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ppt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语言和说话二、语言是人类的标志三、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语言和说话 1.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说话?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而说出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2.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语言和说话不是一回事。语言不等于说话,也不等于说出来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以说话为前提,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孤岛上,没有说话的需要,不跟人交谈,他就会失去语言能力。,语言与说话的联系与区别:语言是一种工具,需要人去用,不用就会“生锈”,就会“退化”。而说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说出来的话是这种行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了适应他人的需要而存在的,没有这种需要,人们就会丧失说话的语言能力,这就是等于说:语言不等于说话,也不等于说出来的话。,二、语言是人类的标志 1.人类有几千种语言 语言在哪儿?它在人类生活的共时差异和历时变化中。人类语言有很大的共时差异,如我们会亲身感受到周围的人,没有两个人的口音完全相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村子,也有可能产生群体性语言差异。一个人的语言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也会有差异。,人的语言还存在历时变化。有的语言在不断变化的历史中延续下来,如从古代汉语演变成现代汉语。有的语言消失了,但它分化出不同的语言,如拉丁语在罗马帝国解体以后消失了,但分化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新的语言。有的语言消失了,没有留下后代,如19世纪后期在中国新疆吐鲁番、和田发现的吐火罗语的书面语,就是没有后代的一种死语言。,语言有多少?世界的语言非常复杂。德国语言学家芬克(Frans Nikolous Finck)在1909年出版的世界语言的谱系,收集2000种语言的标本。现在调查出来的语言大约有5000种。正在使用的语言大约有3000到4000种,其中70%的语言没有文字记录。中国56个民族有120多种语言。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是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和俄语。,2.人类是语言动物 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巨大差异,所以一般动物无法创造和使用人类语言这样复杂的信息工具。语言只属于人类。,大量研究证明,一些动物,如蜜蜂、海豚、黑猩猩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交际方式,如蜜蜂会用其特定的舞蹈动作告诉自己的同伴蜜源的方位、距离等;海豚、黑猩猩等,会用不同的叫声来传递不同的信息,有些似乎还挺“复杂”。这些就是所谓的“动物语言”。但是人类的语言同动物的“语言”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生理学证明,即使是聋哑人,也没有失去语言能力,只是失去语言的声音表达形式,或者说失去外部语言。所以,人类是语言的动物,语言是人类的共同标志。,许多动物有传播信息的符号,比如蜜蜂、海豚、蚂蚁等。有些动物还可以听懂人类语言表达的简单信号,如鹦鹉、猿猴、狗等。鹦鹉还有精巧的发音器官,能逼真地模仿人的语言。但是,对于这些动物来说,它们的理解是条件反射性质的信息刺激,它们的模仿是机械的没有内容的形式重复,如同录音机的播送。,3.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一种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的书面语言。,4.语言和种族、民族(1)语言和种族 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几乎已成为一种共识。,从理论上讲,种族指的是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是从生理学角度对人类所做的分类。人的语言能力固然同生理、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能力同语言不是一回事,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同遗传也无关,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如一个在法国长大的中国人(蒙古人种)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而不会说汉语。,从具体操作上讲,也很难把种族同语言对应起来。因为世界上的主要人种极其有限,能确立的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即黑种)、蒙古人种(即黄种)、欧罗巴人种(即白种)。而这三大种族所覆盖的语言有成百上千种,两者在数量上悬殊,如何一一对应?所以从实践上看,要寻找某一种族同某种语言的必然联系,是极为困难的,也是徒劳的,更是荒谬的。,当然,语言并非同种族没有任何联系,尤其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归纳出来的语系,同种族的联系似乎更为明显一些,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现有的各种语系可能会归并为少数几个更古老的原始语系,这些原始语系同人类的原始种群之间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也同样并不意味着语言和种族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2.语言和民族(1)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汉族使用汉语,藏族使用藏语,西班牙人使用西班牙语,俄罗斯人使用俄语等。,但是,语言又不是民族的最可靠的标志,绝对地认定“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一个民族”,以至依赖所操语言的同异来划分民族,是很容易犯错误的,也是与现实世界相乖违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同一个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在法国、德国长大的华人,他们不会汉语,而只说法语、德语,我们难道可以凭其语言而认定他们是法兰西人、德意志人?这显然是荒谬的,他们还是汉族人。,同一个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有的是,不同的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一起,渐渐地人口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的那个民族的语言就会“吃掉”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呈现几个民族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如清代的统治民族满族到了清末时也几乎都改用汉语,而不说满语,但他们还是满族人。,2.“相互理解程度”和语言、方言的识别 西方的语言学家往往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认为:凡是能相互理解的,便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凡是不能相互理解的,便属于不同的语言。并进而主张:凡是使用能相互理解的语言的人属于同一个民族,凡是使用不能相互理解的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这显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同西方那些自罗马帝国解体以后,在公元8世纪到16世纪先后建立起来的新兴的民族国家如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等的语言和民族的对应状况颇为吻合,因为这些国家基本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个国家”,“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可能会有口音的差异,但相互理解是不成问题的。这种观点不具有周遍性,它并不能反映世界各国的语言和方言、语言和民族的复杂状况。,例如,不少西方的语言学家将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统统看做是不同的语言,而不承认它们是方言。但是,在处理自己国家或强国的类似问题时,就不再坚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而更多地考虑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因为如果按照“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从而确定是否是同一民族的话,英格兰人、美利坚人、澳大利亚人、英语区加拿大人等,他们的语言虽略有不同,但相互理解的程度极高,彼此可以交谈,理应定为同一种语言的几个方言,操这些方言的人理应确认为同一个民族。,可见,按“相互理解程度”来识别语言和方言,不仅在理论上破绽百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举步维艰,无法贯彻到 底。,三、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一)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交际?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同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交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信息交流。交际必须有不同的信息发出人和接收人,必须有信息的传播意图、行为。没有其他人接受的信息不是交际。,(二)交际工具 交际工具是指人们用来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交际总会凭借一些工具。最简单的是用我们人自己身体的活动,包括眼神、手势、身势等。如中国人见面握手,日本人见面鞠躬,西方人见面接吻、拥抱等,都是表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交际方式,都使用了视觉性或触觉性工具。,此外,我们常常看到海上或空中作业用的旗语,交通用的红绿灯,厕所门口区分男女性别用的示意图画,聋哑人的手势语,数学符号,物理、化学公式,还有电报代码等,也都是代表一定意义的交际工具。语言也是交际工具,分成听觉的口语和视觉的书面语两种方式,分别表现为语音和文字两种形式。,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交际工具有很多,重要的有文字、手势语(哑语)、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这些交际工具固然具有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功用,但其重要性不可和语言同日而语。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在人类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因为它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说其他交际工具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比如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科学公式等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规定和解释。握手、鼓掌、接吻、拥抱等虽然与语言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必须在人们的头脑中转换成语言代码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二)广泛性 广泛性是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最广泛。其他符号一般在特定范围,表达特定的意义。语言的使用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不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主观认为的,哪怕是极其复杂或微妙的情感,都可以用语言表达。,电话机、录音机、传真机、计算机、通讯卫星等可以提高信息工具的使用效率,但是它们只是依靠和帮助语言的辅助工具,不是独立的信息工具。总之,在种种交际工具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19世纪的一些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如德国的施莱歇尔,把语言归作自然现象,认为语言,如同一切生物一样,也要经历生、长、老、死的生物生命史的过程。这显然是错误的。语言虽然也有产生、发展或死亡的过程,但这同生物的生、长、老、死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三方面:,(1)事物有生长,必有老死,具有必然性;而语言所谓的“老死”只是一种可能,不具有必然性,只要一种语言能一如既往地为某一社会服务,它就不会死亡。,(2)生物的生长、老死过程中,母体同子体可以同时存在,而语言的发展、消亡过程中,一种新的语言的诞生就意味着旧的语言的消亡,母体同子体不可能并存。(3)语言确实具有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社会属性才是其本质属性。,(二)语言是社会现象 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依据有四方面:(1)语言成分都是音义结合体,但是什么样的语音承载什么样的语义,不是某个人赋予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赋予的,是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2)世界上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就是因为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不同,各自的约定不同,所使用的语言也不同。(3)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没有人类以前是不存在语言的。语言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瓦解而灭亡,社会不存在了,语言也就存在了。,(4)语言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人类的思维成果依赖语言才能得以贮存,得以交流,人类的生产活动、生存发展,依赖语言才能得以协调,得以维系。诚如斯大林所指出的,一旦失去了语言,“社会便会停止生产,便会崩溃,便会无法继续生存”。(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一般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语言属于哪一类呢?所谓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经济制度,语言显然不属于经济基础。那么语言是否就属于上层建筑呢?前苏联马尔学派的语言学家们便是把语言归入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并预言,语言将随着上层建筑的革命而产生变革。其实不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每一个经济基础都有适合于它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可语言不然,它不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变化。(2)一定上层建筑只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而语言则不是为某种经济基础、某一个阶级服务的,它是一视同仁地为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阶级服务的。,(3)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产生的,所以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特定的经济基础存在的时代的终结而消亡,生命力不长久;而语言是许多时代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可以经历几番更替,而该社会的语言则可以一直存在下去,生命力长久。综上所述,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思考与练习,一、名词解释语言与说话二、问答题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思维与思想二、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三、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四、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一、思维与思想 思维和思想有联系,也有区别。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思想则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可见两者不是一回事;但其中的联系也一目了然:有了认识的过程,才会有认识的结果;而已有的认识结果,又有助于人们实施更深一层的认识过程。如此周而复始,以至无穷。,思维的类型。思维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感性思维。也叫前思维。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即直观思维,如视觉、听觉、知觉等;广义的感性思维也包括表象思维,即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如记忆表象、想象表象等。,(2)抽象思维。也叫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中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判断是确定事物性质或事物间关系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未知判断,或者由一个或几个前提得出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3)发散思维。也叫新思维,是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如日本人认为“龟”这个词吉利,代表长寿,所以不少男子的姓名中均有这个词;但宋元以来的中国人却忌讳这个词,因为人们常用“龟”这个词来指称妻子有外遇的男人,若在中国男人用“龟”作名字肯定会招来别人的嘲笑。这就是不同民族的发散思维的具体表现。此外,像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都是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二、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一)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语言存在?前苏联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电极装在受试者的发音器官上,然后让他算一道算术题,一次用口算,一次用心算,结果在两种情况下发音器官的动作电位变动记录相同。,这证明,人在沉思默想的时候,发音器官伴随着与平常说话模式一致的轻微的运动。只是这种运动产生的声音无法让人听见,当然思维的人也不需要听见自己的声音。有时不知不觉地把这种内部语言发出声音来了,出现自言自语。,(二)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人类从猿人进化成人的过程,小孩学会说话的过程,都可以说明人类先有思维,后来有语言。先天聋哑的人不能说话,但是可以思维,因为他们虽然不能通过语言这个重要的途径获得信息,但是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能够做修理自行车、发动机等技术工作。通过治疗,有的恢复了语言能力,有的学会了手势语。,(三)语言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可以肯定,没有语言的思维达不到有语言的思维那样高的水平。人们不可想象在进行复杂的抽象思维中没有语言做工具的情形。语言同思维过程及思维结果都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语言是完成思维过程的工具,人们是依据语言去进行思维活动的;另一方面,语言又是储存思维结果的工具,人们正是依赖语言才得以把思维的结果固定下来并传递下去。因此,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且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三、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关于这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议,比较有影响的是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1.思维和语言各自发生说 该派认为,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互不相干。这种观点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思维是一种洞察,无法用语词说出来。,此后有相当一部分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坚持类似的看法,及思维不需要语言,应该将语言排除在抽象的纯正的思维之外,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贝克莱,德国哲学家杜林,前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等。,2.语言、思维同时发生说 该派认为,语言和思维同时发生,而且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那么应该先有语言后有思维。,该观点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思维只有通过语言实现并存在下去。后来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德国哲学家赫德尔和语言学家洪堡特等均坚持类似的看法,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一同发生并同步发展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20世纪5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更是进一步指出,语言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离开语言就无思维可言。,3.思维先于语言发生说 该意见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发生,人类早在语言出现以前就已有思维。语言出现以后成了思维的主要工具,但也存在不需要语言的思维活动。,较早提出该观点的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他认为心灵本是一块白板,人类先有观念之后才有对事物的命名。近代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思维还可以采取语言以外的形式,这种形式甚至先于语言产生。20世纪70年代,国内的生物学家周建人也指出,人们饿了就想吃饭,渴了就想喝水,这用不着语言;人类是先发明了工具,才有工具的语言,而并不是先有了工具的语言,而后再去制造这些工具的。,近年来,关于语言与思维产生先后的问题的讨论,已从哲学界、语言学界扩展到了自然科学界。自然科学家们更多地采用科学实验的证明方法充分证明了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借助于语言莱进行,但思维先于语言产生,思维也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人类的系统发生学角度的研究 即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探索语言和思维的先后顺序。研究表明,最早的人类在距今30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但30万年前到5万年前期间生活着的早期智人还不能发出最简单的元音,因此至少那时人类还没有有声语言。而人类的思维早就存在,因为距今30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已经能从事制造工具这种必须具有相当高的思维水平才能胜任的工作了。可见,人类是早就有了思维,以后才有了语言。,(2)人类的个体发生学角度的研究 即从儿童掌握思维和语言的过程来拟测人类发展史上思维、语言的产生过程。研究表明,婴儿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而且在没有掌握物体的名称以前,就能将图片上的各种物体按类归堆,上述这些行为均离不开抽象思维,可见幼婴儿早就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儿童的开口说话一般要到两岁左右。这说明儿童在获得语言之前已掌握了抽象思维,而且这种思维是不必依赖语言而存在的。,(3)失语症、先天聋哑人的语言、思维状况的研究 即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产生过程。研究表明,失语症患者已丧失了语言能力,但并未丧失思维能力,他们照样能进行思维活动,只是说不出来。研究也表明,多数先天性聋哑儿童,虽并没学会手势语和文字,但都能根据“ab和bc”来完成推断“ac”这样高水平抽象推理。可见思维活动可以不依赖于语言,思维活动可能先于语言产生。,目前,学界在思维和语言的产生问题上的倾向性意见是:一方面,承认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至少在语言出现之后它是人类思维的最主要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承认人类的思维可能先于语言产生,人类先有思维,后有语言。,四、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 1.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 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学会说话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非自控阶段(2)咿呀学语阶段(3)单词阶段(4)双词阶段(5)简单句阶段(6)复杂句阶段,(1)非自控阶段 婴儿出生到六个月左右的阶段,属于语言前阶段中的非自控阶段。从发音看,婴儿出生后就会啼哭,并通过哭声表示不同的要求;接着很快就发出笑声,表示愉快的情绪。哭声、笑声就是婴儿最早发出的声音,但这不是语言的声音。从听音看,婴儿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区别语言和非语言声音,但可以分辨表示不同情感的声音,而且有关实验证明,婴儿对人类语言的声音有天生的感受。,(2)咿呀学语阶段 幼儿六个月到一岁左右的阶段属于前语言阶段中的咿呀学语阶段。从发音来看,这一阶段的幼儿已能发出比哭声和笑声更多的声音,也开始有一定的语调和节奏,但都不表示意义。从听音来看,这个阶段幼儿对语言的声音更加敏感,已能分辨出人类语言中的一些主要元音和辅音的不同了,同时也能对大人的某些语言性指令作出感性反应。研究表明,这时期的幼儿听觉已开始语言化了。,(3)单词阶段 幼儿一岁左右开始进入最初的语言阶段,标志是幼儿可以说出单词,所以就叫单词阶段。这个阶段幼儿说出来的单词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句子,所以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就叫做“综合句语言”或“以词代句语言”。由于只有光秃秃一个单词,所以往往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去揣摩幼儿所表达的意思。这个阶段幼儿已经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会通过语词来表示各种具体的、抽象的意义,但还不具有语法的能力。,(4)双词阶段 幼儿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开始进入双词阶段,即幼儿开始构造具有一定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双词句,而且句尾开始出现统一的句调。所以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就叫做“双词句语言”。双词句不但表达的语义内容更加丰富复杂,而且标志着幼儿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幼儿已经具备了最初步的组织词语的能力,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飞跃。,(5)简单句阶段 幼儿两岁到两岁半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了简单句阶段。这种简单句由两个以上的实词连接而成,基本上没有虚词。这种语言因其特别简洁,所以被称为“电报句语言”。这个阶段,儿童虽然还没有完全掌握语法系统,但已正确掌握语序、层次等基本的句法结构形式。,(6)复杂句阶段 一般认为幼儿三岁以后就开始进入儿童语言获得的最后一个阶段复杂句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能正确使用虚词和各种形态来构造完美无缺的同成人所使用的一样的句子了。除了词汇量不如成人外,这个阶段的儿童语言同成人语言已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所以就被称作“成人句语言”。一般认为,幼儿到六岁时可以算是完成成人句阶段,语言的获得过程至此结束,从此以后,幼儿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了。,2.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 儿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极为复杂的语言系统,原因何在?许多科学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一种又一种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1)模仿说 即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成人语言来掌握语言的。这一说法有其依据:一方面,每个做父母的都有过教幼儿说话的经历,而且会使用各种办法调整自己的语言,以便于幼儿模仿;另一方面,儿童获得语言必然有一个语言环境,与语言言环境完全隔绝的幼儿是不可能获得语言的。,(2)强化说 即认为儿童获得语言不但得通过模仿,还得通过强化刺激来完成,如夸奖是一种正强化,纠正就是一种负强化。这种说法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的“刺激反应”理论。,(3)天赋说 这是一种建立在人的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这样一种假设基础上的解说。这种说法认为:人的语言知识中有一部分,如语类、层次等最基本的句法原则,是人类先天就有并可以通过遗传获得的,这些语言知识可以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而在先天的语言能力和后天的调整补充这二者中,前者更为关键、更为重要。,(4)认知说 这种说法是建立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既有遗传机制的作用,又有语言环境的作用。儿童先天遗传的认知是使儿童具有了能够获得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基础,而儿童后天发展的认知能力,使他们通过包括语言环境在内的各种环境的多种影响建立新的认知起点,从而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儿童语言的获得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儿童先天遗传的认知能力在后天不断得到补充发展的过程。,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原因的倾向性意见是:(1)儿童的语言发展肯定具有先天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大脑的语言功能或语言的遗传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语言环境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模仿和强化刺激这样一些外部因素都有重要的作用;(3)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儿童的语言获得,其中包括知识积累的阶段性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也都有一定的作用。,思考与练习,简答题:思维与思想有何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人类语言活动由大脑哪个半球控制?感性直观思维由哪个半球掌管?聋哑人能不能进行思维?为什么?为什么说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机器能不能思维?为什么?,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一、什么是符号?二、语言是一种符号三、语言与言语,一、什么是符号?,(一)符号和征候 1.符号 符号是简单、明确地代替事物的事物。符号,又叫做记号、信号。,(1)符号的结构 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起代替作用的直接出现的事物是符号的形式,即形式是符号的载体;被代替的被联想到的事物就是符号的内容,即内容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在两个事物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是人的大脑。如在红绿信号灯中,红灯、绿灯均是形式,而其所代表的“停”和“行”的意义便是内容。,(2)符号的类型 根据符号的不同地位,可把符号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基础,而表情、手势、体态、服饰等,就是跟语言相关的非语言符号。,根据符号的不同形式分为:视觉符号,如文字、旗语等;听觉符号,如军号、汽笛等;触觉符号,如盲文。语言也可以有这些不同的形式,分别叫做口语、书面语(包括用手势转换拼音的哑语)、盲文。口语是基础。,2.征候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的外部表现。也就是说,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3.符号与征候的同异 符号不同于征候。征候同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因果联系,是事物的表征,如烟和火的关系、脉息同身体的关系、花香与花的关系等。而符号同其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系。征候跟符号的相同之处:都可以使人获得信息。,征候跟符号不同之处:符号中的现象和信息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联系,有人工约定的性质,而征候相反。例如,人们在秋季闻到桂花的芳香,就知道附近可能有桂花,这芳香就是桂花的属性,即征候;如果两个不认识的人见面,约定双方手拿桂花作为识别方式,那么桂花就是代表特定身份的符号了。,4.符号的作用 能够对事物简化、明确地表达。事物太复杂或者太抽象了,就用符号简化、明确,用符号代表。如果一种符号仍然不够方便、简单,还可以再次使符号又变成符号,出现符号的符号。例如,用文字记录的书面语代替用声音表现的口语,即文字就是语言符号的符号。,二、语言是一种符号,(一)能指和所指 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语言符号也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即能指,语言符号的内容是语义,即所指,两者须臾不可分离。,索绪尔曾经这样来形象说明语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联系,“比较正确的是把它比作化学中的化合物,例如水。水是氢和氧的结合;分开来考虑,每个要素都没有任何水的特性。”“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普通语言学教程),人类为什么选择声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声音具有表现方式上的优点。它可以随时产生,随时消失,使用中不占空间,不需要光线等条件,没有携带和储存等负担,不需要占用人的手、眼睛等,从而不影响一般的劳动。,第二,语音具有组合上的优点。它可以在相对无限的时间的线条上组合成相对无数的声音单位,足够完成人类信息的表达。当然,声音也有它的缺点,看不见摸不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口语中的词清晰度不高,稍微不留意就听不懂。人们经常利用手势、眼神、重复、解释等办法弥补。,(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同一切符号一样,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具有任意性特点,即用什么音去记录什么义,完全是语言使用者的约定俗成,不具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关于这一点,自古以来就存在分歧:1.规定说。音义之间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管子、孔子以及西汉的董仲舒均持此说。所谓“名号之正,取自于天”。(董仲舒春秋繁露)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偏重此说。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也强调了音义结合的理据性,提出了词的“内部形式”问题。,规定说的依据:(1)在同一语系中,各种语言的拟声词大体相似。(2)一些事物的命名有理据,如梵语中,大象的命名取之于“饮两次水的动物”和“用一只手做事的动物”之义。,2.约定说。音义之间具有约定性。中国古代的荀子指出:“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子正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持此说。19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更阐发了此说。约定说的依据:相同的事物,在各种语言里的命名不同。如水,汉语shu,英语water。,今天看来,约定说是可以被接受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规定说”提出来的拟声词和一部分词的音义之间存在的理据关系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确实,有极少数的语言符号并不完全是任意的,如“知了”之表蚱蝉,“布谷”之表杜鹃,“蛐蛐”之表“蟋蟀”,均是有一定理据的。一些拟声词音义也是有关联的。只是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在语言符号中所占的比例极小,而绝大多数的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是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的,至于由单纯符号构成的复合符号一般来说是有理据的。,(三)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 1.语言符号的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社会约定的,具有任意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用什么音去表什么义对使用者来说是随意的,不受制约的。事实上恰恰相反,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任何个人来说,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即每个人均得遵守所在社会的约定俗成,而不能任意地改变,否则便无法交际。,正如公孙龙子所说的:“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公孙龙子译注),2.语言符号的可变性。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悄悄地不为人所觉知地发生着变化。变化相对较频繁的是词汇,社会的动荡、变革,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均会在语言的词汇层面留下痕迹,并促发词汇系统内部的调整。,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大规模的移民、社会的分化等等,均会带来语音层面的细微变化。这种细微变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语言习授中会逐渐强化,越往后,差异越明显。例如,我国南方的客家人原为中原一带的百姓,东晋以后先后五次大规模向南迁徙,他们原先说的话属于北方方言。据有关记载,在宋代,他们说的话还变化不大,可一千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后代说的话(即客家方言),中原一带的人根本无法听懂。,(四)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1.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它是指语言符号结构、单元的可析性,即语言符号是可以分解的。大量研究证明,一些动物,如海豚、黑猩猩、长臂猿等,也会使用不同的叫声,来传递不同的信息,或惊恐,或高兴,或恫吓,或爱恋,这就是所谓的“动物语言”。,“动物语言”同人类语言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动物发出的那一串串代表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囫囵的,没法分析出清晰的结构单元,是不可分解的。人类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人类语言具有离散性,所以人类发出的一串串代表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可以被分解,从而形成大大小小的音义结合体,这些音义结合体可以一再反复地使用,他们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和不同的需要,组合起来,表达各种意思,传递各种信息。,而“动物语言”,每一次发出的一串声音,只能固定地表示某一种意思,传递某一种信息。可以这样说,人类语言符号的离散性特征大大提高了人类语言传情达意的效力,使得人类可以通过掌握有限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无限不同的意思,传递无限不同的信息。,2.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线条性)。它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接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逐渐展开,而不能在空间的平面上一下子铺开。例如“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学生很用功。”这个句子,我们只能按照“s zhu k j xu yun zhng wn x xu shng hn yng gng.”的顺序把它说出来,而不能同时说出“s”和“zhu”。,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可以使离散的语言符号得以构成大大小小的音义结合体,可以使单个的语言符号组合成连续的语流。,三、语言与言语,(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语言和言语是一对逆序词,在交际中,它们常被当作同义词来使用。其实,在语言学领域,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最早发现并明确指出这种区别的便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我们天天在说话,这“说话”,若做语言学角度的剖析,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1)“说话”的动作、行为,我们称之为语言动作或言语行为。(2)“说话”所使用的词语、规则。(3)“说话”的结果,即所说的话语。(1)、(3)属于言语,(2)属于语言。可见,言语便是说话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则是说话所使用的一种工具、一套符号。,语言同言语的区别:(1)言语是个人的,而语言是社会的。19世纪末,一些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如德国的赫尔曼保罗,认为语言是一种个人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有多少人就应当分出多少种语言,而共同语则是不存在的,是一种虚拟。这显然是将语言同言语混为一谈了。言语是一种个人现象,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不同的人,说的话自然有别,但他们所使用的词语和规则是相同的,不然就没法交流。,(2)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抽象的。由言语单位构成的作品是无限的,而由语言单位构成的语言系统则是高度概括的,有限的。例如,言语中的句子之多是无法统计的,而反映到语言中的句子类型则是高度概括的,是极为有限的。可以这么说,语言是由有限的语言单位及规则构成的有限的集合。正是这种有限性,才使语言具有可学习性。,(3)言语有阶级性,而语言则具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言语是有阶级性的,所谓什么阶级说什么话,这“话”便是言语。而前苏联马尔学派的语言学家则断言,语言有阶级性,甚至指出,在社会结果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同一阶级的语言,比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不同阶级的语言在类型上的共同性更大。这同样也是将语言同言语混为一谈。,不错,英国的资本家说的话,同本国的农民说的话差异很大,而同法国资本家说的话可能相似,但这是言语的“差异”和“相似”。就语言而言,英国的资本家倒是同本国的农民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英语,而同法国的资本家所使用的法语则大相径庭。,尽管语言同言语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也就没有语言。(2)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语言规则及语词均对言语形成制约,给予规范。如果说话时使用的一些谁也不懂的语词,或者不合语法,言语活动就会无法进行下去。因此,语言规则及语词是言语活动的基础。,最后谈谈言语。言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部言语,即人们可以听到或看到的话语;一种是内部言语,即人们听不到的内心独白。它们都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但存在着差异:(1)外部言语有交际功能,而内部言语则没有交际功能。(2)外部言语往往比较完整、准确、有条理,而内部言语则相对粗糙,也缺乏条理性。,(二)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意义 索绪尔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的目的就是为了纯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索绪尔认为:语言科学必须要在没有言语要素掺杂在里面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来。而区分语言和言语,正可以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排除出去,把一些“个人的”、“偶然的”等等属于言语的因素离析出来,从而使语言科学研究的对象得以纯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分语言和言语,是使语言研究成为一门现代意义科学的起点和开端,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我们这样来谈论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意义,丝毫没有贬损言语研究的意思,相反,我们认为,研究人类的言语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很重要,也很需要。只是这些研究不属于语言的本体研究,我们在对语言的本体部分加以研究时,可以暂时不考虑它们。,思考与练习,一、名词解释符号与征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