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pps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初级,1.质量管理概论 2-82.质量管理体系 9-153.质量检验 16-184.计量基础 19-215.概率统计基础 22-236.抽样检验 24-257.统计过程控制 26-288.质量改进 29,质量管理概论计划: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施目标的策略组织:确立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领导:激励并 管理员工,组建团队控制:评估执行情况,控制组织的资源从逻辑关系看:发生的先后顺序管理过程看:控制的同时需要编制计划或修改计划,并开始新一轮的管理活动从职能看:计划是前提,组织是保障,领导是关键,控制是手段四项职能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一个整体,不能片面的强调某一职能,而否定其他职能作用管理层次和技能管理幅度: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的数量 在管理幅度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组织的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成员人数越多,管理层次越多 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层次与幅度成反比,即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属越多,组织所需的层次越少管理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底层管理组织活动:作业活动,战术活动和战略计划活动,分别由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负责执行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高层管理:概念技能 中层管理: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底层管理:技术和人际质量管理 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有5个方面的内容:1 质量方针和目标、2 质量策划、3 质量控制、4 质量保证、5 质量改进 1 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基本要求应包括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也是组织质量行为的准则 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方针的具体体现,先进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 2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指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3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涉及组织内的所有活动,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 求是一个设定结果、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 4 质量保证: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在订货前建立起来,分内部外部两种 5 质量改进: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管理发展阶段质量检验阶段:泰罗的”科学管理运动“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931 休哈特 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全面质量管理:1961 费根保姆 全员管理 iso9000,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及卓越经营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均以他为基础,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体系的持续改进管理职责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 资源管理 测量分析改进 顾客和相关方 满意产品实现过程方法意义(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过程方法)产品实现-主过程资源管理:实现过程所需的资源的提供测量分析改进-支持过程管理职责:对过程的管理这四个过程形成一个闭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规定了自我评定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2三角,5个结果)共有7大类别: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改进、经营结果 领导作用三角: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 资源过程和结果三角:资源、管理过程和经营结果5个结果:顾客与市场的结果、财务结果、资源结果、过程有效性结果、组织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结果,质量管理八项原则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营销管理的核心。2.领导作用:领导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确立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3.全员参与:人员是组织之本4.过程方法:识别和确定过程、确定可预测的结果、识别并测量过程的in和out,接口、管理过程的职责权 限,识别内外部顾客,过程间的相互作用5.管理的系统方法: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包括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过程和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明确职责和资源需求、确立过程有效性的测量方法并用以测量现行过程的有效性、防止不合格.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是一种持续满足顾客需求、增加效益、追求持续提高过程有效性和效率的活动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识别信息和数据的来源,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以事实为依据,决策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顾客满意度 感知效果低于期望值-顾客不满意 感知效果与期望值匹配-顾客满意 感知效果超过期望值-顾客高度满意,忠诚 顾客满意的特性主观性:与顾客自身条件和媒体传闻有关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需求河不同地区的的人相对性:习惯于把产品和以前的消费经验进行比较,得到相对满意或不满阶段性:通过过去多次购买和提供的服务中逐渐形成顾客满意指标绩效指标对顾客而言必须是重要的 让顾客定义满意绩效指标必须能够控制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和可测量的以顾客满意为总目标,可分解为产品服务、购买、价格、供货等子目标,质量专家的质量理念1.休哈特:统计质量控制之父 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 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 P D C A 提出者2.戴明:引起效率低下的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的管理系统而不再员工3.朱兰: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需求 质量管理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4.石川馨 因果图,QC小组的奠基人 认为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广义定义 TQC 就是全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标准化的关系标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标准的特殊性:1.经过公认机构批准的文件 2.是根据科学、技术和经验成果制定的文件 3.是在兼顾各有关方利益的基础上,经过协商一致而制定的文件 4.是可以重复和普遍应用的文件 5.是公众可以得到的文件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的活动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关系: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是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的标准来体现的,我国标准的分级及性质我国分为四级:1.国家标准: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并统一审批、编号和发行 代号+顺序号+年号 2.行业标准: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是对Gb的补充 3.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DB 4.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法人代表或其授权的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 国家鼓励企业在不违反相应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制定充分反映市场、用户或消费者要求的,严于其他 3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使用 企业的产品标准应在发布后30天内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我国标准的性质:国标和行标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分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形式,强制性标准以外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使用企业自愿使用条件下标准 推荐性标准又称自愿性标准,任何单位有权决定是否采用,一旦采用,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组织或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并公开发布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TU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组织:经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国外先进标准:未经ISO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区域标准,有权威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中的先进标准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等同采用:条文相同,少量编辑性修改 IDT(identical)修改采用:技术性差异 MOD(modified)企业标准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三个特征: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贯穿全过程是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以技术标准为主,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各级人员的通用工作标准)企业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中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的产品,禁止出厂和销售企业的产品,必须按照标准生产和检验,发合格证企业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进和技术引进需进行标准化审查应接受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世贸组织和贸易技术壁垒(WTO/TBT)协议世贸组织:是当前世界上唯一处理政府间贸易的国际组织贸易技术壁垒(WTO/TBT)协议: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贸易技术壁垒(WTO/TBT)协议主要内容(15个条款和3个附件)归纳为2条:1.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批准和实施不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2.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透明度贸易技术壁垒(WTO/TBT)协议正当目标:1.国家安全要求 2.保护人身安全和健康 3.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 4.保护环境 5.阻止欺诈行为 6.其他目的贸易技术壁垒(WTO/TBT)协议的基本原则:1.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 2.非歧视原则 3.标准协调原则 4.同等效力原则:只要其他成员的技术法规能够实现与本国法规相同的目标,即使这些法规而后本国的法规不同,该成员也应积极考虑此技术法规与本国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5.相互承认原则:实现互认的先决条件是检验和认证团队的高可信度 6.透明度原则:建立通报制度 6.1 相应国际标准不存在,或与其不同 6.2 对其他成员的贸易有重大影响,产品质量法1993.9.1起实施 质量领域的第一部法律立法四原则:1.有限责任原则:重点解决产品质量责任问题,完善产品责任的民事赔偿制度 2.统一立法,区别管理原则:对危机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实施强制性管理,其他的优胜劣汰 3.实行行政区域统一管理、组织协调的属地化原则:地域管辖 4.奖优罚劣原则:鼓励先进,制裁违法行为适用范围:产品范围以销售为目的,包括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构件和设备 初级农产品和初级畜产品和建筑工程、未进入流通领域的自用产品、赠与产品等不适用与本法认定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1.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 2.明示采用的产品标准,3.产品缺陷:不合理危险。含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告知缺陷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制度主体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依法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实施的监督性质的检查制度。属强制性行政措施和有效法制手段 性质:监督性质的检查制度。属强制性行政措施和有效法制手段 方式:抽查为主,不得重复抽查,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数量合理,不得收费 结果有异议的,收到结果15日内向实施部门或其上级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复检 依据:以产品所执行的标准为判断依据 未制定标准的以以国家有关规定或要求为依据,即使用性能 以上均无,则以产品说明书、质保书、标签标明的质量指标为依据 不合格处置:由实施检查部门责令限期整改-省级质量监督部门公告-责令停业限期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制度:属于买卖合同的范畴,即时结清的。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由销售者承担责任 基本形式是修理、更换、退货和赔偿质量奖励制度:中国名牌产品:市场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发展评价 企业资源评价,过程不收费 证书有效期三年,质量标志 红蓝灰三色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可从事质量管理、质量认定、质量监督和质量咨询服务等业务 企业内部要求:质量评定、质量检验、产品开发和质量改进、质量审核、安全-环境鉴定-内部职工 社会评价要求:质量认定、ZL监督、ZL仲裁、ZL咨询-中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人。可以使内部或外部的,合同情况下称承包方相关方:与组织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形成文件时,叫程序文件文件:信息及其承载媒体质量手册:规定组织管理体系的文件。包括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B-为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C-体系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质量计划:对特定的项目、产品、过程或合同,规定who和when用那些程序或相关资源的文件。包含备注:A-这些程序通常包括所涉及的那些质量管理过程和产品实现过程B-通常质量计划应用质量手册的部分内容或程序文件C-质量计划通常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质量计划和手册的关系:质量计划的对象是某一具体的项目产品过程或合同。质量手册的对象是管理体系涵盖的产品范围。质量计划应与质量手册保持一致,可以引用质量手册的内容及通用的程序文件。质量计划是一种文件,但是编制他是项活动,是质量策划中的活动记录: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完成活动证据的文件。记录可以用于文件的可追溯性活动,并未验证、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提供证据,不控制版本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或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或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体系指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管理体系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是:用以指挥和控制组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建立于实施 目的是:实现质量目标,结构和内容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理论说明:能够帮组织增强顾客满意,从而能给组织带来最大的益处 体系的作用体现:能提供持续改进的框架,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 能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信任,相信组织能够持续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和经济领域,不论其提供的产品是何种类产品要求:可由顾客规定,或有组织通过预测顾客的要求规定,或有法规规定过程方法:使用任何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系统的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他未组织提供了关注的焦点 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 质量方针应有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他的实现是可测量的6.文件:文件的形成本身不是目的,文件的形成是个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项增值的活动 文件的价值在于:满足顾客要求和质量改进 提供适宜的培训 重复性和可追溯性 提供客观证据 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适宜性7.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三个部分 7.1 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的评价内容:A 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 B 职责是否已被分配 C 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 D 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7.2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用于确定符合体系要求的程度。审核发现用于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改进的机会 7.3 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最高管理者的一项任务就是质量方针和目标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审核报告包含在内 7.4 自我评定:是一种参照体系和卓越管理模式对组织活动和结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审 可提供一种对组织业绩和体系成熟度的总的看法,有助于识别并确定需改进领域中优先发 展的项目8.统计技术的应用:8.1 帮组织了解编译 8.2 有助于组织解决问题并提高有效性和效率 8.3 更好的利用可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决策,促进持续改进9.管理体系和其他体系的共同点 9.1 使组织识别它的强项和弱项 9.2 包含对照通用模式进行评价的规定 9.3 为持续改进提供基础 9.4 包含外部承认的规定,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1.历史 1959 美国发布(质量大纲要求)世界上第一步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 1979 iso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1987 质量管理和保证 87版 1988 等效采用 1992 改为等同采用 1994 第一次修订 1994 等同采用 2000 第二次修订 2008 ISO9001:2008 2008 等同采用2005版iso9000和08版iso9001,均2008版2.核心标准简介 2.1 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8项管理原则 2.2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旨在增强客户满意 2.3 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强调持续改进,适用于组织的各个过程 2009.1.1 发布iso9004-2009 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 一种质量管理方法:组织的持续成功取决于 长期、均衡的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能力 该标准不用于认证、法规和合同目的,也不是9001的实施指南 2.4 iso19011:2002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标准为审核原则、方案的管理、质量环境体系审核的实施提供指南,也对审核员的能力和评价提 供指南质量管理体系审核1.术语 1.1 审核: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多体系审核:两个或以上的体系被一起审核 联合审核:两个或以上审核组织合作 审核:是收集、分析、评价审核证据的过程 是确定审核证据满足准则程度的过程 是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 分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多体系和联合 1.2 审核准则:用作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及审核依据,应形成文件 主要有;使用的方针、程序、标准、法律法规、管理体系要求、合同要求、行业规范,1.3 审核证据:与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称述或其他信息 包括:记录,事实称述,其他信息(通过文件的方式即各种记录得到,也可通过陈述的方式即面谈,也可现场观察的方式获取),是能够证实的信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信息,可以使定性和定量的 1.4 审核发现:是结果 能表明符合或不符合审核原则,或指出改进的机会 发现时评价的结果,评价的对象是审核证据,依据是审核准则,评价的过程是对照准则进行符合和不符合的评价 1.5 审核结论: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最终审核结果 结论为审核组而非某个成员的结果,是审核组最终的审核结果 结论与审核目的有关,目的不同结论也不同 结论以发现为基础,是在考虑和系统分析所有审核发现的基础上,针对目的得出的综合性整体性评价 1.6 能力:应用知识,技能的本来和个人素质 以上能力需要得到证实2.审核目的和分类 目的:确定审核应该完成什么 分类:按照委托方分类:第一方审核(内审),第二方审核(相关方),第三方审核(独立机构如认证机构)按照对象分类:体系审核,过程审核:,产品审核 体系审核: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准则的程度而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形 成文件的过程3.体系审核和认证 3.1 审核 6个活动(启动-文件评审-现场审核准备-实施-审核报告编制批准和分发-审核完成)3.2 认证 9个活动(申请与受理-启动-文件评审-现场审核准备-实施-审核报告编制批准和分发-纠正措施验 证-颁发认证证书-监督审核与再认证)4.审核和认证的区别:认证包含审核的全部活动,审核是认证的基础和核心,审核仅需提交审核报告,认证需颁发认证证书,纠正措施是认证的一部分。审核有几种,认证只有第三方5.审核的主要内容:5.1 指定审核组长 5.2 确定审核目的(委托方),范围和准则(委托方和组长)5.3 确定审核的可行性,5.4 选择审核组:保证审核组整体能力包含(识别未达到审核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必要时通过技术专家予以满足,在审核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可以包含实习审核员 5.5 文件评审的实施:如果发现文件不适宜不充分,应通知委托方和受审核方。应决定审核是否继续或暂停 5.6 现场审核的准备:编制审核计划:由组长进行,经委托方评审和接受,发送受审核方 工作分配:具体组员的工作 准备工作文件:受审核方 5.7 现场审核的实施:首次会议:简单对即将实施的审核的沟通和审核性质的解释 审核沟通:信息的收集和证实:面谈 对活动的观察,文件评审 5.8 形成审核发现 汇总与准则的符合情况、记录不符合和支持的证据 5.9 准备审核结论 5.10 末次会议 提出审核发现和结论 就受审核方提出的纠正预防措施计划的时间表达成共识 5.11 审核报告的编制 批准和分发 注明日期,经过评审和批准,分发给审核委托方指定的接受者 5.12 审核完成 当计划已经完成,并分发了审核报告,即告结束质量认证 1.合格评定:包含认证和认可 认证:由认证机构进行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对象是产品服务和体系,依据是技术规范或技术规范的强 制性要求或标准。内容是认证对象符合认证的证据 同时分强制性认证和自愿认证 认可:由认可机构进行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对象是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及从事评审和审核的 人员,内容是对认可对象的能力和执业资格的承认,产品质量认证 1.历史:1991.5.7 国务院关于 管理条例的发布-产品质量认证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 2003.9.3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新的发展时期 2.质量认证制度类型:8种 A 型式试验:依照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样品试验,以证明符合全部要求-对产品进行全面完整的性能试验和相应的环境条件试验 B 型式试验加认证后监督:市场抽样检验 C 型式试验加认证后监督:企业现场抽样检验 D 型式试验加认证后监督:到市场或企业随机抽取样本检验 E 型式试验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在加认证后监督 F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认可 G 一批产品的抽样检验 H 百分百检验 3.我国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标志 A 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加CCC后方可出厂、进口或经营使用 B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 C 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 D 中国饲料产品认证标志 E 中国能效标识 属于产品符合性标志的范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有第三方认证机构依照公开的标准对组织的体系进行合格评定并颁发证书,以证明组织有能力提供合格产品的活动 1.认证的发展 1998.1 IAF 国际认可论坛 iso多边承认协议 2001.8.29 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3.9.3公布 11.1实施的-认证认可条例:国家对必须经过认证的产品需要统一产品目录,统一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标志,统一收费标准,从事审核评审的人员,应经认可机构注册,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认证机构执业等,2.认证的主要活动 申请与受理-启动-文件评审-现场审核准备-实施-审核报告编制批准和分发-纠正措施验 证-颁发认证证书-监督审核与再认证3.认证证书-监督审核与再认证 认证证书包含:获证组织的名称和地址,业务范围,生效期和有效期,认证机构的名称和地址,三个互认标志 监督审核等:有效期三年,有效期内两次监督审核,不超过12个月,期满需再认证4.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区别,质量检验1.检验: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或估量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质量检验: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2.质量检验的基本要点:要求 顾客或使用要求或法律法规等-质量特性 转化-技术要求 产品实现-质量特性 检验-客观证 据 与规范比较-质量评定 影响检验结果的几个因素:检测手段、检测环境条件、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均为重点控制方面质量检验的主要功能:4个鉴别功能:判定质量合规性,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把关功能:不合格不放行,剔除和隔离预防功能:通过工序能力和控制图、首检和巡检、广义的预防 报告功能,质量检验的步骤检验的准备:熟悉规定的要求,选择检验方法,制定检验规范获取检测的样品:送样和抽样样品和试样的制备测量和试验:确保仪器设备和样品试样状态正常,检测的环境和条件符合要求,设备异常时,应中止测量,原样品和数据失效记录和描述:记录数据的要求是 客观真实 项目不遗漏 内容完整 语言简洁准确 字迹清晰 不能随意涂改 需更改的按照要求 实时填写,记录在案,避免事后补办比较和判断确认和处置:合格品准予放行,不合格立即加标志区分,隔离防止误用(返工返修让步接收报废)批量产品需按照结果接收、拒收或复检质量检验的几种形式:3种查验原始凭证:如质量证明书、合格证、检验报告,凭证齐全,质量特性数据齐全,签字盖章手续齐全,实物数量相符实物检验:依规定的程序进行观察、试验、测量后出具检验记录派员驻厂检验:质量检验的分类:1.按照检验阶段分: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1.1 其中过程检验分为收件检验(有效防止出现成批不合格品),巡回检验和过程完成检验 1.2 其中最终检验是质量控制的重点,需要在所有的进料、过程检验都已经完成及其结果满足要求后才可进行,依据生产规模和批量大小及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重要性和质量水平确定样本量得大小 由专职检验人员完成 包转检验是一项重要内容:包转的防护处理,包装材料的严密性,复核包装内的品种数量证件等,包装的储运标示,装箱文件2.按照检验的场所分类:2.1 固定场所检验:有利于检验工具或设备的使用和管理,2.2 流动检验:巡回检验,检验工具简单,精度要求不高 优点:及时发现工序中的质量问题,及时调整防止出现成批废品 可以节省中间产品的搬运工作,防止磕碰划伤缺陷的产生 节省作业者在检验站排队等候检验的时间3.按照检验产品数量分类:全数检验、抽样检验 3.1 全数检验:百分百检验 优点:能提供产品完整的检验数据和较为充分的可靠的质量信息 缺点:检验工作量大,检验周期较长,需要配置的资源多,检验涉及的费用较高,增加质量成本,可能导致较大的错检率和漏检率 适用范围:小批量 多品种,重要或价格昂贵的产品,手工作业比重大、质量不稳定的过程。过程 能力不足的过程,抽样方案判为不合格批需要重新检验筛选的产品 3.2 抽样检验:按照抽样方案,判断一批或一个过程是否符合要求 优点:节约检验量和工作费用,缩短检验周期,减少人员,缺点:有一定的风险,有错判的概率 适用范围:破坏性检验,化学检验,生产批量大、自动化高、质量稳定的过程,减压费用昂贵,少 量不合格不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产品如标准件4.按检验的执行人员分类:自检 互检 专检。其中以专检为主 4.1 自检:检验产品符合程度,区分合格与不合格,了解过程是否受控 主要是感官等部分有局限性 4.2 互检:上下相邻作业过程对产品质量进行复核,发现不符合的工艺质量问题,及时纠正有效防止自 检中发生的错、漏检 4.3 专检:专职检验人员进行,结果准确性、可靠性和检验的效率高,可信度和权威性也高5.按照产品损害程度分类:破坏性检验,非破坏性检验6.按检验目的分类:生产检验,验收检验,监督检验,仲裁检验7.按照检验地位分类 7.1 第一方检验:生产检验 7.2 第二方检验:使用方检验,实质是产品采购验收检验 7.3 第三方检验:独立检验,一般用于监督检验和仲裁检验,8.按照检验技术分类:理化检验,感官检验,生物检验,在线检验 8.1 理化检验:定量或定性检验分为物理和化学的检验 物理检验:不会发生被测物的质的改变 化学检验:过程伴随物质的化学反应,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一起分析法 8.2 感官检验:直觉感知 优点: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和试剂,判断迅速,成本低 缺点:属于主观评价方法,易受许多因素影响 分类:分析性感官检验和嗜好性感官检验 表示方法:数值表示法 估计 语言表示法 定性表示法,酸甜苦辣等 图片比较法 金属的显微组织等 检验样品比较法 实物和标样 8.3 生物检验:微生物检验 动物毒性检验 微生物检验:用一定的技术检验是否含有微生物 利用已知微生物对产品的性质进行检验 如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生物降解等 动物毒性检验:获得毒理学评价 8.4 在线监测:自动检测和控制 有3个特点 特点1:检验和产品形成的工艺同时进行,目的是判断产品符合性,与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工 艺参数,达到对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 特点2:检测设备是生产设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特点3:属于比较法测量,计量基础1.计量的基本概念 1.1 计量: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历史上主要指物理量即度量衡-长度 容积和质量 1.2 分类 科学计量 基础性 探索性 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 工程计量 应用性 工业计量 生产控制 法制计量 公益性 政府机构或授权机构进行强制管理的社会公共事业 1.3 计量特点:准确性-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一致性-测量结果的可重复、可再现、可比较 溯源性-通过一条规定不确定度的的不间断的比教练,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 法制性-计量必须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2.计量法制和法规 计量法 1986.7.1 施行 调整对象为:凡是建立计量基准、计量标准,进行计量检定,制造、修理、销售、进口、使用计量器具,适用法定计量单位,开展计量认证,实施仲裁检定和调解计量纠纷,以及进行计量监督管理等方面所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 侧重调整单位制的统一以及影响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计量问题。家庭自用和教学示范用计量器具不在调整之列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主体。另外还有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1.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6部分(SI单位*7,导出单位*21,倍数单位*20,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16),2.基本使用方法 2.1 由两个以上单位相乘构成组合单位,乘点可用可不用,但是中文符号必须用 如 Nm或Nm,读为牛米或牛顿米。中文符号为牛米 2.2 倍数单位不得使用重叠词头,如毫微米等。需要使量值处于0.1-1000范围内 2.3 单位用小写字母,除非来源于人名3.量值溯源 3.1 国家计量基准-副计量基准-工作计量基准-社会公用(省级)-市级-县级-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单位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 3.2 尽可能减少所进行的量值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环节。3.3 我国以国家计量检定系统代表国家溯源等级图,属于法定计量文件,每一项计量基准对应于一种检定系统表 3.4 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 含不确定度和误差范围 3.5 国家基准均处于全国量值传递的最高点或起点,也是量值溯源的终点 参考基准 属于强制检定范畴 工作标准 4.校准和检定 4.1 校准的含义:规定条件下,用参考标准给包括实物测量在内的量测仪器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 误差 将测量仪器代表的量值,溯源到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上 校准的目的:*4 确定示值误差 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 给参考物质赋值 实现溯源性 4.2 检定:检查,加标记,出具检定证书 是指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具有法制性,分为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 强制检定范围: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且列入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及社 会公用计量标准,以及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各项最高计量标准 强制检定特点: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统管,指定的法定或授权机构执行,固定检定关系,定点送检,5.检定和校准的关系,6.检测和检验7.数字的修约 1.500依照0.2的各位修约 1.500*5=7.500=8=8/5=1.6 1.025依照0.5的十分位修约1.025*2=2.05 1.008.测量结果 测量误差(有时称绝对误差,示值误差,简称误差)=测量结果-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相对误差=测量误差/真值系统误差是误差中量值确定的部分,可以通过修正来消除。而随机误差不可修正值=-系统误差真值=测量结果+修正值=测量结果-误差偏差=测量值-参考值=修正值(偏差是对实际值而言,修正值和误差是针对标称值而言,对象不同,等值),概率统计基础1.随机变量的 均值 E(x)=(Xi*Pi)方差Var(x)=标准差(x)=Var(x)2.二项分布 均值 E(x)=np 方差Var(x)=np(1-p)标准差(x)=Var(x)3.正态分布 N(,2)P(x)=1/(2)*e(x-)2/224.标准正态分布N(0,1)P(x)=1/(2)*e x2/2 P(Ua)=P(Ua)=1-(a)P(a Ub)=(b)-(a)P(ABS(U)a)=2(a)-15.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数 对于N(0,1)来说,a分位数是指,他的左侧面积恰好为a,右侧面积为1-a 0.5分位数也是中位数,U0.5=06.有关正态分布计算 设 N(,2)成立,则U=(X-)/P(X a)=1-(a-)/)P(a TU)=1-(TU-)/),统计的基本概念 1.统计量:不含未知参数的样本函数 一个统计量也是一个随机变量,统计量的分布称抽样分布 2.样本中心位置的统计量:均值,中位数 3.样本数据分散程度的统计量:样本极差,方差,标准差 方差S=1/(n-1)*(Xi-avg(x)2 S2=1*Xi2-n*avg(x)2 n-1 标准差=S4.样本数据的整理 直方图,5.参数估计 5.1 任何总体 标准差是有偏估计,其他是无偏估计 5.2 正态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 正态均值的无偏估计由样本均值和中位数 方差的无偏估计只有样本方差 标准差的无偏估计有2个:极差R和标准差 R=R/D2 S=S/C46.正态概率纸 检验一组样本是否来自正态分布:n个点在一条直线附近,说明来自正态总体 确认正态分布后,可以做出正态均值0.5()和标准差0.84(+)的估计 非正态分布的样本,可以进行数据变换后,变成正态分布 y=Inx或y=1/x 7.回归分析 散布图:两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a+bx,抽样检验1.基本概念定义: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随机的从一批产品或一个生产过程中抽取少量个体进行的检验目的:判定一批产品或一个过程是否可以被接收特点:对象是一批产品,结果依据统计原理推断产品批的接收与否。接收批中可能包含不合格品,不接收批中也可能包含合格品应用范围:破坏性检验 批量大,全数检验工作量大的检验 散料或流程性材料 其他不适用与全数检验或全数检验不经济的场合分类:按照检验特性值:计数抽样检验:计件抽样检验:不合格产品数 记点抽样检验:不合格数 计量抽样检验:依据质量特性的具体数值与标准比较 按照抽样的次数:一次抽样检验 二次抽样检验 多次抽样检验 序贯抽样检验2.名词术语 检验批:分为孤立批和连续批 单位产品:实施抽样检验的需要而划分的基本单位产品 批量:检验批中单位产品的数量 不合格:不满足规范的要求,依照严重程度分类 A类:最被关注的类型 较小的AQL B类:关注度低于A,不合格品:A类不合格品:包含1或一个以上A,可能含B或C类 A交(B并C)B类不合格品:包含1或一个以上B,可能有C类 B交C 批质量:批不合格品率 不合格品百分数 百单位产品不合格数,抽样检验 过程平均:稳定加工过程中,一系列批的平均不合格率 接受质量限AQL:匀收的最差过程平均质量水平,是允许不合格品率的最大值,望小(连续批)极限质量LQ:不应接收的不合格品率的最小值(孤立批)模式A:单件小批、质量不稳定、新产品试制 检索要素:LQ,N,抽样类型模式B:生产方连续批而使用方认为是检验批的情况 检索要素:LQ,N,检验水平,抽样类型,统计过程控制基本概念:应用统计方法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和监控,建立并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的并且稳定的 水平 20世纪20年代 美国休哈特 主要工具是控制图 1931 1924第一张控制图P1.特点*3 预防性方法 贯彻预防原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特点 全员参与和团队精神 整个过程的监控和保障2.统计过程诊断:可以判断过程的异常,及时告警常规控制图:对过程质量特性进行测定、记录、评估。监察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控制的图1.控制图原理解释1:若过程正常,即分布不变,出现点子超过UCL的概率只有1.35,控制线2.7 过程异常,u逐渐增大,分布曲线上移,出现点子超过UCL的概率是1.35的百倍多 以上就是小概率事件原理: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若发生就判异常2.控制图原理解释2:控制图的实质是区分偶然因素和异常因素 偶因:过程固有,始终存在,对质量影响小,但难以除去 异因:非过程固有,时而存在,对质量影响大,不难除去,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