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形成条件及评价.ppt
,第九章 油气藏形成条件及评价本章重点:评价研究盆地分析、区带评价及圈闭;评价研究地层、构造、沉积、地温、地应力及地层压力等方面的特征;研究鉴别烃源岩常用地球化学指标及评价烃源岩、输导层及圈闭的方法;评价研究油气对比的方法及地球化学指标。,第一节 区域地质条件及其评价 现代油气勘探中,围绕盆地分析、区带评价、圈闭(油藏)描述三个层次的评价研究,采用多学科结合已成为一个重要特征,在地层、构造、沉积、地温、地应力、地层压力及储集层、圈闭等评价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均有显著进展。通过评价研究,优选出最佳圈闭作为钻探对象,发现油气藏。价研究的最终目的。,一、盆地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盆地分析是基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述是日的,通过三级评价研究,优选出最佳圈闭作为钻探对象,发现油气藏是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的最终目的。由于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不同,会呈现各种盆地类型,控制着其中发育的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所以,需要明确盆地的类型。从板块构造学、地球动力学或历史地质学等观点,对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1盆地分析内容通过盆地分析重塑“四史”沉积史:查明各时代层序或准层序组的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进而指出有利的生、储相带分布。通过从老至新系统分析各沉积环境图,可重塑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史:结合盆地周缘与盆地内部区域构造特征,通过系统编制各层序或准层序组等厚图,分析构造发育史,阐明盆内次级隆起与坳陷的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区带)的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有利区带进行评价奠定基础。,生烃史:根据盆地评价需要,分析各层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等基本参数,并应用地震资料进行TTI计算,辅以测井解释,确定烃源层,划分生油区与生气区,恢复盆地生烃史,为早期资源评价提供依据。运聚史:通过趋势地震地层压力及流体势计算平面成图,研究各层序烃源层油气运移方向和时期,结合区带及圈闭形成史分析,探讨盆地油气运聚史,指出有利的油气运聚方向及部位,预测有远景的勘探目标。,2盆地分析的方法(1)岩石学法,根据露头、岩心、岩屑等系统进行岩石类型组合观察描述,结合实验室鉴定分析,预测生储盖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建立岩性岩相及生储盖组合剖面,作为基础;(2)地球化学法,在上述岩石学法研究基础上选取岩样,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建立地化剖面,在平面区分生油区与生气区,进行气源对比。,(3)区域地震地层学法,借助地震资料开展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井下及露头资料,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划分体系域,确定沉积体系与沉积相,指出有利的生、储相带类型与分布,编制沉积环境图及等厚图,重塑盆地的沉积史与构造史。然后针对各有效烃源层开展TTI计算并平面成图,划分生油区与生气区;综合趋势地震地层压力及流体势分析,预测有利的油气运聚方向及部位。,(4)构造地质学法,纵横穿越盆地若干条地质地球物理大剖面,采用平衡剖面技术,重塑盆地原型及发育史,查明隆、拗及区带分布,研究断裂带的类型、特征、分布。阐释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分布,重塑盆地构造发育史,指出有利二级构造带,开展区带评价研究。总之,通过盆地分析查明“四史”,阐明油、气源区、储集相带及二级构造带,指出有利区带的勘探方向。,1区带评价的内容(1)区带类型的研究,分构造与非构造区带。构造区带类:挤压背斜构造带;滚动背斜构造带;断裂构造带(含逆冲推覆带);刺穿构造带(盐丘构造带、泥火山构造带、火山颈刺穿构造带)。,非构造区带类:地层超覆退覆带;近岸水下扇带(或称近岸浊积扇带);远岸浊积扇带;浊流水道砂体带;三角洲带(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亚带);古河道砂体带;古滨岸砂坝带(海、湖);生物礁带;古潜山带。,(2)沉积体系一沉积相一储集相(体)一储集层 综合上述成果,在优选出的有利区带研究沉积体系和相的类型及分布,找出有利储集相(体),定性、定量研究,指出有利分布状况。(3)储层与油气源、圈闭的配置关系 研究储层性质、油气源供给,圈闭形成时间及空间位置配置,查明储层的储集效率。,2区带评价的方法(1)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区域地震地层学等方法研究区带的类型,特征及分布最佳圈闭或局部构造,开展后续的圈闭描述。(2)综合岩石学、测井地质解释、地震地层学三方面特征,开展沉积相与储集体研究,阐明其类型、特征及分布,针对有利储集体储层,定性、定量多学科解释,研究储集性能与效率,最后作出区带储层评价。,三、圈闭(油气藏)描述内容与方法1圈闭(油气藏)描述内容(1)明确圈闭(油气藏)类型;(2)描述储集层的横向变化及分布;(3)综合地震构造解释、录井、测井,定量描述圈闭、油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及孔隙流体压力;(4)对发现的油气藏进行储量计算预测。,2圈闭(油气藏)描进的方法(1)构造地质测量法;(2)三维地震法;(3)区域或单井储层评价技术;(4)储层地震地层学法,第二节 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地温场、地压场、水动力场、地应力场、化学场、生物场等在油气藏形成分布十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等“三场”,系受地球内能控制,是地球内部能量以不同形式在地壳上的表现,因而是最本质的,其他场均系派生的。,(1)地温场 地温场是地球内部热能通过导热率不同的岩石在地壳上的表现。地表层(约20130m)下,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或地热增温率),以/100m表示。地温梯度反映地温场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来自地核里的热源,包括融熔岩浆、放射性元素蜕变、地热的辐射与对流、地壳变动时的颗粒摩擦热,以及渗透层内的放热化学反应等。,地温场的作用:无机和有机矿物的成矿演化;生油窗、有机质热演化 生气窗粘土矿物转化、脱水 促进油气初次运移水热增压,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凝析气藏形成 控制气田形成分布地温场和地压场 气体水合物形成分布地温场和有机碳分布 控制油田形成分布 促进可塑性岩石的流动、刺穿地温场 影响地下深处热流及岩浆活动,(2)地压场 地下渗透性地层中所含流体承受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对油、气藏分别称为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地层压力的通用单位是兆帕(Mh),反映地压场的变化。地层压力主要有个来源:上覆岩层重力造成的岩石压力;孔隙空间内地层水重力造成的水柱压力,或称孔隙流体压力。岩石压力主要为岩层矿物颗粒的支架结构所承担,岩石受压压力会传递到流体。,地层压力,是地层孔隙内水柱重力所引起的。当地层水处于静止状态,产生静水压力;当静水压力平衡遭到破坏地层水发生流动,产生动水压力。储集层内水对任一点所施加的总压力就是静水压力与动水压力之和。总压力梯度,静水与动水压力梯度的向量和。此外,渗透力、温度变化、次生沉淀或胶结等,也是地层压力的次要来源。,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增加率,称地层压力梯度。静水压力梯度,在含水层内测压点之上随深度而增加的水柱压力,约每深10m增加0.1Mpa。动水压力梯度,存在于有水流动的储集层中。超过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称为异常高地层压力(超地层压力)。地层压力低于静水压力时,则为异常低地层压力(低地层压力)。,地压场的作用:地静压力 初次运移压实作用流体势 油气初次、二次运移 异常地层压力 促进油、气、水运移流体压力封存箱,压力 改变气在油、水中溶解度 控制油、气藏温度 影响烃类物系相态变化 异常压力带与欠压实带压实背斜圈闭的形成分布盐丘、泥丘等刺穿构造的形成分布,(3)地应力场 地壳或地球体内,应力状态随空间点的变化,称为地应力场。总地应力包含静地应力(垂向压应力)构造应力两部分(广义)。构造应力场是变化的,静地应力场相对恒定。静地应力视为地静压力,属地压场范畴;地应力场称为构造应力场(狭义)。,地应力场一般随时间变化,在一定地质阶段相对比较稳定。地应力分布的规律性地壳上某一点(地区),在特定地质时代和条件下,受力作用引起的应力方向、性质、大小以及发展演化等特征。只有最近一期地质构造,未经破坏或改造,才能确切反映这个时期的地应力场。,地应力场的作用:有机质成熟生烃的力学化学反应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动力形成各类背斜、断层等构造圈闭形成二级构造带形成断层、裂缝、微裂缝有助于形成各种地层不整合,有助于形成储集层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助于形成刺穿构造强烈地应力作用可破坏油气田作用强度 地应力(15)X地静压力 综上可知,“三场”相互联系,对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 在世界许多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经常发现超压或欠压等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油、气、水)上的压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头(静水压力)来表示;而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的地层压力,均为异常地层压力。超过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属异常高地层压力;低于静水压力者,则为异常低地层压力(欠压)。,形成异常地层压力原因(1)流体增压作用(2)剥蚀作用(3)断裂与岩性封闭作用(4)刺穿作用(5)浮力作用(6)粘土矿物成岩演变作用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 是90年代以来在国外石油地质界兴起的新概念。分超压封存箱,欠压封存箱两种。,第三节 石油地质条件及其评价一、生油层研究 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足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生油气层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大量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在沉积盆地中,从剖面上确定生油气层,在空间上划出有利生油气区,做出生油气量的定量评价。,生油岩:有过油气生成过程,并提供过一定数量油气的岩石。生油层: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叫生油层。生油层系:在一定地质时期内,由生油层和非生油层组成的岩性-岩相类型相似的一套岩系叫生油层系。生油区:盆地内某一生油层分布的区域叫生油区或油源区。,(一)生油层的地质研究1.生油岩的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是最直观的标志,据国内外研究,证实理想的生油岩应具有:a.细粒 b.暗色 c.富含有机质 具有上述特点的泥质岩类(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类(泥晶灰岩、泥灰岩)是好的生油岩。,(1)粘土岩类生油岩 主要包括泥岩、页岩,它们大多形成在具有一定水深的盆地中,由于富含有机质和低铁化合物,一般色暗。(近些年,也把粉砂岩作为生油层)(红色泥岩是氧化环境的产物,不利于有机质的转化和保存),(2)碳酸盐岩类生油层 最好的是富含有机质的“泥晶灰岩”,其一般含有一定量的泥质成份,如泥质泥晶灰岩,球粒泥晶灰岩,介壳泥晶灰岩、藻有孔虫及介屑泥晶灰岩等。这些岩石形成于低能环境下,生物发育,水体平静,适于有机质堆积和保存。,2.我国的主要几种生油层系类型,我国发现的生油岩有泥质岩类,也有碳酸盐岩类。有陆相,也有海相。上述四类生油层系中,以湖相泥岩型最好,是我国陆相盆地形成大油田最有利的生烃层系。生烃层系分布广、面积大、层系多,生油层累积厚度大(体积大),生储盖组合配置优,生油岩的排烃效率就高。生油岩的评价就是将地质研究和地球化学研究结合,研究它们的数量和质量的特性,以确定生油气潜能的大小,(二)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决定油气形成的有机地球化学要素有三个: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数量);有机质类型(质量),有机质的成熟度(条件)。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就是了解它们的数量和质量的特性,以确定生油气潜能的大小,从而进行油气生成量的计算。,1.有机质的丰度 生油岩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原始有机质丰度已无法测得,只能测出残余的有机质,通常是用残余有机碳作为油(气)源岩的丰度指标。(1)有机碳:是指与有机质有关的碳素在单位质量岩石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数。(由于生油岩内只有很少一部分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运移出去,大部分仍残留在生油岩中,并且碳又是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最大,最稳定的元素,所以剩余有机碳含量能够近似地表示生油岩内的有机质丰度。),转化为油气的有机质数量与其类型及成熟度有关。(据统计,有机质总量31015吨,其中分散烃61013吨,占有机质质量的2%,如果运移到储层61011吨,占分散烃1%,那么储层中的烃类仅相当于整个有机质2/10000,剩余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9998/10000)一般说来,有机碳含量表示生油母质较丰富,但生油量的大小,还取决于有机质向石油的转化。(如煤系地层的碳质页岩有机碳含量高,但实际上,生油并不好,甚至不能生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有机碳的下限值对于鉴定生油岩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现代运移学说认为生油岩中形成的烃必须在满足了母岩体本身吸付容量以后,才能 被有效地排驱出去,所以有一个临界值。我国(石油部)通用指标为:C有机(%)1,好;C有机(%)1-0.6,(较好)中;C有机(%)0.6-0.4,(较差)差;C有机(%)0.4,非;碳酸盐岩类,据国内外研究,它吸附有机碳能力小,比泥质岩类少(大致差一个数量级),下限为0.08%,现广州地化所有人提出为0.1%。,(2)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A”和总烃可视为石油运移残留下来的石油,这二者的含量同时反映了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程度。因此,结合“A”,总烃指标就可以将有机碳含量很高,但烃转化率并不高的碳质页岩和煤层与好的生油层分开。)氯仿沥青“A”:岩样未经酸(HCl)处理,用氯仿抽提出的产物,称游离沥青或氯仿沥青“A”。国内指标:“A”(%)0.12,好;“A”(%)0.12-0.05,中;“A”(%)0.05-0.01,差;“A”(%)0.01,非生油岩;,(氯仿沥青“A”的族组成主要由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构成)总烃(Hc):氯仿沥青“A”的族组份中饱和烃与芳香烃之和称总烃。(通常以ppm或10-6表示)国内通用指标:总烃(Hc):500,好;500-250,中;250-100,差;100,非;(3)生烃潜量(S1+S2)国内通用指标:(S1+S2)6.0,好;6.0-2.0,中;2.0-0.5,差;0.5,非;,2.有机质的类型(质量)油(气)源岩中有机质类型是质量指标。不同类型的有机质、油气生成潜能、产物不同。实际运用中,划分有机质类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镜下显微组分划分 利用镜下观察有机质碎片的形态、结构、亮度、颜色等来区分有机质类型。,方法一:根据植物碎片的数量划分。型 无定型絮质,植物碎片10%;型 腐植型,富含植物,植物碎片60%;型 过渡型,1 植物碎片10-20%;2 植物碎片20-60%;,方法二:根据镜下不同(酐酪根)类型含量百分比统计,乘以级别指数,然后计算其代数和,以确定有机质类型。无定型(+100),藻(+70),角质体(+35),镜质体(-75),惰质体(-100)型 145(代数和)1型+4502型 0-45型-45,干酪根显微构成1标准腐殖型干酪根(2),抚顺长焰煤。2502油页岩无定形干酪根(2),扶顺。2503,4含腐殖的腐泥型干酪 根(2),南阳,魏134、156井。5005藻腐泥型干酪根(2),左侧为盘星藻,南阳,魏134井。5006藻无定型干酪根(1),南Pg,魏134井。250(据黄第藩等,1984),干酪根显微组分1藻纤维体(藻基)。南阳,魏134井。5002丝质菌孢。辽河大民屯,沈13井。2503结构树皮。南阳,张5井。5004结构镜质体。南阳,张5 井。5005镜质体。南阳,张7井。8006镜质体。南阳,张5井。800(据黄第藩等,1984),(2)用元素组成进行划分测酐酪根中的C、H、O,用H/C,O/C来划分:型 H/C1.5,O/C0.1(蒂索标准)型 型 型 H/C0.5-0.6,O/C0.251型,H/C1.5,O/C0.15(黄弟蕃等)2型,型,1型,2型,H/C0.85-0.5,O/C0.3,(3)用热解方法来划分 用热解方法进行生油岩评价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直接用岩样而不必提纯酐酪根,用样少,快速简便,成本低,可以一口井或一个剖面密集取样,进行初步生油岩评价。下面谈谈生油岩热解分析方法:由法国石油研究院,埃斯皮塔里埃、蒂索等发展的一种研究生油岩的方法。即直接从岩样测出其中所含的可抽提烃(吸付烃)(S1峰),酐酪根热解烃(S2峰)和二氧化碳挥发物(S3峰)与水等含氧挥发物。,参数的意义:S1:岩样不超过300时挥发出的烃、代表岩石中可抽提烃含量;S2:不溶酐酪根高温(550)裂解成烃的数量及有关组分;S3:岩石酐酪根含氧部分热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裂解峰值温度(T);酐酪根的最大裂解温度(Tmax);,氢指数(IH):裂解烃的量与岩石总有机碳的比值,S2/有机碳;氧指数(Io):二氧化碳的量与岩石总有机碳的比值,S3/有机碳;产率指数(Ip):表示有机质成熟度;Ip=S1/(S1+S2)产油气潜量:(S1+S2),岩石潜在产油气量;类型指数(S2/S3),用以划分有机质类型。,不同类型酐酪根热解参数表(仅供参考)类型 IH(mg/g)IO(mg/g)S2/S3型 600 40 201型 250-600 40-75 10-202型 120-250 75-110 5-10 型 120 110 5,(4)用基团组成来进行划分 红外吸收光谱,可提供酐酪根各种官能团(基团)的丰度判断有机质类型。干酪根沥青的红外光谱带基本分三类:第一类,与脂肪族链、甲基、次甲基有关,这些基团吸收峰强度大,为腐泥型;第二类,与芳环结构有关的基团吸收峰强度大,为腐植型;第三类,与含氧基团有关,根据吸收峰强度大小可研究其演化程度。,(5)饱和烃/芳香烃比值来进行划分 正烷烃大部分来自脂肪酸和生物蜡,异烷烃主要来色素及其它无环萜化合物,芳香烃具有苯环结构,主要由木质素等聚合物形成。型,饱/芳3;型,饱/芳介于两者之间;型,饱/芳0.5-0.8;主峰碳位置:(不太确定,供参考)后峰型,C25-C33 陆源植物;前锋型,C15-C19 水生生物;双峰型,低等生物,植物混合;,(6)用正烷烃分布,据C15的组合判断类型(C21+C22)/(C28+C29),C21前/C21后型,比值2;型,比值,1-2;型,比值1;(7)甾烷、萜烷性质、数量,反映类型(定性)萜烷多见于高等植物(型);甾烷则在植物、动物中都有(、)如 C27 甾烷主要来自浮游生物,而C29 甾烷主要来自陆源高等植物。,3.有机质的成熟度(条件)有机质在温度等因素作用下,演化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大量生成石油,有机质成熟度研究对象主要是有机质演化产物量及质受到成熟度的影响,从而研究生油母质的成熟程度。(1)酐酪根演化特征孢粉和酐酪根的颜色 通过镜下观察,孢子、花粉和其它微化石结构,随成熟作用的增强而显现出的不同颜色。,斯塔普林提出根据酐酪根(有机质残体)的颜色变化,确定有机质的演化程度,并提出了热变质指数的五个级别:1.未变化,有机质残渣呈黄色;2.轻微热变质,呈桔色;3.中等热变质,呈棕色或褐色;4.强变质,呈黑色;5.强烈热变质,除有机残渣呈黑色外,另有岩石变质现象。石油、湿气和凝析气生成阶段的热变质指数约界于2.5-3.7之间。,镜煤反射率(R。)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的一项成熟指标。(所谓反射率是指物质表面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完强度的百分比,以R。表示)在研究生油岩时是测定酐酪根中镜质体颗粒的反射率。镜质体是以芳香环为核,带有不同的支链烷基。在热解过程中,链烷热解析出,芳环稠含出现微片状结构,芳香片间距缩小,致使反射率增大,透射率减小,颜色变暗,是一种不可逆反应。,R。(%)油气生成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 0.5 予生油带 未成熟 0.5 早、生油带 深成作用阶段 0.7 中、生油带 深成作用阶段 1.0 晚、生油带 深成作用阶段 1.3 凝析油气带 深成作用阶段 2.0 裂解气带 准变质作用阶段缺点:不同类型镜质体具有不同的反射率;型酐酪根易找到镜质体,型、型中不易发现;利用R。划分油气生成带界限目前还有争议;可存在原始镜煤和再沉积镜煤之分,反射率偏高。,酐酪根的元素组成 随成熟度加深,杂原子的消除和烃类生成使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不断下降。未成熟阶段:O/C降低的较快,H/C微弱降低;成熟阶段:失去氢的速度加快,生成大量石油,H/C快速下降,O/C也明显下降;过成熟阶段:(H/C0.5,O/C0.1)H/C、O/C逐渐趋于一定值;,使用热解方法测定成熟度a.产率指数 IP=S1/(S1+S2)S1(S1+S2)=0.1成熟;S1/(S1+S2)=0.4过成熟;b.Tmax(最大裂解温度)一般:Tmax 为400-435时,未成熟带;Tmax 为435-455时,成熟带;Tmax 为455时,过成熟带;,(2)生油岩可溶有机质的演化特征使用C2-C8轻烃组成判断生油岩的成熟度 经研究,C2-C7的组成与温度有一定的函数关系,有助于确定生油岩的成熟度。相当于41时,C2-C7以芳烃为主(未成熟);66时,C2-C7以环烷烃为主;103时,C2-C7以烷烃为主(成熟);195时,C2-C7多裂解成气态烃(过成熟);,根据C+15烃类特征鉴定成熟度A.正烷烃分布和奇偶优势正烷烃分布:指石油或岩石抽提物中不同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分布。奇偶优势:指正烷烃中奇碳数分子和偶碳数分子的相对丰度。a.正烷烃成熟指标(Normal Paraffin Maturity Index)简称NPMI 由菲力皮(G.T.Philippi,1965)提出:NPMI=2C29/(C28+C30),b.碳优势数(carborn Preference Index),简称CPI 主要根据现代、古代沉积和原油中高分子量范围的奇、偶碳原子分布明显不同建立,CPI愈接近于1的附近愈成熟。现代,奇偶明显不同;古代,奇略大于偶;石油,奇偶几乎相等;公式:,C.奇偶优势(Odd Even Predominance)简称OEP由斯凯伦和史密斯提出:(原理同CPI)公式:,式中i一般取19,生油岩的OEP值,一般在1-1.20为成熟。(国内一般采用OEP值,国外OEP、CPI二者并用,NPMI采用较少),B.饱和烃的环数 随成熟度增加,C+15饱和烃中的环烷烃,从以三环、四环为主,变成以单环、双环为主。烃类转化指标 常采用氢仿沥青“A”/有机碳和总烃/有机碳的比值来研究成熟度。局限性:在排烃条件好的地区,生成的烃类随时运移出去,使曲线拐点不清晰,以致不便运用。,异戊(间)二稀型化合物链状异戊二稀型烷烃a.Pr/Ph比值 随成熟度增加而增大。未成熟一般小于1,成熟大于1;b.Pr/nC17(姥鲛烷/正十烷),Pn/nC18(植烷/正十八烷),(Pr/Ph)/(nC17+nC18),三者都随成熟增加而减小。,甾类、萜类化合物异构化比值 由于热演化作用的影响其构型变化,其规律由低温热稳定型向更稳定的立体构型转化,即异构化和芳构化。因此,可利用构型变化来研究成熟度。异构化:a.R型 S 型转化;b.型型转化;c.分子重排;芳构化;单芳甾烷三芳甾烷多芳甾烷;,二、输导层研究方法 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其他特殊岩石等类储层的沉积相、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孔隙度与渗透率等特征的常规研究,采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学科技术综合判别砂岩储集体类型,预测砂岩孔隙度及次生孔隙发育带。综合地质、测井、地震特征识别储集体类型,将岩石学、测井和地震地层学三种方法综合使用,互相取长补短,得出更加科学的认识。包括:,冲积扇相(或洪积锥相),辫状河道及扇中或近扇端的砂砾岩体;2.河流相,河道砂体、天然堤砂体;3.三角洲相(或扇三角洲相),分流河道砂体、障壁岛砂体,以及共生的陆架席状砂层;4.滩坝相,滨外砂坝、滨外滩砂;5.近岸水下扇相。扇端、扇中砂砾岩体;6.浊积扇相。浊流水道砂体、浊积扇砂体;7.碳酸盐岩隆,生物礁、鲕粒滩、生物碎屑滩;8.火山岩相,玻璃质碎屑岩、枕状角砾岩。,三、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够或曾经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应具有:距油源近;形成时间早;闭合度高;保存条件好等条件。1.大容积 一个大容积的圈闭包括:面积大;闭合高度大;储层厚度大(单层厚度大或层数多,总厚度大);有效孔隙度大。,2.距油源区近空间位置近;位于油气运移的主要道路上;有良好的通道思考、扩展:油源是否充足,如油源足能充满所有圈闭,上述条件重要性就不大;储层岩性变化及受断层分割程度,若储层岩性变化小,连通性好,油源又充足,上述条件重要性就不太明显。,陆相地层,纵向、横向变化大,上述条件作用表现明显。海相地层,纵向、横向变化稳定,上述条件作用表现不太明显(比陆相)3.形成时间早 圈闭形成时间必须早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时间或者两者同步,才能有效。一般认为,凡是最后一次区域性运移、聚集以前或同步形成的圈闭才可能为有效圈闭。如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则决定盆地最后一次的构造运动,就显的很重要。,因最后一次构造运动,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使原有构造面貌继承性发展,圈闭进一步发育定形,这些时间长、继承性强的圈闭,对油气聚集有利;构造运动破坏了早期圈闭,促使油气再次发生区域性运移,早期未破坏的圈闭及与最后构造运动形成的同步圈闭,成为有效的圈闭;4.圈闭的闭合度高 闭合度必须大于油水倾斜面两端的高程差(动水条件)或油水过渡带的厚度,才算有效圈闭;,5.保存条件好圈闭的盖层有良好的封闭性;圈闭没有遭到不同程度的改造或破坏(包括构造运动、破坏程度不等的圈闭条件、成岩变化等)。综上所述,能形成巨大油气藏有效圈闭必须具备大(大容积)、近(距油源近、在运移路上)、早(形成时间早)、高(闭合度等)及保(保存条件好)五个基本条件。实质上,是生、储、盖、圈、运、保有机配合的结果。,四、油气源对比(一)对比的意义、基本原理 油气地球化学对比,广义上包括:油-油;油-岩;气-气;气-岩;油-气-岩对比;其中油-岩,气-岩对比是核心问题。油气源对比实际上就是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基本原理,合理地选择对比参数(指标)来研究油、气与源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勘探证实有油气后,就应查明:(1)油气是否同源。(2)母岩是那个层位。油气对比的基础是:性质相同的两种油气应源于一母岩;母岩排出的油应与母岩中残留的油相同;母岩排出的气的类型应与母岩的性质一致。无论那种对比,对比原则是相同的,即都基于它们的相似性。凡二者相似,可认为有亲缘关系;反之,则无亲缘关系!,(二)对比参数的选择选取原则:1.选择在演化、运移和后期次生变化中,较稳定的特征化合物;2.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油气采用不同的对比参数;3.减少次生因素的干扰,尽量采用系列化合物的分布及相对比值;4.单一参数对比总有局限性,任何对比都应因地而宜,采用几种系数组合进行,且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岩相等多方面资料;5.广泛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以便更科学地研究对比参数之间的科学性。,对比参数1.石油对比参数常用的有:微量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型式和特征,各种烃类化合物分布型式和比值,碳氢稳定同位素、孢粉组合等。2.天然气对比参数常用的有:烃气富集系数、甲烷系数(C1/Ci)、干燥系数(C1/C+2)重烃系数、碳氢稳定同位素等。,(三)油源对比1.微量元素 钒卟啉热稳定性比镍卟啉差,V/Ni一般随 地质年代增长而减少。陆相,V/Ni1;海相,V/Ni12.轻烃组成 将化学结构和沸点相近的烃类组份配对,求出各相应配对分子浓度比率,然后再按比率(R)进行对比。R=(CAa/Cab)/(CBa/CBb)当R=1时,表示二者完全一致。,3.C+15正烷烃分布 主要采用正烷烃碳数分布曲线,一般具有亲缘关系的油气有相似的分布曲线。包括:碳数分布范围;主峰碳数;碳数分布型式;条件:主要用于正常原油,即未受降解或受降解较小原油的对比。如果原油经过细菌降解,该指标就难以应用。,4.生物标志化合物 类异戊二烯型烃中的姥鲛烷,植烷可用于对比常用对比标志有:Pr/Ph,Pr/nC17,Ph/nC18,(Pr/Ph)/(nC17+nC18)甾烷和萜烷的质量色谱图分布型式直接可用于油-油、油-岩对比,数据比值也常用。常用的有:m/e 191(藿烷);m/e 217(甾烷)等系列化合物。,5.碳、氢稳定同位素 13C在石油的对比上使用较广泛。石油的同位素组成取决于原始又机质性质、生成环境和演化程度。对比方法:最好按不同组分进行对比;使用同位素曲线进行油-岩对比;,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