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ppt
,田家炳实验中学 陈甘敬,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教材分析,三、教法分析,二、目标分析,四、学法分析,五、过程设计,六、评价分析,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教材分析,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的重点:,3、教学的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转化思想的渗透。,直线与平面垂直性质定理的证明。,本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第三课时,这节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进一步探究,它是判定线线平行的有效方法,同时它又为今后学习夹角、距离、面积、体积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教材相关内容的提高和深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目标分析,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及其证明。,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转化思想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完成直线与平面垂直性质定理的探究和证明,体会在立体几何中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严谨的推理思维能力和协作交流、分析归纳等能力。,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体会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三、教法分析,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并且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例,猜想定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道理。2、将现实问题抽象出学生熟悉的长方体模型,探究定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引导学生证明定理,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能力和转化思想。4、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和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巩固和深化定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四、学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得知识,自悟原理,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1、学生分组,8人一组,以长方体为载体,通过相互讨论,大胆猜想、操作确认,获得新知识。,2、本节课的难点是性质定理的探究过程及其证明,故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是灵活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因此,应创设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动口、适时动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五、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如果有两条、三条或更多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些直线之间会有什么位置关系呢?,五、过程设计,(二)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探究,1、直观感知猜想定理,五、过程设计,问题: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AA1,BB1,CC1,DD1与底面ABCD有什么位置关系?各侧棱之间又具有什么位置关系?,(二)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探究,五、过程设计,2、分析实例探究定理,3、启发引导证明定理,五、过程设计,(二)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探究,(2)若a与b异面,,4、自主探究深化定理,问题:如果两条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吗?,五、过程设计,(二)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探究,结论:平行、相交、异面,问题:设直线a,b分别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两个不同的平面内,欲使ab,a,b应满足什么条件?,五、过程设计,(二)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探究,结论:令它们同时垂直于同一个平面!,、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4)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1)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五、过程设计,(三)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应用,小牛试刀,五、过程设计,(三)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的应用,、已知m、n是两条相交直线,L1、L2 是与m、n都垂直的两条直线,且直线L与L1、L2都相交求证:,小牛试刀,五、过程设计,(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哪些探究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2、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思路是怎样的?,3、直线与平面的性质定理是判定线线平行的有效方法,你能归纳出判定线线平行的方法吗?,4、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三、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两直线共面且没有公共点。,2、平行线的传递性,3、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4、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5、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二、反证法的证明思路:反设归谬结论,五、过程设计,(四)总结反思提高认识,1关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和思维水平的发展。2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能出现问题:几何作图不够直观、符号语言表述不清、推理论证不够严密等。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六、评价分析,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