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原理回顾之表现论.ppt
表现论,表 现 论,历史回顾作者与作品舞蹈与表现情感与形式,历史回顾,作为一种思潮,表现论早在西方18世纪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已经蔚为大观了。诗是强烈情感的自发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第一次对表现说作出完整解释的是理论家欧盖尼弗尔龙。他在1878年出版的美学中指出:如果要为艺术下一个上般的定义,我们不妨这样说:所谓艺术,就是感情的表现,表现即意味着使情感在外部事物中获得解释,有时通过具有表现力的线条、形式或色彩排列,有时通过具有特殊节拍或节奏的姿势、声音或语言文字。,艺术品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它的表现力量来衡量它所表现的感情对其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作品的价值来自于作者本身的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原理,表现论形成于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克罗齐,英国的科林伍德和卡里特,俄罗斯的托尔斯泰等。,1902年,克罗齐首次出版了意大利文版的美学,表现论作为一种系统而成熟的艺术哲学真正形成的标志,他本人被誉为“表现主义大师”。他把艺术归结为非理性的直觉。直觉即想象也即抒情的表现。,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和卡里特走向表现主义美学,都是对克罗齐基本原理“艺术即表现”的重新阐释。托尔斯泰的艺术论是一位艺术家敏锐把握时代的趋势,独立地形成的表现论。,作者与作品,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的表现。表现论,侧重从作者角度,从心理角度解释文学现象,它的长处是弥补了传统的摹仿再现说忽略主体性,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表现论,在西方的艺术理论中如果说是继模仿论之后起来的一种艺术原理,是一种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知性成果;那么,在中国是艺术理论的一个主要传统,是源于人们直观的把握。但表现说在中国并未形成明显系统的理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汉代诗大序),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兴、观、群、怨成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而“诗可以怨”则被后人奉为艺术创作的圭臬。孔子之后大约五百年,司马迁有“发愤著书”,司马迁之后大约五百年,韩愈有“不平则鸣”都是对艺术表现的经验性表述。,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的表现。到底表现的是什么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产生的?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获得表现的?,舞蹈与表现,诗是强烈情感的自发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没有归于平静的表现,是“自然表现”,或者说是“症兆性表现”,所谓“自然表现”,或“症兆性表现”: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就是艺术家个人特定心理的实际显示;艺术家心灵中的感情和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感情,应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情诗必定在缠绵悱恻的心境中完成,檄文必定在义愤填膺的激情中写就,史诗和悲剧的作者必定陷入了波澜壮阔浪花淘尽的英雄情怀之中。艺术的表现,是符号表现、想象性表现。,人的任何情感都是由种种物理的、心理的、环境的和传统的因素构成的总体关系,是同时包容着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整体存在物。,杜甫春望抒发的是同安史之乱的“国破山河在”的现实息息相关的;艾略特的荒原表现的是一次世界大战后失去宗教信仰的欧洲。在诗人看来当时的欧洲,是一片荒原、一座地狱,人们卑劣猥琐,受着欲火的煎熬,必须皈依天主,才能得到解救。中外古今,诗歌的情感都不是纯粹主观的。,诚如模仿在绘画艺术中获得家园之感,表现则在舞蹈艺术中获得家园之感,以舞蹈为例。,在古代,每一种情感都有相应的动作加以表现。由最初狂热的腾跳,逐步转化成有节奏有秩序的动作,甚至是程式化的过程,即舞蹈的形式化过程。,过于程式化,不利于情感的表现。舞蹈艺术的成立基于身心统一的“完整的人”的理想,舞蹈动作理所当然和势所必然便是内在心灵的直接表现、释放、暴露和宣泄。身体是从不撒谎的,动作是心灵气候的晴雨表。许多现代舞蹈创作的出发点,一切舞蹈艺术产生的心理根据。,人的尊严恰好在于能够以理性调节过分的激情、按捺盲目的冲动,认识情感并超越情感,以免重新坠落原始的动物状态。作为舞蹈艺术,是以反思的心灵调适的沉醉的生命。艺术同样是发乎情止乎礼仪产物,对情感的抒发是提供了约束和规范的。处理好“过于激烈的动作”与“规则动作”(秩序化形式化)之间的关系平衡。,没有狂喜,就没有舞蹈。没有形式,也没有舞蹈。德国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情感与形式,真诚不管以怎样的形态呈现,一定要真诚。舞蹈,可以热情奔放地跳,也可以不动声色地跳,一定要真诚。距离既需要情感,也需要冷静;既能够投入,也能够旁观。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想象或虚拟的情感,如何做到真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重新唤起自己心中的这份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唤起心中曾经体验过的情感之后,通过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情感,使其他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情感这就是艺术活动。列夫托尔斯泰,关键词:重新唤起,内在的想象外在的标志,外在的传达,托尔斯泰与克罗齐的差别:克罗齐对媒介的看轻。极端强调艺术的心灵性和精神性,过分突出艺术的主观能动性与艺术创造性,全然无视客观媒介在表现中的作用。托尔斯泰则充分意识到媒介的重要。艺术根源于心灵,却存在于物质媒介之中,媒介对艺术创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诗不是用思想写成的,而是用语词写成的。法国诗人马拉美 艺术确实是表现的,但是如果没有构型,它就不可能表现。而这种构型过程是在某种感性媒介物中进行的。苏珊朗格,表现于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不是艺术家日常生活中所实际感受的情感,而是一种通过感性媒介所表现的,浸透、弥漫、附着在感性形式之中的“客观化的”情感。形式塑造了情感,也提升了情感,使之成为一种可供传达和交流的普遍性情感。,艺术表现论的表现,不是自然表现,而是想象表现,这种表现同时也是形式创造,这种形式创造是在客观媒介之中实现的。,艺术家应该把个人情感清晰诚实地表现出来,问题是他独特的情感、观念或个性,是如何具体地被表现在艺术作品之中的?是如何地得到表现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由“形式论”来讨论了。,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