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14讲宋.ppt
,第十四讲:“理趣的”宋代文学理论批评(一),教学重点和难点:1、宋代文学批评之总体特征和美学风尚。2、欧阳修文学批评。,一、宋代文学批评之总体特征,宋王朝320年历史,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北宋(960一1127)和南宋(1127一1279)。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对峙而各兄弟民族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相互竞争的重要时代。北方先后有契丹族的辽和女真族的金,西北有党项羌族的西夏,曾与北宋、南宋长期对峙。北方称宋为南朝,宋亦称北方北朝。宋王朝没有形成汉、唐时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与武功显赫、版图广阔的汉、唐、元、明、清王朝相比,显得格外相形见绌。所以,自北宋至南宋,赵宋王朝每下愈况,始终处在内外交困之中。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由于赵宋王朝采取一系列右文政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空前繁荣。一代宋文化是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宋代的社会风尚和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1)重文 基于晚唐五代藩镇割据、武臣跋扈的历史教训,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以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推行优遇文士的右文政策。文武官员,从中央到地方,多用文士,因而大办学校,大开科举,大力提倡读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办学、读书、科举之热,造就了一大批大官僚、大学者、大文豪、大诗人,而且多数作家兼官僚、诗人、学者于一身,为宋代学界、文坛、诗苑带来了蓬勃兴旺的繁荣景象。,宋代的社会风尚大体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2)尚理 宋人尚理,与宋代士大夫受佛教禅宗哲学影响,习惯于理性思考有关,也与宋代科举考试注重经济策论相联系,是所谓“制科人习气”的反映。这“理”,不仅是哲理之理,还包括有义理之理、事理之理、性理之理、情理之理与禅理之理。在程朱理学之中,“理”属于一个哲学范畴,而在宋代士大夫的社会生活中,又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反映到宋代文坛诗苑又是一种审美情趣。作为一种美学观念,则又以“理趣”为核心,成为宋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性情致和审美风尚的重要标志。,(3)崇雅 宋代文化,以复雅崇格为特色。风流儒雅,是宋代士大夫所崇尚的美学风格。宋人取名、字、号者,多以“翁”“老”“居士”自称,表现出与唐人不同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心态,是宋人崇雅黜俗的一种审美心理。受其影响,宋代文学艺术呈现出雅致化的艺术倾向:诗由唐代的“诗人之诗”演化为宋代的“学人之诗”,词由唐五代的“伶工之词”演变为宋代的“士大夫之词”;画由唐五代的人物画演化为宋代的山水画,追求意境之萧疏清雅、平淡恬静,即使是人物画亦崇尚白描向淡毫清墨方向发展;书法由唐五代的重法度而变为宋代的重气势、重神韵,追求淡雅清隽的审美趣味;唐人以硕大为美,喜爱牡丹,崇尚丰腴富贵之色,而宋人以清瘐淡雅为美,喜爱梅花修竹,追求梅花所象征的风韵气骨和人格之美。,第一,诗话崛起于宋。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原有格局,使文学理论批评更加专业化、专门化,而文学批评样式则更加多样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开创意义。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我们这个诗歌王国的皇天后土之中,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唐诗高峰的崛起,一种新兴的区别于西方诗学的论诗之体诗话,在北宋欧阳修时代应运而生。诗话之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门化的产物。自从欧阳修作六一诗话,首创诗话之体,诗话成为中国诗歌理论批评的主要形式,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体式的原有格局,使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更加专门化,多样化。诗话崛起之后,随之而起的又有“词话”、“曲话”、“文话”、“四六话”、“赋话”之类,几乎每一种文学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话”,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批评从而出现多样化、多极化、专门化的发展趋势。,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时代特色和美学风尚,表现在以下六点:,第二,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而以“理”为尚。在儒学思想史上,汉学重“礼”,宋学主“理”。受其影响,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文化底蕴大致可以概括为“情礼冲突”与“情理冲突”两大存在方式和基本形态。以宋为界,自先秦而至于唐,主要表现为“情礼冲突”;自宋而后元明清,主要表现为“情理冲突”。与盛唐时代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相比较,宋代已进入历史的反思阶段,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精神的时代。宋人重“理”,以“理”为人的心灵秩序的内在准则。宋代崛起的程朱理学,其思想体系则以“理”为核心。,第三,各有宗主,文宗韩,诗宗杜,蔚为时代风尚。尊杜宗韩,是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两大支柱。宋初,杨大年不喜杜诗,斥杜甫为“村夫子”。至宋真宗咸平年间,宋人搜集杜诗,辑者日众,出现“近世学者,争言杜诗”和“千家注杜”的生动局面。而后,黄庭坚出,“江西诗派”崛起,以杜甫为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尊杜之风乃风靡整个诗坛。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在宋代一直受到普遍尊崇。石介曾撰尊韩一文,公开亮出宋人尊韩之学术旗帜。宋代古文上承韩柳,以欧阳修为领袖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实际就是尊韩文学思潮的表现。继承韩愈古文运动传统,成就了唐宋古文八大家,使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六大家继韩、柳之后崛起于文坛。,第四,崇雅。宋人的审美情趣表现在崇雅之上。宋人文学理论批评,则以“雅”为标准。特别是词学批评,更表现出一种雅致化的美学倾向:一是选词以“雅”为准则,如鲖阳居士编选复雅歌词,曾慥编选乐府雅词,黄升编花庵词选,赵闻礼编阳春白雪,讲密编绝妙好词,黄大舆编选梅苑等,宋人选词皆以崇雅黜俗为旨归。二是以“雅”为词学批评的标准。如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以及张炎门生元陆辅之词旨,都以“雅词”为典范,注重词的题材、内容、方法、风格的雅化。姜夔等宋词大家甚而以“雅笔”写“艳情”,追求清新淡雅的美学风格和醇真雅致的审美情趣。这一点,正是唐代文学批评所缺乏的。,唐代的文学批评和唐人诗格在于总结创作经验和指导创作实践,而宋代的文学批评主要在于批评方面。以诗话而论,北宋诗话的创作宗旨,在于“以资闲谈”;南宋诗话已进人文学批评领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批评的针对性,是批评家富有战斗力的表现。在苏黄诗风和江西诗派影响下,一方面是江西诗人作诗话而为其宗主黄庭坚及其诗学理论张目,另一方面是反对者撰诗话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江西诗派。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尖锐地批评苏黄诗风,指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斥之为“诗人中一害”;严羽沧浪诗话大胆地抨击江西诗派,全面否定这一诗潮,公开打出扬唐抑宋的旗号,表现出宋人捍卫诗道、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批判精神。宋代文学批评的针对性,在李清照的词论中亦极为突出。她对柳永、苏轼、秦观等宋词大家的批评,亦表现出这位扫眉才子的批评勇气和才华胆识。,第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宋代文学批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禅论诗。“禅”,是梵文禅那)简称。佛教修行,注重“禅定”,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进入身心轻安、观照明净之态。所谓“禅宗”,即以其专修“禅定”而得名。受禅宗之影响,宋人论诗多以禅为喻,注重禅宗之理趣,诗禅之风盛行。叶梦得石林诗话以杜诗之谓“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曾几、韩驹、吴可、龚相、赵蕃等之谓“学诗如参禅”,乃至严羽沧浪诗话之以禅论诗,使宋代诗禅之说发展到了顶峰造极的地步。以禅论诗,是禅宗思想和佛教美学观念渗透到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产物,为宋代诗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维模式,也为宋人之尚“理”增添了一份别致的“禅理之理”与“禅悟之趣”。,第六,以禅论诗。,历史如人生,发展轨迹迂回曲折。韩柳古文运动之后,唐文的发展并未完全沿着古文家所开创的道路走下去。至晚唐五代,骈文复辟,再次执文坛牛耳,时号“今体”,后人称之为“时文”。宋初文坛,沿袭晚唐五代时文之余绪,文风丽靡薄弱,有所渭“晚唐体”、“五代体”、“西昆体”之属。经历了晚唐五代的反复与曲折,北宋文学复古运动随之崛起,将韩、柳开创的古文事业推向新的胜利的峰巔。北宋时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二、北宋文学复古运动与欧阳修文学批评,北宋时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柳开到王禹偁:北宋文学复古运动的先驱者 北宋的复古运动,始于柳开。柳开,字仲涂,大名人。初名肩愈,字绍元,意思在于肩韩愈而绍柳宗元,以继承韩柳古文事业为己任,复兴儒学和古文。他解释“古文”定义是:“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苫,使人难诵读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他认为古文的内容在于“古其理,高其意”,即以古代圣贤之道为其基本思想,高出于“今人之文”的思想内容;古文的形式在于“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即要求达到韩愈所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取法古人,又灵活自由,以言教化于人,强调文道合一,认为道是目的,而文是手段,譬道为海,而文则是渡海的工具而已。工具必须与道相适应,以“今人之文”明道,无异于游海而乘骥之谬。,北宋时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从石介到欧阳修:北宋文学复古运动的集大成者 柳开、王禹称倡导古文,但势单力薄,不成气候。至真宗、仁宗二朝,古文与时文之争愈演愈烈,淫靡文风有增无减。正如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云:“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以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直至石介,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古文大家崛起,以复古为革新,北宋文学复古运动方才形成一股时代潮流般的锐不可挡之势。,石介(1005一1045),字守道,山东泰安人。曾居徂徕山下,人称“徂徕先生”。石介扭转西昆体淫靡之风,其推动作用有二:一是尊韩重道,撰尊韩之文,以“尊韩”名篇,称“孟轲氏、荀况氏、扬雄氏、王通氏、韩愈氏五贤人,吏部为贤人之至”(尊韩),认为“周公、孔子、孟轲、扬雄、文中子、吏部之道”,就是“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也,三才、九畴、五常之道也”(怪说中),公开打出“尊韩”的旗帜;二是力排西昆派,撰怪说三篇,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杨亿与西昆派,是北宋诗文革新的主将向以西昆体为代表的宋初淫靡之风公开宣战的战斗檄文。石介等复古派态度之坚定,也反映这场古文与时文论争之激烈。对北宋诗文革新在创作方面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的是苏、梅,文学史家称苏舜钦、梅尧臣可以与欧阳修鼎足而三。,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诗文革新的一面旗帜。学韩。欧阳修步趋韩愈,肩负起复古革新的历史重任。石介崇韩而偏于道,宋祁崇韩而偏于文;欧阳修学韩兼二者之长,一方面卫儒而辟佛,以学韩之道,一方面复古文而黜时文,以学韩之文。卫儒辟佛,欧阳修作本论上下二篇,力排佛法;复古非今,欧阳修主张“文章所宗,必以理实为要”,“庶有裨于国教,期增阐于儒风”(宋会要辑稿),对不务实际的浮靡文风痛加斥责,提倡文追韩愈,全面推进北宋诗文革新。,打击“太学体”。所谓“太学体”,乃是北宋仁宗庆历至嘉佑年间盛行于太学士人之中的一种学院式文风。宋史欧阳修传云:“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为太学体。”这种太学体的形成,本与石介有关。庆历二年,石介任国子监直讲,为振兴太学,一方面改革教学制度和听课制度,推行文学复古主张。事实充分说明,由于欧阳修的努力,嘉佑二年的进士考试,乃是宋初文风转变、诗文革新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一个转折点。,北宋时代的文学复古运动,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从曾巩、王安石到三苏:北宋文学复古运动的薪火相传者欧阳修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之所以能获得圆满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欧公主盟北宋文坛三十年之久,他乐于奖掖后进,积极培养人才。王安石、司马光、曾巩、刘放、王回、吕惠卿以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等,都曾得到欧公的提携推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欧阳修文学集团。嘉佑二年进士试,欧公顶住舆论压力,敢于选拔苏轼、苏辙、曾巩、程颖、张载之类无名后生。特别是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欧公的激赏,擢为第二,真是慧眼识英才。事后,苏轼给欧阳修写了一封谢南省主文启,概述了北宋建国以来文学发展的历程,高度赞扬了欧阳修在革除积弊、开创新风方面的卓越贡献。,欧阳修曾说过“众而久之”者必胜的话,唐代古文运动,自韩柳之后,即偃旗息鼓;而北宋文学复古运动,欧阳修文学集团,人才辈出。欧阳修之后,其文学事业,后继有人。这是北宋诗文革新得以胜利的根本原因。唐宋两代文学复古运动,北宋文学复古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与必然归宿。这前后两次文学复古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造就了光照千秋的唐宋古文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比较而论,唐宋两代文学复古运动还是同中有异的,这就是 第一,就目标而言,唐代文学复古多限于文,宋代复古兼及于诗、文;唐人旨在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人旨在复唐代古文之古。第二,就性质而言,唐代古文运动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北宋文学复古运动是以复古为革新,因而又称之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第三,就对象而言,唐代古文运动针对魏晋以迄唐代骈文而发,北宋文学复古运动的对象有二:一是晚唐五代体即时文,二是“太学体”,即古文内部的不正之风。,第四,就方式而言,宋人复古走的是唐人路线,注重于“韩柳文章李杜诗”,特别是“尊韩”“宗杜”,于文尊韩,于诗尊杜。一方面宋人大力搜刻韩柳李杜集,经过晚唐五代战乱,韩柳李杜集早已被沉埋无闻。宋人搜集不遗余力,如柳开始得韩柳文,穆修始刻韩柳集,乐史、宋敏求等补缀李白集,刘敞、王禹称等搜辑杜诗,使被五代洪流淹没的唐人文集重见天日。另一方面又学韩、变韩,不恪守韩柳之格,注重自我发展。如欧公以学韩相标榜,却表现出艺术上的独创性: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娓而谈;韩文沉著痛快,欧文委婉含蓄。欧公虽以复古为旗帜,却又把“苏梅”奉为北宋诗文革新的榜样。,第五,就规模而言,唐代古文运动势单力薄,宋代古文运动势众时久。唐代韩门弟子虽有李翱、李汉、皇甫湜等,但尚未形成文学集团,故未能使运动“众而久之”;北宋文学复古运动则不然。作为领袖人物的欧阳修,他的文学革新,以洛阳为起点,所谓“七友”、“八老”,形成了最初的文学小集团。之后,欧阳修权知贡举,主盟文坛长达三十年之久,团结同志,培养后进,礼贤下士,器重人才,利用师友关系,终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学集团。较之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之后继无人,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却人才辈出,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蔚为大观。,作业和参考文献:1、简述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2、比较唐宋两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异同。参考文献:(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2)周裕楷宋代诗学通史(3)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宋代文学批评史(4)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宋代文学批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