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ppt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一节 概 述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二、国际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三、概括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1、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2、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3、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4、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5、不断发展健全人格;6、提高生活质量;7、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四、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一、心理健康十标准论(郭念锋):(一)周期节律性:用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水平。(二)意识水平:用意识反映水平衡量心理健康水平。(三)暗示性:通过暗示性的强弱来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四)心理活动强度:指突然的强大的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五)心理活动的耐受力:指对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六)心理康复能力 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七)心理自控力 把精神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做为一个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八)自信心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九)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十)环境适应能力 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二、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许又新):第一,体验标准。第二,操作标准。第三,发展标准。,三、心理健康七标准(马建青):(一)智力正常;(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四)人际关系和揩;(五)能动地适应环境;(六)保持人格完整;(七)符合年龄特征;,第三单元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二)人与环境协调的原则;(三)心身统一的原则;(四)个体与群体结合的原则;(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一)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 1、优生优育;2、儿童营养保证;3、提供免疫及医疗措施;4、加强体育运动;5、合理休息、娱乐、调节情绪。,(二)心理方面的途径:1、婴幼儿期充分母爱、关怀;2、发展儿童探索精神及活动能力;3、提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与训练;4、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5、培养乐观、积极、幽默与爱的情绪;6、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7、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社会方面的途径:1、减少社会压力;2、提供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3、住宅改造;4、控制嗜酒、烟瘾及药物依赖;5、性病防治;6、建立社区组织方案,健全医疗保健机构;7、构成社区心理卫生网络等等。,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第一单元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一、把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二、把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三、把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四、把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救的观念或行为。五、把心理异常理解为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一、医学标准:1、把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看待;2、把心理表现视为疾病的症状;3、此标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比较客观。,二、统计学标准:即把心理现象通过统计学处理,区分常态与变态。以近于均值作为正常,偏离均值为变态,偏离越远,变态越重。三、内省经验标准:其一,病人的主观体验。其二,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四、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第三单元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心理健康状态 关于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及内在机制一、心理健康的状态 1、静态角度心健是一种状态 发展角度心健围绕常模在一定范围内 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是一个动 态平衡的状态在主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2、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破坏(可随时发生)3、心理活动平衡状态维持 取决精神属性内在因素协调 受外部生物和社会因素直接影响,4、内 外,因素,直接间接,影响,打破心理平衡状态,二、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及破坏机制 机制:即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一)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说)1、幼年情绪发展受挫形成情结影响一 生各发展阶段是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情结:精神分析心理学用语。指部分或全部被意识压抑而在无意识中持续活动的。以性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2、“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3、心理结构:心理活动三个层次。意识:是与语言(即信号系统)有关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换言之,就是人们注意到的清晰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活动。(即冰山之巅),潜意识:是不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本能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的经历等。(即水平面以下的冰山部分)潜意识的欲望经前意识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人的大部份行为由潜意识的动机左右。前意识:介于两者之间,包括不在意识之中,而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是意识水平面附近部分)。,人格理论:由三个部份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或它我):存在潜意识深处,是生物性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等。本我是潜意识的,不被人所知。自我:一部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的,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满足本能冲动和欲望;顺应外在环境,保护个体安全。,超我: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类似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份属于意识,超我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能对个人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制度。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而构成。(二)行为主义学派 1、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倾向、不良反应方式,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2、华生(美国行为学派创始人)主张研究刺激和反应(即S-R),不研究意识,因无法进行客观观察。他主张探索人的行为规律,以便控制和预测人的行为。3、现代行为主义,既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提出W-S-OW-R-W公式。W-环境,S-某类刺激,OW-个体内在经验的主体,R-环境中某类刺激的反应,W-受主体反应影响改变的环境。从其意义而言,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4、行为模式公式:(1)华生模式:SR 行为模式。S代表刺激 代表神经系统的作用 R代表行为反应 这种行为模式表示一种刺激直接引起某种反应。,(2)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等人行为模式:SOR行为模式。S代表刺激,代表神经系统作用。O代表有机体生理及心理因素(即中介变量作用 认知方式)R代表行为反应。,这种刺激行为模式表示一种刺激并非直接引起某种行为,而是刺激通过有机体的中介作用而引起某种反应。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不同,刺激与反应之间也有所不同。3、B=f(P、E)行为公式: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认为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因变量)。B代表行为;f代表函数;P代表个人的人格;E代表人所处的环境,这种行为模式表示人的行为是个人的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函数。即人的行为是随着个人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总之,人的行为有三个基本概念:(1)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2)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3)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心理健康破坏潜能发展受阻。罗杰斯心理学家、患者中心疗法的创始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心理健康即“机能完善”的人有五个特征:(1)乐于接受一切经验;(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3)信任自己机体感受;(4)有较强的自由感;(5)有高度的创造性。,患者中心疗法学说:,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建立无条件相互关心、尊重的气氛真诚相处、彼此尊重出现奇迹。僵化灵活静态动态依赖自主,消除心理异常关键,实现全部潜能,(四)认知理论学派 贝克是认知理论代表之一。认知是指对周围事物的想法或观点。(1)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决定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行为和情绪之所以产生,有赖于个体对情境(环境)所作出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受个人的信念、假设、想象、价值观念等认识因素的影响。,(2)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从这一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观念,来纠正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或情绪,这就是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3)个人情感和行为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方法所决定的。抑郁症的患者往往把失败感人为夸大,视为不可逆转的、长久不变的,会扩散到生活其他方面。对自我持否定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到对未来的看法,致使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丧失信心,失去行为的动机,严重破坏心理健康,这种否定性的经验,最终可导致自杀。,(4)心理健康的破坏,就是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临界处,尚存在模糊状态的意识局面,这种“模糊意识”对人的认知有巨大影响,一些错误的认知模式,就是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用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评价自我,便会出现偏离,产生异常的情绪,如抑郁情绪。,用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理念,去说明心理健康被破坏的原因,为更多学者所采用。(自阅示意图)。,第四节 心理卫生的基本问题第一单元 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的概念 心理卫生的本意是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三种含义:一是指一门学科,即心理卫生学;二是指一种专业或实践即心理卫生工作;三是指心理健康状态。意义:狭义是指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广义是指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三级预防功能:初级预防:消除或减少病因,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二级预防目标: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心理疾病,争取缓解或治愈,防止复发。三级预防: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安排,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精神残疾者的发生。,二、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一)起源:是从正确认识与对待精神病患者并施的人道主义待遇开始的。1、比奈尔医生;2、比尔斯职员。(二)心理卫生运动兴起:1、“康奈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2、“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比尔斯任顾局。(三)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四)中国心理卫生活动情况。,三、心理卫生工作特点 第一,对象涉及全民。第二,内容涵盖广泛。第三,范围涉及全社会。第四,途径各种各样。第五,效果意义深远。,第三单元 青少年心理卫生 一、青少年的性心理卫生(一)是性问题的心理卫生,性意识大体有三个阶段的表现:一是性疑惑期或称性疏远期;二是异性向往期;三是恋爱期。,(二)性意识具有双重性,一是正常的生理本能的反映和心理欲念,并非是一种不良的冲动;二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内容。,(三)具体措施:1、性意识萌发期进行性医学和性道德教育;2、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恋爱和友谊的关系;3、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道德观念,防止性犯罪的发生。4、进行性教育可请性医学专家指导,专门教师要经过培训,采用专门教材;5、社会、学校、家庭要充分注意青少年心身健康教育,控制抵制取缔黄色书刊物品的传播。,二、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形式。,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1、成人感: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自觉性。2、独立性:对自己的意志行为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倔强性和自我控制能力。3、具有责任感,创造性和主动性。,三、青少年的情绪心理卫生 情绪活动特点是:1、能激发很高的热情;2、情绪变化强烈,带有冲动性,难于保持稳定、深刻、持久;3、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情绪生活易受干扰和破坏。,具体措施:1、建立广泛兴趣,开展各种各样活动。2、广交朋友,扩展生活空间。3、强调青少年期要科学用脑,四、青少年的矛盾心理: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3、青少年坦率与封闭的矛盾。4、青少年常有性意识与性道德的矛盾。5、青少年常面临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措施:1、青少年自身:(1)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学习,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2)培养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3)健全自我意识;(4)学习和娱乐相结合;(5)加强对己、对社会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2、家庭、学校、社会:(1)尊重、理解、信任、爱护;(2)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自由和条件;(3)多指导、少干涉;(4)加强心理卫生、性知识教育;(5)建立心理咨询、辅导、诊治等机构;(6)帮助解决心理困难及生活、学习等实际困难;(7)开展和加强心理训练。,第四单元 中老年心理卫生 一、中年时期心理卫生(一)中年期的心理特点 1、中年具有心理稳定性的特点。2、中年具有紧张性的特点。3、中年本身特点所引起的矛盾。,(二)中年期的心理保健1、情绪适应;2、智力与体力的协调;3、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4、家庭问题的妥善处理。,二、更年期的心理卫生(一)女性更年期综合症表现如下:1、月经变化;2、生殖系统改变;3、血管运动性症状;4、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二)男性更年期综合症:1、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2、性功能发生变化;3、心理变化。(三)男女对外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四)更年期的心理保健 1、正确认识更年期的心身反应,保持精神愉快;2、提高自己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3、生活要有规律,做到劳逸结合;4、保持正常的性活动;5、社会与家庭正确对待更年期的个体。,三、老年人心理卫生(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1、感知觉减退;2、记忆力下降;3、智力改变;4、简单反应时延长;5、情绪改变;6、人格特征:即行为、情绪的变化。,(二)老年人的心理问题1、孤独心理;2、恐惧、抑郁心理;3、自卑心理;4、多疑心理;5、功勋思想;6、生活满意度降低。,(三)老年人的心理保健1、动、静、乐、寿相结合;2、躯体疾病防治;3、坚持学习,老有所事,老有所为;4、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5、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第五节 躯体疾患与残疾人的心理卫生第一单元 残疾人的心理卫生 一、残疾人分类及一般定义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次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包括:,1、视力残疾;2、听力残疾;3、言语残疾;4、肢体残疾:一级重度;二级重度;三级轻度;5、精神残疾;,二、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认知特点(二)残疾人的情感特点1、孤独感;2、自卑感;3、敏感、自尊心强;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5、富有同情心。,(三)残疾人的性格特点 1、特殊人群具有特殊性格。2、孤独与自卑是许多残疾人的共同性格特征。3、不同残疾类型具有自身特征。三、残疾人心理卫生的实施(一)克服自卑感,1、要避免对残疾人任何不正确的评价以及避免进行不正确的比较。2、引导残疾人对机体固有的补偿功能的认识。3、充分发挥补偿心理和补偿行为的作用。(二)进行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三)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残疾人回归社会。(四)引导残疾人接受现实,鼓励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五)提高社会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