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pt
第二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一、概述,1.定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能量和或蛋白质缺乏,以致机体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消耗自身组织,从而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水肿等症状,常伴有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免疫力低下。,如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者,称为消瘦型;如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水肿者,称为水肿型;介于两者之间者为消瘦-水肿型。,2.发病情况,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3.范围,本病属于中医“疳证”范畴。,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一)病因、发病机制、病理,1.病因、发病机制 2.病理生理,(1)喂养因素:,多为供给不足、喂养不当、不良饮食习惯所致。,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人工喂养调配不当;母乳喂养时间过长而未及时添加辅食,骤然停奶;长期以淀粉类食品为主;不良饮食习惯(偏食、挑食、零食过多)。,(2)疾病因素:,消化吸收障碍:唇裂、幽门梗阻、慢性腹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可影响饮食的消化和吸收。营养需求增加:长期发热、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可导致分解代谢增加,营养需求增多。消耗过多: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大量蛋白尿、甲亢、恶性肿瘤等可导致代谢消耗过多。,(3)先天因素:,多见于胎儿营养不良引起的低体重出生儿、早产、多胎、宫内感染及先天代谢缺陷病。,(1)新陈代谢失调,蛋白质代谢处于负平衡:机体蛋白摄入不足;动员脂肪:维持必要的能量消耗,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低血糖:食物不足或消耗增多;水钠潴留:营养不良时ATP合成减少,影响细胞膜上钠泵转运;体温偏低:热量摄入不足,皮下脂肪薄,散热快,氧耗量及周围血循环减少导致。,(2)组织器官功能低下,消化系统:最为突出。胃肠黏膜萎缩变薄,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活性低,消化功能显著减退,胃肠蠕动减弱,易致腹泻和胃肠道感染。循环系统:心肌细胞浊肿变性,心肌收缩力弱,心搏出量减少,心电图示低电压,血压也偏低。泌尿系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出现尿量增多、比重下降。神经系统:脑细胞数量减少和成分发生变化。患儿表现精神抑制、反应迟钝、记忆力差。如营养不良发生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等脑发育的关键期,则可导致不可逆的改变,影响日后的智力和行为。,(3)免疫功能抑制:,由于蛋白质合成减少,胸腺、淋巴结、扁桃体、脾脏萎缩,机体各种免疫激活剂缺乏,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均受到不利影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极易并发各种感染。,(二)临床表现,1.消瘦型营养不良:,2.水肿型营养不良:,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先是体重不增,继则体重下降,久则身高也会低于正常,同时智力发育受到影响。皮下脂肪减少的顺序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部,其中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可作为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病程的进展,皮下脂肪大量消失,皮肤苍白、干燥、失去弹性,甚者皮肤皱缩、松弛,腹部可见肠型,面部如老人貌,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肌肉发育不良,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反应差;体温偏低,心率缓慢,心音低钝;食欲低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常见于13岁幼儿。凹陷性水肿为本病的重要表现。轻者仅见于双下肢踝部,随病程进展可延至躯干、腹壁、面部、眼睑,甚者发生腹水、胸水;体温常低于正常,四肢欠温;表情淡漠,不喜活动,哭声低微,时有烦躁;胸部平坦而腹部膨胀;常伴肝大,毛发干枯、脆细、稀疏、易脱落,指(趾)甲生长缓慢、薄脆易折;躯干四肢见过度色素沉着及角化的红斑疹。,又称恶性营养不良。,(三)并发症,1.营养性贫血:最常见者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缺锌最为常见。,3.感染:婴幼儿腹泻、支气管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4.自发性低血糖:可突然发生低血糖,常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等,若不及时诊治,可因呼吸暂停而死亡。,(四)辅助检查,1.血清蛋白: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最为特征性的改变(半衰期长,不够灵敏)。,2.血浆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是营养不良早期诊断的灵敏可靠指标。,3.血清氨基酸:血清必需氨基酸、牛磺酸含量降低,非必需氨基酸变化不大。4.其它:,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胆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胰酶、黄嘌呤氧化酶等活性均降低,但经治疗后可迅速恢复正常;血脂、血胆固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血糖水平降低,但糖耐量曲线与糖尿病患儿相同;血清微量元素、维生素及电解质水平均下降。,(五)诊断,根据小儿年龄、喂养史、体重低下、生长迟缓、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以及其它营养素缺乏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典型营养不良不难诊断。,(1)体重低下(underweight):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反映患儿有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目前常用的分型和分度(均值离差法):,(2)生长迟缓(stunting):其身长(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目前常用的分型和分度(均值离差法):,(3)消瘦(wasting):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指标主要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目前常用的分型和分度(均值离差法):,(六)治疗,(1)去除病因:,(2)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3)促进消化,改善代谢:,(4)治疗并发症:,调整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多样,直到小儿恢复到正常饮食,营养改善为止。维生素和矿物质供给量应大于每日推荐量。,合并细菌感染时,查明病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严重贫血时,可少量多次给予输血,每次l0mlkg,输血速度应慢。营养不良患儿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低血糖昏迷及维生素A缺乏引起眼部损害等情况时,应予及时处理。,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一)病因病机1.病因 2.病机 3.病机变化:,(1)喂养不当: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发生疳证的主要病因。古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2)疾病影响:小儿久吐久泻、反复外感、各种虫证,都可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亏虚,津液耗伤,形成疳证。,(3)禀赋不足:小儿先天胎禀不足,或早产、多胎,或孕期久病,元气亏虚,脾胃功能薄弱,也是常见病因。,疳证按病程和证候特点分为疳气、疳积、干疳。,初起,仅表现为脾胃失和,肌肤失荣不著,病情轻浅,正虚不甚-疳气。继之,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积滞内停,气血瘀滞,虚中夹实-疳积。失于调治,病情发展,脾胃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耗伤-干疳。,重症阶段,脾胃虚衰,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诸脏失于濡养,渐次累及其它脏腑,出现各种兼证。,脾病及肝,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视物模糊,夜盲目翳-眼疳;脾病及心,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口疳;脾病及肺,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咳喘,潮热-肺疳;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髓失充-骨骼畸形-骨疳;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疳肿胀;脾虚失于统摄,血不归经,溢出脉外-皮肤瘀点、瘀斑、各种出血证候。脾气衰败,元气耗竭,阴竭阳脱-死亡。,(二)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重在辨别疳气、疳积、干疳不同阶段,2.治疗原则:西医重在“外”补;中医重在“内”调。,3.分型证治,疳气【证候】形体略见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治法】【方药】,和脾健运。,资生健脾丸加减。,疳积,【证候】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结穗,食欲减退,精神烦躁,夜卧不宁,或伴有动作异常,揉鼻挖眉,吮齿磨牙,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异物,舌质偏淡,苔腻,脉沉细而滑。【治法】【方药】,消积理脾。,肥儿丸加减。,干疳,【证候】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呈老人貌,毛发干枯,面色无华,精神萎靡,啼哭无泪,杳不思食,或见肢体浮肿,或见皮肤瘀点、瘀斑等,舌质淡嫩,苔少,脉细弱无力。【治法】【方药】,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兼证,眼疳【证候】兼见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则黑睛浑浊,白睛生翳,或夜间视物不明等。【治法】【方药】,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加减。,口疳,【证候】兼见口舌生疮,甚者糜烂,秽臭难闻,面红唇赤,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方药】,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加减。,疳肿胀,【证候】兼见足踝浮肿,甚则四肢、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短少,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治法】【方药】,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三、其它,(三)中药成药:(四)针灸疗法:(五)推拿疗法:,四、预防与调护,1预防(1)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2)纠正饮食偏嗜、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不良的饮食习惯。(3)发现小儿体重不增或减轻时,尽快查明原因,及时治疗。,2调护,(1)病情较重的患儿要加强全身护理,防止褥疮、眼疳、口疳等并发症发生。(2)定期测量患儿身高、体重,以便了解病情变化,检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