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ppt

    • 资源ID:5781709       资源大小:2.74MB        全文页数:16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ppt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本课程对渔业资源特性、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资源统计及利用评价方法、渔业经济及其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对我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参照国外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模式,对我国渔业资源适度开发利用进行规划、设计,提出综合、系统、整体保护与管理策略,实现可持续利用。,课程简介,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渔业资源定义及特性第三章.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中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五章.中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原因分析第六章.中国渔业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策略第七章.中国渔业资源统计方法,第一章.导论,一、背景和意义 二、保护性开发与管理概况,(一)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生物种类多,但缺乏世界性广布种类,单位生物量不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相关产业已成为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其中海洋水产业(包括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最重要。生物医药业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二)、渔业环境与渔业资源问题,1.环境问题,1)水域污染,2)水域生态破坏,污染物来源:陆地上的生产过程,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废弃物,核电站和工厂 冷却水;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偶发性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 我国海洋污染:石油污染危害最大。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会减弱太阳光透入海水的能力,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扰浮游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 赤潮:含N、P等营养元素的废水流入近海,引起海水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生长,水体缺氧,鱼虾死亡。多发生在轻工业发达,生活排污太多,较封闭的海湾。如我国的珠江入海口、杭州湾、渤海。海洋生态破坏:生产活动围垦、滥捕等及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石油平台发生事故,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色、绿色、黄色、棕色等。,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因砍伐时遇铁变成红色而得名。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2.资源开发问题,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资源衰竭。(2)水域富营养化。(3)环境破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环境监测搞好环境管理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加强法制建设,二、保护性开发与管理概况,三、当前存在问题,单一发展模式的影响基础理论的正在建立生态产业的扶持不足制度改革尚未完成全民环保意识有待加强,第二章.渔业资源及特性,一.渔业资源构成及其栖息环境二.渔业资源的性质 三.水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四.渔业环境的脆弱性,渔业资源人类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和工业原料来源中国世界第一渔业大国,也称水产资源、水生资源两类定义:渔业资源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与渔业有关的天然物质和空间,包括渔业生产的水生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渔业资源指具有经济开发利用价值的水生生物资源。差别:是否包括水生生物资源所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一.渔业资源构成及其栖息环境 1、渔业资源的定义,渔业资源包括鱼类、贝壳类、海绵、藻类以及水生哺乳动物(如鲸)等各种具有经济价值、可开发利用的水生生物资源。更关注作为渔业的直接生产经营对象的水生生物资源。,2、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生物和非生物组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资循环连结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组分形成层次性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各组分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3、物种组成,生活方式浮游生物: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游泳生物:鱼类、鲸鱼、鱿鱼等底栖生物:底栖植物 底栖动物,生物学特征植物动物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无脊椎动物为主 如水母、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植物,底栖动物,海洋植物,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环节动物们脊椎动物门,海洋动物,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环节动物们脊椎动物门,海洋动物,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环节动物们脊椎动物门,海洋动物,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环节动物们脊椎动物门,海洋动物,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环节动物们脊椎动物门,海洋动物,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环节动物们脊椎动物门,海洋动物,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环节动物们脊椎动物门,海洋动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海洋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80%以上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有确切描述的约有40万种。33个动物门中,海洋占33个门。动物高于植物,低阶元高于高阶元,小型高于大型。热带最丰富。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近海生物群落,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包括鱼类、甲壳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底栖动物,底栖植物,近海生物资源丰富,生产力高,渔获物占80%以上,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呈明显季节变化和种群交替规律。,生态系统多样性,河口生物群落,河口生物以广盐、广温和耐低氧性生物为主,是许 多海洋生物的重要养育场。,生态系统多样性,大洋生物群落,上层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微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上层能长途移动,种类丰富;中层为磷虾与鳕鱼为主;深层包括鱼类、甲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主,大洋生境稳定,靠近大陆架深海区生物资源丰富。,所有海洋生物群落中最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珊瑚礁生物群落,海中热带雨林,红树林生物群落,深海绿洲,热泉生物群落,海洋生物普遍含有具各种特异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资。,化学成分多样性,意义:水域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药品、工业原料、能源等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于调节、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具有关键作用。,海洋上层:0-200m,阳光充足,生物主要集结地;海洋中层:200-1000m,微弱光线通过,部分海洋动物生长区;海洋深层:1000-4000m,无光,低温低压,深海生物生长;海洋深渊层:4000-6000m,少量生物;海洋超深渊层:6000-10000m,极少生物。,(1)海洋水体垂直区带,4、水域环境,(2)河流湖泊,潮汐海流和洋流:热能的输送与交换波浪:由风引起,可引起水体的剧烈运动。,(3)水体运动,无机成分 主要成分:阳离子、阴离子、气体等;营养元素:n、p、si等;有机物质 氨基酸、腐殖质、叶绿素等,(4)水域化学组成,二、渔业资源的性质(一)性质,1)海洋渔业资源的内在特性(1)摄食特性(2)生长特性(3)繁殖特性(4)洄游特性(5)波动性(6)渔获物的易腐性(7)共享性,1.有条件的可再生性2.流动性3.波动性4.整体性5.区域性6.用途的单一性,二、渔业资源的性质2)开发特点,1.有条件的可再生性,可再生性是渔业资源的最重要属性。但渔业资源的可再生性是有前提的适宜的环境合理的开发利用,2.流动性,大多数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都具有一定规律的洄游性洄游性决定了渔业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和跨区域性,也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共享特性的资源,3.波动性,渔业资源有自己的生长繁殖规律渔业资源的生长受自然因素的控制较强各种人为因素也会影响渔业资源的存量变化,4.整体性,生物之间存在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种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可能会影响到同一水域其它类渔业资源的存量减少。,5.区域性,受自然条件的作用和影响,渔业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也会影响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6.用途的单一性,渔业资源是单一用途生物资源的代表主要服务于渔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二)渔业资源开发情况,1)博弈行为、低度均衡与外部性 博弈行为 低度均衡 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具有影响,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为此而获得补偿。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渔业资源负外部性会导致很高的生态效益成本和使用者资源利用成本。,2)过度利用与生物学捕捞过度,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一般经历开发不足、加速开发、过度开发和资源管理四个阶段。捕捞过度:判别标准:资源数量减少,单位捕捞力量渔获物下降,渔获物中小型个体增加,平均体长变小,有的种群有性成熟提前现象。捕捞过度分为生长型和补充型捕捞过度:生长型捕捞过度是指渔获物年龄太小或渔获个体尺寸太小;补充型捕捞过度,是指捕捞努力量过高,致使亲鱼量过低,补充量减少,渔获物下降,该类型会导致资源群体迅速崩溃。,3)渔业资源管理的复杂性,混合渔业、兼捕与低值渔获物丢弃 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完全 不完全管辖和多重管辖。,三.水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食物链:在水域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亦称为“营养链”。食物网是食物链的扩大与复杂化.它表示在各种生物的营养层次多变情况下,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营养关系。物质和能量经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环节进行的转换与流动。,营养层次:海洋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料,植食性动物为一级肉食性动物所食,一级肉食性动物又为二级肉食性动物(大型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所食,随后.它们再被三级肉食性动物(凶猛鱼类和哺乳动物)所食。依此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中的各个生物类群层次.叫做营养层次。,营养层次,金字塔定律,食物链每升高一个层次,有机物质和能量就要有很大的损失,后一产量(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的十分之一。食物链的层次越多,总体效率就越低。处于食物链层次越高的动物,其相对数量越少,相反.处于食物链层次越低的动物,其相对数量越多。这便构成了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变动的内在影响因素;人类活动的失控与无序状态是当前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外在影响因素。,四.水域环境的脆弱性,(一)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的直接影响(二)全球变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三)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四)水域环境问题的特点,(一)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的直接影响,环境损害生物的过度开发、围海造田、修筑堤坝等环境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在黄海海岸线上,无数的污水管道埋在海滩上,甚至延伸进深海,石油污染,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大连新港油管爆炸,(二)全球变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大气沉降污染,(三)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入侵途径入侵后果,(四)水域环境问题的特点,综合性复杂性广泛性流动性公害性跨界性延时性累积性不可逆转性,第三章.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系统动力学理论三.生态系统理论四.生态经济学理论 五.生态足迹理论六.循环经济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需求性原则 和谐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限制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内容提要,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二)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理论的反思与创新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四、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使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资源的耗竭、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1、寂静的春天Rachel Karson,1962,描述杀虫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论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指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袭击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系统深入的反思。标志着人类关心环境问题的开始,2、罗马俱乐部与增长的极限(Dennis.L.Meadows),罗马俱乐部:1968年成立,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非正式国际协会。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受协会委托,1972年3月,Meadows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对西方长期流行的高增长理论进行研究,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报告指出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5个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而在某个时期达到极限。这项耗资25万美元的研究最后得出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的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结论。这篇报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严肃忧虑。,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自从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提出“零增长”理论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展问题。人们认识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是无法也不能推广的。在这个模式下,少数人消耗大部分资源,而大多数人则实际上被剥夺了发展的机会。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召开,113个国家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宣言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时,必须审慎考虑环境后果,共同面对环境问题。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应战。,4、我们共同的未来,为确保全球发展,协调经济、资源与环境问题,联合国1983年3月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挪威首相G.H.Brundland担任主席。1987年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分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部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密切结合。标志着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会议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公约。地球宪章:“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的基本准则。”,提出了27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1世纪议程: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标志着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2、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观点一:经济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调这种发展应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如Edward.BBarbier(1985)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David Pearce也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自然资本不变的前提下的经济发展”;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19921993)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刘培哲,1994;陈述彭,1995)。观点二:回归自然观。主要理由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提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又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因此,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也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否定,人类只能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界的普通一员”,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即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发展观(刘长兴1999)。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不否定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原则,相反是在更全面、更合理的意义上对人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原则的一种肯定。人类社会生产力不仅是一种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也是保护自然的能力。改造自然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样,保护自然也是人主体性的体现。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在于自然环境的呵护,而它最终所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不过它不仅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而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不仅不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主体性原则的否定,而且恰恰说明了人的主体性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更自觉的意义上成为世界的中心和主体。,观点四:社会发展观。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如莱斯特R布郎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趋于平稳、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TakashiOnish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和将来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著名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1991)中就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特别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观点五:生态发展观。生态学家侧重于从自然或生态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在1991年11月共同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还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陈述彭,1995;赵士洞,王礼茂,1996)。观点六:协调发展观。不少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4)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性(Demands),(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公平性涵义:一是本代人的公平: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较好生活的愿望;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消除贫困。现实:占全求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都占全球的80%。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与需求不能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现实: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在75年内将会枯竭。,(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4)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性(Demands):“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 是发展的主要目标”。,4、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侵害。孤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孤立追求生态持续不能竭制全球环境的衰退。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5、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1、不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对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需求。2、代际之间应体现公正、合理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体人类的资源和环境,同时每代人也要以公正、合理的原则来担负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3、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互补、平等的原则,去促成空间范围内同代人之间的差距缩短,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甚至心理上的鸿沟,共同实现“资源-生产-市场”之间的内部协调和统一环圈。4、“创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外部适宜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内外环境之中。,三、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与创新,1、传统发展观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按照这种观念,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是去追求大量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繁荣的。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物质财富的积累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也有明显改善。但两级分化更趋严重,社会公平之途遥远。,传统发展观的致命缺陷:在于它误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是不会枯竭的,即使由于短时期内资源的供给小于资源的需求,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种短缺也会得到补充。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也未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往往是滥用环境资源,过度地消耗石油、煤炭、淡水、木材等自然资源,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任意地排入周围环境,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2、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1)对传统GDP核算的修正:传统GDP:未考虑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造成的损害。绿色GDP:扣除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害后的GDP。(2)建立自然资源帐户 用于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变化,分析其与经济增长的联系。(3)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 全部资本存量的大小及变化。随收入的增长保持不变或增长。资本存量:资源资本、人力资本等。,(4)产品价格与投资评估产品价格应当反映的内容: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环境成本(环境净化和环境损害成本);由于资源利用对后代人的效应损失,即用户成本。(5)建立资源环境价值公式资源环境的全部经济价值(TEV)可分为使用价值(UV)和非使用价值(NUV)。UV:直接使用价值(DUV)、间接使用价值(IUV)和选择价值(OV)。其中OV为当代人对资源的需求而对后代人所作的补偿。资源环境价值公式:TUV=UV+NUV=(DUV+IUV+OV)+NUV,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1)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制定条约或宣言,是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准则,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3)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活动向减轻环境负荷的方向转变。(4)国际组织和援助机构将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作为开发援助的重点。,(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以测定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涵盖的范围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事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社会公平与适宜的社会组织形式等。指标体系的建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1、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标和原则,(1)目标:构建评估系统,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监测、揭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 客观反映系统发展的内涵、各子系统和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能较好地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2)层次性原则 在系统不同层次水平选择不同的指标,供政府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调控和决策。(3)相关性原则 体现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4)简明性原则 指标体系简单明了、可比性强、容易获取。,3、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1)驱动力-状态-相应框架驱动力指标: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经济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状态指标:经济、环境状态(质量和数量),描述可持续发展状态。响应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状态所作的选择和反应。,4、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驱动力指标: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安全饮水人口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增长率、GDP用于投资的份额、矿藏贮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人均可耕地面积、土地利用变化、化肥农药使用量等状态指标: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矿产资源贮量、原材料使用强度、水中BOD和COD含量、土地条件变化、植被指数.。响应指标:人口投资率、教育投资占GDP的比率、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与非再生能源消费量的比率、环保投资占GDP的比率、科学研究费占GDP的比率等。,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2002)(1)总体层综合表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总体运行态势和战略实施的总体效果。(2)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总系统解析为内部具有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3)状态层在每一个子系统内能够表征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以某一时刻为断面,表现为静态,而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则呈现动态特征。(4)变量层共采用45个“指数”加以代表。它们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5)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本报告采用了219个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要素。,(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全球21世纪议程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可持续发展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1)基本思想解决贫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综合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2)主要内容第一: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三: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第四:实施手段。,2、中国21世纪议程(1)基本思想坚持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家整体、部门、地方、全民行动。(2)主要内容第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第二: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资源利用与保护。,3、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联合国的努力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政策美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欧盟可持续发展行动东盟环境战略行动计划,(三)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1、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ility)的定义“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即“个特定的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1994)。科学杂志(Science,2001,vol,292,pp.641642)刊登了由23位世界著名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者联名发表了题:“可持续能力学”(sustainabilityscience)的论文,其中对于可持续能力定义为“可持续能力的本质是如何维系地球生存支持系统去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能力”,并由此出发提出了7个核心问题。可持续能力包括的三大本质体现: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1)发展度 以社会财富的增长、理性需求的满足、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其基本识别。发展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动力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提高的发动机。它所具有的内涵是:(1)社会财富增长的度量。(2)发展质量提高的度量。(3)理性需求满足的度量。(4)创新能力培育的度量。(5)文化内涵进步的度量。(2)协调度 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为其基本识别。协调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公正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优化的调节者。它所具有的内涵是:(1)人际(代际)区际之间的协调。(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3)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协调。(4)自由竞争与有序规范之间的协调。(5)开拓创新与有效继承之间的协调。,(3)持续度 以人均财富的世代非减、投资边际效益的世代非减、生态服务价值的世代非减为其基本识别。持续度构成了可持续能力的“稳定表征”,是可持续能力不断维系的促进剂,它所具有的内涵是:逼近“三零状态”即生态赤字为零、环境胁迫为零、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之比率变化为零。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充分建立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机制。充分尊重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担负起为后代扩大更多文明积累的责任。逐步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表达 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水平,可由以下5个基本要素及其间的复杂关系去衡量。(1)人口的承载能力。通常又称为“基础支持系统”或“生存支持系统”。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于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2)区域的发展能力。通常也称为“动力支持系统”或“发展支持系统”。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此种能力在不危及其它子系统的前提下,应当与人的进一步需求同步提升和增长。(3)环境的缓冲能力。通常也称为“环境支持系统”。人类对区域的开发、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人类经济的增长,人类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否则,可持续发展将不能为继。,(4)社会的稳定能力。通常也称为“社会支持系统”。在整个发展的轨迹上,社会的公正、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有序,是社会稳定能力的集中体现。社会不希望出现由于自然波动和经济社会波动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里有两条途径可以选择.其一,培植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其二,增加系统的弹性能力,一旦受到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应当是强劲的,即有迅速的系统重建能力。(5)管理的调控能力。通常也称为制度支持系统或智力支持系统。它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判断能力、人的决策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总体发展的水乎。即人的智力开发和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要求。,由此,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大致可以划分出:生存支持能力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发展支持能力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牵引;环境支持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临界阈值;社会支持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有序运作;智力支持能力一可持续发展的指挥中枢。在上述五个要素全部被满足之后,可以做出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判断,同时也可以全面地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末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从而建立起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的统一序列谱。,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政府调控能力建设 生存安全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能力建设 社会发展能力建设,二.系统动力学理论,1956年出现,创始人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他为分析生产管理及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工业动态学。1961年,福瑞斯特发表的工业动力学(industrial dynamics)成为经典著作。随后,系统动力学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几乎遍及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新学科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是在总结运筹学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社会系统的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现实世界的存在为前提,从整体出发寻求改善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径。它不是依据数学逻辑的推演而获得答案,而是依据对系统的实际观测信息建立动态的仿真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试验来获得对系统未来行为的描述。系统动力学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都作为信息反馈系统来研究,并且认为,在每个系统之中都存在着信息反馈机制,而这恰恰是控制论的重要观点,所以,系统动力学是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动力学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立足于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整体观替代传统的元素观;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流图和构造方程式,实行计算机仿真试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为战略与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水域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水域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水域与陆地和大气之间,水域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物质能量的交换。水域生物资源存在动态平衡水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水域生态系统平衡 概念:资源丰度、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阈值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 退化:结构破坏、多样性减少、功能降低或丧失、生产力降低、环境恶化。恢复:重构或再生长期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是社会科学(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生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生态环境已经从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要素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经济要素。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废弃物的吸纳能力已经或接近饱和,局部地区甚至已经超载,继续利用它进行生产就必须再生产出新的环境容量,因而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建设(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劳动的“产品”。换句话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了二重特征,即从生活的角度看是目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已经变成生产要素和条件。,四.生态经济学理论,历史、影响:美国海洋学家莱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几年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太空船经济理论”等。从经济学和 生态学的结合上,围绕着人 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 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生态 经济结构、功能、规律、平 衡、生 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数学 模型等内容。旨在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经济学研究特点:综合性;层次性;地域性;战略性,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经济系统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技术系统三大亚系统组成,如下图:,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结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任何类型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基础,其主要表现在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时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体结构经济系统经济系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决定着交换、分配、消费,而交换、分配、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体结构的地位,主要表现在经济系统中人的主导作用上。基础结构一旦遭到破坏,经济系统的主导作用也就随之丧失。,生态经济系统的中介环节技术系统技术是人类利用、开发和改造自然物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凡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交织和物质能量的循环转化过程,都有技术的中介作用。从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技术系统毕竟只是一个中介环节,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作为主体结构的经济系统,是掌握和运用技术的主体人。,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统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统一生态系统管理原则:管理目标是社会的选择 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必须认识到

    注意事项

    本文(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