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2版30自体活性物质.ppt
1,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药物,2,自体活性物质(antacoids),或称局部激素(local hormones):具有明显生物活性的内源性物质,广泛存在于体内的许多组织,作用于局部或附近的多种靶器官,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或病理反应。与激素、递质均不同 包括:PG、组胺、5HT、LT、血管活性肽类、NO、腺苷,3,第三节组胺和抗组胺药,4,肥大细胞,组胺,+R,一系列生物效应,刺激,释放,一.组胺(histamine),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心肌、肥大细胞、皮 肤、胃肠道、肺脏含量高、CNS 病理介质,【Synthesis,Store and Release】Synthesis:Store:与肝素、蛋白质结合(结合型),主贮 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Distribution:以肺、皮肤、胃肠粘膜中含量最高。,组胺酸脱羧酶,组胺酸 组胺,Releases:可受多种因素影响The factors promoting releases:1.吸附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相应抗原结合2.某些药物(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筒箭毒碱、右旋糖酐)3.某些动物分泌物(蛇毒、蜂毒)4.物理因素(寒冷、外伤、紫外线照射)The factors inhibiting releases:儿茶酚胺、茶碱类能使胞内cAMP,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组胺释放。,7,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8,H1R,(+),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透性部分血管扩张,H2R,(+),胃酸分泌、部分血管扩张,H3R,(+),负反馈调节自身合成与释放,9,3.扩张血管 H1-R、H2-R Bp甚休克,2.兴奋平滑肌H1-R支气管痉挛,胃肠绞痛,1.促进腺体分泌H2-R(+)胃酸分泌,组胺的药理作用:,10,组胺(histamine),小量:三重反应,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毛细血管透性丘疹轴索反射红晕,大量注射:强而持久降压,甚至发生休克,麻风病人辅助诊断,11,组胺临床应用:,晨起空腹皮下注射用于鉴别胃癌和恶性贫血患者是否发生真性胃酸缺乏不良反应:颜面潮红、头痛、直立性低血压 支气管哮喘者禁用,12,培他司汀(betahistine,抗眩啶),扩张血管 脑干和迷路血循环,纠正内耳血 管痉挛,减轻迷路积水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用于:内耳眩晕病,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多种原因头痛.但溃疡,哮喘禁用,H1-R激动药,13,二.抗组胺药,(一)H1受体阻断药(抗过敏药)具有与组胺分子类似的乙基叔胺结构 竞争结合组胺受体,14,第一代: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苯那君)异丙嗪(promethazine,非那根)曲吡那敏(pyribenzamine,扑敏宁)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扑尔敏),15,中枢作用强,有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表现:“(困)倦、耐(药)、(作用时间)短、(口鼻眼)干”的缺点。,第一代特点,多数第一代药易透过血脑屏障,阻断组胺的觉醒反应,可抑制中枢,产生镇静、催眠(可能与阻断中枢H1受体有关);防晕止吐的作用(可能与中枢抗胆碱作用有关)。,16,第二代:阿司咪唑(astemizole,息斯敏)阿伐斯汀(acrivastine,新敏乐)左卡巴斯汀(levocabastin,立复汀)咪唑斯汀(mizolastine),17,大多长效无嗜睡作用对喷嚏、清涕和鼻痒效果好,而对鼻塞 效果较差,第二代特点:,第二代药入中枢因难。,18,【药理作用】1.抗外周组胺H1受体效应 2.中枢抑制作用 3.其他作用 抗晕,止吐 咪唑斯丁鼻塞,19,1.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性疾病:良效: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昆虫叮咬所致 皮肤搔痒 有效:血清病、药疹、接触性皮炎 差:支气管哮喘 无效:过敏性休克 2.防晕止吐:晕动病及呕吐 3.失眠,【临床应用】,20,【不良反应】1.中枢神经系统反应2.消化道反应3.其他反应:偶粒C,溶血贫血,21,(二)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cimetidine,甲氰咪胍)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尼扎替丁(nizatidine)新型:乙溴替丁(evrotidine),22,【药理作用】,H2-R阻断药,1.抑制胃酸分泌,停药易反跳,2.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23,1.胃,十二指肠溃疡2.其他胃酸分泌过多的疾病 如胃肠吻合术溃疡,反流性食道炎 急性胃炎引起的出血也可用,【临床应用】,特点:作用强、疗程短、治愈率高 不良反应少,24,【不良反应】1.一般表现:便秘、腹泻、腹胀及头痛、皮疹、脱发等2.CNS:焦虑、定向力障碍、幻觉3.长期用西咪替丁抗雄激素样作用4.西咪替丁肝药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