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六讲.ppt

    • 资源ID:5844867       资源大小:1.08MB        全文页数:5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六讲.ppt

    ,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六讲,2013年5月,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时期,盛世辉煌: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从时间上看,它承前而启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王朝,建立了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了全国。隋朝统一中国,并且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唐朝,则完善了隋朝的政治体制,继承了隋朝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盛世辉煌:隋唐时期,隋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只经历了两个皇帝,39年比之唐朝280多年的历史,总让人们的感到隋朝的地位远不如唐朝。但实际上,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自秦汉以后的又一大统一的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等都对中国的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大运河的开挖也为南北的沟通与经济繁荣。隋炀帝通过政治改革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使得关陇旧贵族势力间接造反,最后为唐朝所取代。,盛世辉煌:隋唐时期,公元618年,李渊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 李世民发动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训,他勤于政事,要大臣廉洁奉公,政府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他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在位时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武则天于公元690年废黜睿宗,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经常让大臣举荐人才。她统治时期,也有一些弊政,但当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盛世辉煌:隋唐时期,公元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这以后唐朝政局再度动荡不堪,直到唐玄宗时,才又安定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公元712年即位称帝。他有作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璨为相,励精图治。他统治的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现象。此时期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唐朝农业大发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手工业也兴盛起来。如丝绸纺织业,还有闻名于世的唐三彩陶器等。唐朝经过290年的统治,由盛到衰。公元755年,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公元907年,朱温灭唐自立,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主要内容,概说,隋唐时期是整个中国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相争。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也是一派盛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积累的科学技术成就成为隋唐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沿着传统的科技体系持续发展,无论从深度或广度,都反映中科学技术体系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国家征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规模巨大的工程建设。大运河的开凿、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兴建,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力。隋朝设立算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的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八部数学著作与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一起整理为“算经十书”,作为算学学生的必修教材。,概说,唐代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政府集中了二十多个各方面的人员,查阅了国家图书馆中的大量书籍,并让各地提供药物图样,仅用两年多时间即编成颁行。此后历代药典都是在该书基础上修订而成。唐代民间名医辈出,道教的繁荣以及炼丹术的流行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隋代的大运河、长安城、赵州桥以及那些存留至今的巨大唐代钢铁铸件标志着那个时代的工程实力和技术高度。高僧一行在广袤的大唐领土上主持了中国首次全国性天文观测,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区),北到铁勒(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遗址附近),共13个地点,编订了那个时代最精确的一部历法大衍历,并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隋唐时期,造船、纺织、造纸、陶瓷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雕版印刷术、火药亦于这个时期相继问世或初露端倪。,农学,隋唐是中国的第二次大统一,经历长期战乱的国家重新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时代,农业生产从而得到极大的恢复。隋唐时期农业技术进步最突出的是江南地区。魏晋以来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使秦汉属于边远地区的江南得到迅速开发,更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江南人民也对这些技术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发展,结合南方原有的优秀农业技术和经验,推动了传统农具的改革,并创造出了新的耕作技术。,洛阳含嘉仓:储藏九州租粟 谷粒千年分明,含嘉仓是隋唐时,特别是唐代东都城内的一座大型国家粮仓,也是大运河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含嘉仓又叫含嘉仓城,是隋唐东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隋唐东都城东城北,圆壁、曜仪两城之东,也就是今天洛阳老城西北郊。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洛阳含嘉仓,20世纪60年代末,焦枝铁路动工兴建,在建机修车间时,含嘉仓遗址被发现并发掘。随后,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进行了全面勘察和重点发掘,共探出287座粮窖。这些粮窖东西成排,南北成行,排列有序,按其连接情况总共应有400余座。史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总数为1266万石,而含嘉仓就储粮583万石,占近1/2,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座粮仓,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洛阳含嘉仓的良师贮存技术,发掘结果表明,含嘉仓遗址内粮窖的形制、结构等基本相同,最大的口径约12米、深约12米,最小的口径约8米、深约6米,均口大底小,呈圆缸形。当时,人们将窖壁挖好后用火烘干,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席子;窖壁也用两层席子夹一层糠,里面装粮食,离地面半米处同样用“席子夹糠”法覆盖,然后封土,才算完工。在被发现的粮窖中,除160号窖内保存着一窖完整的粮食外,其余全为空窖。而这一窖粮食足以令世人惊叹:被发掘时,窖里的粮食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有的发黄。考古工作者利用仪器检测,发现这些粮食颗粒48%被碳化,52%是有机物。人们在粮窖的木板缝隙中发现的谷子样颗粒,竟在取出的第二天发芽。,洛阳含嘉仓的良师贮存技术,含嘉仓设计的高明,首先在于选址在地势高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土质干燥,水位低,利于储粮。更重要的是,这些粮窖的结构十分科学,人们在冬季封存粮食时,用“席子夹糠”法使粮窖隔湿保温。如此储粮,粮食不易发热、发芽、腐烂,谷子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变质。此外,粮食被封存后,当时的人们还在封土上种小树作为监测手段:如果粮食发热、发芽,小树就会枯黄。含嘉仓160号窖遗址中出土的铭砖记载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从发掘情况来看,含嘉仓储粮的主要时段为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而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属现江苏淮安市辖)、润州(江苏镇江)、滁州(江苏省滁州)、隋州(河北邢台)、冀州(河北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可见地域之广,规模之大。,专业化农书,唐代农学的兴盛发达也表现在农学著作上。除了传统的综合性农书,专业化方面的著作也有很大发展。陆羽的茶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其他比较重要的专业性农书还有晚唐著名文学家陆龟蒙所著耒耜经,专门记载了农具形制和用法。,陆羽和茶经,陆羽(733-804),中唐时期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陆羽三岁。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茶山御史等。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在以前,饮茶只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直到陆羽把它演变成一种文化。陆羽身世坎坷,幼年惨遭抛弃,后被寺庙的智积禅师收养。受精于茶道的智积禅师影响,他从小变接受了茶文化的熏陶。后来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吸取众多茶家的见解经验,终于撰写出了茶经。,陆羽和茶经,陆羽的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内容涉及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书里记载了茶树的天然性状,茶叶的采制、茶具的使用和规制,泡茶法和饮茶法,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因为这本经典,使唐朝的饮茶脱离了早期不完善状态,成为风靡全国的饮料。,超级链接:中国饮茶的历史,中国茶制(茶的形态)的演变,一般可分为唐宋的片茶(固形茶)、团茶和饼茶,和明代以后的以散茶(叶茶)为主的两个阶段。茶制不同导致饮茶吃茶方式的极大变化。唐宋的饮茶方式相似,是将固形茶碾成碎末,然后将之投与釜煮饮(唐),或将之放于碗中,然后注汤点饮。到了明朝,基本上是直接将茶叶放在壶中、杯中泡饮。中唐以后陆羽撰写茶经,制定了烹煮末茶的一套茶具的规制方式,从此奠定了茶器的历史地位。,超级链接:中国饮茶的历史,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正式废除福建建安北苑团茶进贡,禁造团茶,改茶制为叶茶(散茶),唯令采芽茶以进,从此改变了唐宋以来饮用末茶为主的习惯,也结束了团茶、饼茶独领风骚的地位。末茶没落,连带的以茶筅击拂的点茶法亦渐行消失,从此国人不识末茶、点茶为何。宋元时代的吃茶方式,不论团茶或叶茶多将其研碾成末,撮末入盏,复由茶瓶(汤瓶)注汤入盏,再持茶筅入盏搅拌茶末,为防茶汤外溢,使用碗壁较高、较大型的茶盏(又称茶碗),一般注汤只入盏之五六分(蔡襄茶录),今日日本抹茶亦注汤至茶碗三四分,其理相同。宋人用瓶注汤,称为点,故称点茶。,陆羽和茶经,陆羽在茶经中不仅全面的叙述了茶区分布特点,还对茶叶品质进行了高低优劣的评价。他首倡饮茶的艺术,强调茶叶品质、水质、茶器及烹煮方式对于饮茶的重要性。此外,许多名茶也是他首次发现的。如浙江长城(今长兴)的顾渚紫笋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都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以后茶书皆本于此。视频陆羽与,陆龟蒙和他的耒耜经,耒耜经是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是唐朝陆龟蒙撰写的专门论述农具的古书经典著作。耒耜经共记述农具四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全篇600余字,所记农具有犁、爬(即耙)和碌碡等。,曲辕犁,在耕、耙、耖的技术体系中,耕是最重要的一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陆龟蒙对当时江东一带重要的水田耕作农具犁的各部构造与功能作了记述和说明。陆龟蒙还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也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流传。江东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盘等11个零部件组成。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鑱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用曲辕犁耕地,欲深欲浅均可,运用自如。,曲辕犁(江东犁),曲辕犁的出现是我国耕地用的铁农具已经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农具史上一个里程碑。,曲辕犁,南方水田整治技术,由于耕地工具的改进,唐代水田地区农民除能熟练地掌握深浅耕外,还进一步要求犁地的宽度、深度保持一致,耕起的土垡 整齐均匀,即要达到“行必端,履必深”的要求。除犁外,还有一种新的整地工具铁鎝在这时出现,用它掘土,比牛耕还深些,且可水师耙碎土块,很适合缺牛少耙的小农使用。此外,耒耜经 中记录的爬(耙)、砺和碌碡等都是用于碎土、整地和清理杂草的农具,它们的出现和推广,也是唐代农具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了以上工具,水田的土壤耕作,形成了耕耙耖(chao,四声)一套技术措施。这是南方水稻生产精耕细作化有一个标志。,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西汉以前,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在北方,东汉时,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向南方推进;南北朝时,南方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时期,则南北同时大举兴修,达到全面发展的兴盛时期。关中农田水利继续发展,重要的有黄河、汾河河曲地带的水利开发和在龙门下引黄灌田工程等;南方,江浙海塘、太湖湖堤、长江堤防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完成。福建的福州、长乐沿海也开始兴筑海堤,建立斗门,控制咸潮浸灌,开辟良田。,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唐代灌溉技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特别是水车得到推广。太和二年(828年),唐文宗令人作水车样,“并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至于灌溉农具的发明,在北方有“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的水车;长江流域出现半机械化的筒车。筒车形似纺车,四周缚有竹筒,利用水流冲力,冲击轮子而旋转,把水由低处提到高处。,隋唐时期的建筑学,610年,李春于现今河北省宁晋县洨河建造安济桥,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安济桥桥拱不是使用半圆拱,而是使用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中国建筑史的重大成就之一。另外四个小桥洞节约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减少桥身五分之一的重量,让桥基部分的负担大大减轻。同时可以起分洪缓冲的作用,减轻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宇文恺曾为隋炀帝造观风行殿,殿下置轮轴,离合便利,可以分开行动,也可以合成一个容纳数百人的大殿。何稠为隋炀帝造六合城。在攻城时,一夜间可以合成一座周围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城上能列甲士,立旗仗。另外何稠能用绿瓷制玻璃,与真玻璃无异。唐朝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严整,盛唐年间极盛时人口达到80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隋唐时期的医学,隋朝医学相当发达,设有大医署。临床医学出现分科的趋势,大医署分为医学、药学两部分教受学生;而医学又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又分成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与角法(拔罐)等五个专业。由于南朝医学进步,隋朝时南北医师交往,医书流通,有利于医学的描进。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中不少是南朝人的著作。南方名医许智藏有为隋炀帝治病过。隋朝也译出十余种天竺和西域的医方书,知识十分丰富。隋朝医学家以巢元方最为著名,他撰有诸病源候论。这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疾病分类和病因、病理的著作。书中记有用肠吻合手术治疗外伤断肠,是中国外科手术史上的重大成就。隋炀帝于大业时期敕编四海类聚方,全书共2600卷,专述理论,与诸病源候论相辅相成。,中国第一部官修药典,唐显庆二年(657年)由苏敬等20余人历时两年编写的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是中国第一部官修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对古书未载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有误者,重加修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正式颁布天下之后就作为临床用药的法律和学术依据,流传了400余年,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中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在编纂体裁上有所创新,为了便于采药和用药时的正确辩认,除传统用文字记述的本草外,还首创详细绘画药图,且以图经加以说明的方式,后者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它分为本草、药解、图经三部分,共54卷,载药844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114种。本草部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图经部分根据药物的实际形态描绘出图样;药解是对药物的文字说明。书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中国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作为国家颁布的“药典“,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也成了医家必读的药物学版本。新修本草 到了宋代就佚失了药解和图经两个部分,本草部分也只留下了一些抄本,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手抄本的唐本草,也在帝国主义侵略时被抢走了。2008年仅存一两个片断存放在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图书馆。2008年的新修本草是依据流传到日本的抄本影印发表的,亦非全本。,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他的学问非常渊博,对医药造诣很深,特别对药物学有相当深的研究,是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对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过许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孙思邈,孙思邈在医学上的贡献,孙思邈对医药学的重大建树是他首创“复方”这个概念。孙思邈勇于革新,淘汰了古代医书中一些不合理的药方,吸取民间治病积累的宝贵经验,用新方推动医学向前发展。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对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过许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孙思邈在医学上的贡献,孙氏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药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著作,积数十年之经验,博采群经和各家方书,删裁繁重,务求精简,大约于公元652年(高宗显庆二年)写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卷。该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临证各科、诊断、针灸、食治以及预防、卫生等各方面的内容。孙氏编成备急千金要方后,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仍不以此为满足,乃取羽翼双飞之意,又集他晚年30年的临床经验和临证心得,写出千金翼方30卷,对千金要方作了全面和有益的补充。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隋唐时期的天文学,隋唐时期出现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国天文学继续发展。人才与资料集中于朝廷,国家财力雄厚,天文学家们能够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天文新发现,推动历法的进步。他们还利用占有的大量资料,系统编纂出古代天文资料精粹汇编,写出许多新的天文学著作。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天文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天文仪器,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因此,隋唐时期,中国在天文观测、仪器制造、历法编纂、史料汇集等方面,都进展迅速、成就斐然。,隋唐时期的天文学家以及天文学成就,隋代刘焯(音zhu)精通天文学和数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故呕血而成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历史证实刘焯研究天文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时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隋唐时期的天文学家以及天文学成就,唐代李淳风(602年670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岐山县)。李淳风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李淳风的天文学成就,他改进汉代落下闳发明的天文浑仪,加黄道、赤道、白道三环(古称三辰仪),使天文观测更便捷精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唐以后所制浑仪都仿此结构,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复制的古浑仪亦仿此结构。25岁上书改进戊寅元历,唐太宗亲自主持专家评议,最终采纳了李淳风七条建议。集近40年对天文观测、推算的成果,编制了麟德历,而成为他在太史局工作的收山杰作,术者称其精密。,僧一行,本名张遂(673727年),天文学家。唐玄宗时主持修订历法,根据测定事实,得出恒星是运动的结论,编写了开元大衍历、七政长历、易论等书。,僧一行的天文学成就,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让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浑天铜仪是在汉代张衡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的,上面画着星宿,仪器用水力运转,每昼夜运转一周,与天象相符。还装了两个木人,一个每刻敲鼓,一个每辰敲钟,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座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有效地进行了对天文学的研究。在张遂以前,天文学家包括象张衡这样的伟大天文学家都认为恒星是不运动的。张遂用“浑天铜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根据这个事实,张遂推断出天体上的恒星肯定也是移动的。于是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运动的结论,张遂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僧一行的天文学成就,724-725年,他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为重要。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修订历法,在经过几年的天文观测及准备工作后,于开元十三年(725)才开始编历。他用两年时间写成历法草稿,并定名为大衍历。,僧一行与唐代新历大衍历,大衍历以刘焯的皇极历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了皇极历。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采用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距却不同。这种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实际,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张遂的大衍历应用内插法中三次差来计算月行去支黄道的度数,还提出了月行黄道一周并不返回原处,要比原处退回一度多的科学结论。一行在完成大衍历的同年不幸去世,当时只有45岁。开元十七年(729),大衍历颁布实行,并一直沿用达八百年之久。经过验证大衍历比当时已有的其他历法,如祖冲之的大明历、刘焯的皇极历、李淳风的麟德历等要精密、准确得多。大衍历作为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历法,相继传入日本、印度,在这两国也沿用近百年,极大地影响了这两个国家的历法。,唐代的陶瓷技术,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还烧出成熟的黑、黄、花瓷。同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创烧出中外闻名的唐三彩和釉下彩。,唐三彩,唐三彩,直接由北朝的多彩釉发展而来的铅釉陶器,在唐朝以前,陶瓷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黄、绿色)。所谓的三彩是指它的制作过程多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又在唐代定型,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实际上,唐三彩的颜色加起来并非只有三种,实际是指颜色众多之意,唐三彩属于一种低温铅釉,它是在七八百度的窑炉里面烧造的。因为陶坯上涂上的彩釉里含有不同的低温铅釉呈色剂,经过煅烧以后,发生化学变化,互相熔融,釉以褐、绿、黄色三种基本颜色为主,有时候为蓝、黑、白色。,唐三彩,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要更加迫切,对书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当时手抄、人工誊写的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促进了印刷术的发明。另一方面,作为工艺技术之一的印刷术,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经逐渐具备,适合于印刷的纸和易溶不晕的烟枲墨都已产生。而且,公元七、八世纪前出现的印章、拓石等多种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已经成熟。例如,用印时先将印章沾上墨,再印到纸上,成为白地黑字状态,鲜明易读。而拓石的方法是将纸铺在石上,再在纸上刷墨,结果是黑地白字,不如白地黑字鲜明。因此仿照印章的办法,将碑版的阳文正写,换成阳文反写字,在版上加墨,使其转印到纸上,或是扩大阳文印章字面的面积,使之成为一块木版,并在版上沾墨铺纸,仿照拓石的方法进行印刷,便成为清晰悦目的白地黑字了。这就产生了由盖印和拓石两种方法相结合,发展而形成的雕版印刷的最早期的形式,并最后确定了雕版印刷的操作方法。,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所用的版料,大部分选用易于雕刻的枣木和梨木。方法是将字先写在较透明的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子上,然后用刀将字刻出来;再在刻好的版上加墨,把纸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拭,揭下来,转印到纸上的文字就是正字了。雕版印刷从它诞生起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约在公元年以后,长安城的商业中心东市就已经有印制的字帖、医书出售。过了多年后,还采用这一印刷技术,统一印制出带有红格的 印纸,供商人交易纳税时,作为记帐凭证。,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 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七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阔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唐咸通九年金刚经,大花楼织机,提花机是中国古代织造的最高成就。这种提花机采用束综提花的方法织锦,既方便操作又提高效率。提花技术中最难掌握的是把预想的图案重现在织物上的花本技术。花本就是指按照设计好的图案,使成千上万根经线有规律地交互上下提综,几十种纬线有次序地横穿排列,做成一整套花纹记忆装置。花本结好,就可以上机织造。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操作,坐在花楼上的为挽花工,按照花本纬线编排的次序,带动相连的经线分离出来。由于花本上的经线与织机上的经线相连,织机上的经线也相应提升。坐在下面的织工则协同动作,一来一往穿梭打纬,通过在经线间穿过纬线织出复杂的花纹。汉代的花楼式束综提花机,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改进,到了宋代更为完善,并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大花楼织机,这台提花机上织造的图案为绿地连珠狩猎团窠纹锦,属于唐锦。,隋唐时期的炼丹术和化学,隋唐两代以至北宋是中国炼丹术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唐代,由于皇室姓李,便附托老子李聃为始祖,尊之为玄元皇帝,并把道教奉为国教。唐代帝王多宠信方士,迷信神仙方术,炼丹术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同时,许多文人学者热衷于问道寻仙,炼丹制药,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炼丹家和内容丰富的炼丹著作。于是,中国炼丹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火法炼丹与水法炼丹都有很多新的成就;用药品种大为增加,所用植物药料开始增多;实验操作更为复杂,炼丹工具和设备从两汉所用比较简陋的土釜竹筒等发展到特制的铁质上下釜、水火鼎、铜桶等;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邠王府出土了一批炼丹药物和用具,从中可见这些药物和用具是相当精制和考究的;在理论上也趋于系统和完整,出现了一大批炼丹著作。,孙思邈炼制彩色金,孙思邈(581682)著述以医学为主,其炼丹著作多已失散,现仅存太清丹经要诀等。此书记有不少化学上的重要成果,如伏雌雄二黄用锡法一条,非常明确地介绍了用雄黄、金属锡制作彩色金(SnS2)的方法:雄黄十两,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出之。入皮袋中揉使碎,入坩埚中,火之。其坩埚中安药了,以盖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锅同火色,寒之。开,黄色似金”。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制得二硫化锡的明确和详实的记载。今人的模拟实验表明,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方案。它是世界古代化学史中的一项卓越成就。,炼丹家与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最伟大的发明和最杰出的贡献。火药的基本成分是硝、硫和炭。而硝石、硫磺和含碳物质则是古代炼丹家所常用的药物。其中硝石是火药的关键原料。至于炭类,更是古代常常接触的物质。中国炼丹家对于硝、硫、炭类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应用,为火药发明创造了条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常常使用硝石、硫磺、雄黄、雌黄和含碳物质等药料。而如果将这些药料混在一起加热,就有可能发生猛烈的燃烧甚至爆炸现象。,炼丹家与火药,至迟在中唐时期,中国炼丹家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火药有剧烈燃烧和爆炸的性质,这已是炼丹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当然,这一阶段关于火药只停留在对其性质的认识和对其危险性的防避上,至多不过在医药上有所应用。直到晚唐五代时期,火药才被作为自觉的和有意识的研究对象,从炼丹家的丹房里传入军事家手中,成为战争中威力强大的重要工具。从此之后,关于火药乃至火药武器的研制才真正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Thank You!,

    注意事项

    本文(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六讲.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