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ppt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 概述,1908年 罗斯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具体研究怎样认识别人,怎样认识社会环境,怎样影响别人;对别人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别人怎样影响我们,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反应。,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 公式:B=f(P,E)行为由个体和所处情境决定(房东身不由己?灰姑娘的故事展现情境的魔力,人是情境中的生物)(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社会层面(风俗、时尚、国民性)举例:“你是社会的一员,你的行为会受哪些东西影响?入乡随俗,近朱者赤,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的三个阶段(霍兰德)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游动错觉”,“游动错觉”实验是谢里夫对在模棱两可情况下,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并使之产生态度改变的经典性研究。一个静止的光点在一个处于黑暗房间里的观察者看来,似乎是在运动,这种运动的错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缺乏一种客观的参考构架作为背景。在这一现象中,谢里夫得到了启发,他认为可以用这种现象来考察一个人在进行某项工作时来自他人的影响。他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处于一个黑暗的房间中,然后让他估计出静止的光点“移动”的距离,试验的结果表明,他们的估计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被试认为光点仅移动几英寸,有的则认为光点移动了几十英寸。,实验的第二部分,谢里夫把几个人一起放在同一个黑房间里,房中点上一盏灯。他们都参加过实验的第一部分,并已经建立起各自不同的范围。研究人员发现,当由23个被试组成的小组面对同一个光点时,要求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估计,他们就开始相互影响了。比如有两个被试各自建立的范围是58英寸和1825英寸,把他们安置在同一个暗房里,经过9次试验,他们的意见就会开始相互接近,直到建立一个共同的范围。实际上,这个光点根本没有移动过。这一实验表明,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够影响另一个人,使之遵从。然而,实验并没有说明个人会自动地、不加思索地与别的人行为言辞一致。因为情况不明确,被试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任何客观的东西可成为他估计的根据。实际上,他是利用别人一致的估计作为自己进行估计的准绳。,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三)档案法,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自20世纪初形成独立的学科以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的“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有人称社会心理学是“大学二年级白人学生的心理学”我们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是所有心理学理论包括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生命力所在。列如:糖果 延迟 情商 测试,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主要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社会学习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斯金纳的实验,班杜拉的玩具娃娃,艾伯特 班杜拉 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言传身教),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杀鸡给猴看)。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的过程 p114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四、精神分析论,概述: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世纪末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精神分析论,(一)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 经典理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如果正常发展受阻可能形成性倒错,如同性恋(肛欲期没过)、吸烟(口欲期没过)等。怎么算没过?即没有完全满足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有人通过性行为,有人通过工作,有人通过运动,有人通过娱乐等等,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岁半以后)性蕾欲期;(儿童到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恋母仿父俄底普斯情结和爱父嫌母厄勒克特拉情结)没有满足导致长大后恋父或恋母潜伏期;(青春期)生殖期。(成年人成熟),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前指向生命,后指向毁灭。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最血腥的世纪:20世纪约1.84亿人死于大规模不幸事件,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 建立人格的基础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自我现实原则人格的执行部分统辖本我与超我超我至善原则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发源于自我,人格结构图解,本我,自我,超我,现实原则,至善原则,快乐原则,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稽查作用,(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理论,(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荣格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荣格认为 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对未来期待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3)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4)弗洛伊德学说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人本恶),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人本善)。(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看法,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直到老死(个人认为两者都存在,嫖客也会做慈善),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很多精神病人是被父母逼疯的!);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一切心理问题是关系出了问题!),(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洗脑),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基本知识与技能(二)遵守社会规范(三)确立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出生到独立)大致持续1325年。给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二)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机构,(三)大众传播媒介: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四)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小学前:父母;小学:父母、老师和同学;中学:老师、伙伴和父母;大学:朋友出生到小学有好父母,中学有好老师大学有好朋友,课外资料父母的教养方式个体形成的影响:,冷漠型父母与敌意型子女专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子女保护型父母与依赖型子女痛苦型父母与愧疚型子女超能型父母与低能型子女离心型父母与抑郁型子女,五、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二)性别角色社会化:一部分同性恋是性别社会化出现了问题 通过给予与性别相称的玩具、鼓励与性别相称的游戏、活动强化性别角色(三)道德社会化:(四)政治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父母角色)角色和成就角色(咨询师)(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公务员)和开放型角色(朋友)(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学者)(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三、角色扮演过程:(一)角色期待(社会公众要求与期望)(二)角色领悟(认识与理解)(三)角色实践(表现角色)四、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一)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职业与亲属)与角色内冲突(主内主外)(二)角色不清(不知如何为人夫妻)(三)角色中断(退休)(四)角色失败(开除),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对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有趣的人正是他们自己(如嘈闹的环境,喊你的名字,与人斗其乐无穷,微博微信秀等)(一)自我的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二)自我的结构 1、物质自我(生理)2、心理自我(人格)3、社会自我(身份角色)4、理想自我(期待自我)5、反思自我(评价与反馈),(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1、生理自我 八个月到三岁(个体存在)为了活下去2、社会自我 3-13.4岁(社会期待)为了别人活3、心理自我 青春期到成年(自我概念)我该怎么活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人处于生理自我或社会自我(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写出15个“我是谁?”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这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公众认可)2、主观性(自我概念)3、多重性(多重身份)4、稳定性(出身、民族、性别)5、契约性(社会契约-权利和义务;心理契约-约定俗成与默契),三、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马斯洛自尊需要包括:一成就二名誉。满足自信;挫折自卑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2、行动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地位身份等)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无主动图式?,产生推理 存储事件 存储推理,长时记忆,关于事件的输出信息,寻找相应的图式,图式是否存在,创新图式,没有,否,是,(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符合动机成为中心。(三)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则有消极“眼光”知觉他人,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凯利的实验,心理学家凯利所做的实验结果表明:看到印有“热情”字眼材料的学生,比看到印有“冷漠”字眼材料的学生,对代课老师有比较好的印象,甚至学生们还形容代课老师“是能体谅他人,不拘小节,幽默,脾气好的人”。二、目的验证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判断事物的影响。三、仪器材料印制两份材料。一份材料上写道:“是本校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今年26岁,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服过兵役,已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情、勤奋、求实、果断的人”。另一份材料上除了“热情”一词换成“冷漠”之外,其他的文字介绍完全相同。四、步骤(一)实验对象:大学一个班级的学生。(二)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由于经济学教授生病不能来上课,现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书面材料,向他们介绍关于该研究生的情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材料分为两种,分别发给两部分学生。两种材料的不同点不要让学生们知道。(三)代课的研究生上完课后,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表,要他们说说对代课老师的印象。五、结果与整理统计分析两部分学生对代课老师印象的比例和差异。六、思考问题探讨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以后判断事物有什么影响?,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 各种品质之和(二)平均模式 各特征平均(三)加权平均模式 特征权重(四)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四、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区别: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1、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2、行为符合社会期待 3、正确理解他人和自身分寸与修养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概念: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二)稳定性与易变性(三)可控性与不可控,行为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行为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情境归因)。兼有二者。叫做综合归因。,三、控制点理论 美国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控制点在个体。外控者: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四、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理论):A出现时总有B,A是B原因(二)折扣原则(凯利):ABC出现时有D,谁是原因要打折。(三)协变原则(凯利)又叫三维理论: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凯利的三维理论:P136专栏,学生上课睡觉,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的影响:当事人与观察者(二)自我价值保护:成功内归因失败外归因(三)观察位置:归因为你注意到的人或物(四)时间因素:历史的必然性,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二、动机过程,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求,三、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二)指向功能(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曲线),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社交情绪的概念 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仅次于抑郁,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各方面不如别人,羞愧、愤怒、怨恨等情绪状态。四大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羞耻: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 态度,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 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性1、内在性:内在倾向,未外显的内心状态。2、对象性:有目标。(人、物、事件、观念)3、稳定性:持续一段时间才会转变。,(二)态度的成分1认知成分: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2情感成分: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3行为倾向成分:预备反应及倾向性。(三)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四)态度与价值: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二、态度的功能 卡茨提出:四个方面。(一)工具性功能 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二)自我防御功能 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三)价值表现功能 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四)认知功能 通过态度赋予其意义三、态度的维度(一)方向 态度的指向。(二)强度 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三)深度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越深。(四)向中度 核心价值(五)外显度 外露程度,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邪教如何进行精神灌输:对行为承诺的强调,有效的说服原则(权威偏好社会证明互惠一致珍奇),将人们孤立在思想同化的团体中。顺从会导致接纳,我们会逐步相信我们坚持的东西,登门槛现象,霍夫兰德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如何抵制被说服:预先公布自己的立场,温和的攻击自己的信念,二、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二)认知失调(三)社会交换论,平衡关系的四种情况,P,O,X,(1)O喜欢P,P喜欢X,于是O也喜欢X;(2)O喜欢P,P不喜欢X,于是O也不喜欢X;(3)O不喜欢P,P不喜欢X,于是O喜欢X;(4)O不喜欢P,P喜欢X,于是O不喜欢X;,P,O,X,P,O,X,P,O,X,不平衡关系的四种情况,(1)O喜欢P,P不喜欢X,而O喜欢X;(2)O喜欢P,P喜欢X,而O不喜欢X;(3)O 不喜欢P,P喜欢X,但O也喜欢X;(4)O不喜欢P,P不喜欢X,O也不喜欢X,P,O,X,P,O,X,P,O,X,P,O,X,认知失调对社会行为的解释,在一个集团中,越难成为其成员,被接受者越觉得该集团了不起。我们使自己相信,我们所爱的正是引起我们痛苦的东西,从而使自己觉得所受的这份痛苦是值得的。当人们使自己看上去很蠢或不道德的方式行事时,他们会改变看法,以使自己相信其行为是有道理和公平的。当那些自认为具有人性的人在伤害无辜的他人时,比如士兵在战争中常伤害平民等,他们会以贬损受害者的方式来减少认知失调(“那些人在帮助敌人,一有机会,他们会在背后捅你一刀)当人们在社会不公正中得到好处而同时使其他人受难时,他们经常对自己说,这些受害人根本没有能力得到更好的东西,因为他们已满足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又懒又脏,没有道德感,社会交换论,个体对得失权衡比较后,产生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女人不是不坏,是代价太小,男人不是不坏,是诱惑不够,从5万到500万让女友)态度是肯定因素(得)和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第七节 人际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二、沟通的结构(一)信息源(二)信息(三)通道(四)信息接受者(五)反馈(六)障碍(七)背景,三、沟通的功能(一)获得信息的手段(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三)满足需要、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五)协调群体内部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沟通网络,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一)个体性: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四个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彼此支持、重视。2、交换性原则: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条件: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竞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条件:1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2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双赢结局。3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谢里夫11-12岁男孩夏令营实验确立团体认同感=一系列竞争性活动=冲突=共同外部威胁+超级目标合作=合作成功=冲突解除,第七节 社会影响,在群体中,我们容易被煽动,更有压力,也更紧张,在复杂任务中更易出错。在提供匿名权的群体中,我们更容易虚掷光阴或由于去个性化而做出最糟糕的冲动。但是,作为社会动物,我们是群居生物。为了生活资料,支持和安全感而互相依靠。在群体中,奔跑着会跑的更快,观众会笑的更大声,捐赠者会更加慷慨。在自助群体中,人们可以增强自己戒酒,减肥和努力学习的决心。群体可好可坏,我们要明智选择!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随大流”,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标准直线,比较直线,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 情(一)概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模仿相爱也能激发爱情:如专心对视两分钟)特点:1、相异性;2、成熟性;3、高级性;4、生理性;5、利他性。二、爱情与喜欢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是喜欢。爱情与喜欢的区别有三个方面:依恋(高特异性)、利他、亲密(性)P182,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 互惠承诺制度化,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斯坦伯格认为爱情: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第二单元 婚姻 一、婚姻的概念 男女结合成夫妻的行为,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动机有三种:即经济、繁衍和爱情。上古时代,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二、夫妻关系的类型1、爱情型2、功利型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第三单元 离婚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冲突因素:1、需求不满2、价值观念不一样3、远离的“自我”4、夫妻的性差异,(一)需求不满 1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2一方或双方性要求得不到满足。3一方或双方正当感情需要,如温存和体贴得不到满足。4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5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在人生目的、对幸福、成就看法的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和冲突往往是持续的。(三)远离的“自我”夫妻心理冲突是由两个“自我”远离而引起的,(四)夫妻的性差异 夫妻在性欲及其满足方式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夫妻冲突的深层次的原因。男性的性欲具有冲动性、“征服”性和求异性的特点,往往在婚后不久对现有的性生活方式感到厌倦,特别在妻子容貌、言谈失去风采后。可此时,正是妻子性欲处于较高水平。许多中年妻子感到性欲不能满足。男女性差异,如果调适较好不会引起夫妻冲突。这需要求助于专业的性医学专家。,(二)离婚的原因低龄结婚 未婚先孕 恋爱时间短 家庭有离婚史 婚前性经验 夫妻不平等 性生活不和谐,第四单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本单位,特点:(一)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二)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三)最为密切、深刻(性、生育、赡养、生活、事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3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 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 4其他家庭(丁克家庭等),(二)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夫妻间的性关系是社会(法律、伦理与道 德)认可的性关系。3生育功能:4抚养与赡养功能:5教育功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及家庭成员间的互相教育。6感情交流功能:感情交流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7休闲与娱乐功能:,(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1、社会与环境因素:2、家庭成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环境素质、生理与心理素质等。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家庭成员既要有适当频率的接触又要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三、家庭生命周期P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