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方式生物特.ppt
,玉米种植方式发展趋势,玉米生物特性,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CONTANTS,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1.我国玉米种植的主要方式,1.1 双株栽培方式,这种玉米种植方式通常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西北地区应用较为广泛,并且这种种植方式具有很大的直接降低玉米产生空秆的概率,从而真正提升玉米单株生产量,不断增加植株的结实密度。但是在真正播种过程中既费时也费力,给种植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1.2 等行距栽培方式式,这种种植方式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耕地,有效地提升土地利用率,促使植株能够获得均衡的光能及热能。同时,随着如今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发展,玉米种植方式才真正转型为等行距栽培种植,主要是非常符合机械化生产运行的需求。但是这种种植方式直接限制了种植群体当中采光及透风的条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采用这种种植栽培方式,能够有效保障玉米植株接受良好的光照条件。但是,宽窄行栽培种植方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是植株根系对于水源和肥料的吸收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并且其不同行距内的植株在排列方面也显得不够科学合理。,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1.3 宽窄行栽培方式,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2.玉米种植的发展趋势,2.1 种植管理效率不断提升,(1)首先从种植方面而言,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今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必将会不断深人。,(2)田间管理效率也将随之不断提升,大量大型的、大面积的玉米生产种植基地必然将不断涌现,而一些玉米的种植和相关病虫害的防治等将获得更加规范和标准的操作,因此田间管理将向着简单和高效的方向迅速发展。,2.2 种植方式上优化发展,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结合当前现有的多种种植方式可以发现,双行交错稀植的种植方式是今后玉米种植的主要发展趋势,这种种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同时也直接扩大了每行植株间的距离,从而促使田地施肥和管理变得更加方便,也更能充分利用施肥后的肥力及田地的空间,最终实现产量增加的目的。,这种种植方式通常是将原有的宽窄行种植当中的行距进行调整,将原本定苗一行的植株数量直接分配到两行中,并以此来酌情添加每行的植株数量,从而实现两株植株交错种植的目的。,玉米喜温暖,怕霜冻,其生长发育要求光照充足。发芽适温2127、最低温度10。秧苗生长适温2130,开花结穗期适温25左右,高于35时授粉、受精不良;积温和有效积温对玉米的生育期长短起决定性作用,即温度高积温多则生育期缩短,反之则延长。玉米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以种植在肥沃的菜园土上为好。苗期较耐旱而不耐涝,因此需土壤排水良好,拔节抽穗时需肥水充足。,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一)生育阶段,1.苗期阶段,又称:前期时间:从出苗到拔节生长中心:以根系和茎、叶生长为主,2.穗期阶段,又称:中期时间:从拔节至抽雄生长中心:茎、叶生长旺盛,开始进行穗分化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3.花粒期阶段,又称:后期时间:从抽雄至成熟生长中心:营养生长停止,以籽粒发育为中心,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二)生育时期,(1)出苗期(2)三叶期(3)拔节期(4)小喇叭口期(5)大喇叭口期(6)抽雄期(7)开花期(8)抽丝期(9)灌浆期(10)乳熟期(11)蜡熟期(12)完熟期,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1.出苗期,幼苗高度达到2厘米,2.拔节期,茎节总长达到2 3 厘米靠近地面能够用手摸到节雄穗生长锥开始伸长叶龄指数35%40%7 8展叶(20片叶品种)植株生长由根系转向茎、叶,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3.大喇叭口期,心叶丛生,上平,侧面形状如高音喇叭11 12 展叶叶龄指数60%左右雌穗小花分化是玉米一生最重要的管理时期,4.抽雄期,雄穗自顶叶抽出 叶片全部展开叶龄指数100%,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5.抽丝期,植株雌穗的花丝从苞叶中伸出2cm左右,6.灌浆期,籽粒开始积累同化产物吐丝后1215天,7.乳熟期,籽粒开始快速积累同化产物 吐丝后2530天,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8.蜡熟期,籽粒开始变硬 吐丝后3540天,9.完熟期,籽粒达到生理成熟呈现出本品种固有的色泽、质地 吐丝后4550天,1.国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特点,2.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特点,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1.国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特点,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玉米机械化收获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根据地域、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不同,各地区的玉米收获机械正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19世纪初期,美国就发明了由人或牲畜提供动力的脱粒机和割捆机 1920年生产出29.4kW的玉米联合收获机 1939年成功制作出第1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从此美国玉米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机具朝着大型化、通用化和高效的方向发展,电子技术、导航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智能技术也纷纷运用到玉米收获机上。结合其比较成熟、统一的种植工艺,使得玉米收获机快速发展。,欧洲国家则在割捆机和脱粒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众多类型的玉米收获机,如东德 E512 型联合收获机、克拉斯 D76 和法国布劳特 801 等。,日本则借鉴西方先进的玉米收获机械经验,结合日本多山地的地貌,设计制作出了一系列结构小巧、性能优良的收获机械。由于该国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收获机械多数为水稻收获机械。日本收获机械发展特点是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从 1967 年开始推广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机械到1977 年全国水稻机收率为 91.4%,仅用了 10 年。目前,日本的水稻收获机械在自动化程度和收获性能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久保田、洋马等公司生产的收获机械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国外玉米收获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向高效、大型、大功率、宽割幅、大喂入量和高速发展。,2)向扩大机器的通用性和提高适应性发展。,3)高清洁度主要工作部件的研究更为深入。,4)广泛应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5)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技术。,6)向智能化收获机发展。随着科技进步,电子技术、航天 测量技术、导航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玉米收获机。,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2.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特点,我国玉米收获机技术的发展始于建国初期,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设计、推广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从引进国外先进样机到生产自己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经历了60年多时间,在这段发展历程中,我国收获机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来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入门阶段(19491965年)。这一阶段主要对国外先进机型进行引进和仿制。经过多年的农场试验并结合我国玉米的实际种植状况,成功制造了两种机型,即1956 年投产的 GT4.9 型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和 1965 年投产的东风 ZKBD3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这两种机型的生产表明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联合机械的生产和制造技术。,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2)发展阶段(19661980年)。这一阶段是我国玉米收获机的高速发展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玉米收获机的生产已初具规模,年生产量达6000台。这一时期的发展之后,我国已经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3)利用引进技术发展阶段(19812000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出现了划时代的发展。到1997年,全国玉米收获机产量为 35105台,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又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4)不断创新,实现“三化”阶段(2000年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玉米收获机也开始朝着智能化、高效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电子技术的带动下,玉米收获机的传动部件、收割器、粮仓和输送带等关键零部件都设置有传感器,以检测器工作状态。在此基础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系统也开始应用于玉米收获机上,开始朝着“精准农业”的方向发展。,种植方式,生物特性,国内外发展状况,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耿爱军,杨建宁,张兆磊,张 姬,李汝莘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展望J山东农业大学,20162 罗治峰,崔宇佳,常晔,思旺阳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16(1)3祝福杰关于玉米间种栽培方法初探J.种植科学,2012(10)4杜岳峰丘陵山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设计方法与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20145 陈志,郝付平,王锋德中国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2,43(12):4450,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