分泌的显著的变化。溃疡病的发病机制中考虑精神因素,可能与此有关。,边缘系统与内分泌功能调节,杏仁复合体、海马、隔区等结构参与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一般认为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而发挥作用的。对内分泌的调节在某些方面也是情绪反应的一部分。,边缘系统与躯体运动,边缘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除了通过网状结构外,还通过纹状体参与骨骼肌的调节作用。边缘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与食、行、防御等本能行为及情绪反应有较密切的关系。,边缘系统与躯体运动,刺激扣带回与海马能产生躯体运动,这种运动经常带有情绪色彩,如假怒、扑打、攻击等。刺激杏仁体与隔区,会产生竖耳、憋气、咀嚼、咆哮和发抖等,并伴有觉醒及某些自主性功能和内分泌的变化。刺激额叶眶部可引起肢体、颈项、躯干的紧张性运动。切除双侧额叶眶部可引起活动过度,动作和行走可增至正常的816倍。,边缘系统与行为反应,边缘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与个体保存何种系保存有关的行为反应。个体保存行为如寻找、保卫食物等与杏仁体、额叶眶部、扣带回、颞叶前部有关;进攻、防御、逃跑主要与杏仁体、海马有关。种族保存行为如寻找配偶、建立家庭、哺育后代及其他社交行为主要与隔区、杏仁体、海马激扣带回有关。,边缘系统与行为反应,切除边缘系统后的动物见到什么东西都吃,看见任何动物(甚至包括无生命物体)都有交媾行为,行为缺乏选择性。,边缘系统与行为反应,摄食行为:刺激基底外侧核动物摄食活动减少,损毁则出现进食过度和肥胖;刺激基底背内侧部分摄食活动增加,损毁则出现厌食。额叶眶部、岛叶、颞极等的电刺激一方面可引起进食动作,一方面出现觅食行为。,边缘系统与行为反应,防御行为:刺激杏仁复合体可引起动物的恐惧、退缩反应或发怒、攻击反应。损毁猴和猫双侧杏仁复合体后动物表现得温和,不发生恐惧、愤怒或攻击反应。切除人的杏仁复合体后,攻击行为减少。刺激清醒的猫的海马或局限性地破坏其海马,可引起异常恐惧、感觉过敏和扩瞳反应等,并伴有注意反应、防御反应等。,边缘系统与情绪反应,一般认为颞叶、扣带回是情绪反应的中枢。边缘系统通过调节躯体与内脏活动参与情绪反应。边缘系统能单独或与大脑其他部位协同发出抑制性影响,使动物不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而杏仁体-下丘脑-隔区-额前叶的脑回路似乎与情绪活动的关系最密切。,边缘系统与学习和记忆,目前以至于记忆功能有密切关系的脑结构中主要由大脑皮质联合区、海马及邻近结构、背侧丘脑等脑区。,边缘系统功能,总之,从边缘系统与其他脑部的相互联系看,它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学和功能性实体,而是管理着学习经验,整合新近与既往经验。同时在启动和调节种种行为和情感反应的复杂神经环路中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边缘系统功能,边缘系统皮质部可能是完成完成这些功能的中间联络区,在控制行为模式上处于其余部分的皮质与皮质下结构之间。,基底神经节的解剖生理与临床病理学,基底核,靠近大脑半球的底部,埋藏在白质之中的核团,称为基底核:豆状核 尾状核 杏仁体 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屏状核,壳苍白球,新纹状体,旧纹状体,二 脑和脑神经,纹状体为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调节躯体运动。,基底神经节的临床病理学,根据临床表现和药理学资料,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运动障碍可分为三类:运动过多性疾病;运动过少性疾病;肌张力改变。,基底神经节的临床病理学,运动过多性疾病包括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振颤和抽动症。其特征是:临床表现为过多的、不自主的动作插入到正常活动中;药理学上表现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胆碱能药物能使能使症状改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则使之恶化。,基底神经节的临床病理学,运动过少性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病和帕金森氏综合征,最突出的临床特征是运动不能、运动迟缓和肌强直。药理学特性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能使症状改善,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胆碱能药物则使症状加重。,基底神经节的临床病理学,黑质和苍白球病变多发生肌张力增强和运动过少症候群,称震颤性麻痹(Parkinson dise-ase),肌张力增强,步态缓慢,两臂摆动消失,表情呆板,随意运动减少,手“搓丸”动作,肢体远端特别是手在静止时发生震颤。,基底神经节的临床病理学,新纹状体病变多产生肌张力降低和运动过多症候群。运动过多过快,作无目的,迅速的和粗大运动,常挤眉弄眼,鬼脸动作,称舞蹈病(Cho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