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李连海13358770665lilianhai06126com.ppt
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李连海,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研读,一、高中新课改的基本内容1.改革课程结构2.改革课程内容3.措施保证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三、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一)什么是通用技术(二)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三)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四、模块内容解读(一)课标对模块内容的说明(二)必修模块的相关解读(三)选修模块的相关解读,一、高中新课改的基本内容,1.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分为两类,即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规定课程的基本结构由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设置了8个学习领域,即语言与文学领域(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共设置了14个科目,通用技术是其中一个新设置的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根据具体科目的内容设置相关的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2.改革课程内容,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I、选修课程II三部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I的课程 标准由国家研制,选修课程II由学校自行研制。为了保证学生形成共同的基础,使新课程更加适应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际,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3.措施保证,(1)合理、有序安排课程。(2)建立选课指导制度。(3)建立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4)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5)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枢纽。,课程标准的两个最基本特点:,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不直接规范教学材料,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间接影响教学材料的编写。它是国家对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学大纲是以具体的内容为标准,不以水平为依据;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掌握,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要达到那个最高要求。教学大纲所关注的是确定人人都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及要求,而课程标准则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对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材料达到这一结果,课程标准不作具体限制。教学大纲规定对所有学生的最高要求,而课程标准只规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高中课程标准的突出特色,高中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具体内容。,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根本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标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课标说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 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其次,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课程的功能由过去的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各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建议,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突出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体验性目标则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用便于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确立体验性目标,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此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第三,强化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课程标准结合各学科特点,通过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力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现在,课程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现在,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第四,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第五,统一目标要求,提供多种可选择的设计模式,以往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都不能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则被视为超钢。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学、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都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空间。,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阶段学生所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标准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调研、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而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主要包括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考核与评价等。,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与原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比较,1课程目标比较通用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3类目标。以技术及设计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劳动技术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品质。2课程内容比较通用技术课程:以设计过程为基本载体。劳动技术课:以技能训练为主线。3对教师要求比较通用技术课程:对某一门技术及其设计的思想方法要较为熟悉,有一定的设计实践。对其他多个技术门类有一定涉猎和了解。劳动技术课:掌握某一门技术的基础知识或技能。,三、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一)什么是通用技术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通用技术有两大特征。一是必须提前于职业。就是说,它必须教授那些可以在更广的职业领域都能得以使用的技能,而不是针对特定职业的或是为特定的职业进行训练的。二是必须是一般性的。就是说,它必须是提供那些为学生所需的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对技术教育具有普遍性的理解与正确认识。,(二)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1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全体学生平均发展和齐步发展,而是要求关注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发展,通用技术课程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背景、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满足所有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实现所有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作出努力。应当避免机械的制作某一样东西、单一技能训练,而要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维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在注重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要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什么是技术素养?,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概念是“使用、管理或理解技术的能力。”(1)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术及技术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2)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3)技术创新的思想方法及个性心理品质,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4)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技术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5)对技术的兴趣、学习愿望和技术学习的能力;(6)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7)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2.注重创造能力开发,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当是通用技术学科所最为重视的任务,也较其他学科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在技术课程中,学习进行的创新,可以是真正的创新。特别是课程标准强调了技术设计,而技术设计的核心就是创新。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像、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立足科学、技术、社会,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关注的主要是对一个客观世界的认识,认识它的的存在规律;技术关注的是怎么来利用、保护和合理地改造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但是,它们有着许多的联系,在许多领域是相互交叉的。科学和技术同时又是社会前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当然,它们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反过来,社会也对科学和技术起着一定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用技术课程要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这样,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形成系统和整体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4.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要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矛盾。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保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先进性,使学生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5.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不能教条化。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选用教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三)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什么是课程目标?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意欲达到状态。课程目标则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应学龄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学生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所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某个阶段的某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即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它是课程性质、价值及课程观念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所形成的在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则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的预设状态。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概况性强、较为抽象、适应面较广,适用于整个课程建设和管理过程,而教学目标较为具体、适应面较小、仅限于微观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面广,如涉及到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养与培训机构、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课程研究与指导机构及中小学教材编制出版部门等。而教学目标一般仅涉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及教辅人员等;课程目标有较高的原则性和稳定性,而教学目标 有较高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当然,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目标指导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着力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基本目标、主要目标、核心目标。总目标: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P72)着力实现的目标:1.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2.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3.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4.创造性想像、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5.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四、模块内容解读,(一)课标对模块内容的说明必修模块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2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是“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的基本内容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技术的基础内容,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对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技术设计中的一些基础内容及专题,如“设计的优化”“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和先进文化,是当代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教育价值。此外,技术设计还具有通用性强、适用面广、可迁移性大、实施条件灵活等特点。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的基础。,技术与设计1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建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2 是在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设计,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这些技术设计专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应用性,实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建议在高一年级学完“技术与设计1”后开设。,选修模块,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建议在高二年级开设。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立足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建筑技术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传动机械。该模块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以较为先进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可供选择的6个研修专题,它们是: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每个专题18课时,选修2个专题即可获得该模块的学分。该模块的专题选择及内容确定考虑了城乡学校的不同情况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因此,不仅农村中学可以开设,而且城市中学也可以选择专题开设。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以家政与技术的联系为基点、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建议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该模块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当代技术产品、学习和使用具体技术的机会,具有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操作性强等特点。建议在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考虑到经费、场所、设备等因素,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上述选修模块中,建议将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模块列为学校优先开设的选修模块,农村学校要同时考虑开设现代农业技术模块。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齐选修模块,以为学生创设更大的选择空间。,(二)必修模块的相关解读,1.技术世界中的设计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技术设计是一个基本的学习内容。技术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对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设计与个人生活和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设计的机会,人人有设计的潜能。动物的活动是由它从物种遗传而来的本能所决定的,而人类的劳动,则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行为,或者说,是一种设计活动。,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模型制作的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也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在技术设计中,设计的价值、设计的过程、交流与评价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在技术设计中,设计的价值、设计的过程、交流与评价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在技术设计中,设计具有一般的常用过程,但不是规定的程序,设计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进行。设计需要多因素的权衡和多方案的比较,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是产品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图样和模型都是设计中常用的、重要的技术语言。设计的交流与评价贯穿于设计过程的始终,永远不会有完整无缺的设计。,2.技术设计中的思想方法,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是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也是体现技术设计中最为典型的一些思想方法,它们的应用及含义甚至已超出了技术的范畴,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先进技术与先进文化。在“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的基本涵义,强度与稳定性、时序与环节、系统与子系统、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等基本关系,及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等方面的设计实践是基本内容。,“结构与设计”强调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含义、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关注简单的结构设计;“流程与设计”强调对流程和流程优化的理解,以及简单流程和流程改进的设计;“系统与设计”重在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的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的设计;“控制与设计”重在理解控制的涵义和控制的应用,以及生活生产中的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3.技术试验的价值与应用,技术试验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良好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技术试验在通用技术课程中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被明确而具体地落实在课程理念、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和科学试验一样,技术试验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是技术设计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技术试验并不仅仅在科研院校的试验室里,或在一些大中型试验场里发生,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较多的运用。,技术试验是检验设计方案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法。技术试验本身具有探索性,对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培养不断探索的精神,体验解决技术问题的艰辛和感受成功的愉悦,养成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具有广泛的教育价值。技术试验的程序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阶段,确定试验的中心任务,拟定试验计划,准备试验器材。(2)试验操作。试验的操作技能是完成试验的重要条件,试验过程中要重视观察和记录试验现象、数据,这是试验取得成果的关键。(3)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要认真做好试验报告。写试验报告要尊重试验事实,实事求是,试验报告要有数据处理和分析,经过比较、权衡后得出结论。,技术试验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性能试验法(用于检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措施去提高它们的性能。按性质分有物理性能试验、化学性能试验、生物性能试验等;按过程分,有制造与装配性能试验、使用和维护性能试验等)、对照试验法(又叫对比试验法,是为了比较两组或多组设计方案在同一性能上的优劣、异同而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照试验法可得到一种最佳方案,为 决策提供依据)、析因试验法(是根据已知的结果去寻找原因的试验)、模拟试验法(是以相似理论为基础,不直接研究真正的客体或过程,而是研究与其相似的模型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虚拟试验法(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虚拟的技术原型和环境进行技术试验)等。,4.技术文化,自从有人类以来,技术就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技术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称技术为“历史的发动机”。技术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也是人类文化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很多时代都是用技术(工具、产品)命名的,如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信息时代等。这些时代的典型技术产品,表达了当代人们制作这些产品的劳作方式、材料与工艺等的文明程度,以及制作与使用这些产品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表现形式等。任何时代的技术和技术产品,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当代丰富的文化信息。技术产品是技术文化的物化形态。,技术文化是通用技术课程中比较新和重要的问题。技术文化不是外在于技术的内容、形式或特征,而是人们在运用技术、设计与制作技术产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技术知识、思想与方法、技能技巧、审美观念、规范制度、道德信仰、物质材料等融合在一起,渗透进技术产品中的文化。技术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本身就是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共生共长,并且因时代、地域、环境等不同而体现出不同形式与特征的文化。技术文化通过语言、文字以及特殊的技术语言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技术产品技术的物化等进行交流和传承。,(三)选修模块的相关解读,“电子控制技术”模块一、本模块的内容设置本模块由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四个主题组成。前面三个主题分别阐述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突出的是各个部分本身的作用。第四个主题是将前面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必修课“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整个模块的重点是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上。,二、具体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传感器当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相当于人的大脑,通信相当于人的神经,传感器就相当于人的感官。所谓传感器,就是将外界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认识常见的传感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要求从外形上来认识,例如能从外形上认识常见的干簧管、光敏电阻等。其次,认识它的电路符号。再次,要求认识“常见的”传感器。,所谓“常见的”,是指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学校技术试验等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传感器,例如光敏、热敏、磁敏和声敏等传感器,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切入。在本条内容标准的例子中列举了七种常见的传感器,并不一定都要向学生介绍。“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是指:能使用多用电表识别光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几种传感器。在本条标准内容中,没有明确规定使用指针式多用电表或数字式多用电表,建议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增加指针式和数字式多用电表的产品说明书,作为阅读资料,让己经在初中阶段学过多用电表的学生温故而知新,对未学过的学生而言,能够通过这些资料进行自主学习。,2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1)首先知道传感器的作用是在于收集信息。其次,知道不同类别的传感器能够把不同类别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2)“传感器的应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知道常见的传感器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知道常见的自动控制系统中使用的是什么类别的传感器。例:温度传感器可以在自动电饭锅中用来控制温度;冰箱中用来控制冷冻程度的传感器也是温度传感器。,(二)数字电路 本主题把数字电路作为电子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电路”部分,通过数字电路来处理数字信号,实现控制的过程。另外,通过数字电路技术和数学的关系,学生可以体验技术的综合性。本主题内容中的“数字电路”不要求学生深入地研究各种复杂的复合门电路,它只是对数字电路的一种启蒙。本主题重点介绍了数字电路中三种基本门电路的知识,并通过简单的门电路实验,让学生去感受这些“门”可以控制信息的流动。对复杂的数字集成门电路,我们不作详细的电路结构剖析和逻辑关系的具体分析,只要求学生知道这是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基本门电路组成的一只“黑箱”,避开对复杂的信息流动过程的解释,可以重点突出地去解决数字电路的实际应用问题,体验数字电路应用的广泛性。在内容标准中虽然未提及“黑箱”的概念,但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这种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本主题的重点是数字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控制问题中学习电子控制电路,重视拓展和提髙学生的设计能力。1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1)使学生了解晶体管除了有放大作用外,还有接通和切断信号的作用,即具有开关作用。(2)让学生了解晶体管的电子开关作用与一般的机械开关的作用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了解为什么在数字电路中经常要使用晶体三极管。,(3)讲晶体三极管的开关作用时,一般从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入手,分析三极管在饱和状态下的工作特点,从而形成它的开关作用。本条标准中没有提出晶体管三极管特性曲线的问题,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晶体三极管开关特性,把学生领入数字电路的大门,是搞好教学的关键问题。并非一定要用晶体三极管特性曲线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在教学试验中探索和研究,这个问题可以有更多的解决方案。,2熟悉与门、或门和非门等三种基本逻辑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对三种基本门电路要求的说明:首先,要求熟悉三种基本的逻辑关系,包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这三种逻辑关系的实例。其次,通过用三种逻辑关系的示意图的分析,说明三种逻辑关系,并用逻辑表达式表述。另外,通过实验来判断逻辑门。3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三)电磁继电器,本主题中的电磁继电器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执行器。由于电子控制电路往往在低压和小电流状态中工作,如何实现用低电压、小电流控制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工作电路,就需要依靠继电器或可控硅等执行电路。在本主题内容中选择以电磁继电器作为标准要求,主要因为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简单而清晰,学生易懂易做。同时,为了拓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又列入了可控硅(晶闸管)。,1知道可控硅的构造和电路符号对本条标准内容增加下例:一般的可控硅(晶闸管)是由型半导体和型半导体形成的四层三端硅半导体整流元件。一般常见的可控硅(晶闸管)有三个极:阳极()、阴极()和控制极()。2了解可控硅的简单的工作原理对本条标准内容作如下补充说明:(1)给阳极施以正电压,但无控制极电流IG时,可控硅(晶闸管)和硅两极管一样,几乎没有电流。(2)给阳极施以正电压,且有控制极电流IG时,随着控制极电流G的增大到一定值时,可控硅(晶闸管)和硅两极管一样,处于导通。(3)可控管(晶闸管)一旦点燃,即使IG为零,也仍继续导通。所以IG可用脉冲电流即可。,3关于活动建议对“搭接一盏电灯的电路,用可控硅控制它的亮度”的说明:在本实验中,因为使用了220的交流电压,所以,在活动中务必注意安全,并做好下列工作:在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规范性操作训练。一定要在装有防触电的安全装置的教室中进行。并事前对防触电安全装置进行检查,确保正常。在学生安装完成后,必须经老师的检查,并在专门负责的实验员指导下方 可接通电源。安全操作是技术规范性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方面要重视,不能放松;另一方面也不能害怕安全事故而取消活动。,(四)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本主题中的设计是指电路的组合、改进和应用设计(即技术的二次开发)1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首先要求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把握它的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把本模块中前三个主题整合为一个系统。其次,要会用方框图的形式表示出信息流动的方向。另外,要知道基本组成部分的内容例:输入部份可以是某种运动,如手指按动电脑键盘;也可以是某种环境的变化,其中传感器的作用就是将输入转化为电信号。,2能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安装简单的遥控系统,并进行调试为了使本条标准内容适应各地的具体实施条件,所以,对遥控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求有很大的开放性,只要求是单通道的遥控系统,并没有规定用无线电遥控或红外线遥控。例如:可以设计和制作一件利用电视机遥控器等作为发射装置的简单的单路遥控系统。,“建筑及其设计”模块,一、本模块的内容设置 1.建筑文化、建筑的发展史、建筑的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关系,都是建筑技术中的有意义的问题。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任何技术设计都与技术文化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都需要注意这个建筑需要反映的建筑文化。2.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的建筑的主体部分。要进行建筑设计,不许了解建筑材料及其加工知识,学会一些加工技能。建筑构造及其设计是本模块中建筑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二、具体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一)建筑与文化1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能分析当地房屋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建筑是技术与文化的结晶,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人类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总是会十分迅速地反映到建筑的上去。建筑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当时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写照,是当时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从建筑的发展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史,也可以通过建筑的发展史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2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无论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还是从学生了解建筑文化的角度来说,学生都应当而且必须了解自己国家的建筑文化及其产生的原因。当然,我们也应当去了解别国的建筑文化,这是学习、借鉴与吸取别国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基础。中国的灿烂文化同样在中国的历史建筑中得到反映。各地的房屋建筑更是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通过对当地建筑特点及其产生原因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加深他们对家乡的感情。,3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欣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评价。要从一个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是否表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是怎样表现的,是否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使建筑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如何处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的等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个建筑所表现的建筑文化。学会正确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评价建筑物的建筑文化,其本身就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建筑文化的评价,还可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建筑文化与建筑中人文因素的真谛,达到领悟、内化,并形成人文素养。,4关于活动建议收集世界各国典型建筑的照片与资料与分析其特点等,就是了解各国的文化传统,了解建筑与民族文化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建筑必须适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这些资料也是我们评价建筑文化或以后学习建筑设计时的重要课程资源。收集这些资料,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建筑的兴趣,并具有收藏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二)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1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建筑结构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抵抗由于风雪、地震、温度变化等可能对建筑引起的损坏。结构的坚固与稳定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和寿命。建筑的种类较多,对于建筑的结构类型,只要求学生知道其中一类建筑的结构类型。教学中,主要教学这一类建筑中一些学生能接触到的典型建筑的结构和一些较先进的结构,并使学生知道建筑物结构是怎样分类的就可以了。到学生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再进一步学习学生打算设计的某类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这就是说,每个同学学习的建筑类型可以不同。,2了解拱卷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等常见的建筑结构受力情况,能通过简单建筑物的案例,分析影响其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因素考虑到学生的物理等知识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只要求对结构的受力情况做出说明,只是对简单结构做简单的定性分析,而不对一个结构作严格的受力分析,特别是数量分析。应当结合建筑的各种典型结构,给出它们的受力情况,要使学生了解典型结构中什么部位要求有较大的强度。同样,对几种常见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要是学生知道受力分析的要求,会查找自己要设计的建筑结构的资料。如果已学过高中力学知识,学生还可有尝试对所设计的建筑结构作出受力分析。,3能设计简单的建筑结构,并制作模型设计可以是设计整个建筑物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中一个部分的结构,如房屋的屋顶结构。模型的制作是建筑方案设计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建筑结构设计的教学一般进行到方案设计和模型制作为止。,(三)建筑材料及其加工,1知道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熟悉其中12类材料的性质、规格型号和用途 本条标准实际上是要使学生通过了解12种材料的性能、规格型号和用途的,知道要学习建筑设计,应当了解建筑材料哪些方面的知识,怎样去学习这些知识。由于要进行设计,对需要用到的材料的性能不能只是了解,而是应当熟悉。由于学生在设计中所需用材料不会相同,所以它们所学材料的种类也会有不同。,2能分析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与选用材料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危害,初步学会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选用应考虑的问题有:经济、美观、耐用、安全与取材方便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这里所说的安全问题是建筑材料选择不当会危及建筑物的质量及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在选用建筑材料时,安全应是第一位的,如不能保证安全,应是一票否决的。,3初步学会12 种常用建筑材料的加工方法、连接方法及其工艺这里的学会12种常用材料的加工方法、连接方法及其工艺,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学12种,都应和学生设计都需要相结合,而且是每个同学可以学习不同的内容。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法教学较为合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自学技术的方法。4关于活动建议标准所设计的活动十分重要。这些通过调查收集到的事例给学生的印象会十分深刻,有益。这种调查活动还可扩展到设计质量不合格、违反建筑法规等原因造成的事故。,(四)建筑构造及其设计1了解建筑构造的含义,知道某一类建筑物的构造类型建筑物是由各个构件组成的。不同的构件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基本构件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建筑构件是在